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圣丹尼斯法譯《唐詩》——考證馬勒《大地之歌》唐詩的可靠依據

  

  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以唐詩譜寫的交響性套曲《大地之歌.》(Das Lie dvonder Erde,1908)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傳世名作。但六個樂章的7首唐詩,除5首早已得到公認外,第二樂章唐詩直到去年才獲確證,第三樂章唐詩至今尚無定論。究其原因,主要是經過多次轉譯或改寫,文本變異較大,來歷不明。因此,弄清唐詩譯本源頭,在哪個文本上產生變異,是考證《大地之歌.》唐詩的基礎。

  馬勒《大地之歌.》唐詩的譯本源頭

  馬勒從漢斯·貝格(Hans Bethge)1907年出版的《中國之笛》(Die chinesis che Flote)挑選7首德譯唐詩譜寫了《大地之歌.》。《中國之笛》是根據漢斯·海爾曼(Hans Heilmann)1905年作序的德譯《中國抒情詩》(Chinesis che Lyrik),朱迪斯·戈謝(Judith Gautier)1902年法文版《玉書》(Le Livrede Jade)和赫維·圣丹尼斯(即德理文侯爵,Marquisd’ Hervey Saint-Denys)1862出版的法譯《唐詩》(Poésiesdel’ époquedes Thang)等書改寫的。《中國抒情詩》是根據戈謝1867年初版《玉書》和圣丹尼斯《唐詩》等書轉譯的。經對照比較,在兩個德譯本中,海爾曼《中國抒情詩》的譯文比較嚴謹;在兩個法譯本中,圣丹尼斯《唐詩》的譯文要可靠得多。戈謝從未說明《玉書》譯詩所根據的中文版本,但有證據表明也參照了圣丹尼斯《唐詩》。圣丹尼斯《唐詩》是根據《唐詩合解》(1726年版),《唐詩合選詳解》,《李太白文集》和《杜甫全集詳注》四個中文版本選譯的。

  據法國漢學家彼埃·卡賽(Pierre Kaser)稱,“中國詩詞曲在法國的風行,無疑應歸功于法國漢學家最有爭議的人物之一德理文侯爵(1823-1892),他翻譯的中國詩詞曾被第三帝國時期的文學沙龍奉為膾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譯文一直流傳至今” 。圣丹尼斯《唐詩》譯風嚴謹,注釋詳盡。該書共選唐詩97首(為便于統計,一題為一首,下同),其中李白24首,杜甫23首(包括誤為崔灝作的《前出塞》1首),其他50首。除1首來源不明外,96首都已查到原詩。《大地之歌.》六個樂章7首唐詩,除第三樂章1首外,其余6首都能在圣丹尼斯《唐詩》中找到;在戈謝《玉書》中可以找到第二、第三、第四樂章3首,其中第二、第四樂章2首也源于圣丹尼斯《唐詩》。事實證明,凡是根據圣丹尼斯《唐詩》轉譯或改寫的,即使譯文有一定程度變異,仍能根據馬勒歌詞和貝格《中國之笛》識別唐詩來源,如第一、四、五、六樂章5首唐詩;凡是根據戈謝《玉書》轉譯或改寫的,就成為難解之謎,如第二、三樂章2首詩。由此可知,圣丹尼斯《唐詩》是《大地之歌.》唐詩的譯本源頭,是考證《大地之歌.》唐詩的可靠依據。

  第一樂章“悲來乎!悲來乎!”的譯法變異

  第一樂章《愁世的飲酒歌》(Das Trink lie dvom Jammerder Erde),歌詞源于李白《悲歌行》。該詩在圣丹尼斯《唐詩》中題為《憂愁之歌》(La cha sondu cha grin),只譯了原詩的前兩段,估計因為后兩段全是古代人名典故,無法譯出。圣丹尼斯注明原詩重復出現的“悲來乎!悲來乎!”(Peilaiho!Peilaiho!)是“模仿呻吟之聲”(uneimitation des sanglots),法語不可能有這種字,故不譯。戈謝《玉書》未選此詩。海爾曼在《中國抒情詩》中,完全按照圣丹尼斯《唐詩》翻譯,仍題為《憂愁之歌》(Das Lie dvom Kummer),并將“悲來乎!悲來乎!”的拼音(Peilaiho!Peilaiho!)用括號放在每段末尾。貝格《中國之笛》將題目改為《愁世的飲酒歌》,并將“悲來乎!悲來乎!”改為“生也黯慘,死也黯慘”(Dunke list das Leben,ist der Tod)放在每段末尾。該詩選自《李太白文集》。圣丹尼斯譯文基本正確,但只譯了一半,很難完整地傳達原詩信息。經過貝格改寫后,突出了生死問題。馬勒正是看中了經貝格改寫的這一反復出現的疊句,形成每個樂段之后的反復疊唱,用音樂語言渲染了死亡的恐怖。顯然,這與原詩主旨大相徑庭。但英國作家喬納森·卡爾(Jonathan Carr)注意到,馬勒在歌詞中已經刪去了貝格詩中第三段一句:“只有’一項財產’肯定是你的:到頭來,這就是咧嘴苦笑的墳墓”(Nur Ein Besitz tumistdirganzgewiss:DasistdasGrab,das grinsende,am Ende)2。這句也是貝格任意添加的。可見馬勒并不贊成這種觀點。

  確證第二樂章唐詩的根據

  第二樂章《寒秋孤影》(DerEinsameimHerbst),現已確證歌詞源于錢起《效古秋夜長》。所謂“確證”,就是要有確鑿的證據,使人深信不疑。《寒秋孤影》在貝格《中國之笛》中題為《秋天里的孤獨者》(DieEinsameimHerbst),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題為《孤獨者的秋夜》(HerbstabendderEinsamen),在戈謝《玉書》中題為《秋天的晚上》(LeSoird’automne)(見附錄2),內容雖有變異,卻一脈相承,作者署名都是張籍(德文Tschang-Tsi,法文Tchang-Tsi)。但是在圣丹尼斯《唐詩》中,張籍名下只有《節婦吟》一首。可知譯本源頭中斷于戈謝《玉書》。在遍查《張司業集》毫無收獲之后,我們根據圣丹尼斯《唐詩》提供的線索,不僅在《唐詩合解》中找到了錢起《效古秋夜長》,而且還在圣丹尼斯《唐詩》中找到了署名為錢起(Tsien-ki),題為《憶古,秋天的長夜有感》(Souvenirdel’antiquitéévoqueparunelonguenuitd’automne)的法譯全文(見附錄1)。用戈謝《玉書》中的《秋天的晚上》,圣丹尼斯《唐詩》中的《憶古,秋天的長夜有感》和《唐詩合解》中的《效古秋夜長》三個文本互相印證,全面查對《玉書》和《唐詩》原詩,是確證《寒秋孤影》源于錢起《效古秋夜長》的關鍵。

  (1)在《唐詩合解》中找到錢起《效古秋夜長》,判明戈謝《秋天的晚上》第一句“秋天的藍霧彌漫在河上”,是翻譯“秋漢飛玉霜”時,根據《唐詩合解》箋注“秋漢,秋河也”,把“秋河”(即“天河”)翻譯成“秋天的河”。這一錯誤反而證明戈謝《秋天的晚上》第一、第二段就是費盡心機翻譯“秋漢飛玉霜”的產物,而且是根據《唐詩合解》翻譯的。從而肯定張籍是錢起之誤。

  (2)在圣丹尼斯《唐詩》中找到錢起《效古秋夜長》的法譯全文《憶古,秋天的長夜有感》,不僅作者標明錢起,而且全文句句吻合,確切無疑。同時證明圣丹尼斯是按

  《唐詩合解》翻譯的:詩中“凈如水”,“啼雁起”,《全唐詩》作“靜如水”,“啼鳥起”,最后一句“應憐寒女獨無依”,《全唐詩》作“應憐寒女獨無衣”,一字之差,意義大不相同。充分說明選自《唐詩合解》。

  (3)戈謝譯文與圣丹尼斯譯文有較多相同的關鍵詞,如“秋”(automne),“玉”(jade),“北風”(leventdunord),“荷”(nénuphar),“香”(parfum),“燈”(lampe),“淚”(larmes),都是對原詩的正確翻譯,而且出現順序也符合原詩。證明戈謝和圣丹尼斯是翻譯同一首詩。

  (4)戈謝只譯了原詩前四句,連作者都弄錯了,怎樣解釋?我們發現,譯風嚴謹的圣丹尼斯,譯李白《悲歌行》也有只譯一半的先例;譯風隨意的戈謝,大增大刪,把作者弄錯是“家常便飯”。例如,白居易《長恨歌》共120句,戈謝只譯了最后6句,把作者白居易改為楊太真,可謂登峰造極了。因此,《效古秋夜長》10句只譯前4句,增加了“婚姻的太陽”(lesoleildumariage)1句,不足為奇。海爾曼在《中國抒情詩》中將“婚姻的太陽”改為“愛情的太陽”(dieSonnederLiebe),為貝格所接受。戈謝譯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時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更令人嘆為觀止。

  (5)《玉書》比《中國之笛》更接近原詩。將戈謝《秋天的晚上》與貝格《寒秋孤影》對照,就知道貝格把“北風”(法文leventdunord,德文derNordwind),改為“寒風”(kalterWind),把荷花形容為“金色的”,還增加了“我心神疲憊”(MeinHerzistmüde),“我來到你這里,溫馨的安息地—給我睡眠吧,我需要休息!”(Ichkommezudir,trauteRuhest?tte—Ja,gibmirSchlaf,ichhabErquickungnot!)。這些內容《玉書》中沒有,原詩當然不會有。這樣就避免了走入貝格《中國之笛》的誤區。

  此外,在已經確證第二樂章唐詩之后,又獲得兩個重要證據:一是發現圣丹尼斯《唐詩》和戈謝《玉書》中都有王維《送春詞》“日日人空老,年年春更歸,相歡有樽酒,不用惜花飛”一詩,按照《全唐詩》是王涯所作,而在《唐詩合解》中該詩作者卻署名王維。又一次證明圣丹尼斯和戈謝都按《唐詩合解》選譯。二是根據1867年初版《玉書》,證明《秋天的晚上》初版時曾經正確署名為錢起(Tche-Tsi)。

  因此,光靠貝格的文本來確證第二樂章唐詩源于錢起《效古秋夜長》是十分困難的,借孔子的話說是“文獻不足故也”。圣丹尼斯譯文比較完整、正確地保存了原詩內容,只是譯錯了第八句。可惜海爾曼和貝格并未按照圣丹尼斯的譯文,而是按照戈謝的譯文轉譯或改寫。原因很簡單,這兩首法譯詩的作者署名不同,長短不同,從整體上看內容也不同:一是“寒女夜織之詞”,一是詩人訴說婚姻的不幸,如果沒有可靠的證據,就很難相信來源于同一首唐詩,這也是此詩長期未能確證的根本原因。

  第三樂章歌詞與《清平調三首》題注的關系

  第三樂章《青春》(VonderJugend),在戈謝《玉書》中題為《琉璃亭》(LePavillondeporcelaine)(見附錄3),作者李太白(Li-Tai-Pè)。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仍題為《琉璃亭》(DerPorzellan-Pavillon)。在貝格《中國之笛》中,題目也是《琉璃亭》(DerPavillonausPorzellan)。在圣丹尼斯《唐詩》中沒有這樣的詩。因此,譯本源頭也中斷在《玉書》。《大地之歌.》7首唐詩,現在唯有這首詩來歷不明。既然7首唐詩有6首都已在圣丹尼斯《唐詩》中找到,這首來歷不明的《琉璃亭》有沒有可能在圣丹尼斯《唐詩》文本中找到蹤跡?這是我們提出“第三樂章源于李白《清平調三首》題注”的基本思路。我們認為,海爾曼和貝格在轉譯或改寫戈謝《琉璃亭》時,一定會到圣丹尼斯《唐詩》中尋找有無此詩。如同第二樂章一樣,他們顯然沒有找到,因此只能以戈謝《琉璃亭》為樣本。值得注意的是,貝格按照海爾曼譯詩改寫時,在題目中用了“ausPorzellan”一詞,指明亭子是用琉璃(瓦)建成的,又把戈謝和海爾曼譯文中“小小的人工湖”(法文petitlacartificiel,德文kleinkünstlichSee)改為“小池”(kleinTeich),使譯文意義更加明確。為什么貝格能作這樣有意義的改動?我們推測,他可能從圣丹尼斯法譯《唐詩》的《清平調三首》注釋中受到啟發。另外,他也會注意到,《琉璃亭》一詞只出現在兩首詩中,另一首詩就是杜甫《紫宸殿退朝口號》,戈謝題為《皇帝》(L’Empereur)。這就是說“琉璃亭”是御花園里的“池亭”。更值得重視的是,在圣丹尼斯《唐詩》中不僅翻譯了《清平調三首》,而且在注釋中翻譯了《題注》,對唐明皇和楊貴妃在慶興池沉香亭賞牡丹,李白奉詔寫《清平調三首》一事,敘述甚詳。戈謝在初版《玉書》中沒有選譯難譯的《清平調三首》,因此,以《題注》為素材,改寫成《琉璃亭》的可能性很大。

  總而言之,該詩的特征應是:(1)在“池亭”或“水亭”(不是“湖亭”或“河亭”)中飲酒、賦詩,(2)亭子以琉璃(瓦)為標志,或是皇家花園里的亭子,(3)有類似“岸幘”的描述。

  第四樂章的譯本源頭是《唐詩》,不是《玉書》

  第四樂章《美女》(VonderSchōnheit),歌詞源于李白《采蓮曲》。在圣丹尼斯《唐詩》中題為《若耶河畔》(SurlesbordsduJoh-yeh),基本上傳達了原詩信息,比較嚴重的問題是,把少女們(lesjeunesfilles)“采蓮”,錯誤理解為“采荷花”(cueillentlafleurdunénuphar)。該詩在戈謝《玉書》中題為《在河邊》(AuBorddelariviere),譯成中文是:“少女們走向河邊,深入荷花叢。人們看不見她們,只聽見笑聲,風吹過她們的衣裳,發出芳香。一個少年騎馬經過河邊,臨近少女們。其中一個少女,感到心跳,臉色也變了。幸虧被荷花叢掩蓋了。”這里只有“少女”與“荷花”,沒有采荷花,更沒有采蓮。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題為《在若耶河岸邊》(AndenUferndesJo-yeh),由“采荷花”(pflückendieLotosblüten)可知,是按照圣丹尼斯《唐詩》轉譯的。在貝格《中國之笛》中,題為《在岸邊》(AmUfer),也由“采荷花”(pflückendieLotosblumen)證明,是按照海爾曼《在若耶河岸邊》改寫的。由此可知,海爾曼和貝格很重視圣丹尼斯《唐詩》這個譯本源頭。

  第五、第六樂章的譯本源頭更是圣丹尼斯《唐詩》

  第五樂章《春天的醉漢》(DerTrunkeneimFrühling),歌詞源于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該詩在圣丹尼斯《唐詩》中題為《春天的一日,詩人在酒醒后表述他的感想》(Unjourdeprintemps,lepoèteexprimesessentimentsausortirdel’ivresse),基本上傳達了原詩信息。戈謝《玉書》未選此詩。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題為《春日》(EinFrühlingstag),是按照圣丹尼斯《唐詩》翻譯的。在貝格《中國之笛》中,題為《春天里的醉漢》(DerTrinkerimFrühling),是按照海爾曼《春日》改寫的。

  第六樂章《永別》(DerAbschied),歌詞源于孟浩然《宿業師山房期丁公不至》和王維《送別》。在圣丹尼斯《唐詩》中,孟浩然詩題為《詩人在業師山的洞穴里等候他的朋友丁公》(LepoèteattendsonamiTing-kong,dansunegrottedumontNié-chy),王維詩題為《旅途離別》(Enseparantd’unvoyageur)。兩詩都選自《唐詩合解》,譯文保存了原詩內容。戈謝《玉書》未選這兩首詩。在海爾曼《中國抒情詩》中,孟浩然詩題為《傍晚》(Abend),王維詩題為《告別朋友》(AbschiedvoneinemFreunde),按照圣丹尼斯《唐詩》轉譯成德文。在貝格《中國之笛》中,孟浩然詩題為《等候朋友》(InErwartungdesFreundes),王維詩題為《告別朋友》(DerAbschieddesFreundes),是按照海爾曼譯文改寫的。由此可知,第六樂章的唐詩譯本源頭是圣丹尼斯的法譯文,兩首詩都選自《唐詩合解》。馬勒用貝格《中國之笛》譜曲時,將兩首詩放在同一樂章內,按作曲的需要,作了大幅度的改編和擴充。

  馬勒借唐詩抒發自己的“心靈感受”

  《大地之歌.》7首唐詩已經有6首對號入座。凡是源于圣丹尼斯《唐詩》的,保存原詩內容較多;凡是源于戈謝《玉書》的,變異極大。顯然,馬勒采取“拿來主義”,“中為西用”的原則,借唐詩抒發自己的感情。例如,錢起《效古秋夜長》原來是“寒女夜織之詞”,在第二樂章《寒秋孤影》中成了“男兒悲秋之詞”。馬勒在貝格改寫的基礎上把女性孤獨者(dieEinsame)改為男性孤獨者(derEinsame),把“河”(Strom)改為“湖”(See),似乎在懷念沃爾特湖(Worthersee)畔鄉村別墅中夭折的女兒,把“給我睡眠吧”改為“給我安寧吧”(Ja,gibmirRuh)可能也是發自內心。如果知道1908年馬勒創作《大地之歌》時,已經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之職,不滿五歲的長女已經死亡,醫生確診他有心臟病,鄉村別墅已經賣掉,馬勒與妻子阿爾瑪(AlmaSchindler)之間開始出現婚姻危機,就不難理解馬勒創作《大地之歌.》時的心境。馬勒在維也納大學學過哲學,想當詩人,同情社會主義。在1901年選舉中,他不顧宮廷歌劇院院長的身份,公然投票支持社會主義候選人維克托·艾德勒(VictorAdler)。馬勒認為音樂是“心靈感受的藝術”(theartoftheinnersense)3,《大地之歌.》大概也是他的“心靈感受”之作。

  羅曼·羅蘭在1908年對馬勒作了這樣的評價:“研究了他的作品,你會相信,他是當今德國極為難得的人才:一個轉向內心世界的人,一個有真誠感受的人。然而,這種思想感情并沒有找到真正忠實的,個人的表達方式。它們是通過一層懷舊面紗,一種古典氣氛傳給我們的。”4我們相信,馬勒真心熱愛唐詩,并嘗試以自己理解的,經過多次轉譯、改寫的“唐詩”來譜曲。這本身就是一個創舉,而且取得了成功。馬勒與唐詩融合在一起了。.

2000年12月5日初稿
12月9日二稿
12月13日三稿

  附錄1:圣丹尼斯法譯錢起《效古秋夜長》全文及其中譯文(本文作者譯)?

  Tsie-Ki錢起
  Souvenirdel’antiquité《憶古,秋天的長夜有感》
  évoqueparunelonguenuitd’automne??

  Lavoielactéebrilledanscield’automne,etlegrésil銀河在秋空中閃光,
  voltigeenparcellesdejade;玉屑般的霜在飛揚;
  Leventdunordemportelesparfumsdunènuphar.北風帶走了荷花的芳香。
  Unejeunefemmeconcentresespensees。Elledèvidedela一位少婦在沉思凝想。
  soie,auxlueursaffaibliesdesalampesolitaire;她在孤燈的弱光下織錦,
  Elleessuiedeslarmes;elletrouvebienlonguesetbien擦干眼淚,感到漏刻
  froideslesheuresdeveillèequemarquesaclepsydre.標志的夜間特冷,特長。  

  Lesnuagespurs,quicourentsurl’azurcéleste,passent藍天的凈云在屋前飄過。
  seuldevantsademeure.
  Laluneestseulhotedupavillon,oúl’onn’que月兒是亭中唯一的來客,
  lecroassementdescorbeauetlecridesoies在那里只聽到烏鴉啼
  sauvages.和野鴨叫。
  Quelleest-elledonccettejeunefemmequibrodesur是誰家的少婦
  sonmétierl’oiseauyouen?在機前繡鴛鴦?
  Quis’abriteàgrand’peinedanssesrideauxdesoie是誰在鑲嵌螺鈿的屏風
  derrièresonparaventincrustédenacre,后面,錦幕之中,隱藏著巨大痛苦,
  Etqui,desachastefenêtre,regardetristement是誰看到窗外的落葉,
  tomberlesfeuilles?憂愁悲傷?
  Qu’elleest-ellecettejeunefemmequ’ilfaut是誰家的少婦在受苦,
  Plaindre,quisouffre,etquepersonnene可憐,而且孤獨無援?
  Soutientdanssonisolement???

  附錄2:戈謝法譯錢起《效古秋夜長》前四句及其中譯文(本文作者譯)

  Tchang-Tsi張籍(是錢起之誤)
  LESOIRD’AUTOMNE《秋天的晚上》??

  Lavapeurbleuedel’automne,s’étend秋天的藍霧彌漫在河上;
  surlefleuve;lespetitesherbessontcou-小草上覆蓋著霜,?

  vertesdegeléeblanche,
  Commesiunsculpteuravaitlaisssétom-好像雕塑家把
  bersurellesdelapoussièredejade.玉屑灑在草上。??

  Lesfleursn’déjàplusdeparfums;le花兒已經不再芬芳;
  ventdunordvalesfairetomber,etbientot北風把它們吹到,這些荷花
  lesnénupharsnaviguerontsurlefleuve.即將在河上飄蕩。??

  Malampes’estéteinted’elle-même,la我的燈已經自行熄滅,
  soiréeestfinie,jevaisallermecoucher.黃昏已盡,我要入睡。??

  L’automneestbienlongdansmoncoeur,我心中的秋日過于漫長,
  etleslarmes,quej’essuiesurmonvisage,我臉上擦干的淚水
  serennouvelleronttoujours.又重新流出來了。??

  Quanddonclesoleildumariagevien-婚姻的太陽,什么時候來
  dra-t-ilséchermeslarmes?曬干我的淚水???

  附錄3:戈謝法文《琉璃亭》原文及其中譯文(本文作者譯)

  Li-Tai-Pè李太白
  LEPAVILLONDEPORCELAINE《琉璃亭》(此詩來歷不明)??

  Aumilieudupititlacartificiel,s’éléve在小小的人工湖中央,矗立著
  unpavillondeporcelaineverteetblanche;一座綠色和白色琉璃(瓦)的亭子;
  onyarriveparunpontdejade,quise人們通過一條,像虎背一樣的
  voǔtecommeledosd’untigre.拱形玉橋到達那里。??

  Danscepavillon,quelquesamis,vêtusde亭子里有幾個朋友,穿著
  robesclaires,boiventensembledestasses亮麗的長袍,一起喝
  devintiède.溫熱的酒。??

  Ilscausentgaiement,outracentdesvers,他們暢敘、做詩,
  enrepoussantleurschapeauxenarrière,同時把帽子往后推,
  enrelevantunpeuleursmanches.把袖子稍稍卷起,??

  Et,danslelac,oùlepetitpont,ren-在湖面上倒影著小橋,
  ersé,sembleuncroissantdejade,quelques像一彎玉色的新月,幾個
  amis,vêtusderobesclaires,boivent,latête朋友,穿著亮麗的長袍,頭腳
  enbasdansunpavillondeporcelaine.倒置地在琉璃亭中喝酒。?

《大地之歌.》的創作背景

  1860年7月7日,馬勒生于奧匈帝國波希米亞的卡利希特(Kalischt)村。父親原來是馬車夫,靠努力學習成為教師。父母生了14個子女,6個夭折。死亡的情景使他終身難忘。馬勒從小就顯示出音樂天賦。6歲學鋼琴,10歲公開演奏。1875年進維也納音樂學院,主修鋼琴,開始精通作曲,1878年畢業后進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在1901年選舉中投票支持社會主義候選人維克托·艾德勒。

  但是,馬勒沒有讀完大學,就擔任樂隊指揮,從此開始到處流浪的音樂生涯。從1880年到1900年先后在上懊地利、萊巴赫、奧爾米茨、卡塞爾、布拉格、萊比錫、倫敦、莫斯科、巴黎等地指揮演出,影響越來越大。在此期間,馬勒利用指揮間隙,創作了第一、二、三、四交響曲。1897年馬勒被任命為維也納宮廷歌劇院指揮,后來又兼任院長,標志著在音樂事業上取得公認的成就。1899年在沃爾特湖(Worthersee)邊邁爾尼希(Maiernigg)買了一塊地,蓋了一幢鄉村別墅,夏天在此度假、作曲。1902年,馬勒41歲時與22歲的漂亮姑娘阿爾瑪·欣德勒(AlmaSchindler)結婚,有兩個女孩。從1902年到1906年,馬勒創作了第五、六、七、八交響曲。這是充滿歡樂的時光。

  好景不常。1907年5月馬勒不得已辭去維也納宮廷歌劇院院長之職。7月長女鄉村別墅夭折,接著醫生診斷馬勒有心臟病。為了避免觸景生情,馬勒賣掉了鄉村別墅,1908年在托布拉赫湖(LakeToblch,SouthTyrol)邊買了一幢簡陋的農舍,在這里度過了三個暑假,《大地之歌.》就是在托布拉赫創作的。1908年夏末馬勒在給沃爾特(BrunoWalter)的信中說,“我非常勤奮(從這一點你可以推測,我多少有些適應了)。對整個情況,我不知道該怎么說。豐收季節已經到來。我相信,這是迄今為止我做的最屬于個人的事”,顯然是指《大地之歌.》。

  萊比錫Insel-Verlag登廣告漢斯·貝格《中國之笛》在1907年7月底出版,10月以前不可能買到。是否馬勒的老朋友TheodorPollack在夏天給他及時弄到一冊供他創作?《大地之歌.》是在1908年夏創作的。(PeterFranklin,TheLifeofMahler,CambridgeUniv。Press,1997,pp。164-165)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芜湖市| 梅河口市| 凤庆县| 汝城县| 海南省| 湖州市| 高州市| 杂多县| 旬阳县| 沂源县| 博客| 呼伦贝尔市| 彭泽县| 仁寿县| 革吉县| 常德市| 监利县| 饶河县| 金门县| 遂川县| 乐陵市| 泰州市| 富阳市| 姚安县| 阿克| 同德县| 蕉岭县| 甘德县| 瓮安县| 丰台区| 来宾市| 育儿| 确山县| 师宗县| 大庆市| 轮台县| 呼图壁县| 六枝特区| 习水县| 万宁市| 义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