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地藏菩薩十齋日》

  題解:

  地藏菩薩十齋日,中國人經(jīng)典。

  《地藏菩薩十齋日》是敦煌寫本中一類很短小的寫本,未入中國歷代經(jīng)目及大藏,已依疑偽古逸經(jīng)典而入于《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的第85卷。嚴(yán)格地說,《地藏菩薩十齋日》并不是佛典之中的經(jīng)律論部分,而只是僧俗遵從的一種儀范。其內(nèi)容是講在每月的十個特定的日子之中,有哪些天神下界巡檢;在何日應(yīng)念誦哪些佛、菩薩之名,持齋念佛可獲不墮何種地獄、以及免罪多少劫的功德。因而,此經(jīng)雖小,卻在古代社會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筆者發(fā)現(xiàn),大足石窟寶頂大佛灣著名的第20號“地藏十王地獄變”中極關(guān)健之十地獄部分所刻的銘記,就是此《地藏菩薩十齋日》,至少也是以此為來源的。

  從敦煌遺書本身來說,此類寫本的數(shù)量也相當(dāng)多,連同兩個藏文本,可達(dá)十七本之多。法國學(xué)者蘇遠(yuǎn)鳴曾對《地藏菩薩十齋日》作了非常精深的研究,但是只列出了十一本敦煌文書,未注意到還有石窟造像中的此經(jīng)刻本存在,也沒有按類型模式分析其間關(guān)系等。因?yàn)榇耸S日儀范雖然極為簡短,現(xiàn)存諸本仍存有簡繁變化。我們從略具不同的繁簡經(jīng)本之中至少可以發(fā)現(xiàn)四種標(biāo)題、即《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每月有十齋日》、《地藏菩薩十齋日》、《大乘四大齋日》。將這些標(biāo)題之下之體現(xiàn)出的不同變化,分為數(shù)種類型,對說明此經(jīng)本的形成演變是極有幫助的。因而本文依諸經(jīng)本的不同標(biāo)題與簡繁,將其分為不同模式,再加參校。另在斯6330號與5531號卷中也有此方面的內(nèi)容,對說明其異文演化也有幫助,具體情況見著附記。

  整理本依其類型變化作六種錄文,還有法國藏伯t.941號為藏文本,英國藏Ch.9Ⅱ.17為古藏文音譯本,其形式應(yīng)與錄文四相同。不計相關(guān)的經(jīng)本,實(shí)際此題的石刻與寫本已有十八本之多。錄文底校本情況如下:

  錄文一:底本為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D.074號本 ,無校本。

  錄文二:底本為伯3809號,校甲本為斯4175號,乙本為斯2565。

  錄文三:底本為上海博物館48(41379)中的第30號、校甲本為斯6897號、乙本為斯5541號、丙本為斯2143號(前殘)。但甲本內(nèi)容較多,應(yīng)予注意。

  錄文四:底本為斯2568號(《大正藏》第八五卷已錄),校甲本為伯3011號、乙本為斯4443背面(后缺)、丙本為斯5892號、丁本為北圖發(fā)七號(詳續(xù)112)。

  錄文五:底本為斯2567號、校甲本為伯3795號。

  錄文六:大足寶頂?shù)?0號龕石刻本,無校本。

  〈錄文一〉

  月一日童子下;

  八日太子下;

  十四日伺命下;

  十五日五道大神下;

  十八日閻羅王下;

  廿三日大將軍下;

  廿四日歲命稽;

  廿八日太山府君下;

  廿九日四天王下;

  卅日梵天王下。

  〈錄文二〉

  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 ;

  一日齋 善惡 童子下界 ,念定光 佛;

  八日齋 太子 下界,念藥師琉璃光佛;

  十四日齋 司 命下界,念賢劫千 佛;

  十五日齋 五道 將軍下 界 ,念阿彌陀 佛;

  十八日齋 閻羅王天子 下界,念地藏菩薩 ;

  二十 三日齋 天大將軍下界,念大勢至菩薩 ;

  二十四 日齋 察命 下界,念觀世音菩薩 ;

  二十八日齋 太山府君 下界,念盧舍那佛 ;

  二 十九日齋 四天王下界,念藥王藥上 菩薩;

  三十日 齋 大梵王下界,念釋迦牟尼佛

 ?。ㄤ浳娜?/p>

  每月十齋日

  月 一日童子下 此日 齋者 不墮鐵樹 地獄

  八日太子下此 日齋者 不墮鐵犁 地獄

  十四日司命下此 日齋者 不墮鑊湯地獄

  十五日五道大神下此 日齋者 不墮鋸解 地獄

  十八日閻 羅王下此 日齋者 不墮糞屎 地獄

  廿三日天大將軍下此 日齋者 不墮銅柱 地獄

  廿四日察命下此 日齋者 不墮黑暗 地獄

  廿八日太山府君下此 日齋者 不墮鐵床 地獄

  廿九日天 王下此 日齋者 不墮鐵鈸 地獄

  卅日 梵天王下此 日齋者 不墮鐵輪 地獄

 ?。ㄤ浳乃模?/p>

  地藏菩薩 十齋日

  一日童 子下念定光如來佛 ,不墮 刀槍地獄,持 齋 除罪四十 劫;

  八日太子下念藥師 琉璃光佛,不墮 糞屎地獄,持齋 除罪三十 劫;

  十四日察命下 念賢劫千 佛,不墮 鑊湯地獄,持齋除 罪一千劫;

  十五日五道 大將軍下 念阿彌陀佛,不墮寒冰地獄,持齋除 罪二百劫;

  十八日閻羅王念觀世音 菩薩,不墮劍樹地獄,持齋除 罪九十劫 ;

  二十三日大將軍 下念盧舍那佛,不墮 餓鬼地獄,持齋除 罪一千劫;

  二十四日太山府君 下念地藏 菩薩,不墮斬斫 地獄,持齋除 罪一千劫;

  二十八日 帝釋下念阿彌陀佛,不墮鐵鋸 地獄,持齋除 罪 九十劫;

  二十九日四天王下念藥王藥上 菩薩,不墮硐磨 地獄持齋除 罪七千劫;

  三十日梵天王 下念釋迦牟尼佛,不墮灰河地獄,持齋除 罪八千劫。

 ?。ㄤ浳奈澹?/p>

  大乘四齋日 二月八日 四月八日 五月八日 七月十五日

  年三長齋月 正月 五月 九月

  六齋日 八日 十四日 十五日 廿三日 廿八日 卅日

  十齋日

  月一日善惡童子下;

  八日太子下 ;,

  十四日察命伺錄下;

  十五日五道大神下;

  十八日閻羅王下;

  廿三日天大將軍下;

  廿四日帝釋下;

  廿八日太山府君 下;

  廿九日下四天王下;

  卅日天曹地府下 。

  一日童子下念定光如來佛, 除齋除罪 四十劫,不墮刀槍地獄;

  八日太子下念藥師琉璃光佛,除齋除罪三十劫,不墮粉草地獄;

  十四察命下念賢劫千佛,除齋除罪一千劫,不墮鑊 湯地獄;

  十五日五道大將軍下念阿彌陀佛,除齋除罪二百劫,不墮寒冰地獄;

  十八日閻羅王下念觀世音菩薩,除齋除罪九十劫,不墮劍樹地獄;

  廿三日天大將軍下念盧舍那佛,除齋除罪一千劫,不墮餓 鬼地獄;

  廿四日太山府君下念地藏菩薩,除齋除罪九十劫,不墮纔截地獄;

  廿八日天帝釋下念阿彌陀佛,除齋除罪一千劫,不墮鐵鋸地獄;

  廿九日四天王下念藥王藥上菩薩,除齋除罪七千劫,不墮峒磨地獄;

  卅日大梵天王下念釋迦牟尼佛,除齋除罪八千劫,不墮寒冰 地獄 。

  (錄文六)

  月一日念定光佛/一千遍,不墮刀山/地獄。贊曰:/聞?wù)f刀山不可攀,/嵯峨險峻使心酸。/遇逢齋日勤修福,/免見前程惡業(yè)牽。

  日念藥師琉璃光佛/千遍,不墮鑊湯地獄。/勸君勤念藥師尊,/免向鑊湯受苦辛。/落在波中何時出,/早修凈土脫沉淪。

  日念賢劫千佛一千/遍,不墮寒冰地獄。/就中最苦是寒冰,/蓋因裸露對神明。/但念諸佛求功德,/罪業(yè)消除好處生。

  日(念)阿彌(陀佛)/千遍,不墮/劍樹地獄。/贊曰:/聞?wù)f彌陀/福最強(qiáng),囗/殘劍樹囗/消亡。自作/自招還自/受,莫待囗/時手腳囗。

  囗囗囗囗如來一千/遍,不墮/拔舌地獄。/拔舌更使鐵牛耕,/萬種凌持不暫停。/要免閻王親叫問,/持念地藏一千聲。

  假使熱鐵輪,于我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轉(zhuǎn)菩提心。

  日念大勢至如來一/千遍,不墮毒蛇地獄。/贊曰:菩薩慈悲廣大多,救苦常教出愛河。/九品蓮花分沾有分,/毒蛇豈敢便相過?。

  日念觀音菩薩/千遍,不墮挫碓/地獄。贊曰:/斬身挫碓/沒休時,都/緣造惡不/修持。觀音哀愍眾生/苦,免離地/獄現(xiàn)慈悲。挫碓腳踏架面上豎刻:大藏佛說《出曜經(jīng)》,佛言:眾生習(xí)惡,如鐵生垢。/頌曰: 如鐵生垢,反食其身。惡生于心,還自害形。石碓柱上刻偈語:佛語真實(shí) 決定不虛。

  日念盧舍那佛千遍,/不墮鋸解地獄。/如來功德大圓明,/由如朗月出群星。/但念能除多種罪,/鋸解無由敢用君。

  日念藥王藥上菩薩/千遍,不墮鐵床地獄。/菩薩真名號藥王,/鐵床更用火燒烊。/直饒造業(yè)如山重,/但念眾名免眾殃。

  日念釋迦牟尼佛一/千遍,不墮黑暗地獄。/贊曰:/持齋事佛好看經(jīng),/積善冥司 姓名。/更誦彌陀一千遍,自然黑暗顯光明。

附:關(guān)于《地藏菩薩十齋日》

  《地藏菩薩十齋日》是個短小的儀范,從敦煌寫本與大足石刻,我們已看到其頗為豐富的類型模式變化,說明了其在古代社會受到重視,不斷演進(jìn)的事實(shí)?!饼S”在佛教之中起源是很早的,其梵語為“uposadha”,音譯為“烏甫沙他、布薩陀婆”,略譯為“布薩”。古印度吠陀時代以來即為祭禮,在新月祭與滿月祭前一天行預(yù)備祭,就稱為布薩。屆時行斷食與住清凈之法,并懺悔罪過,潔凈身心。佛陀時代尼乾子等外道亦用此法,集會一處并持?jǐn)嗍乘慕?,成為風(fēng)氣,因而佛陀也允許僧團(tuán)采此法以行事。齋在佛教中廣義是指清凈身心,狹義原是特指“過午不食”?!夺屖弦[》卷上曰:“佛教以過中不食名齋”。否則為“非時食”。

  這時風(fēng)習(xí)對俗眾影響也很大,因?yàn)樵诩宜妆娮駨牡摹鞍岁P(guān)齋戒”,就是在特定時日遵守七項(xiàng)戒律并持齋不“非時食”,持齋戒的日子就是齋日。佛教中齋日也有不同說法與規(guī)制,如三齋日、四齋日、六齋日、九齋日、十齋日及長齋月等。我們上舉的《大乘四大齋日》中就列出了四齋日、六齋日與十齋日等。佛經(jīng)中關(guān)於齋日來歷也有不同說法,約可集為兩種:四天王與天帝釋於齋日下界巡視(《四天王經(jīng)》等);因其日諸鬼王得勢,伺機(jī)害人,因而須持齋(《法苑珠林》引《天地本起經(jīng)》)。中國佛教自南北朝以來,形成了將不殺生的戒律貫徹至素食的傳統(tǒng),因而持齋的含義有了從“過午不食”至“素食”的轉(zhuǎn)化。

  從我們錄考的《十齋日》類的儀范來看,強(qiáng)調(diào)了在齋日念誦佛菩薩名的功德,但某日某神下界的淵源是很清楚的。此類儀范的繁簡不同模式,相當(dāng)清晰地反映出其演化的軌跡。

  結(jié)合一些相關(guān)的經(jīng)籍,可以概括出其遞進(jìn)的過程。從此類經(jīng)籍中聯(lián)系于玄奘法師與開元皇帝的傳說載記等,因不會產(chǎn)生在初唐盛時,其說法最為完備的《地藏菩薩十齋日》,約形成於盛唐以后,并在相當(dāng)時段內(nèi)延續(xù)。以下我們就約略地梳理其遞進(jìn)的過程。當(dāng)然,其中有些簡單形式未必產(chǎn)生在繁復(fù)形式之前,但總體的發(fā)展過程與邏輯演進(jìn),應(yīng)不會有太大的失誤之處。

  此儀范最簡化的第一模式應(yīng)是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藏本所體現(xiàn)、另兩個《大乘四大齋日》中亦包含有此形式,即:

  某日某某神下。

  第二種情況數(shù)本之中,不但基本模式相同,而且經(jīng)名題中有以玄奘法師之名見題的兩本,另一本則無題。例如伯3809號首題為《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斯2565號首題也有《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后面題則為《金剛經(jīng)篡》, 斯4175號無題。其基本模式為某日(齋)某某神下(界)念某佛或菩薩。此儀范第二種模式雖相同但內(nèi)涵卻有不同處,最重要處是以玄奘法師題名的伯3809與斯2565號在閻羅王天子所下時念地藏菩薩,而斯4175在閻羅王下時念觀世音菩薩,其他數(shù)處次序也有不同。此種模式增加了念佛名的內(nèi)容,我們在相關(guān)的《十齋日儀軌》中就可讀到關(guān)於念佛名咒的規(guī)定,雖然其內(nèi)容只是在每月三個日子里念藥師、阿彌陀、釋迦三位佛之咒語,其數(shù)與《十齋日儀軌》之名并不相符。

  第三種標(biāo)為《每月十齋日》文本,共有四件。上海博物館48(41379)之30號 ,斯6897號,斯5541號。此三本文前題《每月十齋日》。斯2143號則標(biāo)題處已殘,題前一行有“每月惡日并是十齋日”字樣。這幾件寫本體現(xiàn)的典型齋儀模式為:

  某日某某神,下此日齋者不墮某某地獄。

  此中有個別本出現(xiàn)了“除罪多少劫”的內(nèi)容。而且此本多與《十二月禮佛名》相鄰,其每月日禮佛后除罪免劫的內(nèi)容為其后的范本汲收。而《齋日行事》之中,雖也只在每月的三天規(guī)定了念誦的規(guī)制,但已出現(xiàn)了較完備的規(guī)制。即‘某日齋念某佛某神降下不破齋者滅罪某某劫不墮某某地獄’。

  第四種情況是標(biāo)為《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寫本。此種寫本連藏文本共達(dá)七件。斯2568號題《地藏菩薩十齋日》,伯3011號題為《地藏菩薩拾齋日》。斯4443號背面與斯5892號兩本都題為《地藏菩薩經(jīng)十齋日》 ,后者為經(jīng)冊本,題有“甲戌年三十日三界寺僧沙彌法定師記耳”。北京圖書館發(fā)七號標(biāo)題是《地藏菩薩經(jīng)十齋》。Pt.941為法國所藏的藏文本,其首尾皆殘,但內(nèi)容與上述的寫本情況是完全一致的。Ch.9Ⅱ.17是《古藏文音譯漢字寫本長卷》,其中第278至290行為《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古藏文音譯本 。此種寫本的模式為:

  某日某神下念某某佛(菩薩)不墮某某地獄持齋除罪某某劫。

  此寫本之中斯4443背后此十齋日不全,只存五齋日。北京圖書館所藏此本書寫十分精美 。

  這種模式不唯數(shù)量多,有藏文本,且因汲取了第二模式的念誦、第三模式的不墮地獄及《十二月禮佛名》中的免罪多少劫,而形成了最完備的模式。

  第五種情況是標(biāo)為《大乘四齋日》的寫本。有斯2567號與伯3795號。其斯2567號的內(nèi)容中含有《地藏菩薩十齋日》,僅除齋除罪某某劫與不墮某某地獄順序相反。此種情況主要特征是多種齋日匯集。在地藏十齋日外還有一年中的大乘四齋日、一年中的三長齋月、十齋日與十二月禮多記等。而伯3795中則沒有《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內(nèi)容,但也與前本同樣有只講“某日某神下”的十齋日,此題之下的模式較上種已無實(shí)質(zhì)變化,其特點(diǎn)只是將數(shù)個齋日規(guī)制集中論述。

  第六種模式見於大足石刻。其特點(diǎn)是加上了贊詞與雕刻,并雕造有豐富精妙的圖像。前面部分則有簡化刪節(jié)。具體體現(xiàn)為:

  日念某佛菩薩,不墮某某地獄+ 贊詞+ 某地獄雕刻。

  此模式反映的特點(diǎn)在著名的敦煌寫本《佛說十王經(jīng)》中也有出現(xiàn)。《佛說十王經(jīng)》之中也是贊詞與畫面相對應(yīng),經(jīng)中的插圖完全是依照贊詞而作出的。《佛說十王經(jīng)》本身亦題為成都府大圣慈寺沙門藏川所述。因而其中能反映出唐以來佛教圖文之間的關(guān)系。

  還有與十齋日性質(zhì)相關(guān)的兩個寫本,上面列第二、三模式之中已有提及,即斯6330號背面的《十齋日儀軌》與斯5551號《齋日行事》。這兩本的內(nèi)容雖不足十個齋日,但性質(zhì)卻與上述十齋日密切相關(guān),形制介於十齋日簡單模式與復(fù)雜模式之間,因而此齋日儀范對說明《十齋日》或《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形成是十分有益的。其中《十齋日儀軌》行文中僅說某日齋念某佛之咒,后接咒文。實(shí)際上此《儀軌》只講了三個日子——八日、十五日與月盡日念藥師佛、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三個佛咒語的規(guī)制,體現(xiàn)了某日念某佛的規(guī)則。而《齋日行事》在關(guān)于八日、十五日、廿三日這三個齋日行事規(guī)范字句中,“八日齋念藥師光琉璃佛,太子降下,不破齋者滅罪一百廿劫,不粉草地獄”,已體現(xiàn)出形態(tài)完備的模式。

  另要注意的問題,就是此《地藏菩薩十齋日》等,往往與《十二月禮佛文》等相鄰,其間也必有密切關(guān)系。如下面之例:

  上海博物館48(41379)31《每月十齋日》+32《開元皇帝勸十齋贊》+33《十二月禮佛名》+34《上皇勸善斷肉文》。

  斯5541《佛勸十齋贊》+《十二月禮佛名》+《上皇勸善斷肉文》+《每月十齋日》。

  斯2143《十二月禮多記》+《每月十齋日》。

  斯2565背《每月十齋日》+《十二月禮佛名》

  伯3809《每月十齋日》+《十二月禮佛文》

  北京大學(xué)圖書館D074《每月十齋日》+《十二月禮佛文》

  斯2567《大乘四齋日》+〈年三長齋月〉+〈六齋日〉+〈十齋日〉+〈地藏菩薩十齋日〉+《十二月禮佛文》。

  伯3795《大乘四齋日等諸齋歷》+《十二月禮佛文》。

  因而,在此將其中重要者一并錄出:

  上博的《開元皇帝勸十齋贊》與斯5541《佛勸十齋贊》是完全相同的一首詩。即;

  “每月十齋斷宰煞,廣修善業(yè)度僧尼,胎生化生勤念佛,勇猛精進(jìn)大慈悲。”

  《上皇勸善斷肉文》上博48(71348)34本為底,斯5541為校。

  稟性雖千種,貪生共一般。從頭皆覓活,若個不求安。

  怕急緣防箭,高飛恐被彈。炬堪鷹犬逐,誰忍綱羅縵。

  豬伏哀離圈,羊牽惡出欄??嗤粗握f,忙迷如許難。

  持刀咽不剌,將肉口中食 。已言食肉者,自割始嘗看。

  《十二月禮佛名》與《十二月禮多記》內(nèi)容也完全相同。是說在一年的十二月各一天依制向某方禮拜,可以得除罪多少劫之功效,達(dá)滅罪修福的功能。此段禮佛文的前后都強(qiáng)調(diào)玄奘法師,并說此禮儀是玄奘為救眾生從十二部經(jīng)中略出?!妒S日》與此十二月禮佛文相鄰最多,因而從其中汲取了“除罪某某劫”的內(nèi)容也很自然了。《十齋日》并且也染上了出自玄奘法師的一些色彩。如斯2143標(biāo)題的“又略每月惡日并是十齋日”,其“又略”就是玄奘“又略”出十齋日之意,伯3809號直接標(biāo)為《玄奘法師禮佛十齋日》,而伯3795號在數(shù)種齋歷后總結(jié)道:右上件齋月日是玄奘法師在十二部經(jīng)中略出。有人能滿三年,每依時持齋禮拜,所求必須抄本流轉(zhuǎn),除罪十萬六千六百劫。

  例如伯3809號西京龍興寺玄奘法師於西國來大唐國來有十二月禮佛日每月只在一日

  正月一日平明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二百三十劫;

  二月八日雞明平時向西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

  三月七日向西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四十劫;

  四月八日向北方禮佛四拜,除罪一百二十劫;

  五月五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六月六日黃昏時向東方禮佛四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七月七日平明時向東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八月八日卯時向東方禮佛十拜,除罪三萬三千劫;

  九月十日寅時向東方(禮佛 )九拜,除罪一千八百劫;

  十月一日卯時向南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十一月一日黃昏時向南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十二月十三日黃昏時向西方禮佛九拜,除罪一千劫。

  右件禮佛月日之時,此是賢圣集會勸諸大地眾生一心於佛月日不得失時,令諸眾生不求稱遂,若能傳寫傳流與人除罪三萬九千六百劫,若能教受一人受持除罪恒河沙數(shù)劫。

  此《十二月禮佛名》中每個禮佛日遵制都能得到除罪多少劫的功德。其文前的《十齋日》中卻無此內(nèi)容。而《地藏菩薩十齋日》的功德之中卻有除罪數(shù)劫說法,其來源與此經(jīng)本的關(guān)系已很清楚無誤了。而上述《勸十齋贊》與《勸善斷肉文》則很明確地宣揚(yáng)不殺生的思想,并與每月十齋日直接相關(guān),這不但來源自佛教戒律,而且肯定亦源於中國僧俗的素食傳統(tǒng)。還須注意的是一些經(jīng)典中對《十齋日》的提法與論述。在《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的第六品中,就列出了每月遵守的十齋日之時日,并強(qiáng)調(diào)其日諸罪結(jié)集,定其輕重,因而閻浮提眾生在佛菩薩像前誦本經(jīng),可得福報,永離惡趣。《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jīng)》中也有在某齋日念某佛的例制。《本愿經(jīng)·如來贊嘆品第六》中佛對普廣菩薩說地藏菩薩利益人天福德之事時說到:

  復(fù)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于月一日,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十八日、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乃至三十日,是諸日等,諸罪結(jié)集,定其輕重。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yè),無不是罪,——能于是十齋日對佛、菩薩、諸賢圣像前讀是經(jīng)一遍。東西南北百由旬內(nèi),無諸災(zāi)難。當(dāng)此居家,若長若幼,現(xiàn)在未來百千歲中,永離惡趣。能于十齋日每轉(zhuǎn)一遍,現(xiàn)世今此居家無諸橫病,衣食豐溢。

  《地藏菩薩發(fā)心因緣十王經(jīng)》刊於日本《萬續(xù)藏》129冊中。其中第五閻魔王國內(nèi)容中有,生於十齋日受持十戒存當(dāng)苦悲,一日至心進(jìn)念定光佛,八日至心敬念藥師琉璃光如來,十四日至心進(jìn)念賢劫千佛,十五日至心敬念阿彌陀佛,十八日至心進(jìn)念地藏菩薩—,二十三日至心敬念勢至菩薩,某二十四日至心敬念觀世音菩薩,二十八日至心敬念毗盧遮那如來,二十九日至心敬念藥王藥上菩薩,三十日至心敬念釋迦牟尼佛。

  由此可知,《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強(qiáng)調(diào)了在十齋日念此經(jīng)的功德。其中提到了十齋日,其諸罪結(jié)集,定其輕重的說法應(yīng)是來自四天王經(jīng)。并而《地藏十王經(jīng)》則談到了三長月,并述及在十個齋日念佛菩薩名號的規(guī)定。

  從以上諸形式的各本的模式遞進(jìn)表現(xiàn),以及相關(guān)經(jīng)典與寫本的情況,可以知道由《十齋日》到《地藏菩薩十齋日》的脈絡(luò)演進(jìn)已很清晰。《地藏菩薩十齋日》不僅從使這個簡單儀范達(dá)到了完備,而且將其中地藏菩薩的地位提升到相當(dāng)?shù)匚?。這些經(jīng)本之中,有些地藏菩薩是與太山府君相聯(lián)系,有些又與閻羅天王相關(guān)聯(lián),而大足石刻十地獄之上主體,就雕刻出了地藏菩薩巨像??傊瑥奶扑螘r代《地藏菩薩十齋日》的演進(jìn),圖文之間相聯(lián)系,也可具體見出地藏信仰的繁盛。

注釋:

蘇遠(yuǎn)鳴《敦煌寫本中的地藏十齋日》,謝和耐等著,耿升譯《法國學(xué)者敦煌學(xué)論文選萃》391—429頁,中華書局1993年12月。

《北京大學(xué)藏敦煌文獻(xiàn)》之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D074 號內(nèi)為佛說阿彌陀佛經(jīng)與每月十齋日和十二名佛文。其彩圖八刊有十齋日等內(nèi)容。

“玄奘法師禮拜,逐月有十齋日”,甲本無。

“一”,底本作“十一”, 甲本作“月一”,據(jù)乙本刪。

“齋”, 底、甲本缺,乙本作“有”字,據(jù)文意補(bǔ)。

“善惡”,甲本無。

“界”,甲本無,下同。

“定光”,甲本作”定光如來”。

“齋”,甲本無,下同。

“子”,甲本誤為”山”。

“齋”,諸本均缺,據(jù)文意補(bǔ)。

“司”,甲本為”察”。

“千”,乙本作“一千”。

“齋”,甲本無,下同。

“將軍”,甲本作”大將軍”。

“下”,底、乙本無。據(jù)甲本加。

“界”,各本均無,據(jù)文意補(bǔ)。

“阿彌陀”,甲本作”阿門(眾)”。

“齋”,甲本無。

“天子”, 甲本無。

“地藏”,甲本為”觀世音”。

“十二”,誤,據(jù)甲乙本改為“二十”。

“齋”,甲本無。

“大勢至菩薩”,甲本作”盧舍那佛”。

“四”,甲乙本脫。

“齋”,底本、甲本無。據(jù)乙本加。

“察命”,甲本作”太山府軍”。

“觀世音”,甲本作”地藏”。

“齋”,各本無,據(jù)文意加。

“太山府君”,甲本作”天帝釋”。

“盧舍那”,甲本作”阿彌陀”。

“二” ,乙本錯為“八”。

“齋”,甲本無。

“藥王”, 據(jù)甲本補(bǔ)為”藥王藥上”

“日”, 乙本缺。

“齋”,甲本無。底、乙本衍為“念大梵王”,刪“念”。

“月”,乙本無。

“童子下”與“齋者”之間,乙本有添加的“念定光如來佛”字樣。

“此日”,甲本作”來”,丙本作“若此日“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鐵樹”, 甲本作 “刀山”,乙本先作鐵樹,后改刀槍。丙本作

”劍樹”,乙本的添改明顯是以錄文四《地藏菩薩十齋日》為準(zhǔn)來作修改。甲本在此后接”修諸善斷諸惡除罪廿劫”。

“此”,甲本作”來”。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鐵犁”, 甲本為糞屎。

“地獄”,甲本后接”屬眼不觀一切諸色除罪五十劫”。

“此”,甲本作”來”并缺”日”。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地獄”,甲本后接”屬耳不聽一切色聲除罪百廿劫”。

“此”,甲本作”來”。

“齋者”,乙本漏“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鋸解”,甲本為寒冰,丙本作糞屎,丙本“糞屎”與“鋸解與諸本相反。

“地獄”,甲本后接”鼻(不嗅)一切香除罪一千劫”。

“閻”,底本漏,據(jù)各本補(bǔ)。

“此”,甲本作”來”并缺”日”。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糞屎”,甲本為劍樹,丙本作鋸解。

“地獄”,甲本后接“不煞一切眾生除罪九千劫”。

“此”,甲本無。`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銅柱”,甲本作“餓鬼”。

“地獄“,甲本后接”屬舌不說一切他人長短除罪萬劫”。

“此”,甲本作來。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黑暗”,甲本作“拔舌”,丙本作“鐵床”。

“地獄“,甲本后接”不妄言綺語傳說他人除罪二萬劫”。

“此”,甲本作來。

“齋者”, 乙本漏“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鐵床”,丙本作”鐵叉”。

“地獄“,甲本后接”不染一切諸色除罪二萬劫”。

“天”, 丙本作四天,甲本為“天大“。

“此”,甲本作來。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丙本作”刀山”。

“地獄”,甲本后接”不墮 磨地獄屬身一(不)著細(xì)滑衣服除罪四萬劫”。

“梵”,甲本為“大梵”,丙本為“釋梵”。

“此”,甲本作來。

“齋者”,丙本作“持齋念佛”。

“鐵輪”,甲本作“灰河地獄”。

“地獄”,甲本后接”除罪五萬劫”。其后還有”五月正月持齋不三惡道,只修十善得生西方凈土”。

“地藏菩薩”,乙、丙、丁本作“地藏菩薩經(jīng)”,因而丙本斯5892在《敦煌寶藏》中誤為《地藏菩薩經(jīng)》。

“日”,丁本無。

“童”, 丙本誤為章。

“佛”,各本無,據(jù)丙本補(bǔ)。

“墮”,底、甲、乙本作“涂”,據(jù)文意改。說明此三本是相互轉(zhuǎn)抄。

“除”,丙本誤為持。

“持齋”,丁本無。

“十”,乙本作”千”。

“師”丁本無。

“墮”,底、甲、乙本作“涂”。

“持齋”,丁本無。

“三十”, 乙本缺欠,丙本作“三萬”。

“下”,丙本誤為“不”。

“千”,乙本似空。

“墮”,底、甲、乙本為”涂”。此三本可能相互轉(zhuǎn)抄。

“持齋除”,丁本為“滅”。

“五道”,甲本作”五道神”。

“下”,丙本誤為“不”。

“持齋除”,乙本“除”字似空,丁本為“滅”。

“觀世音”,乙本作“觀世”。

“持齋除”,甲本缺,丁本為“滅”。

“九十劫”,乙本不清,此后缺失。

“大將軍”,丙本作“天大將軍”。

“墮”,甲本缺。

“持齋除”,丁本為“滅”。

“君” 丁本錯為“軍”,丙本作”太山王將軍”。

“地藏”,甲本作“地獄”,《大正藏》85卷將底本斯2568號的“地藏”誤錄為“地獄”。

“斫”,丙本作“錐”。

“持齋除”,丁本為“滅”。

“帝釋”,丙本作“天帝釋”。

“鋸”,甲本缺。

“持齋除”,丁本為“滅”。

“除罪”,丙本作“墮罪”。

“藥王藥上菩薩”,底、甲、乙、丁本作“藥師上”,據(jù)丙本改。

“磨”,底本為“摩”字,據(jù)各校本改。

“除”,丁本為“滅”。

“梵天王”,丙、丁本為“大梵天王”。

“除”,丁本為“滅”。

“五月”,甲本漏。

“十齋日”,甲本作“大乘十月”。

“八日太子下”,底、甲本皆漏,但底本錯行抄出,見下注。

“君”,底本為“軍”,據(jù)校本改。

“天曹地府下”,甲本此后缺,所接內(nèi)容為十二月禮佛名。

“八日太子下”,底本此處多出,但前面缺此數(shù)字。

“除齋除罪”,據(jù)錄文四的情況,此處應(yīng)為“持齋除罪”。

“鑊”,底本為“蕩”,據(jù)文意改。

“餓”,底本為“我”,據(jù)文意改。

“寒冰”,余本多為“灰河”。

“地獄”, 底本缺,據(jù)文意補(bǔ)。

《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四輯中有陳明光先生對大足石刻經(jīng)偈的錄文,以及有關(guān)論文《藏外石刻文獻(xiàn)——書在整理大足寶頂石刻經(jīng)文偈頌之后》,宗教文化出版社1998年9月。

斯3809號在《敦煌寶藏》中題為《玄奘法師禮佛十齋日》,實(shí)際內(nèi)容還有《十二月禮佛文》。斯.4175號在《敦煌寶藏》中題為《每月逐日念佛名》。斯.2565號原尾題為《金剛經(jīng)篡一卷》。此卷實(shí)與伯3024號為一卷,法藏為前,有首題《金剛經(jīng)篡》,英藏為后,有尾題。方廣锠先生已對此卷作了綴合并研究,見《佛說金剛經(jīng)篡》,《藏外佛教文獻(xiàn)》第一輯,354-頁。

上海博物館藏48(41379)號是一卷寫有多部佛經(jīng)的寫卷。《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xiàn)》第2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商務(wù)印書館編《敦煌遺書總目索引》中錯誤較多。其斯5892號被錯歸為《地藏菩薩經(jīng)》。其索引部《地藏菩薩十齋日》下標(biāo)出三經(jīng)。即斯2568、斯4443、散1291。散1291是1491誤,1291是《凈土懺》。但散1491是刊入《大正藏》的經(jīng)典,1491號就是斯2568號,兩經(jīng)重復(fù)。因四川人民出版社《英藏敦煌文獻(xiàn)——漢文佛經(jīng)以外部分》刊本印刷與標(biāo)題遠(yuǎn)較《敦煌寶藏》為勝,因而本文材料主要閱此書。此書由中國敦煌吐魯番學(xué)會、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歷史研究所、英國國家圖書館、倫敦大學(xué)亞非學(xué)院四單位編,1990年至1995年出版。

參見《敦煌學(xué)大辭典》第476頁《地藏菩薩十齋日古藏文音譯本》條目。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12月。

北京圖書館《敦煌石室寫經(jīng)詳目續(xù)編總目》雜著部之112號,千字文號為發(fā)七。此本未曾在《敦煌寶藏》等各類印本中公布。此寫本僅一頁,高25.4,寬16.4厘米。分十一行寫出,標(biāo)為《地藏菩薩經(jīng)十齋》,以細(xì)筆鋒寫出,書跡相當(dāng)精妙。因而《敦煌寶藏》中此《十齋日儀軌》的標(biāo)題不夠準(zhǔn)確。

“食”,斯5541本脫。

“禮佛”,此處脫二字。據(jù)文意補(bǔ)。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岢岚县| 连州市| 高尔夫| 鲜城| 米林县| 铜川市| 新营市| 新邵县| 九寨沟县| 奉节县| 图木舒克市| 册亨县| 化隆| 额尔古纳市| 赤水市| 双桥区| 平谷区| 化州市| 平凉市| 福州市| 西乌珠穆沁旗| 河东区| 高台县| 庆城县| 鹤山市| 宁波市| 清徐县| 潜江市| 芮城县| 罗甸县| 襄汾县| 偏关县| 香格里拉县| 宜城市| 读书| 兰州市| 基隆市| 普兰店市| 文安县| 民勤县| 德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