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周公考述

棗莊廣播電視臺

  周公旦是周文王之子,初封在周,爵位是“公”,故有“周公”之稱號,為周朝的開國功臣,也是儒家推崇的圣人之一。他的后人繼承他的封邑和爵號,沿用周公之名,故后又有很多位周公。現(xiàn)在網(wǎng)上介紹周公的內(nèi)容很多,但是都籠統(tǒng)簡略,既不注明文獻出處,也不做深入分析、考察其說的可信度,只相互抄傳,輾轉(zhuǎn)稗販,以訛傳訛者時時有之。故作此文,略作考辨,冀能澄清一些謬說。

  一、周族的起源

  先說說周這個國號的來源。周人的高祖是后稷,后稷是有邰氏之女姜原(后來也加“女”部作“嫄”)之子,有邰氏本是炎帝之后的姜姓國,也寫作“斄”。《詩經(jīng)·生民》里說姜原是踩了上帝的腳印壞了孕,生下了后稷。《史記·周本紀》則說姜原是“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于是生下了后稷。實際上帝嚳就是上帝,在殷墟卜辭里稱為“高祖夒”,在《山海經(jīng)》里稱為“帝俊”,也就是帝舜。[1]說后稷是姜原履上帝的腳印生的也罷,說是帝嚳之子也罷,總是是說他是上帝之子。姜原覺著這么生孩子是不祥,就把他丟棄了很多次,結(jié)果每次他都死不了,姜原覺得這是天意,只好收回來把他養(yǎng)大,還給起個名字叫“棄”,因為他曾經(jīng)被拋棄過。棄長大之后,擅長農(nóng)業(yè),善于種植各類農(nóng)作物,帝堯知道了,提拔他當了“農(nóng)師”,就是主管農(nóng)業(yè)的官。到了帝舜的時候,封他做了“后稷”,葉玉森先生指出古文中“司”、“后”形同,“后稷”古文當作“司稷”,[2]“后稷”這個名字也是從主管農(nóng)業(yè)來的,本來應(yīng)該是農(nóng)官之名。又賜姓為“姬”,把邰封給了后稷,于是姜姓的邰就變成姬姓,后稷等于占據(jù)了母親家的國家。

  根據(jù)《山海經(jīng)·大荒西經(jīng)》的記載:

  “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曰臺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谷,始作耕。”

  這個記載非常重要。說帝俊(即帝嚳)生了后稷,后稷還有個弟弟叫臺璽,“臺”就是“邰”,“璽”是名,既然他名“臺(邰)璽”,說明后稷死后邰國是由他弟弟璽繼承了,就是兄終弟及,臺璽大約也以擅長農(nóng)作聞名。臺璽有個兒子叫叔均,也擅長農(nóng)業(yè),他不僅代替自己的大伯和父親繼續(xù)播種百谷,還發(fā)明了牛耕、水利和驅(qū)逐旱魃的方法,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故被尊為“田祖”,而且這個時候還有了“西周之國”,說明至少在后稷的侄子叔均的時候,周人已經(jīng)國號“周”了。

  同時,根據(jù)《大荒西經(jīng)》的這個記載說明,周人這一系并非是后稷的直系,而是由他弟弟臺璽這一支傳下來的,后稷雖然被周人尊為高祖,但是他屬于“旁系先王”。只是從叔均以后一直到不窋,中間缺失了好多代先王,周人自己已經(jīng)不能記憶了,所以只好說不窋是后稷之子,這樣從后稷到殷商末期的周文王,周人的世系只有十五代,唐代司馬貞《史記索隱》就認為“實亦不合事情”,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也說此事是“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實難據(jù)信也。”

  實際是周人自己的史傳中后稷到不窋之間缺了很多先王,連臺璽和叔均也沒有。如果以文王與帝辛(商王紂)同代往上推,僅從代數(shù)上算,不窋只能相當于殷商的第5代先王大庚時期,而殷商的先王從大庚到帝辛十四代卻有25王(此根據(jù)殷墟卜辭周祭譜所載的殷商先王世代),可見周人世系的缺環(huán)是非常之大的,很可能不窋、鞠、公劉等這些先王也不一定是父子關(guān)系,而是周人能回憶起來的一些先王拼湊的。

  根據(jù)《詩經(jīng)·公劉》的記載,自后稷一直到公劉時代,都是居住在邰,公劉之時遷國到了豳(一作“邠”)。又根據(jù)《詩經(jīng)·綿》、《孟子·梁惠王下》、《淮南子·詮言訓》、《史記·周本紀》等書記載,到了太王古公亶父之時,因為受到戎狄的侵擾,無力抵抗,才從豳遷到岐陽,就是岐山南邊,在這里建立了一個城邑叫“岐”,因為是周人所居,稱為“岐周”,附近的地方就稱為“周原”。到了周文王去世前一年,又遷都于豐邑。到了武王的時候又遷都于鎬。滅殷之后,武王作新邑于洛水之陽,即洛邑,稱為“成周”,原來的豐、鎬之地稱為“宗周”。

  二、周公旦封周

  文王遷都豐之后,原來的岐周之地就被分成了兩塊,一塊封給了兒子叔旦為采邑,仍稱為周,所以叔旦被稱為“周公旦”,《史記·魯周公世家》《集解》引譙周曰:

  “以太王所居周地為其采邑,故謂周公。”

  《索隱》:

  “周,地名,在岐山之陽,本太王所居,後以為周公之采邑,故曰周公。即今之扶風雍東北故周城是也。謚曰周文公,見《國語》。”

  一塊封給了同姓的奭為采邑,建立了召國,奭就被稱為“召公奭”,《史記·燕召公世家》《集解》引譙周曰:

  “周之支族,食邑於召,謂之召公。”

  《索隱》:

  “召者,畿內(nèi)采地。奭始食於召,故曰召公。或說者以為文王受命,取岐周故墟周、召地分爵二公,故《詩》有周召二南,言皆在岐山之陽,故言南也。”

  鄭玄《詩譜》云:

  “文王受命,作邑于豐,乃分岐邦周、召之地為周公旦、召公奭之采地。周公封魯,死謚文公;召公封燕,死謚曰康公。元子世之,其次子亦世守采地,在王官,春秋是周公、召公是也。”

  武王滅殷之后,把周公旦封在魯國,但周公自己沒去就封,而是讓自己的長子伯禽去就封,他自己也沒回周邑,而是留在王室輔佐武王和成王。他的原封邑周邑由他的別子繼承,此后周這個封國一直存在,也一直有“周公”這個爵位,而且多在周王室為卿士。《潛夫論·志氏姓》云:

  “周氏、邵氏、畢氏、榮氏、單氏、尹氏、鎦氏、富氏、鞏氏、萇氏,此皆周室之世公卿家也。周、召者,周公、召公之庶子,食二公之采,以為王吏,故世有周公、召公不絕也。”

  根據(jù)鄭玄和王符的說法,就是周公旦的后人繼承了周公的封邑周,而且一直號“周公”,后來的周氏就是周公旦之后。

  三、文獻中所見的“周公”

  先來看看古籍中所載的幾位可以考見名字的周公:

  1、周文公:即周公旦,《國語·周語上》:

  “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韋昭注:“文公,周公旦之謚也。頌,《時邁》之詩也。武王既伐紂,周公為作此詩,巡守、告祭之樂歌也。”

  《周語中》:

  “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

  韋昭注:“文公之詩者,周公旦之所作《棠棣》之詩是也,所以閔管、蔡而親兄弟。”

  韋昭認為《國語》中的周文公就是周公旦的謚號,不過別的書里沒有這個記載。到了《今本竹書紀年》里,就直接稱周公為周文公。《今本竹書紀年》是一本偽書,它的制作年代不詳,是在真本《竹書紀年》失傳之后,有好事者掇拾舊文又雜采其它古書的記載重新編纂的一本書,包括里面的所謂的沈約注,也是后人偽造,所以里面很多東西不可靠,不過說周公謚號“周文公”總算還是有所根據(jù)。

  周代金文中經(jīng)常見“周公”之名,如周公方鼎、小臣單觶、禽簋、史墻盤、榮簋等等,這些“周公”基本上都是指周公旦。只有延盤中的“周公”被認為是西周早期人,但可能不是周公。但是盤銘說“延作周公尊彝”,是給周公作的器物,很可能仍然是指周公旦。

  2、周平公:即周公旦之子君陳。郭店楚簡、上博簡本《緇衣》寫作“君迧”,《正字通》云:“石鼓‘迧禽奉雉’,又‘乘馬既迧’,并與陳同”,是“陳”、“迧”同字。《尚書》中有《君奭》、《君陳》、《君牙》三篇,偽《孔傳》于“君奭”下注:“尊之曰君”,《正義》:“周公呼為‘君奭’,是周公尊之曰‘君’也。”可見“君”是一種尊敬的稱謂,并非是人名,所以“君陳”其實就是名“陳”。而君陳是不是周公旦之子還有爭議,《漢書·古今人物表》里有君陳,但是沒說是周公子,說明至少在班固的時候還沒有這種說法。最早這么說的是東漢的鄭玄,他在注《禮記·坊記》的時候說:

  “君陳,蓋周公之子、伯禽弟也,名篇在《尚書》,今亡。”

  《君陳》原是《尚書》中的一篇,漢代的時候失傳了,到了后來偽造的《古文尚書》里又給造了這一篇,開頭的《尚書序》里說:

  “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作《君陳》。”

  《尚書序》和《偽古文》不同,它大概本是戰(zhàn)國時代儒家串講《尚書》篇題的文字,所以里面講到的很多篇章《今文尚書》和偽《古文尚書》中都沒有,到了漢初被整理成文字,因為作者看到的是真的《尚書》,所以講的內(nèi)容還算相對可信。這個《序》里說《君陳》這篇是周公死后,成王又任命君陳主管成周的事務(wù),在冊命時告誡了一番,就形成了這篇書。但是偽《孔傳》里卻說“君陳”是“臣名也”,就是一位大臣的名字,沒說是周公之子。《尚書正義》認為:

  “孔直云‘臣名’,則非周公子也。鄭玄注《中庸》(當作《坊記》)云‘君陳,蓋周公子’者,以經(jīng)云‘周公既沒,命君陳’,猶若‘蔡叔既沒,命蔡仲’故也。孔未必然矣。”

  是同意鄭玄的君陳為周公之子的說法,而否定《孔傳》的說法。唐代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于“君陳”下也是說“鄭注《禮記》云:周公之子”,說明陸德明也同意鄭玄的說法。不過此前的書里就找不到這個說法了,鄭玄這么說不知道是根據(jù)什么來的,大概如《尚書正義》所說,是根據(jù)《尚書序》的文意推測的,所以他加了個“蓋”字,就是不能確定,可能差不多是的。那么這個說法的說服力就很差了,故宋代的蔡沈作《書集傳》時就不用鄭玄的說法而從《孔傳》,說:

  “君陳,臣名。唐孔氏曰:周公遷殷頑民于下都,周公親自監(jiān)之。周公既歿,成王命君陳代周公。此其冊命之詞,史錄其書,以‘君陳’名篇。”

  沒提君陳是周公之子的說法。清代全祖望《經(jīng)史問答》卷二里也涉及到這個問題,說:

  (問)《漢書·王莽傳》謂“周公之子七人”,而先生以為八人,未知所出?

  (答)《左傳》凡、蔣、邢、茅、胙、祭,支子凡六,則合禽父而七,固自有據(jù),不知尚有世襲周公之爵者。厲王時,周定公以共和有大功;而《左傳》亦累有周公為太宰,非八人乎?蓋禽父以元子受魯公,而次子世為周公。其余如凡、如祭、如胙、如茅,皆封畿內(nèi);邢、蔣則封于外。按《水經(jīng)注》則凡亦外諸侯也。

  (問)厚齋先生引《坊記注》君陳乃禽父之弟也,而惜其它無所考。潛邱又引《詩譜》以為次子世守采地者,如先生言,得非即周公乎?

  (答)亦未可遽定也。坡公以為君陳蓋如君奭、君牙之儔,難確證其為周公之子。然要之叔旦之后非七人則已明矣。

  全祖望是認為周公旦以后的周公都是世襲周公旦的爵位而稱周公,自然都是是周公旦之后,所以他認為周公之子是八人,其中就包括這個世襲其舊封地周邑的這個,他的看法應(yīng)該是對的。可他也不敢確定君陳是不是周公之子,因為文獻中的記載很少,而且最早就是東漢人的說法,是不是可靠他也搞不準。《史記·魯周公世家》在記載周公的世系時,也只記載了魯國伯禽(禽父)的這一支的世系,魯應(yīng)該算是周公旦這一支的大宗,《左傳》里記載的凡、蔣、邢、茅、胙、祭則都是小宗,里面都沒說到周邑的這一支,自然也沒提到君陳是否是周公之子的事兒,這是非常奇怪的。

  到了《今本竹書紀年》里,就說:

  “王(成王)命周平公治東都”,沈約注:“周平公即君陳,周公之子、伯禽之弟。”

  《今本紀年》的說法是取自上面說的《書序》“周公既沒,命君陳分正東郊成周”,自然周平公就是君陳,說明是周公旦的兒子君陳繼承了周公旦的原采邑周,所以才稱“周平公”,這也是個謚號。沈約注自然是根據(jù)了鄭玄《禮記·坊記》注的說法,這個是毫無疑問。但是問題在于,遍檢以前的古書,只知道君陳繼承了周公旦的職務(wù)管理成周,竟然找不到有君陳繼承周公旦原封邑的記載。

  至于“周平公”這個名號呢,是有根據(jù)的,見于《韓詩外傳》卷四:

  “周平公酒不離于前,鐘石不解于懸,而宇內(nèi)亦治。”

  除此之外,別的書里就找不到“周平公”的記載,《今本紀年》的根據(jù)就是這個了。但是《尸子·分》在記載這個故事的時候說:

  “周公之治天下也,酒肉不撤于前,鐘鼓不解于懸。聽樂而國治,勞無事焉;飲酒而賢舉,智無事焉;自為而民富,仁無事焉。”

  《淮南子·詮言訓》的記載是:

  “周公肴臑不收于前,鐘鼓不解于懸,以輔成王,而海內(nèi)平。”

  說的都是周公,不是周平公。所以許維遹先生作《韓詩外傳集釋》時就把正文校改作“周公”,認為:“‘周平公’當作‘周公’。”[3]這個“周平公”懷疑是“周文公”之誤,“周文公”就是周公旦,也就是周公。不過這個訛誤發(fā)生得很早,所以《今本紀年》的作者看到了,就拿了過來,當成了君陳的謚號。這個也有理由,因為根據(jù)《書序》的記載,周公旦死了之后是君陳接替了周公的職務(wù)管理東都成周,也曾經(jīng)輔佐過成王,把這個周平公認作君陳也不是全無道理。

  《尚書·洛誥》和周代金文里都有人名“明保”,夨令方尊中稱是“周公子明保”,又稱之為“明公”,夨令方彝中稱“明公尹”,陳夢家先生認為“明保”就是君陳,他在《西周銅器斷代》中說:

  “君陳、明保其官職是君、尹、保,明是其封邑,公是其尊稱。……是君陳乃周公之次子,傳受‘周公’的爵位,世守周的采地,為王官。惟此器作時,周公尚在,故稱明公。”[4]

  陳夢家先生還認為君陳就是小臣傳卣里的“師田父”,因為“陳”、“田”古字通用。陳先生這個推斷根據(jù)的也是鄭玄注和《今本紀年》。明保是周公之子這個沒問題,師田父是君陳,這個也有可能,問題是明保是不是君陳,這個就真有點不好講了。明保的采邑是明,故后來有明氏,周康王時期的小盂鼎里有“明伯”,西周中期的明我鼎里有“明我”,戰(zhàn)國晚期時的十年洱令張疋戟上有“明無”,應(yīng)該都是明保之后明氏一族的人,但是金文中迄今只見稱明保為“明公”,不見有稱之為“周公”的例子。

  總之,說君陳是周公之子繼承了周公之位這個說法存疑,只是從種種跡象來看,有這種可能而已。當然,即使是君陳不是周公旦之子,他沒有繼承周邑為周公,那么也必定有周公旦的其他的兒子繼承他的舊采邑和爵號,并流傳下去,這個是沒問題的。

  3、周定公:這個名號也僅見于《今本竹書紀年》,說:

  “周定公、召穆公立太子靖為王。”

  這個周定公指的就是《史記·周本紀》中“周、召共和”的周公,太子靖即周宣王。但是在《今本紀年》以前的古書里,怎么也查不到有“周定公”這個說法,包括《史記·周本紀》里也只是說周公而已,并沒有說是“周定公”,所以這個“周公”應(yīng)該是有的,但“周定公”可能也是《今本竹書》里杜撰出來的名號,不可靠。

  4、周桓公:即周公黑肩,“周公”是其爵號,“黑肩”是其名,“桓公”是死后的謚號。《左傳·桓公五年》:

  “周公黑肩將左軍,陳人屬焉。”杜預(yù)注:“黑肩,周桓公也。”

  《桓公十八年》:

  “周公欲弒莊王而立王子克。辛伯告王,遂與王殺周公黑肩。王子克奔燕。初,子儀有寵於桓王,桓王屬諸周公。辛伯諫曰:‘并后、匹嫡、兩政,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

  《閔公二年》:

  “昔辛伯諗周桓公云:‘內(nèi)寵并后,外寵二政,嬖子配適,大都耦國,亂之本也。’周公弗從,故及於難。今亂本成矣。”

  根據(jù)《左傳》本文和杜預(yù)注,周公黑肩謚號周桓公,這個看來是沒問題的。不過,不管是正文還是注文,都沒有說周公黑肩是不是周公旦之后。

  5、周公忌父:《左傳·莊公十六年》記載子國之亂時說:

  “周公忌父出奔虢。惠王立而復(fù)之。”杜預(yù)注:“周公忌父,王卿士,辟子國之難。”

  又《左傳·僖公十年》:

  “夏,四月,周公忌父、王子黨會齊隰朋立晉侯。”杜預(yù)注:“周公忌父,周卿士。”

  又《僖公二十四年》: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guī)煼ブ埽髷≈軒煟@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

  周公忌父在《左傳》中最早見于莊公十六年,也就是在周公黑肩被殺后十六年,他應(yīng)該是周公黑肩之后。他出現(xiàn)的時候已經(jīng)是周王室的卿士,說明他做卿士還在此之前,他有可能是周公黑肩的兒子。

  6、宰周公:即宰孔。《春秋·僖公九年》:

  “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wèi)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杜預(yù)注:“周公,宰孔也。宰,官。周,采地。”

  《疏》:“知周公即宰孔也。其官為大宰,采地名為周,天子三公,故稱公;孔,則其名也。”

  楊伯峻注:“宰周公即《傳》之宰孔,食邑于周,為周王室之太宰,故稱宰周公。莊十六年《傳》、僖十年及二十四年《傳》俱有周公忌父,不知即此人否。”

  《左傳》說此事時言:

  “秋,齊侯盟諸侯于葵丘,……宰孔先歸。”

  說明這個宰周公就是宰孔,他的活動時間和周公忌父交叉,周公忌父在《左傳》中最早見于《莊公十六年》,到《僖公二十四年》記載他被狄人抓獲,此后就再不見出現(xiàn)了,可能是被狄人所殺。而宰孔只在僖公九年中出現(xiàn)了一次,正在周公忌父的活動時間范圍內(nèi),所以很有可能是同一個人。可能他即是周王室的卿士,同時也兼任大宰之職,《左傳》本是雜采各種史籍資料編纂的書,所以人名稱謂經(jīng)常前后互異,這個倒沒什么可怪。如果是同一人,那么“孔”當是名,“忌父”是他的字。疑“孔”乃“恐”的假借字,二字古音同溪紐東部,讀音相同。《廣雅·釋詁四》:“忌,恐也”,是“忌”、“恐”義通,故名“孔(恐)”,字“忌父”。

  7、周公閱(宰周公):《春秋·僖公三十年》:

  “冬,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杜預(yù)注:“周公,天子三公兼冢宰也。”

  《左傳》在說這件事的時候則說:

  “冬,王使周公閱來聘。”

  說明《經(jīng)》里說的宰周公就是周公閱。《左傳·文公十四年》里還說:

  “周公閱與王孫蘇爭政,故不赴。”

  “周公”是其爵號,“宰”是他在周王室的官職,“閱”是其名。周公閱和宰孔同稱“宰周公”,但是宰孔可能是周公忌父,而周公忌父在僖公二十年時被狄人抓獲后再不見出現(xiàn)了。周公閱的出現(xiàn)在周公忌父被抓后六年,周公閱很可能是周公忌父之子,他繼承了父親周公忌父的大宰的官位,所以也稱“宰周公”。

  8、周公楚:《左傳·成公十一年》:

  “周公楚惡惠、襄之逼也,且與伯與爭政,不勝,怒而出。及陽樊,王使劉子復(fù)之,盟于鄄而入。三日,復(fù)出奔晉。”

  楊伯峻注:

  “僖三十年《傳》有周公閱,周公楚當時其后代。顧棟高《大事表》謂為閱曾孫,未免言之太鑿。”

  《春秋·成公十二年》記載這件事的時候說: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

  直接稱周公楚為“周公”,說明他也是周公之一,應(yīng)當是周公閱之后。周公閱最后一次出現(xiàn)是在文公十四年,周公楚最早出現(xiàn)在此后三十三年的成公十一年,很可能周公楚是周公閱的孫輩以后了,所以顧棟高說周公楚是周公閱的曾孫也不算沒有道理。

  以上的幾位周公,多見于《左傳》和《國語》,是比較可信的。而見于《今本竹書紀年》的周平公、周定公,其為周公應(yīng)該是沒問題的,但是這兩個名號都有問題,不大可信。

  又《左傳》、《國語》中的記載,無論是正文還是注疏里都沒說這些周公是周公旦之后,這個可能也有因由,因為從金文的情況看,周人口里的“周公”就是指周公旦,是他獨有的爵號,那么此后所稱的“周公”就應(yīng)該是周公旦之后,是世襲周公旦的爵號而然,故為世所公認,所以先秦典籍也無須再說明這些周公是周公旦之后了。

  四、周公旦之后的周氏

  周公旦之后的周公的封地開始是在岐周的周邑,這個應(yīng)該沒問題,但是之后可能有所變化。

  西周時期的情況傳世文獻無記載可尋,從出土文物上還可略窺蹤跡。解放前陜西扶風出土的琱生鬲、1961年扶風齊家村出土的琱我父簋,是西周晚期器,“琱”就是“周”,李學勤先生認為:“用為氏名,指周公的周氏;用為地名,則指周公的采地周城。”[5]說明到了西周晚期的時候,周公的采邑周邑還在周原地區(qū)。這個姬姓支族把自己的族名或?qū)懽鳌艾h”,可能就是為了與周王室的“周”有所區(qū)別。后來可能也寫作“郮”,《玉篇·邑部第二十》:“郮,故國,黃帝后所封也。”《集韻·平聲四·十八尤》:“郮,國名,黃帝后所封。”

  《路史》卷二十四《國名記甲》于“黃帝后姬姓國”下云:

  “郮,《潛夫論》:‘詹、資、郮、翟,黃帝后。’《玉篇》云:‘資、郮,故國,黃帝后,封在岐山之陽。’所謂‘周原膴膴’者。顧伯邶云:‘昌意后,止于夏商間。’”

  此中所引《潛夫論》不見今本,其根據(jù)應(yīng)該是《元和姓纂》之類的姓氏書,如秦嘉謨輯補本《世本·氏姓篇》:“詹氏,周宣王支子賜氏曰詹,封為詹侯。”(注出《秘籍新書》引《姓纂》),“資氏,黃帝之后,食采益州資中,因以為氏。”(注出《姓氏急就篇》上引《風俗通》、《姓纂·六脂》)、“狄(翟)氏,周文王封少子于狄城,因氏焉。”(注出《姓纂·二十三錫》)。這個“郮”在岐山之陽,顯然就是岐周的“周”。詹、翟本出自姬姓的周人,而《路史》卻說他們是“黃帝后”,郮應(yīng)該是一樣的情況,都是逆推出來的,因為這些氏族都是姬姓,而古傳姬姓的始祖是黃帝,所以才有了黃帝后的說法,別無所據(jù)也。

  到了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岐、豐之地已經(jīng)被西戎占據(jù)了,周平王無力收復(fù),只好送給了秦人,《史記·秦本紀》里說:

  “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以西之地。曰:‘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與誓,封爵之。”

  岐邑(即周邑)、豐邑被戎狄占據(jù)的時間應(yīng)該是在周幽王時期,幽王末年戎狄勢力較大,攻入了宗周,殺了幽王,西周因此滅亡。周平王東遷的時候和秦襄公盟誓:如果秦能把岐、豐之地的戎人趕走,那里就是你們的。那么,這個時候周公的采邑肯定不會是在岐周,而是改封在別處,且不再稱“周”,但爵號仍然稱“周公”。

  《秦本紀》又載,到了秦文公十六年“文公以兵伐戎,戎敗走。於是文公遂收周馀民有之,地至岐,岐以東獻之周。”這個時候秦人趕走了戎人收復(fù)了岐周,還把一部分土地還給了周王室,但是周公一直在成周輔佐周王室,其封邑自然也不會也不可能再回到原地。所以,在記載春秋時期歷史的典籍中,雖然還有“周公”這個爵號,他們還在王室任卿士,可看不到有周這個諸侯國的任何記載了。顧德融先生、朱順龍先生合著的《春秋史》中統(tǒng)計了見于《春秋》、《左傳》的周人封國和與國,共有140多個,[6]里面也沒有周(琱、郮)這個姬姓國,說明這時的周公的封地是改封在別的地方,具體在哪里已經(jīng)不可考。

  到了周考王時期,周公就已經(jīng)不是以前的周公了,《史記·周本紀》里說: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為桓公,以續(xù)周公之官職。桓公卒,子威公代立。威公卒,子惠公代立,乃封其少子於鞏以奉王,號東周惠公。”

  《史記正義》:

  “《帝王世紀》云:‘考哲王封弟揭於河南,續(xù)周公之官,是為西周桓公。’按:自敬王遷都成周,號東周也。桓公都王城,號西周桓公。”

  《史記索隱》:

  “考王封其弟于河南,為桓公。卒,子威公立。卒,子惠公立。長子曰西周公。又封少子於鞏,乃襲父號曰東周惠公。於是有東、西二周也。按:《系本》:‘西周桓公名揭,居河南;東周惠公名班,居洛陽’是也。”

  說明到了周考王的時候,周公旦這一支的周公已經(jīng)沒有了繼承人,失去了封地和爵號,所以周考王封了自己的弟弟揭在河南的郟鄏王城,以繼續(xù)周公的官職,就是西周桓公;到了西周惠公的時候,由長子繼承了西周公的爵位,又封了少子在洛陽的鞏地,稱為東周公,死后謚號也是“惠”,所以也叫“東周惠公”。到了這時候,周公就分成西周公和東周公兩個,不過顯然已經(jīng)不是周公旦之后這一系的人;他們的封地一個是王城,一個是鞏,也都不稱“周邑”,故雖然他們也號“周公”,可和西周時期的“周公”也不是一個概念了。

  根據(jù)《潛夫論·志氏姓》的說法,是周公旦之后傳下來周氏這一支。不過,后來的傳世文獻中記載的周氏有好幾個,秦嘉謨輯補《世本·氏姓篇》里就收錄了5個:

  1、周氏,帝嚳生后稷,至太王邑于周,文王以國為氏。(注出《潛夫論》、《姓纂·十八尤》。)

  2、周氏,其先出自周平王之后,平王子秀別封汝川,人謂之周家,因氏焉。(注出《廣韻·十八尤》、《后漢書·周嘉傳》注、《姓纂》同《廣韻》、《姓氏急就篇》上。秦氏云:案《周嘉傳》:嘉父燕曰:“我平王之后正公玄孫”,其言與傳注、謝承書及《廣韻》、《姓纂》同。蓋周氏有三:太王之后、赧王之后,與此皆姓同氏別也。)

  3、周氏,本姬姓,赧王之后。(注出《姓纂·十八尤》。)

  4、周氏,周桓公、宰周公繼守官邑,故為周氏。(注出《潛夫論》、《姓氏急就篇》上。)

  5、周氏,太伯之后。(注出《史記·留侯世家》《索隱》引王劭《陳留志》。)

  第2條周平王之后的周氏和第3條周赧王之后的周氏都出現(xiàn)比較晚,是東周以后才有的,肯定不是周公旦之后了。第5條說太伯之后有周氏,但是太伯的封國是吳(虞),此后的支系都是從這里分出來的,是不是有周氏不好說,而且出處是隋代王劭的《陳留志》,里面說:“角里先生,河內(nèi)軹人,太伯之后,姓周名術(shù),字元道,京師號曰霸上先生,一曰角里先生。”秦嘉謨就根據(jù)這個認為太伯之后有周氏。《隋書·王劭傳》里說王劭“好詭怪之說,尚委巷之談”,我看他這個說法就屬于“委巷之談”,而且比較晚出,是很不可靠的。

  第1條說文王居周,以國為氏,但是周王室是不稱周氏的,應(yīng)該是說文王之后居住在周邑的為周氏,這個居住在周邑的文王之后只能是周公旦,這個應(yīng)該無異議;第4條的周桓公(周公黑肩)、宰周公都是周公旦的后裔,那么這兩個周氏其實就是一個,即周公旦的后裔,因為居于周邑,故以為氏。這支周氏應(yīng)該是誕生最早的一支,殷末周初就已經(jīng)存在了。而其它的周氏,都是東周以后才產(chǎn)生的。

  總之,周公旦最初的封邑是周,即在岐山之陽的岐周故都,成為周人的支系。后來周公旦封于魯,原來的舊封邑和爵號由他的別子繼承,仍號“周公”,在周王室享有比較高的地位,一直為卿士。這支周人為了與周王室的周相區(qū)分,族名或?qū)懽鳌艾h”或“郮”。到了春秋時期的周桓公、周公忌父等人都是這一支的人物,并且由此產(chǎn)生了最早的一支周氏。

注釋:

[1] 郭沫若《卜辭通纂·世系》,科學出版社,1983年。362頁。

[2] 葉玉森《殷墟書契前編集釋》,上海大東書局影印本,1934年。卷六廿五頁上。

[3] 許維遹《韓詩外傳集釋》,中華書局,1980年。135頁。

[4] 陳夢家《西周銅器斷代》上冊,中華書局,2004年。38頁。

[5] 李學勤《青銅器與周原遺跡》,《西北大學學報》1981年第2期

[6] 顧德融、朱順龍《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27-37頁。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河西区| 千阳县| 广汉市| 临城县| 盱眙县| 临沧市| 南华县| 惠州市| 集安市| 广灵县| 双柏县| 崇阳县| 长白| 鄯善县| 中阳县| 隆子县| 泗阳县| 麦盖提县| 乌拉特后旗| 科技| 唐山市| 神池县| 大洼县| 定兴县| 华蓥市| 磴口县| 依兰县| 城步| 诸暨市| 南宫市| 临海市| 大荔县| 隆安县| 清涧县| 襄汾县| 车险| 白沙| 毕节市| 江永县| 绥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