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荀子的“禮”論與“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提綱)

  在中國歷史上,制訂或修訂“禮”是每個新興王朝取得政權后所做的第一件大事,而維護“禮”和推行全民的“禮”教育,又是治國安民的頭等要務。因此,關于“禮”的研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重要課題,內容十分豐富。

  “禮”在中國數千年的封建社會中是以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為其核心內容,經過近代以來從思想理論到革命實踐對封建“禮教”的激烈批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禮”是一種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文化,除了研究歷史、考訂歷代典章制度還有些用處外,“禮”在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已沒有什么價值了。其實,問題并不如此簡單,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文化,除了維護宗法等級制度的內容外,還包含了諸如社會的基本倫理原則、道德規(guī)范、生活習俗,以及一般的“禮貌”、“禮節(jié)”、“禮儀”等等眾多的內容。其中大多與現代社會和現實生活還有著這樣那樣的血肉聯(lián)系,是不能簡單地不予理睬的。再則,如果我們從根本上來剖析和把握“禮”的精神的話,那么它無非是用來規(guī)范社會不同人群的名分和協(xié)調社會人際關系的一種原則,是一個社會基本倫理價值觀的集中體現。所以,“禮”其實是任何一個社會都不能沒有的。為了建設新時代的“禮”文化,研究我國豐富、深厚的傳統(tǒng)“禮”文化,實在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

  荀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系統(tǒng)地,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禮”理論的思想家。雖說他的“禮”論完全是為封建宗法等級制度做論證的,但他關于“禮”的起源及其社會作用等許多問題的深刻分析,就是在今天也還是有啟發(fā)意義的。

  從孔子到孟子,在論述人的本質時,強調的都是人的道德性,他們對“禮”的注意,主要也集中在“禮制”、“禮教”在協(xié)調社會成員倫理、道德方面的價值和作用。荀子則除了同樣講人的道德本質外,更注意到人類群體生存的特征。所以,他在講人與水火、草木、禽獸的本質差別在于人有“義”的同時,又強調指出人之所以能勝過萬物、支配萬物,就在于“人能群”。荀子認為,“人生不能無群”,而“群”又不能“無分”,“禮”“義”就是用來規(guī)定人“群”之“分”,而使此“群”體得以“和”(和諧)“一”(一致)的。荀子反復強調指出,“明分使群”乃是人類勝過萬物的根本所在,而這也成了他全部“禮”論的出發(fā)點。

  荀子揭示的人類群體生存“明分使群”的理論,實際上就是講的人類的社會性問題。〔中國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譯家嚴復就把荀子有關“群”的理論,看成與西方的“社會學”相當,因而他把斯賓塞(H. Spencer)《社會學研究》(《The Study of Sociology》)一書的書名意譯為《群學肄言》〕因此,與孔、孟相比較,荀子在重視“禮”的倫理、道德方面的作用同時,更著重強調了“禮”在社會經濟生活和社會群體關系方面的重要作用。

  這一點首先表現在荀子對“禮”的起源問題上的論述。他認為,“禮”起源于社會人群物質欲求分配的需要。他說:“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禮論》)這也就是說,通過“禮”,確定每個人在社會中的名分,然后按照名分來分配,以滿足社會每個成員的物質欲求,以避免因物欲爭奪而造成的社會混亂。

  荀子十分重視“禮”在調節(jié)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使用,以及促使社會經濟發(fā)展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嘗說:“足國之道,節(jié)用裕民,而善藏其余。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富國》)何謂“節(jié)用以禮,裕民以政”?荀子的回答是:“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禮節(jié)用之”。對此,唐代的楊倞解釋說:“以禮,謂用不過度;以政,謂取之有道也。”這是說要以“禮”來節(jié)制社會財富的消費,保證社會有充裕的物質財富。所以,荀子告誡說:“故知節(jié)用裕民,則必有任義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積矣”。反之,“或以無禮節(jié)用之,則必有貪利糾譑之名,而且有空虛窮乏之室矣。”(同前)

  無庸諱言,荀子“禮”論的核心,同樣也是為了論證和維護“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但他不象孔、孟那樣只從抽象的人性論上立論,而是能從社會物質財富的分配、使用等經濟利益上來立論,這也是他的理論比孔、孟深刻的地方。

  荀子能看到社會經濟利益的分配是制訂“禮”“義”制度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正面肯定了“人生而有欲”,且“不能無求”的本性,這也是他“性惡”論的立論基礎。荀子指出“性惡”的事實,并不是說他主張放任人對欲求的無限度追求。如上所述,他認為“禮”的社會作用正在于合理地滿足社會上每個人的欲求,因此讓社會的每一個成員都了解“禮”,遵守“禮”是十分必要的。

  孔、孟都曾有過富而后教的思想,荀子則更為深刻地把這一思想概括為兩句話:“不富無以養(yǎng)民情,不教無以理民性。”(《大略》)他主張通過禮義教育,“化性起偽”,使社會每一個成員都來自覺地遵守“禮”,富而有教。

  在制訂“禮制”方面,荀子是一位充分注重現實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注意傳統(tǒng)的繼承,同時又強調應時的變革。他有一句名言,說:“循其舊法,擇其善者而明用之。”(《王霸》)這里既有繼承也有創(chuàng)新,可說是他關于制訂“禮制”的基本原則之一。此外,他還有一條更為重要的制訂“禮制”的原則,那就是他說的:“禮以順人心為本,故亡(無)于禮經而順人心者,皆禮也。”(《大略》)

  荀子關于“禮”的全部理論,都是與他的“群居和一”的政治理想密切相關的。對于《禮記·禮運》篇中所描繪的“大同”理想社會,人們都比較熟悉,而對于荀子提出的“群居和一”的理想社會就不一定那么了解了。相對而言,《禮運》中所描繪的“大同”理想,帶有相當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或者說“空想”的成份,而荀子提出的“群居和一”的理想,則具有非常鮮明的現實主義性格。

  具體說來,《禮運》的“大同”社會,建立在社會貧富貴賤等級差別已消除,甚至個人私有的觀念也已不再存在的理想之上的。而荀子心目中的“群居和一”社會,則完全是建立在當時封建宗法等級社會現實之上的理想政治,而不是一種超脫現實的理想。所以,他是這樣來描述“群居和一”的:“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榮辱》)如果從抽象的道理上來講,那就是所謂的:“上取象于天,下取象于地,中取則于人,人所以群居和一之理盡矣。”(《禮論》)

  荀子所講的“和一”中,“和”主要是指社會的“和諧”,沒有為滿足個人欲求而引起的爭斗和混亂;“一”則包含由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指社會上下的“同心一致”,一是指在等級差異中體現出來的“齊一”原則。關于“同心一致”無須做更多的解釋,而對在等級差異中體現出來的“齊一”原則,則需要做些說明。在荀子看來,一個沒有貴賤等級差別的社會是不僅不可能達到和平安定,相反會產生種種的爭斗和混亂。他說:“分均則不遍,勢齊則不壹,眾齊則不使。……夫兩貴之不能相事,兩賤之不能相使,是天數也。勢位齊而欲惡同,物不能贍,則必爭,爭則必亂,亂則窮矣。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貧富貴賤之等,足以相兼臨者,是養(yǎng)天下之本也。《書》曰:‘維齊非齊’,此之謂也。”(《王制》)

  這里,荀子把貧富貴賤的等級差別,看作天經地義之事,那是有其時代的局限性決定的。然而,他論述中發(fā)揮的“維齊非齊”的道理,或者說通過“禮制”的規(guī)范,在合理的等級差異中獲得某種相對的“齊一”,從而使整個社會達到有序而和諧一致的思想,還是很值得深思的。盡管向往有朝一日實現一個沒有任何等級差別的社會和世界,是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事的崇高理想。然而在現實中,迄今為止,又有那一個社會不存在著這樣那樣的等級差異呢?事實上,即使在消滅了階級的等級差異后,由于人們社會分工的不同,也仍然會有智力、能力、權力上的差別,不可能絕對“均”“齊”,那時也許更需要通過某種“禮制”來協(xié)調它。

  

Comments are clos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清区| 农安县| 海南省| 句容市| 溧阳市| 周宁县| 连城县| 肇源县| 辽阳市| 乌恰县| 齐齐哈尔市| 松原市| 新源县| 昭觉县| 哈尔滨市| 西藏| 九江县| 甘谷县| 东丰县| 溧水县| 沙洋县| 和龙市| 临沭县| 蓝山县| 平阳县| 澄城县| 泽州县| 河南省| 铜陵市| 阳东县| 白城市| 彰化市| 太湖县| 阆中市| 新竹县| 巨鹿县| 河间市| 旬阳县| 北川| 独山县| 前郭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