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也有“海外兵團”
前幾年小山智麗在世乒賽上戰勝鄧亞平,曾使國民對“海外兵團”的惱怒達到頂點,媒體上出現各種各樣的議論,出發點雖不一樣,但對“海外兵團”所抱的厭惡、敵視態度則是同一的。對此我很不以為然。中國的乒乓球訓練、比賽體制是否有為國家利益而犧牲個人榮譽的可能這里暫不討論,從運動員個人來說無不愿意自己的運動生命延續得更長。中國乒乓球人材濟濟,新老更替極快,老隊員不退役,新手就頂不上來。但問題是老隊員年齡雖大,但競技狀態未必就差,只要能打當然想繼續打,別忘了,瓦爾德內爾已對抗了從蔡振華到劉國梁的四代中國選手!國內不能打,當然只好到國外去打,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了。于是北美洲有黃文冠、耿麗娟、成應華、高軍,南美洲有劉松,大洋洲有李春麗;歐洲更多,有倪夏蓮、何志文、楊敏、錢千里、丁毅等,光是德國就有施婕、田靜、何千紅效力;而日本的何智麗、韋晴光對中國隊構成了最大的威脅。“海外兵團”蜂起,無形中使各隊的問鼎之爭成了中國人的對抗。這給中國隊奪冠當然造成了困難,可換個角度想,一旦乒乓球完全成了中國選手的對抗,無論哪個國家奪冠,榮譽不都是中國人的嗎?如果許多運動都出現這樣的局面,中華民族的體育形象不就光耀無比了嗎?
當然,我的想法也許過于書生氣,不過我一向認為,體育和藝術作為人類向體能和想象力的挑戰,都是沒有國籍的。意大利歌劇演員效力于世界各國的劇院,只說明一個事實–歌劇是意大利人的。中國乒乓球選手在世界各國打球,同樣也只說明一點–乒乓球是中國人的,在乒乓球技術的進步上中國人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國人往往有一種狹隘民族觀念,以為有成就的人只有在國內就職才是報效祖國,于是八十年代最初一批在國際上獲獎的歌唱家就在國內捂成了豆芽菜。藝術家和運動員都是需要歷經磨煉,接受許多名師栽培,方得成材的。我們應該讓更多的演員、運動員到世界舞臺去大展身手,無論他們在哪國取得成就,都是中國人的榮譽。正在舊金山芭蕾舞團任主演的譚元元,被烏蘭諾娃許為近二十年來世界芭蕾舞臺上最年輕而最具古典表演風格的女演員,這是美國人的驕傲還是中國人的驕傲?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最近我高興地看到,中國武術協會向張桂鳳、劉玉、袁洪海、韓勁松、李志洲、李蓉等一批原國內冠軍、現“海外兵團”授予不同的段位,這才是促進武術國際化應有的姿態。
以上只是興之所至,借題發揮一點感想,我想談的其實是學術界的“海外兵團”。目前,無論自然科學界還是社會科學界都有大量的中國學者和留學生在世界各國任教、求學,僅在日本大學中任教的專任教師已有四百多人。若將世界各地的中國教師作一統計,數量必相當可觀,留學生就更不用說了,這是遠比藝術和體育界更為龐大的“海外兵團”。盡管學術研究與藝術、體育的性質不太一樣,其成果往往帶來實際的社會進步,我還是持上面的觀念,他們無論在哪國取得成就,都是中國人的驕傲。但這里有一點應該明確,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同,它是有意識形態傾向的,不像自然科學那樣具有知識共享的特征。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往往直接影響國際、國家、民族的經濟、文化以及國家、民族間的關系,因此社會科學研究首先有個立場問題。在日本大學中,文科的中國教師和留學生相當多,而這部分教師和留學生又以中國學專業為最多,這在我看來是很奇怪的事。教師就不說了,反正是個職業;留學生全都研究中國學,就讓人哭笑不得了。我在京大中國文學研究科作“中唐文學研究”的特殊講義時,聽課的十名學生中有六名中國人,四位大陸留學生,一位香港留學生,一位臺灣留學生。
我不否認,日本的中國學的確有不少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可從留學的根本目的說,不主要是為了解別人的國家,學習其他民族的優點和長處嗎?從近代第一批走出國門的留學生開始,誰不是抱著“邃密群科濟世窮”的志向出洋留學的?文科留學生無不學習外國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學,從而將最新人文、社會科學知識輸入國內。現在倒好,國內學者想研究外國學術苦于沒條件,而留學生到了外國又都學中國學,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別人呢?當然,留學生讀中國學也是迫不得已,讀別的專業競爭激烈,選擇中國學可以利用自己的語言優勢和國內的信息來源。這本是很容易理解的,作為個人選擇也無可非議。關鍵是整個留學生群體都采取這種避難就易的策略,那就令人憂慮了。留學純然成了到國外謀飯碗的手段,而中國學又成了別無選擇的選擇。這樣走上學術道路的學者,怎么能指望他們對學術抱有崇高的信念呢?無非有奶便是娘,盡力迎合日本社會對中國的知識欲望而已。比如日本政府很困惑:為什么中國留學生留歐美的回國后都是親歐美派,而留日的回國后都成了反日派?馬上便有兩位中國留學生分別對此作了研究,當然也都得到了研究資助。我一位朋友還研究這樣的課題:日本中小企業在華投資失敗的原因分析。這無疑也是日本人感興趣的問題,我對她說,你這不是幫日本人算計咱們嗎?我當然是開玩笑,可事實也的確如此。在日學人的中國研究有時比日本人的中國研究更透辟,更具情報和戰略價值。通過這些研究,日本對中國的了解越來越深,越來越透,而中國對日本的了解卻始終停留在膚淺的表面。想想《孫子》的名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真令人不寒而栗。
所以我說學術界也有個“海外兵團”,而且遠比體育界的更可怕。我個人對此倒也無憂無惱,只不過覺得也應該有許多旅居海外的學人研究居住國的一切,幫助自己的同胞了解、學習別人,了解世界。這才不枉了留學、游學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