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整體服飾風格可以用“豐富多彩,南北交融”來進行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公元220-589年),由于戰(zhàn)亂不斷,王朝更迭頻繁,經(jīng)濟遭到破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了嚴重影響,人們的禮法觀念變得淡薄,衣冠服飾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是我國古代服飾的大變動時期。魏晉時期的服飾,基本上承襲秦漢舊制。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卻呈現(xiàn)出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吸收、逐漸融合的趨勢。一方面,一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執(zhí)政者,受到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熏染,熱心提倡穿著漢族服裝,以致形成“群臣皆服漢魏衣冠”的狀況。北魏孝文帝元宏為標明是華夏正統(tǒng)文化的繼承者所推行的漢化運動,禁胡語胡服,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另一方面,由于戰(zhàn)爭連年不斷,天災、瘟疫肆虐,北方人民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出現(xiàn)了民族錯居雜處的狀況。由于以上原因,在當時形成了一種民族間相互影響,生活習俗日漸融合的趨勢。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環(huán)境使得文人士子們空有忠君報國的志向卻無用武之地。因為自身的政治抱負不能實現(xiàn),人生理想無法達到,所以文人士子們他們不再過多地局限于儒學的條條框框,而是開始強調(diào)自我個性解放。于是當時的社會就出現(xiàn)了褒衣博帶的流行時尚,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魏晉風度。男子袒胸露臂,追求輕松、自然、隨意的感覺;女子則長裙曳地,大袖翩翩,飾帶層層疊疊,盡力展示優(yōu)雅和飄逸的風姿。
褒衣博帶之風是“竹林七賢”首倡。他們的服飾衣料柔軟輕薄,上衣袖子的肘部做得特別寬,幾乎可以拖地,腰間系的長帶,似乎要隨風起舞。他們的“褒衣博帶”和漢代那種緊包身體的服裝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竹林七賢首倡的褒衣博帶是當回事最時髦、最流行的款式。報國無門的落寞士人風格直接影響了當時的士族階層。不論是“竹林七賢”還是士族階級,抑或是他們的追隨者,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都很注重人的內(nèi)在精神,都在充分地追求自我。他們一反世人注重浮華外表的作風,提倡以外在風貌表現(xiàn)高尚的內(nèi)在人格,追求內(nèi)外完美的統(tǒng)一。這種新的審美觀念影響并改變了整個社會,開創(chuàng)了中國服飾史上的一個全新的風尚。
首倡“褒衣博帶”的“竹林七賢”
-
此卷以三國時期曹植《洛神賦》為題材,描寫曹植與洛神之間的愛情。
-
洛神為洛水之神,相傳是古帝宓羲之女。
-
此圖畫的是曹植及隨從一行到洛水之濱凝神悵惘,顧盼洛神女的圖景。
-
男子身穿大袖翩翩長袍,頭戴籠冠。
-
畫面真實反映了魏晉時期貴族的服飾風尚。
-
《列女圖》(局部)
-
東晉·顧愷之
-
圖為穿雜裾垂髾服的貴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