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書法篆刻家葉一葦病逝 享年96歲
著名書法篆刻家葉一葦于2月26日早晨8時47分在家鄉浙江武義病逝,享年96歲。葉老追悼會于3月2日9時在武義縣殯儀館舉行。
葉一葦生前為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浙江省文史研究館館員。他是國內少數理論與創作并行的篆刻大家,有自我見解,提出“印宗秦漢”、“篆刻宗清”,把學習分為繼承傳統和創新發展兩個過程;他著重研究流派名家的篆刻藝術思想,不單純追求形式,力求篆刻與文學接軌,形式與內容結合,并作了許多探索,不拘一格,印壇稱其為“詩心造印”。他著有大量篆刻理論著作,現在很多活躍在印壇的中青年篆刻家都得益于其篆刻理論。
88歲的西泠印社執行社長、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江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稱,葉一葦是令其尊敬的長者,詩、印、書、文諸藝造詣之精深,做人立德風神之超邁、虛心謙和、老不輟學,是真正的德藝雙馨的大家。
葉一葦1918年4月13日出生在金華道(現金華市)武義縣,先后在部隊和政府部門做秘書文員,后經推薦到杭州第十一中學任高中語文教師。一家人住在學校分配的50余平方米的教工宿舍,書房是用陽臺改造的,除了書桌、小書柜,基本擺不上其他物件。常常有朋友造訪,書房最多只能坐下一位,其他人就站著,一聊就是大半天。那時,葉一葦在浙江篆刻圈已頗有名氣,他靠臨摹吳昌碩、趙之謙、吳讓之等篆刻大家的作品自學成才,并形成自己的風格。
“父親是個很傳統的文人、很嚴肅,平時話不多,總是沉浸在自己的藝術世界中,大多時候都在創作。有時看到他午休,其實是閉目思考,甚至在打腹稿,起來后馬上創作。不過,他的生活要求很低。記憶中,他從來沒有給自己買過一件衣服,工資全部給母親,母親做什么就吃什么,從不抱怨。他甚至不會開液化氣,只會開水龍頭,因為要洗臉。”葉一葦78歲的長子葉南生在父親的追悼會上接受早報記者采訪時說。
退休后,藝術創作成了葉一葦的主要工作,大多數作品是在退休后完成。葉一葦一生刻了上萬方印章,大多數捐了出去或送朋友。他將作品捐贈給浙江省博物館、葉一葦藝術館等77個單位和機構,僅設在武義縣圖書館的葉一葦藝術館,他就捐贈書法篆刻作品、書籍資料等1482件,其中書畫作品213件、印章258方、篆刻印屏281件;書籍資料730件,包括學術著作(含手稿)20余部、論文90余篇。該藝術館免費開放。
葉一葦所有的家產只有杭州那套學校分配的50余平方米的教工宿舍,平時把所有錢都用在藝術創作上,生活清貧。晚年唯一一次出售幾枚印章,是因老伴得重病急需醫療費,不想讓子女有太多負擔。但直到去世前,他對此事仍耿耿于懷。“我的東西不是用錢來衡量的,不是所有作品都值錢。比如我一天創作3件作品,并不是每件都是好的。”葉一葦曾這樣說。
在葉一葦的作品中可以見到秦漢璽印的扎實功底,還能讀到近現代流派趙之謙、吳讓之、吳昌碩、來楚生等大家的刀風筆韻,但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似是而非”,大有“我”在。這說明他善于汲取傳統而又融會貫通,化為己有,讓“傳統”為我“服務”。他在篆刻藝術上創造的“新”,不是一度流行的形式、表象的“新”,而是被譽為“詩心造印”的創新——用詩人的情懷去審視、創作篆刻作品。
“對一葦先生的‘詩心造印’,我的理解是:將篆刻創作的印語內容與形式美緊密結合,提升了篆刻藝術的內涵,極大地增強了篆刻藝術的欣賞性,令人玩味其中,樂趣無窮……我印象深的有幾方印:如橢圓形的朱文印《求實》,‘求’字疏朗頎長,俯首探向縝密飽滿的‘實’字,主次分明,疏密得當,渾然一體,形象生動;葫蘆形的印中只刻一個朱文‘悶’字,視覺一般,思索一下,是《悶葫蘆》;白文大印《印印泥》,粗獷的線條,大塊的留紅,讓人聯想到‘印印泥’的沉穩厚重;圓印《公私》二字,‘公’字占位大,‘私’字占位小,形式簡約自然而意味深長;《割席》一印,‘席’字用象形古文,既是白話,又是朱文,妙趣無窮……一葦先生的印作中,此類例子很多,每每讀到,令我拍案叫絕?!眲⒔f道。
2005年6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赴武義參觀葉一葦藝術館,對隨行工作人員說:“我們搞行政工作也要有葉老的‘詩心’?!敝来耸潞螅诩抑叙B病的葉一葦為習近平、彭麗媛夫婦即興創作印章相贈。此外,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退休后喜歡上篆刻,2006年10月整理篆刻書稿準備出版前,叫助理專程送書稿到武義給葉一葦。
葉一葦還是一位高產的篆刻理論著作家,著有《中國篆刻史》、《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篆刻叢談》、《篆刻叢談續集》和《篆刻趣談》等20余部有廣泛影響的篆刻類書籍。其中,《中國的篆刻藝術與技巧》重版10次,是國內最受歡迎的篆刻普及教材之一。他的創作是為其理論研究服務的,而反過來理論研究的心得又能很好地體現在創作上,使理論與實踐真正結合,影響了一代中青年篆刻家。
在很多人眼里,葉一葦是謙遜的長者,以“草根藝術家”自居。“我的名字是葉一葦,所以這個草根是蘆葦草根。今年我94歲,草根很老了,所以我很慚愧。但草根會有變化,比如我們常說的冬蟲夏草,很名貴,所以我們在書法方面也可以變。但對我來說不現實了,因為我沒有這個條件,冬蟲夏草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生長的,我長在金華武義,不可能培養出冬蟲夏草。所以很慚愧,請大家多多批評多多指正。”在2011年的“葉一葦書法藝術篆刻展”上,他這樣評價自己。
去年3月24日,葉一葦因摔跤住院,此前一度康復的前列腺癌發生病變;4月初,醫生診斷其癌細胞骨轉移已到晚期,手術風險很大,建議保守治療。家人沒將此事告訴他。病床上的葉老一直樂觀,盼望著早點出院,回家創作、著書。(葛熔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