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宋詩宏觀結構論》
作 者:許總 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6年2月第1版
書 號:978-7-02-004950-8
定 價:¥17.00 元
序說 一個完整的文學史時代:中國文人詩的規范與輝煌
中國古典詩歌傳統源遠流長,自《詩經》、《楚辭》開始,到唐代詩歌出現鼎盛局面,經歷了近二千年的漫長歷程。在這漫長的歷程中,詩歌這一文學體裁由它的初始狀態逐漸發育成熟,通過自身的規范形式的確立而走向輝煌。
考察中國詩史的整體進程,唐代不僅堪稱其峰巔時代,而且表現為一個重要的界劃,那就是文人詩的成熟和規范。因此,完全可以認為,中國古典詩歌的峰巔乃至精華內涵,主要就是由文人詩充實而成。當然,文人詩一旦形成,本身便已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在以五七言古律詩為主體的外在形式規范中,其內部呈現出多樣化的詩美類型與藝術范式。總體看來,不同的詩美類型與藝術范式的展開,實際上與詩史的發展同步進行,具體而言,唐代前期藝術精神主要表現為統一性,中期則出現巨大的裂變過程,并一直延續到北宋,至南宋復又形成多重因素的融合重構。由此看來,探究中國文人詩的進程,唐宋二代實不可分割。
中國文人詩的多種類型與范式,大體可以歸為二類,這就是后人所“唐音”與“宋調”,人們習慣地將之作為唐代、宋代文學風貌的標志,但實際上,其分界并不能以唐、宋兩個封建王朝的時限為據,正如錢鐘書在其《談藝錄》中所云“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1]。多種藝術類型與范式在唐、宋二代實呈整體 →裂變→整合的復雜的嬗遞狀態與交織關系,并以其整合而成的兩大類型垂范后世。在宋代以后,文學史上宗唐祧宋,紛爭不絕,唐宋詩之爭于是形成批評史上一大公案,而詩歌藝術風貌雖有遷,卻在總體上局限于此兩大范式之中,且隨著時代的推移,文學史上主流樣式已由正統詩文旁落。從這樣的角度看,唐、宋二代正是一個完整的文學史時代,其最為顯目的標志,便是對中國文人詩輝煌世界的共同構筑。
由于這一完整的文學史時代涵具著中國文人詩的龐大系統,而敏感的文人心靈隨著七百年時代風云變幻更顯得波動異常,由此促使唐宋詩史形成巨大的嬗遞變遷之勢。大體而言,這時期,主要表現為五七言古律詩形式的確立,由漢魏風骨與劉梁詞彩融構而成特定的時代藝術精神的統一性;唐代中期至北宋可稱為文人詩的裂變時期,主要表現為隨著時代巨變出現文學思潮的轉向,在詩歌體格逐漸精密與詩美類型分裂多樣之中孕育出與“唐音”完全不同的另一種范式——“宋調”;南宋可稱為文人詩的重構時期,主要表現為“宋調”在凝定中趨變,從而導致“唐音”復現及其重新定位。
唐宋詩史三大階段的嬗遞,顯然并非單線的替代關系,而是呈現復雜的交織狀態。在總體的時代精神嬗遞流變之中,文學思潮異常活躍,并貫穿著、宋二代之始終。就其犖犖大端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基于主體精神高揚的尚奇思潮,在唐宋詩史上創造出無數新奇的審美天地;二是努力貼近現實生活的寫實思潮,在唐宋詩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活化的歷史乃至史詩般名作;三是追求詩歌體格創變的“以文為詩”現象,使傳統詩歌的功能與范圍得到空間的三展;四是亂世文人為尋求心靈歸宿而生成的“晚唐風韻”,體現出中國知識分子典型的心路歷程。這四大思潮,無不貫穿唐宋二代,有的甚至涵蓋始終。可以說,正是以此為代表的詩學思潮,將嬗遞流變著的詩史整合為一體,從而在動態的流變與靜態的排列、歷時態的思潮習尚與共時態的文類體式的辯證統一之中,構成唐宋詩歌的宏觀結構,并昭揭一段典型的文學史整體進程。
從中國文人詩的視點觀察,唐、宋詩顯然并非歷來“分唐、宋之畛域”那樣的兩種文學形態的對立關系,而是一個歷史進程中的整體。縱觀歷代的唐、宋詩研究,由古代的唐宋詩之爭到近現代的不為軒輊,從爭高下到辨異同,學術觀念趨向通達,標志著時代學術的進步,但是,研究宋詩仍然以唐詩為參照乃至評價標準,并且視唐、宋詩本身為截然兩途的觀念與思維定勢顯然略無改變;在唐宋詩研究中,則幾乎無一例外地以辨異為主要著眼點,同時具體研究者大多僅攻一端,致使唐詩、宋詩研究各自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表現出相當程度的隔膜。由此看來,整合唐宋,不僅可以改變唐、宋詩研究的分裂狀態,而且可以拓寬唐、宋詩研究的狹隘視野,使唐、宋詩研究本身趨向深化,并進而為倡導一種新的學術研究方法與思維觀念提供啟示。
文章分頁: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