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史通》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史學評論著作,唐劉知己撰,前后歷經九年,成書于景龍四年(710)。劉知幾(661~721),字子玄,唐朝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曾“三為臣史”,“再入東觀”,修史二十余年,生平著述甚多,為唐初著名史學家。
全書凡二十卷,分內外篇,內篇三十九,外篇十三,今存四十九篇。內篇著重論述史書體例、史料采集、史學方法、史家修養;外篇著重論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雜評諸史得失,見解中肯,多所貢獻。《史通》總結了唐初以前編年體史書和紀傳體史書在編纂上的特點,認為這兩種體裁不可偏廢,而在此基礎上的斷代史則是今后史書編纂的主要形式。就整體而言,《史通》確實是經過“區分類聚,編而次之”的一部結構完整的史學論著。《史通》成書后不久,即引起社會上的強烈反響。唐代史學家徐堅見而嘆曰:“夫為史者宜置于座右也。”其后,因書不見重于時,雖至南宋始有刻本,但博學如朱熹“猶以未獲見《史通》為恨”。
現今所見最早版本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陸深刻本,脫訛頗多。明萬歷五年(1577)張之象得見宋刻本,校而刊之,較為完善,1961年中華書局影印刊行。清代有浦起龍的《史通通釋》,吸收前人成果,最為詳密。197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浦起龍的《史通通釋》,由王煦華校點,書末附有陳漢章的《史通補釋》、楊明照的《史通通釋補》和羅常培的《史通增釋序》,便于檢閱參考。1980年,中華書局出版程千帆校箋的《史通箋記》,在歷代各家舊注之外,別著《箋記》以申述,糾正諸家之未及或疏失,新義迭見,是研究《史通》不可缺少的參考書。1990年,重慶出版社出版的趙呂甫校注的《史通新校注》,廣泛吸收已有成果,詳參現存《史通》諸版本,細為校勘,并加注釋說明以疏解諸篇,是目前整理《史通》的較新成果。
本書目錄
原序
內篇·六家第一
內篇·二體第二
內篇·載言第三
內篇·本紀第四
內篇·世家第五
內篇·列傳第六
內篇·表歷第七
內篇·書志第八
內篇·論贊第九
內篇·序例第十
內篇·題目第十一
內篇·斷限第十二
內篇·編次第十三
內篇·稱謂第十四
內篇·采撰第十五
內篇·載文第十六
內篇·補注第十七
內篇·因習第十八
內篇·邑里第十九
內篇·言語第二十
內篇·浮詞第二十一
內篇·敘事第二十二
內篇·品藻第二十三
內篇·直書第二十四
內篇·曲筆第二十五
內篇·鑒識第二十六
內篇·探賾第二十七
內篇·摸擬第二十八
內篇·書事第二十九
內篇·人物第三十
內篇·覈才第三十一
內篇·序傳第三十二
內篇·煩省第三十三
內篇·雜述第三十四
內篇·辨職第三十五
內篇·自敘第三十六
外篇·史官建置第一
外篇·古今正史第二
外篇·疑古第三
外篇·惑經第四
外篇·申左第五
外篇·點繁第六
外篇·雜說上第七
外篇·雜說中第八
外篇·雜說下第九
外篇·漢書五行志錯誤第十
外篇·漢書五行志雜駁第十一
外篇·暗惑第十二
外篇·忤時第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