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海棲遲》
作 者:白化文 著
出 版 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5年8月第1版
書 號:978-7-5402-1694-8
定 價:¥28.00 元
前言
我原來起的書名是《側身人海嘆棲遲》,用的是清代著名詩人黃仲則( 景仁)的詩句。北京燕山出版社總編輯趙珩世兄以為,書名不宜過長。他建議就用《人海棲遲》便了。我認為,一則,他的意見很對,很好;二則,作者最好聽出版社的,沒有虧吃。可是,我用黃氏的詩句,原意是什么呢? “人海”的一個特定涵義指北京,讀者一看這本拙作的開宗明義頭一篇《人海》便知。“棲遲”,有“游息”或“滯留”等中性義;有“久居一地而漂泊失意”的帶感情色彩的偏向義。在前后加“嘆”,如陸游《上鄭宣府啟》:“某流落無歸,棲遲可嘆。”以及我們前引黃氏的詩句,就有點“坐宮院自思自嘆”的情緒了。我已到“瓶花帖妥爐香定”之時,早就連哭都哭不出來啦!居然自欺欺人,冒出點情緒來,很有點“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勁頭了。其實,翻成白話,“人海棲遲”就是“在北京居住多年而毫無成就,乏善可陳”之意也。說到“側身”,《漢語大詞典》中下的定義,有“傾側其身,表示戒懼不安”和“廁身”、“置身”等涵義。總之是不敢正坐,起碼有點謙虛的意味吧。我用黃氏詩句全句,也是為了表現出這種意趣來。壓縮成《人海棲遲》,未為不可。可是,我想,必須在“前言”中把自己的原始意圖匯報清楚,以免使人誤會有不謙虛的地方呀!這本拙作,大部分系拼湊已發表過的舊作而成,都是與北京拉得上關系的。它像全素齋的拼盤,盡是老北京的風味。您看看目次,已經用隔行法略作區分。其中有一篇《就讀北京育英中學(1943一1949)》是未發表過的最新作品。我本來還想寫一篇《負笈北京大學(1950一1955)》,后來一想,育英中學的事,有的已經是一個花甲子的事了,屬于近代史范疇,說點出格的,還不太招罵。北京大學呢?一來,時間太近,乃是現代以至當代史;二來,我在這里領退休金哪。所以,縮脖子龜息去矣。
這本拙作中收集了一些下走的駢文酬世之作。吳小如老師曾以一個字評之:“淺!”真是洞徹肺腑!我從小學習酬世,一因老北京應酬多,二因我家和我姥姥家均無成年男丁,因而出道甚早。我學習寫各種應酬對聯,寫應用型駢體文,均是為此。不外照本宣科。逐步體會到,所寫的都是有針對性的,有一定的讀者群的,不宜艱深,要讓讀者群中的大部分人看得懂。要完成任務,別橫生枝節。因而,一不可寫深了,二不可犯忌。不求有力,但求平穩。吳老師真是衡文宗匠,一個字抉出一個人的風格底蘊。吳老師題目學林亦莫不如是,誠乃當代臨潭之照水犀焉!我把這些“選學馀孽”收入,一個意思是,它雖為雕蟲小技,也像園林整修工程、文物拍賣市場,其興廢可覘時代氣運。何妨以比作為百鳥齊鳴的盛世和聲中的一種舊曲翻新呢!說多了無用,請讀者往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希望出版社別為這本書賠錢哪!
白化文 2005年1月17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