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盾》
作 者:何亮 著
出 版 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1月第1版
書 號:978-7-5033-2457-4
定 價:¥23.00 元
第二章
隸屬于國務院第二機械工業部的W廠,是我國第一個原子彈研制基地。這個地方前幾年已經解密了,其間的廠房、地下指揮所、爆轟試驗場等等都已作為旅游景觀對外開放,已經成了當地的著名旅游項目,中央電視臺也已有過專題報道。當年我們去實習那會兒,這里可是高度保密也無比神秘的地方。在這片廣袤的草原上,原定居和游牧于此的牧民被遷出,建起了足以與一座中等城市比肩的“原子城”,廠房、生活區和各種服務保障設施一應俱全。在這座“原子城”里,集中了我國一大批最優秀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化學家,以及從全國各地抽調的最優秀的技術工人,還有許多警衛部隊,包括地面警衛和高炮防空部隊。外圍那些水草豐美的草原,仍被用作牧場,不過在此間放牧的已是經過特別政審的牧工,游蕩的羊群和牦牛群恰可以對這秘密工程起到掩護作用。W廠對外還有個名稱是西山礦區。因為它有自己的鐵路專線,時常有火車直通進來,公路上也總是有大大小小的特種車輛進進出出,礦區倒是個很好的掩人耳目的名稱。
我們六個人到W廠,是秦司令親自送我們過去的。這“待遇”讓我們受寵若驚。去了才知道他這也是“公私兼顧”,要去看望一下他當年的老戰友——他跟W廠的“頂頭上司”、二機部的李勁副部長在抗戰時期就熟悉,私人關系好得很,派我們來實習雖說是名正言順的公事,但若沒這層私人關系,不會這么順利,光例行的政審程序就不知要拖多久。倆老戰友一見面,秦司令對李副部長說:我把人給你送來啦!我這幾個年輕人可個個都是名牌大學生!我們百里挑一地選來的。你就當你們自己人用,保準不比你招來的那些人差。李副部長呵呵一笑說,那我還先得謝謝你啦?我還不知道你呀,賠本的買賣你肯做?秦司令說當然我得謝你,說到底還是為我培養人啊,在你這里當好了學徒,回我那邊就成師傅了。不然,讓我來搞“產品”維護這檔子事,我心里是一點兒底也沒有。李副部長說你明白就好,哪天就出點兒血,請我喝酒。不過今天你是到我地盤上了,我就先請你吧……
兩位老首長輕松地開著玩笑,我們這些人就算交接了。李副部長讓廠黨委趙書記把干部處、后勤處、技術處的負責人叫到一起,干部處負責為我們登記建檔、辦特別出入證,后勤處幫著安排食宿,技術處給我們具體分派實習崗位。李副部長特意把秦司令的話向趙書記和幾位處領導重復了一遍:部隊的這些同志雖說是來實習,你們完全可以當自己人用!生活上要設法照顧好。
我們六個人被安排在一頂帳篷里。帳篷的位置緊靠著廠領導們的一溜帳篷,算是較好的待遇了。那時廠區宿舍還沒全部建好,已建好的幾幢宿舍樓,先安排了一批專家和技術人員住進去了,廠領導,連同二機部派駐這里負責的李勁副部長在內,都住帳篷。
這時已是十月初,早晚氣溫都在零度以下,寒氣逼人。帳篷里靠一個蜂窩煤爐取暖,本就熱量有限,加上帳篷本身不保暖,四處透風,夜里凍得我醒來好幾回,把皮帽子也戴在頭上了,以免耳朵受凍。這比剛到H部隊時在警衛連的頭一夜還要難熬,但這時的心勁兒卻不一樣。雖然天寒地凍,心里卻被即將加入的神圣事業激動著,燒灼著,渴望著能早日“上崗”。
廠里沒讓我們失望,第二天吃過早飯,技術處的同志就如約來到我們住處,領著我們幾人去各自的“車間”了。車間,是諸多部門之不同研究室的對外稱呼。
我們六個人崗位的分派,是按照后來在維護“產品”過程中各個基本環節的需要來安排的。楊士杰和耿平山被分在二車間,也就是試驗部的二室,專門搞核材料的;馮兆銳和張金凱在一車間,學習總體裝配;我和韓森在五車間,參與爆炸物理方面的研究和實驗。我和韓森的這一工作被大家謔稱為“放炮司令”。雖帶有玩笑意味,卻也十分貼切,對這工作的性質和情景的概括比較生動傳神。
原子彈爆炸的基本原理是讓核材料發生裂變,引發鏈式反應。核材料不會自己發生裂變,要靠高能炸藥爆炸的轟擊產生出中子,中子再穿透原子核,引發裂變和鏈式反應。這就對炸藥球的形狀設計和引爆過程提出了極高要求,不僅涉及爆炸物理的理論研究,更需要大量的實踐,需要把理論推導出的最有效的炸藥形狀和引爆方式在爆轟實驗中反復驗證、改進。
所以我和韓森就被戲稱為“放炮司令”。
“放炮”易解,何以還稱“司令”?這是因為每次試爆工作準備就緒以后,我們把所有雷管插接到位了,電源線也拉好了,便由我或是韓森吹響撤離哨,這時爆轟試驗場的所有工作人員進入地下掩體,警衛人員撤到安全地帶,然后我就按下按鈕,起爆。
同時用X光計量儀記錄下爆炸瞬間的震波,以研究爆炸效果,分析產生中子的幾率。
這項工作當然不止是我和韓森在干。廠方的技術人員也在做,分成不同的小組,各自嘗試用自己的方法來達到目標——轟擊出中子的目標。這就像是戰爭中不同的部隊在不同方向攻打同一個城市或同一座山頭,誰都想爭到那份斬將拔旗的光榮,因而不同小組間經常是既有交流又相互較勁,你起得早,我比你起得更早;你夜里加班到兩點,我甚至可以熬通宵。
在“放炮”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不斷做出的改進,主要涉及炸藥塊形狀的改變,以及改變后契合在一起的精密度。有的時候,那種細微改變幾乎是“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跟專門負責加工炸藥的師傅們提要求時,頗需費上一番口舌。時間久了,跟師傅們也熟了,我就學著師傅們的方法,試著自己加工使藥塊成形的模具,自己弄出不同規格的炸藥塊。這種嘗試的結果是明顯提高了爆炸效能,得來的數據被別的小組普遍采用,并且受到實驗部領導的表揚。不過趙書記在知悉我的這一先進數據是如何得來的之后,卻把我狠批了一通——他看到的是非專業人員自己加工炸藥模塊存在的風險,以及對廠方規章制度的損害,說是“下不為例”,再不許這么干了。
“你們是H部隊的人才啊,一個個都是寶貝。萬一在我這里出點兒啥情況,我怎么向李部長交待,怎么向秦司令交待?”
趙書記還特意向加工炸藥的師傅們強調:今后要嚴守規章制度,不準再讓任何人越俎代庖了;出于好意也不行,再有把握也不行。
實驗部領導作為技術專家,只想著看到不斷改進不斷創新的數據。凡有利于早一天達到轟出中子、早日實現我國核爆的事情,他都高興,都夸獎。趙書記作為黨委領導,卻得充當個“婆婆嘴”,要訂規矩,要多嘮叨,要在涉及規章制度的事情上嚴加督促,謹小慎微,防微杜漸。
這我也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