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唐詩接受史論稿》

《唐詩接受史論稿》

作  者:沈文凡 著
出 版 社:現代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7月第1版
書  號:978-7-5143-2755-7


  

作者簡介

  沈文凡,文學博士,吉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系主任,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帶頭人。

  在學術團體中擔任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理事,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理事,國際東方詩話學會理事,中國李白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韓愈學會理事,中國孟浩然學會副會長,遼地春捺缽與松花江漁獵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長春中華文化學院名譽院長等職。

  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東亞古典漢詩”,“中國韻文接受史”等。已發表《唐詩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緝考》等學術論文100余篇,著有《排律文獻學研究》(明代篇)等20余部。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多項。所著《名家講解唐詩三百首》曾榮獲“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讀物獎”等。
 
  

序  言

  古老的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中國古典詩歌歷史悠久。從雅頌四言體的典雅莊重、楚騷體長短錯落的感嘆抒情,經漢代文人五言詩歌的古質樸拙、漢樂府整散不拘的貼近生活,直到李白歌行的行云流水、杜甫律詩的謹嚴沉郁,在唐代達到全盛。

  唐詩,歷經千百年來時間長河的淘瀝,在今日依然散發著仿佛才脫筆硯的翰墨清香,它獲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與接受,同時也滋養浸潤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如果將古代各體文學的接受作一個排序的話,唐詩和宋詞無疑是迄今為止受眾最為廣泛的文體。這些或高亢或低沉、或激昂或沉郁、或快樂或憂傷、或纏綿或灑脫、或豪壯或婉約的詩歌,在歷史的天空上留下了怎樣的足印,如何歷經千年的滄桑依然煥發著不朽的魅力,此種文字的魔方是如何在一代代世人心中旋轉出它的絢彩傳奇,這些,正是唐詩接受史研究所關注的內容。時間跨度的漫長,受眾人群的廣泛,接受程度的深入,諸多方面決定了唐詩的接受研究,內容豐富,尚有許多工作有待加強和深入。

  吉林大學沈文凡教授一直致力于唐詩接受史研究,這本《唐詩接受史論稿》是多年來有關唐詩接受方面的論文結集,圍繞唐詩接受史的方方面面,探驪得珠,多有超越前賢之處。其尤著者,有以下幾點:

  一、對唐詩接受史研究對象的精細化

  陳冠明、程欣《唐詩接受史研究模式與事例的創新——讀沈文凡教授<名家講解唐詩三百首>》中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接受史研究,有三種模式:一是宏觀總體文學接受史研究,二是中觀文學集團接受史研究,三是微觀個體文學接受史研究。如果按此劃分標準,則本書的唐詩接受史研究似可認為已經精深到了“分子觀”,書中的《唐詩名篇名句之明代接受與傳播》《唐詩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緝考——以“為韻”“賦得”為范圍》《杜甫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初緝》《唐代詩韻之明人接受文獻初緝》《杜甫五律、五排詩韻之明代接受文獻初緝》諸篇,將研究對象界定在名篇、名句、詩韻的接受,由個體作家細化到名篇、由名篇到名句,由句到韻,將唐詩接受史研究的對象精細到一個新的程度。其實,沈文凡教授早在《名家講解唐詩三百首》(長春出版社2008年)出版之前,在其教學中,就已經將文學總集中個別作品的接受史研究納入了講解的范圍,揭示唐詩中的名篇、名句對后代作家的影響史,以及后代作家對唐詩中的名篇、名句的摹仿借用,這是當時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接受史研究所未及的,是作者對唐詩接受史的精細化。

  二、對唐詩接受史研究范圍的開拓

  古代文學的研究要不斷地取得進步,出路有二:一是挖掘,即精思細研,不斷深化研究的深度;二是拓展,即別開生面,努力開拓新的研究領域。本書在這兩個方面都有創獲。一般來說,文學的接受史研究,可以有多種視角,多個層面。陳文忠教授說:“人們對藝術作品的接受可區分為相互聯系的三個層面:作為普通讀者的純審美的閱讀欣賞;作為評論者的理性的闡釋研究;作為創作者的接受影響和摹仿借用。與此相聯系,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也可朝三個方面展開:以普通讀者為主體的效果史研究;以詩評家為主體的闡釋史研究;以詩人創作者為主體的影響史研究。”(《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第一編)《唐詩接受史論稿》則超越了一般的接受研究范圍,作者于上述三個方面之外,更將唐詩接受過程中的化用現象、詩體、意象等問題納入研究范圍,如《唐代詩體之明人效擬接受文獻初緝》《白居易與“長慶體”明代詩歌接受文獻緝考》《唐詩接受過程中的化用現象初探》《唐代牡丹文化與文學的傳播——結合韓國南羲釆<龜磵詩話>接受史展開》諸文,即代表了這種超越,拓展了研究領域。如《唐詩接受過程中的化用現象初探》一文,針對復雜的唐詩化用現象,對化用情況從文本和藝術手法兩種角度進行梳理和分析,探析不同的化用現象的效果和意義。又如《唐代牡丹文化與文學的傳播——結合韓國南羲釆<龜磵詩話>接受史展開》一文,更將接受史的研究范圍拓展到文化層面。

  三、對唐詩接受史研究視域的開闊

  截至上世末,唐詩接受史研究的視野一般尚局限于國內歷時性的研究,很少將視野放到中國境外,本書則更注得燦爛輝煌的中華古典文明的域外傳播情況,專設“域外亞洲篇:日韓越漢詩接受研究”一編,所收多篇文章,關注點均在于唐詩對域外文學與文化的影響。其中,《唐詩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緝考——以“為韻”“賦得”為范圍》《杜甫名篇名句日本江戶以來漢詩受容文獻初緝》《越南十世紀到二十世紀對唐代絕句的移植與發展》均以唐詩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為研究內容;《日韓遣唐使、留學生、學問僧在唐代的詩歌創作》則對唐代文化涵融性及東夷諸國(日韓)對唐代文化的認同心理,受唐代詩文影響的不同創作主體(日韓)的各自特征,唐代詩文對外傳播的方式途徑,日韓遣唐使、留學生、留學僧的佚詩佚文等情況作了概述并提出研究方法,以期引起學界對這一論題的重視。從文體方面說,在日本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俳句,其創作也深受唐詩的影響,《日本俳句與中國唐詩藝術表現之異同》一文即以此為研究對象,認為俳句借鑒了唐詩豐富多彩的詞匯、巧妙奇特的構思以及表現形式等特質,同時二者在內容和風格上也有明顯的差異。

  唐詩在世界范圍內廣為傳播,本書對唐詩在海外的傳播與接受研究,可以讓讀者了解到唐詩如何很早就走出本土,在更為廣大的范圍內,受到了歡迎,由此顯露出唐代文化在亞洲漢語文化圈中的影響和地位,這無疑會讓我們由衷地為中華文化的歷史成就生發出強烈的民族自豪。

  四、對排律接受史研究的持續關注

  排律形成于初唐,四杰、沈、宋、杜審言諸家已有佳什。至詩圣杜甫,以畢生之力開拓創新,創作了大量的排律,今存五言排律多達一百二十七首,開后賢無數法門,影響深遠。中唐元稹大力稱贊杜甫的創作,且與白居易加以繼承和發展,各有百韻排律多首。自中唐至兩宋,名家繼起,如北宋白派詩人王禹偁,即致力于排律創作。元代,“排律”作為這種詩體的專名開始提出并逐漸獲得共識。至明代,排律的創作竟多達一萬余首,盛況空前。令人遺憾的是,多年以來,海內外研治中華詩學者都對排律相當忽視。沈文凡教授有鑒于此,于攻博期間,博覽精研,完成了構架完整、體系龐大的論著《排律文獻研究》,被評為2006年度陜西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排律文獻學研究》(明代卷)于2007年12月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書凡72萬字,構架嚴謹、資料翔實,文風樸質,學理深刻,為排律研究略辟蠶叢。本書則保持了作者對排律研究的持續熱情,“傳承篇:排律接受研究”一章即專門的排律接受研究。

  本書“思想藝術篇:影響傳承研究”中的《章回體長篇小說對百韻長律的接受》探討了章回體小說對排律的接受,視角新穎,反映了不同文體之間的接受情況。“實證緝考篇:效擬模仿研究”中的《“長律”“排律”名稱之文獻輯考》。作者在扎實詳盡的文獻資料的基礎上,考察唐宋元明時期“長律”“排律”名稱的使用情況,又對唐代“排律”詩體的隔代及域外之名稱確立問題進行探討,圍繞明代及韓國的排律創作與評論展開。“域外亞洲篇:日韓越漢詩接受研究”中《日本江戶以來的排律創作文獻緝考資料》一文則對日本江戶以來的排律創作文獻進行搜羅。《百韻五言長律嬗變考述》一文,對百韻五言長律的嬗變過程進行了細致考述。將排律接受史的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五、對唐詩接受史研究的多方面啟示

  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由于內容的差別,風格并不一致,但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文獻資料的豐富翔實,其中近半數的文章以文獻輯考為主要內容,這些資料不但為后來者提供了方便,且大量文獻經過整合梳理,對后來者更具有極強的啟迪作用。同時,就一般性治學方法而言,正如葛曉音說:“老老實實地閱讀第一手資料,從大量事實中抽繹出觀點,然后反復提煉、反復琢磨,再形成文章。盡管現在流行各種新方法,我仍然認為,治學只有從原始材料出發,尋求最接近歷史事實的結論,才是唯一可靠的方法。”本書足以印證葛先生之說,書中重要觀點,都是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作為依托,從豐富翔實的資料中總結出來的,這在扎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上,對讀者是很好的啟示。其次就選題角度而言,2007年,羅時進《唐代文學研究再拓展的空間》一文中從六個方面為唐代文學的研究指出了向上一路,其中特辟“傳播與接受”一節,認為:“除了需要繼續深入進行唐代文學傳播接受史的研究外,還應當對唐代重要作家在歷代的影響作專題、深微的探討。至于斷代性的唐代文學接受史研究,不公需要一代之總括,也需要做有特色的專案……具體到重要階段、重要流派、重要作家的唐詩觀和創作實踐的關系,重要的唐代文學文獻在傳播接受史上的意義和價值,則有更多、更具體的問題需要疏證和研究。”這本《唐詩接受史論稿》正是從接受學的多個角度切入,作到了精細深微。例如,對于詩體,以往的研究更多的關注于這種詩體的風格特征、藝術特色、創作情況,而很少研究其流傳與接受問題,而本書中的《白居易與“長慶體”明代詩歌接受文獻緝考》等文章,則對詩體的接受史給予充分的關注。這種在接受史研究上的新辟,也是具有啟示性的。

  總之,沈文凡教授的《唐詩接受史論稿》精細了唐詩接受史研究的對象,拓展了唐詩接受史研究的范圍,開闊了唐詩接受史研究的視野,體現出閎深豐厚的學力,踏實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執著專注的治學精神,為唐詩接受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范例,為后學者進一步研究的開展提供了許多新的重要資源,它的出版是唐詩接受史研究的一個令人欣喜的重大收獲。
 

余恕誠  
2014年3月于蕪湖安徽師范大學

  

發表評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隆县| 天峻县| 秦皇岛市| 奈曼旗| 阿拉善盟| 英超| 修文县| 桐梓县| 新巴尔虎右旗| 永嘉县| 福建省| 天水市| 霍邱县| 大埔县| 丰宁| 武陟县| 瑞丽市| 翁牛特旗| 万源市| 梁河县| 贡嘎县| 安乡县| 临海市| 尚志市| 阜阳市| 扎兰屯市| 天长市| 阿克苏市| 阿拉善右旗| 太湖县| 珠海市| 新营市| 喀什市| 海南省| 习水县| 东方市| 仁布县| 那坡县| 萨迦县| 平阴县| 页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