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尚書孔傳》的出現時間 李學勤 〔摘要〕學者多以為《尚書孔傳》始出于東晉梅賾獻書,時在公元317或318年,但皇甫謐《帝王世紀》數 引此書。皇甫謐生于漢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西晉泰始初撰《帝王世紀》,在公元265年或稍晚,足見此書于魏晉間業已存在。 對于列入《十三經》的《尚書孔傳》,宋以來歷代學者作了許多辯難,尤其是清儒各家所取得的成績昭著,為世人共知。不過由于問題涉及范圍非常廣泛,迄今并不是沒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幾年前,我寫過一篇《論魏晉時期古文<尚書>的傳流》〔1〕,在陳夢家先生《尚書通論》、蔣善國先生《尚書綜述》等著作的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陋見,與通行觀點有所不同。最近讀到熊明先生論文《皇甫謐考》〔2〕,覺得還有幾點想法可說,因草此小文,向讀者求教。 《尚書綜述》說:《正義》所引兩段《晉書》,今《晉書》里面都沒有,李拔不信這兩段《晉書》,認為《正義》所引《晉書》是今本御制《晉書》,不是十八家《晉書》舊本。他在《<古丈尚書冤詞>后說》里面說:‘余少時讀《尚書正義》,考古文授受,引《晉書》云……考之《晉書》,絕無其語,不知《正義》何所據也。(中略)毛(西河)氏乃引晁公武十八家《晉書》為辭。按《唐書?藝文志》,唐初《晉書》雖有七家,御制書出,余必稱名。《正義》所引,未稱某人《晉書》,必御制《晉書》矣。且御制《晉書》成于貞觀,而《唐書?儒學傳》謂《尚書正義》永徽中于志寧等校正,始布天下,則《正義》自當引御制《晉書》,不當他引也。《綜述》據此認為“今御修《晉書》既沒有這兩段,足證《正義》所引這兩段《晉書》實有些來歷不明”〔3〕。清儒李級的論證,其實是經不起仔細推敲的。大家知道,唐太宗于貞觀十八年(公元644年)命房玄齡等修《晉書》,因有自作,號為御撰,成書于二十年(646年)〔4〕。至于孔穎達《尚書正義》,其序云:謹與朝散大夫行太學博士臣王德韶、前四門助教臣李子云等,謹共銓敘。(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又奉敕與前修《疏》人及通直郎行四門博士驍騎尉臣朱長才、給事郎守四門博士上騎都尉臣蘇德融、登仕郎守太學助教云騎尉臣隨德素、儒林郎守四門助教云騎尉臣王士雄等、對敕使趙弘智,復更詳審,為之《正義》,凡二十卷。是《正義》成書在修《晉書》之前,怎么可能引唐修《晉書》?《正義》雖于高宗永徽時經于志寧校正,又何以肯定于會改訂這處引文? 唐修《晉書》的底本臧榮緒《晉書》,在相當長的時期廣為流行。正如有的學者所說:“唐初修《晉書》前,人們往往徑以《晉書》相稱,在諸家之中,它成了最為通行的本子,甚至唐《晉書》脫稿后,它仍被稱為《晉書》,而唐修書卻被稱為‘新《晉書》’。”〔5〕由此可知,于志寧校《尚書正義》,對該處引文不會做什么改動。《正義》的引文,最可能是出自臧榮緒《晉書》,正因為孔氏只稱之為《晉書》。在《正義》的編纂時,稱臧榮緒《晉書》為《晉書》,是十分自然的。 按《正義》引文明言皇甫謐于“姑子外弟梁柳邊得古文《尚書》,故作《帝王世紀》往往載《孔傳》五十八篇之書”,〔7〕足證梁柳處是有《孔傳》的。事實上,《帝王世紀》確實多處引用了《孔傳》〔8〕。這表明,《晉書》講的傳流不僅是古文《尚書》經,也包括《孔傳》,所說“古文《尚書》”,不能同《孔傳》分割開來。皇甫謐《帝王世紀》引用《孔傳》,則《孔傳》之出現必在作《帝王世紀》以前。《帝王世紀》的撰作,熊明《皇甫謐考》論云:《玉海?藝文》引《中興書目》作九卷,“缺周中一卷”,并云:“晉正始初,安定皇甫謐以《漢紀》殘缺,始博案經傳,旁觀百家,著《帝王世紀》并《年歷》,合十二篇,起太昊帝,迄漢獻帝。”姚振宗《隋志考證》卷一三按云:“正始為魏齊王芳年號。此稱晉正始者,猶《漢書?敘例》稱魏建安也,或是泰始之誤。”按皇甫謐生于漢獻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至十七歲即魏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以后,始就鄉人席坦受書,熊明文考證已詳。魏正始初,皇甫謐還不到三十歲,其姑子梁柳年齡更輕,恐不可能從蘇愉傳得古文《尚書》并為皇甫謐所見。《中興書目》的“晉正始”當系“晉泰始”之誤。泰始為晉武帝年號,其初年皇甫謐已年逾五十,情事相合。陳夢家先生指出梁柳任城陽太守,在皇甫謐四十歲即魏高貴鄉公正元元年(公元254年)與魏元帝景元初(景元元年為公元260年)之間,其將古文《尚書》傳予城陽人臧曹應在該時。晉武帝泰始元年是公元265年,那時皇甫謐自然已在梁柳處見到古文《尚書》了。魏晉間鄭沖、蘇愉、梁柳、皇甫謐、臧曹等傳古文《尚書》的人,生卒雖有先后,有一段時間內卻都并世。如鄭沖終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蘇愉于魏元帝咸熙(公元264-265年)中為尚書,梁柳卒在晉惠帝永熙元年(公元290年)。這說明古文《尚書》在當時傳流的速度是相當快的。《三國志?魏志?少帝紀》載: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九月庚子,講《尚書》業終,賜執經教授者司空鄭沖、侍中鄭小同各有差。” 根據這樣的論證,我們還可以重新考慮一下西晉所置博士的問題。《晉書?荀崧傳》載晉室南渡:時方修學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禮》、《公羊》、《谷梁》及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曰:“……世祖武皇帝圣德欽明,應運登禪,受終于魏,崇儒興學,……太學有石經古文、先儒典訓,賈、馬、鄭、杜、服、孔、王、何、顏、尹之徒章句傳注眾家之學,置博士十九人。……陛下圣哲龍飛,闡弘祖烈,申命儒術,恢崇道教,……伏聞節省之制,皆三分置二,博士舊員十有九人,今五經合九人,準古計今,擾未中半。……”晉元帝置博士九人,事在太興二年(公元319年),荀崧奏疏則在四年(公元321年)。見劉汝霖先生《東晉南北朝學術編年》。按梅賾奏上《尚書孔傳》,載籍云在元帝時,如陸德明《經典釋文序錄》:“江左中興,元帝時,豫章枚賾奏上孔傳古文《尚書》”,劉知幾《史通?古今正史》:“晉元帝時,豫章內史梅賾始以《孔傳》奏上”。因此,學者一般推定其事在元帝建武元年至太興元年(公元317-318年)。有的學者如陳漢章,以為《荀崧傳》記西晉太學有孔氏學,是《尚書孔傳》已立為博士,〔13〕這與鄭沖等私傳《孔傳》的事實恐有矛盾。蔣善國先生則提出西晉太學之“孔”不是《尚書》,而系古文《論語》、《孝經》〔14〕,這一點,王志平博士在近作中已有反駁。〔15〕看來《尚書》、《論語》、《孝經》的孔氏傳注,在西晉都不曾立于學官。王志平博士認為西晉太學有孔氏師說,但非立有博士〔16〕,應該是合理的。這個問題,還有待深入探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