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疏證》偽證考略(中)
(3)閻氏《疏證》根柢所在
《疏證》(第二十三):“張守節《史記正義》論例曰:‘《史記》文與古文《尚書》同者,則取孔傳注之;與伏生《書》同者,則用馬、鄭、王肅三家。’愚謂三家皆注真古文《書》,不特與今文不同,抑與今孔《書》互異。安得取三家以當伏生乎?守節唐代人,已不能致辨于此矣。”對于閻氏來說,張守節《史記正義·論注例》是一個很難回避的重要反證。他的反駁簡短精悍,所謂巧辯。這里需要先搞清幾個概念:(1)“伏生《書》”,(2)“孔傳”,(3)“今孔《書》”,(4)“古文《尚書》”,(5)“真古文《書》”,(6)“《史記》引文與古文《尚書》同者”,(7)“《史記》引文與伏生《書》同者”,(8)“馬、鄭、王三家所注《尚書》”。
張守節所說“伏生《書》”指伏生二十九篇“今文《尚書》”,其傳授包括歐陽大小夏侯三家注本乃至《漢石經》;“古文《尚書》”指包括“孔傳”的“今孔《書》”,也就是梅賾所獻孔傳《古文尚書》。這是張守節意義上的“真古文《書》”。他說“《史記》引文與古文《尚書》同者”,指《史記》引《書》接近孔傳《古文尚書》的內容;他說“《史記》引文與伏生《書》同者”,指《史記》引《書》接近“今文《尚書》”的內容。張守節《史記正義》“殺青斯竟”在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他還可以看到漢魏《石經》拓本(至少是殘本),所以他的話可靠且重要。由于當時今文“師說”已亡失,所以他“取三家以當伏生”。
閻氏論證十分牽強:他說馬鄭王三家注本是“真古文《書》”。這個問題前面已經作過分析。可以用他自己的話進行反駁:如果說馬鄭王三家注本是“伏生二十九篇以古文字寫之者”,那么三家注本只不過是伏生本的古文寫本,則“取三家以當伏生”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他說:“守節唐代人,已不能致辨于此”。依據同一邏輯方法進行判斷:閻若璩是清代人,當然更加“不能致辨于此”。短短一段話,8個很容易界定的概念。這一條論述用的不是證據,而是混淆概念的詭辯技巧。
張守節的選擇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認識線索。這表明:首先,《史記》引文兼用今古文。其次,賈馬鄭王注本比孔傳本更加接近伏生本“今文《尚書》”。這個問題還關連到唐司馬貞《史記索隱》、唐代以前《史記》注家〔63〕對孔安國、皇甫謐以及賈馬鄭王注釋的選用。這種情況恰恰可以支持本文前面對賈馬鄭王注本的推測:它的“形態”介于孔傳本和伏生本之間。魏《三字石經》是賈馬鄭王注本,三字排序古文居首,次篆,次隸。另一方面,三字之中隸字筆劃最粗,最為醒目。因此,賈馬鄭王注本既有“古文《尚書》”的屬性,也有“今文《尚書》”的屬性。但在具體的字詞語句內容上,它在一定程度上“離開”孔傳本而“接近”伏生本。
關于賈馬鄭王注本的篇目和性質問題,孔穎達《尚書正義·堯典》有篇幅較大的專題論述。他的結論是:“孔注之后,其書散逸,傳注不行。以庸生、賈、馬之等惟傳孔學經文三十三篇,故鄭與三家同,以為古文。而鄭承其后,所注皆同賈逵、馬融之學,題曰《古文尚書》,篇與夏侯等同,而經字多異。……然孔注之后,歷及后漢之末,無人傳說。至晉之初猶得存者,雖不列學官,散在民間,事雖久遠,故得猶存。”
紀昀《四庫提要·說文解字》有千余字案語專論此事(論據包括《隋書·經籍志》“非孔舊本”一條),其結論是:“林所傳者乃古文字體,……是必劉向校正三家之時,隨二十八篇傳出。以字非隸古,世不行用。林偶得之以授逵,逵得之以授慎,故(許)慎稱為孔氏本,而亦止二十八篇,非真見安國舊本也。”通觀《四庫提要》可知紀昀相信孔傳《古文尚書》是“偽書”,他此辯本意是為“修正”《疏證》:“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牽于此句(慎稱為孔氏本),遂誤以馬鄭所注為孔氏原本,亦千慮之一失,故附考其源流于此。”紀昀結論與孔穎達十分接近。所不同者,他將杜林本源頭直接追溯到“劉向校正三家之時”。這個問題已經很難證實。他對此下過一番功夫,關于賈馬鄭王注本篇幅(止二十八篇)和性質(非真見安國舊本)的見解比閻氏更加客觀合理。
閻氏自謂《疏證》全書“根柢”是:“予之辨偽古文,吃緊在孔壁原有真古文,為《舜典》……等二十四篇,……孔安國以下,馬鄭以上,傳習盡在于是。《大禹謨》……等二十五篇,則晚出魏晉間,假托安國之名者,此根柢也。得此根柢在手,然后以攻二十五篇,其文理之疏脫,依傍之分明,節節皆迎刃而解矣(第一百十三)。”由于紀昀“修正”對《疏證》“根柢”的殺傷力太大,故此后的《古文尚書》“證偽”者很少有人采納他的意見,而是一路“誤”到底:“以馬鄭所注為孔氏原本”。閻氏以后(至今為止)大部分研究者都認為賈馬鄭王注本就是“孔氏原本”,相關論述篇幅頗大,雖然依據極不充分,且相反證據又很多,居然漸成“定論”。
在《尚書正義·堯典》中,孔穎達引鄭玄《書贊》云:“我先師棘子下生安國,亦好此學,衛、賈、馬二三君子之業,則雅才好博,既宣之矣。”孔穎達據此認為:“是鄭意師祖孔學,傳授膠東庸生、劉歆、賈逵、馬融等學”。以往的《古文尚書》“證偽”者(包括閻若璩,見《疏證》第三),大多將此作為鄭玄與孔安國之間存在師承關系的一個重要證據。細讀這一條內容,“亦好此學”的意思是“也喜好這門學問”,而孔安國是“《尚書》古文學”的創立者,并非“亦好此學”的人。因此,孔穎達對此很可能有文義方面的理解錯誤,鄭玄所說的這個“安國”很可能不是孔安國。
陸德明《尚書音義》選用孔傳本為注釋對象(《經典釋文·序錄》:“今以孔氏為正”)。《經典釋文·序錄》“條例”部分對此有所交待:“……伏生所誦是曰今文,闕謬處多,故不別記。馬鄭所有同異,今亦附之音后。”由此可知,陸德明在具體比較三個《尚書》版本后,才最終選擇孔傳本;由于“伏生所誦”今文《尚書》“闕謬處多”,所以被他舍棄不用(故不別記)。與此同時,他在《經典釋文》中標注了賈馬鄭王注本的“所有同異”(附之音后)。這表明:孔傳《古文尚書》具有十分明顯的文獻優勢,今文《尚書》的版本質量最差,賈馬鄭王注本則介于二者之間。
這里有必要再次強調陸德明的文獻條件:三個《尚書》版本他都可以看到。陸德明于陳、隋兩朝為國子監助教,唐初李世民任命他為秦府文學館學士,后授太學博士,貞觀初拜國子博士。陸德明《經典釋文》遍注群經音義,兼及《老》《莊》。版本比較是文字音義訓注的基礎功夫。他遍注群經音義在陳、隋、唐之間。由于他歷仕三朝學官,《經典釋文·序錄》提到他撰寫《經典釋文》是于學官任上“職司其憂”的結果,所以《隋書·經籍志》所錄隋唐皇家藏書都在他版本比較的視野之中。
《四庫提要》評論《經典釋文》:“所采漢魏六朝音切,凡二百三十余家,又兼載諸儒之訓詁,證各本之異同,后來得以考見古義者,注疏以外,惟賴此書之存。真所謂殘膏剩馥,沾溉無窮者也。”與他相比,清代學術的文獻條件管窺蠡測而已!所以,陸德明的比較和選擇過程十分重要,絕對不可以忽視。今天的《尚書》學研究者不妨認真掂量一下陸德明關于今文《尚書》“闕謬處多”的學術分量,及其與劉歆“保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聯系起來作為證據的重要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