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首 |國學| 新書推薦||人部|國學圖庫|服務社區|國學產品|國學論壇   

                      

                          二、《疏證》偽證考略(上)

(5)唐人義疏文獻條件和學術能力

  漢末董卓之亂后,《五經》博士失官守近30年。此后歷三國、兩晉,戰亂頻繁、社會動蕩,政權割據、王朝更迭,太學博士的傳人和傳授隨之分合、斷續。把持學官的今文家勢力逐漸削弱,今文經因此失去壟斷地位。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孔傳《古文尚書》開始流傳。其流傳的源頭,很可能直接出自孔門“世傳”之學。《后漢書·儒林傳》:“孔僖字仲和,……自安國以下,世傳《古文尚書》、《毛詩》。”

  《尚書》今古文經由此發生一個雙向轉換,一則由盛而衰,一則由隱而顯。其原因仍然在政治和文獻兩個方面。當“以《尚書》為備”的原則失去穩定的權力依托,孔傳《古文尚書》文獻優勢開始發揮作用。終于在兩晉之間立于學官。這個轉換過程于東晉后仍在持續,先是三家今文經說被替換,然后是南北朝時期孔傳《古文尚書》與賈馬鄭王注本的南北并峙,隋初孔本對鄭本的優勢已成定局〔52〕。“唐人義疏”的文本選擇是其結果。

  閻氏“證偽”第一對手是唐人義疏的文本選擇。《疏證》(第四):“唐貞觀中詔諸臣撰《五經義訓》,而一時諸臣不加詳考,猥以晚晉梅氏之《書》為正。”唐太宗命孔穎達主持撰寫《五經正義》,是對南北朝以來義疏之學的規范和統一,是李氏盛唐國策中一件大事。完全不存在“一時不加詳考”的問題。陸德明(約550~630)于隋、唐間撰《經典釋文》,確認了孔傳《古文尚書》的文獻優勢。貞觀四年(630),唐太宗命顏師古(581~645)考訂《五經》文字,已經初步確定唐代官定本《五經》中《尚書》文本的選擇(孔傳《古文尚書》)。

  孔穎達(574~648)少有才名,學識淵博。貞觀盛世英才濟濟,罕有出其右者(若有,則顏師古是也)。貞觀八年,他與諸儒共議歷法明堂事宜,皆從其說。后與魏征同撰《隋史》(按《隋史》是唐初所修諸史中質量較好者)。十一年,他與朝臣共修《新禮》百卷,遇有疑難,都向他咨詢決定。他在奉詔與顏師古等人撰寫《五經正義》〔53〕過程中,最終在陸德明和顏師古的基礎上選擇孔氏“古文經”和《孔傳》。下面是他在《尚書正義序》中對孔傳《古文尚書》文獻優勢的評價:“古文經雖然早出,晚始得行。其辭富而備,其義弘而雅,故復而不厭,久而愈亮。”這一選擇過程有三個問題需要講清楚,一是他的治學動機,二是知識背景,三是文獻條件。

在政治上他與李世民之間是賢明之君,忠諫之臣,李對他十分欣賞信用。在仕途上他直到年老致仕并無兇險坎坷,晚年且有“圖形于凌煙閣”的殊榮。在地位上他是國子祭酒、東宮侍講,是時人仰慕的學術泰斗。在學問上他多才多藝,貫通經史,尤其對漢儒服虔所注《春秋傳》、鄭玄所注《尚書》、《詩經》、《禮記》以及王弼所注《周易》都有很深的造詣〔54〕。也就是說,他奉詔主持撰寫《五經正義》時沒有任何學問之外的壓力和動機。他只想把事情做好,也有能力和條件做好。

  他腦子足夠用,通曉《尚書》學,尤其精通《鄭氏尚書》。他舍鄭注用孔傳,舍鄭氏注本用孔氏“古文經”,是文獻比較的結果,是擇善而從。實際上《尚書正義》中仍保留了不少賈馬鄭王的注釋內容乃至一些鄭氏注本的異字。《隋書·經籍志》是他主持撰寫《五經正義》資料庫的清單,他的文獻條件與清人治學不可同年而語。他可以直接看到《漢石經》和《魏石經》拓本〔55〕,賈馬鄭王注本盡在眼底〔56〕。孔穎達“檢古本并石經(《尚書正義?堯典》)”一語直接表明他的文獻條件以及他在編撰《尚書正義》時具體使用了這些文獻。在文獻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作出“真古文”、“偽古文”的分辨并不困難。這不是一個需要明察秋毫才能解決的問題,即使需要他也有這個能力。

  孔穎達治學傾向于謹慎和保守,博洽而持重,對于“穿鑿孔穴,詭其新見,異彼前儒,非險而更為險,無義而更生義”〔57〕的學風十分反感。他主持撰寫《尚書正義》充分利用了當時的文獻條件:“竭所聞見,覽古人之傳記,質近代之異同,……此亦非敢臆說,必據舊聞。”〔58〕《五經正義》是中國古代文獻學的豐碑,在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漢語傳統語法學等方面有著集大成開新風的巨大成就和深遠影響。如果搞錯“真古文”、“偽古文”,其性質十分幼稚,如同一個各方面都正常的成年人拿泥土當飯吃還眉飛色舞津津有味。這可能嗎?

  由于這是一項極浩繁的工作,故《五經正義》成書后又有博士馬嘉運對其錯謬處加以駁正。唐太宗下詔“更令詳定”。尚未完成,孔穎達已經病故。五年后(653年)“覆更詳審”的修改才最終完成。這個過程十分慎重,前后歷時二十余年。在這種情況下,孔穎達有可能由于“一時不加詳考”出現一個十分低級的錯誤嗎?《尚書正義》并非成于一人之手,寫成后又經過嚴格的“覆審”和“刊定”;參與者俱是英才通儒,代表唐初學術最高水平。即使陸德明、顏師古和孔穎達出現這樣的錯誤,與他們同時乃至稍后的唐代學者全都看不出來?

  魏征(580~643)曾經主持搜集過漢魏《石經》殘石。《隋書·經籍志》:“貞觀初,秘書監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當時漢魏《石經》殘石雖“十不存一”,畢竟遠多于后世。他摘錄《群書治要》,于《尚書》部分選擇孔傳《古文尚書》為底本。作為搜集《石經》殘石一事的主持者,他對其內容應當比較熟悉。因此,他的文本選擇也應存在具體的文獻比較背景。也就是說,魏征也是“真古文”、“偽古文”問題的重要甄別者之一。如果大家都搞錯了,就意味著貞觀之際李世民身邊沒有一個明白人。這可能嗎?

   難道非要等到一千多年后,漢魏《石經》拓本以及賈馬鄭王注本幾乎散失殆盡之后,由清代學者來解決這個問題?果真唐人之愚不見輿薪,清人之智明察秋毫?兩個時代學者的學術能力真的一愚一智如此懸殊?人類的學術發展固然有譬如積薪、后來居上的一般規律,但這個規律的主要發生場合是現代科學的萌芽、形成與發展過程,并不完全適用于中國傳統經學史;我們不是一個自主形成現代科學的國度,傳統學術在許多方面長期停滯;有些學術史現象看似熱鬧,實際上只是橫向運動,進一步退半步的情況也不少見。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必須要針對具體情況作出具體分析。

  閻氏《疏證》許多證據出自《五經正義》,包括其中保留有關《尚書》流傳史料和賈馬鄭王注本的異字和注解內容〔59〕,還包括三家今文本的一些異字。閻氏之后又有三百年了。這么多代考據學家在《五經正義》的“字縫”里“摳”作偽“證據”的時候,在漢、魏《石經》殘碑斷字的拼排辨認過程中,難道沒有一個人有一點點反省精神?想一想他與唐代學者之間文獻條件的天壤之別,想一想他是否過于自作聰明!清代學術之愚妄,正在其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貞觀盛世泱泱大國中正平和的學術氣派,于旃裘治下蕩然無存。

返回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公司制作
國學網總編室 010.68900123轉808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霍林郭勒市| 中江县| 泰兴市| 太谷县| 武宁县| 鸡泽县| 阳高县| 玉门市| 南投市| 高尔夫| 丁青县| 忻城县| 瑞安市| 磐安县| 凤城市| 夏河县| 河津市| 澳门| 九寨沟县| 晴隆县| 黄骅市| 蓝田县| 平罗县| 山西省| 广饶县| 济宁市| 云霄县| 泌阳县| 哈巴河县| 盐津县| 治多县| 织金县| 红河县| 清水河县| 阿拉善左旗| 大丰市| 徐闻县| 塔河县| 沙湾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