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較原貌的齊長城 攝影: 老普 2002年8月26日
孫立華 退休干部,齊長城考察隊負責人之一,《齊長城》一書第一副主編。中國長城學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
前言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征,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
 |
考察隊成員左起:孫立華、李繼生、路宗元、張廣坪、和進海 |
|
人們一提起長城就想到秦始皇修筑的長城,殊不知在山東省境內有一條比秦長城還早三四百年的長城,它就是東周時期齊國修建的齊長城。齊長城西起黃河,東至黃海,建筑在泰沂山脈分水嶺之上,成為山東大地的脊梁,齊魯文化的代表,是中國現存最古老、保存最多的長城。
1. 五老考察齊長城
齊長城猶如一條騰飛的蒼莽巨龍,蜿蜒迤邐于齊魯大地,昂首奔向東方。它飽經2000多年的硝煙戰火,閱盡人間風雨滄桑,多少年來,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只要一提起它的名字就怦然心動。歷史上曾有很多有識之士對它進行過考察研究,但由于綿延千余里、人跡罕至、山巔峽谷荊棘叢生,歷史文獻始終沒有對它進行過全程實地考察的記載,因此,歷史上也就無人識得它的真實面目。盡管《管子》《史記》《左傳》《戰國策》《括地志》《水經注》《泰山郡記》《泰山道里記》等許多古籍對它都有過記載,卻都是寥寥數語、謬誤很多;有些學者籍史書和方志進行分析推論,著述立篇,終因未到現場察勘,對齊長城的描述錯誤頗多,形成以訛傳訛,這實在是歷史上的一大缺憾。正因為上述原因,使得齊長城被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成為千古歷史之謎。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填補山東歷史研究的一項空白,使世人認識齊長城的本來面目,泰安市已經退休和退居二線的路宗元、孫立華、李繼生、張廣坪、和進海等五位同志自己提出課題,擬出考察方案,自愿組成了齊長城考察隊,自1996年10月19日從起點出發,于1997年10月21日到達終點,歷時367天,圓滿地完成了全程實地徒步考察齊長城的任務。
 |
五位老人拉著50米測繩測量長城長度 |
|
他們沿著時斷時續的長城遺跡,用羅盤儀確定長城走向,用皮尺測量遺跡高度和寬度,用50米鋼絲尼龍測繩丈量長城長度,用照相機和攝像機記錄長城現狀,采用步行踏察的方法,從起點一步步、一米米地測量到終點,迂回行程近1萬公里,步行1000多公里。獲得了齊長城全面、完整、翔實的考察資料,首次測量出齊長城的準確長度,繪制出有史以來第一份準確的齊長城位置走向圖和五萬分之一的現存遺跡圖,考證了齊長城的起止點、遺址保存現狀和被破壞的原因,發現了3條長城復線及眾多關隘、城堡和烽
火臺遺址,弄清了齊長城的建筑特點,解開了部分歷史疑案,矯正了古籍記載的謬誤。收集了大量有關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和風土民情,確定了孟姜女哭的是齊長城。在考察過程中還對長城沿線的文物古跡和風景名勝進行了調查。有長清的雙乳山濟北王墓、孝堂山漢石屋,沂源猿人遺址,沂山東鎮廟,安丘公冶長書院、董家莊漢畫像石墓,莒縣浮來山定林寺,五蓮山盤古城等。這些考察成果為研究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對中國長城研究工作做出了貢獻。
考察隊受到沿途各縣市區和鄉鎮的熱情接待與全力支持。各縣都派出1至5名文史人員陪同考察,鄉鎮派員當向導。吃住多數由沿途鄉鎮無償提供。社會各界也紛紛伸出了援助之手,以贊助考察經費、捐贈交通工具等多種形式,為考察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從而保證了考察活動的順利進行和圓滿完成。考察中歷盡千辛萬苦,隊員們不顧年邁體弱,克服重重困難,團結協作,頑強拼搏,奉獻精神支撐著五位老人,用鮮血和生命換取了考察齊長城的豐碩成果,隊長路宗元同志在考察活動結束后不久便永遠離開了人世。
 |
每天午餐在長城遺址上吃干糧 |
|
齊長城考察隊的行動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壯舉,是齊長城研究工作的里程碑。這項活動得到山東省委、省政府和省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省委常委、宣傳部長王修智、原山東省委書記梁步庭同志帶領省委、省府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專程到泰安聽取考察隊關于考察成果的匯報,高度評價齊長城考察活動。山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在濟南舉行《齊長城考察新聞發布會》,對考察隊進行了表彰獎勵。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和中國文物學會聯合舉辦了《中國齊長城文化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的60多位專家學者對五位老者徒步考察齊長城的壯舉以及所獲得的成果予以積極肯定和高度評價。中國古建筑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先生曾先后三次聽取考察隊的匯報。充分肯定了所采用的考察方法,評價道:“你們采取的是最原始、最科學、也是其他方法無可代替的步行踏察方法”。當他看到考察成果資料后評價說:“你們五位老同志的這種精神真是了不起。你們做了一件劃時代的總結性的工作。這些資料是你們實地考察的第一手資料,科學性很強,將來一定是做為珍貴的歷史文獻留下來,永遠傳下去”。
齊長城考察隊結合實地考察成果,查閱文獻資料300多萬字,糾正了歷史的謬誤,更正了學術上的錯誤,并將考察筆記和沿途收集的風土民情、傳說故事等百多萬字加以整理,輯成55萬字、500幅圖片的《齊長城》一書。該書獲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和對外傳播印刷品一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