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家癡書,且多希望子孫也能像他們一樣呵護圖書,故藏書印中不乏"子孫永保"之類的套話,惟徐乾學的一方"黃金滿籝,不如一經",最為獨特,也最為藏書家所贊嘆。印文的大意是:留給子孫的最好財富莫過于圖書了。
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號健庵,崐山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官至刑部尚書,曾主持監修《明史》、《大清會典》、《大清一統志》等。
徐乾學是清代著名學者顧炎武的外甥,本書香世家出身,生性愛書。萬斯同《傳樓藏書歌》:"東海先生性愛書,胸中已貯萬卷馀,更向人間搜遺籍,真窮四庫盈其廬。"明末戰亂之后,藏書之家多不能守,及清初社會漸趨安定,各家散出之書始在民間流傳,於是徐乾學乘機廣為搜購,而他的門生故吏又遍於全國各地,知他有嗜書之癖,無不盡力為之網羅放佚,一時南北藏書家之舊物,如細流歸海,匯於徐乾學之所。於是徐乾學乃筑樓於所居之后,凡七楹,五尺寬的書櫥,整整有七十二櫥,部居類務,各以其次,整理得井井有條。某日,徐乾學把他的幾個兒子叫到書樓,對他們說:"我們祖先都是清白起家,沒有華美的莊園田產或者金玉玩好可以傳世,我所能留給你們的也只有一樣東西。"然后他笑指滿樓藏書說:"所傳者惟是耳。"因名其樓為全傳是樓。在徐乾學看來,田產財寶終有用完之時,惟書里的知識,可以永遠受用無窮。徐乾學還曾搜集唐宋以來的解經之書,備編寫《通志堂經解》,后由其學生納蘭性德刊行於世。黃宗羲《傳書樓藏書記》評論說:"世之藏書家未必能讀,讀者未必能文章,而先生并是三者而能之,非近代藏書家所及。"是非虛語。
徐乾學編有《傳是樓書目》、《傳是樓宋元本書目》一卷,后者收宋元善本多達四百五十種,非后來普通藏書家所可比擬。傳是樓之藏,后經何義們介紹,多歸怡府安樂堂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