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份私家藏書目錄而成為一代藝文志的底本,在歷史上可說絕無僅有,而《明史·藝文志》恰恰是以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為藍本。更令人稱奇的是,明末戰火之后,各大小藏書家之書,大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失,號稱藏書與天府埒的明朝諸藩之藏,更幾無寸軸片紙留世,而黃氏千頃堂藏書,卻奇跡般完好地保存了下來,錢謙益《黃氏千頃堂藏書記》則感嘆說:“豈非居福德之地,有神物呵護而能若是與?”
黃虞稷(1629-1691)字俞邰,號楮園。原籍福建晉江(今泉州)人,崇禎中隨其父移居南京。虞稷七歲能詩,號神童,康熙十八年(1679)舉博學鴻詞科,丁母尤不與試,后經左都御史昆山徐元文疏薦入翰林院,參與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三年,徐元文之兄徐乾學領修《大清一統志》,又薦充纂修,分纂福建省部分。
千頃堂為黃虞稷的父親黃居中所創。黃居中(1562-1644)字明立,號海鶴,萬歷十三年(1585)舉人,官上海教諭,遷南京國子監監丞。銳意藏書,老而彌篤,以至寢食坐臥、宴居行役,未嘗一日而廢,前后積至六萬余卷。黃虞稷在此基礎上歲增月益,多有補充。千頃堂收書,以明代人著述最為齊備,上迄明代十六朝帝王將相的著作,下至布衣文人的詩文雜記,靡不搜討網羅。當時錢謙益有“采詩之役”,經人介紹到千頃堂借書,結束“得盡閱本朝詩文之未見者”,故對千頃堂藏書有很高的評價。目錄學史上著名的《千頃堂書目》即是黃虞稷根據家中藏書編纂而成的。
康熙十八年,清政府重開“明史館”,召集全國的著名學者與修《明史》,康熙二十年,黃虞稷應邀入館,分修《藝文志》,遂以《千頃堂書目》為基礎,又廣擷公私藏書而成《明史·藝文志稿》,后來王鴻緒的《明史稿·藝文志》和張廷玉的《明史·藝文志》即是據黃虞稷的《明史·藝文志稿》刪削而成。然而,經纂修官多次刪削后的《明史·藝文志》已無法反映明代著述之全貌,故后人探求明人著述概貌時,多舍《明史·藝文志》而取《千頃堂書目》。《千頃堂書目》三十二卷,分四部五十一類,每部類下先列明人著述,后附南宋咸淳以下和遼、金、元各朝著作,是現在反映明人藝文最全的目錄之作。黃虞稷又與當時另一藏書家丁雄飛相互傳抄所無之書,后二人訂《古觀社約》,約定每月十三丁到黃家,十五黃到丁家抄書論學,以“盡一日之陰,探千古之秘”,書林傳為美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基隆市|
湟源县|
贞丰县|
博爱县|
尼勒克县|
鹤壁市|
河东区|
广宗县|
道真|
治县。|
遵义市|
连江县|
金塔县|
阳东县|
荆门市|
平山县|
郴州市|
积石山|
华亭县|
长葛市|
吉水县|
平舆县|
旺苍县|
长海县|
南城县|
霍州市|
建昌县|
邢台县|
五大连池市|
丽水市|
忻州市|
海丰县|
通化县|
姜堰市|
尉犁县|
日喀则市|
商河县|
如东县|
句容市|
城步|
读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