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揚州為東南地區經濟文化之重鎮,同時也是兩淮鹽政中心所在。揚州在鹽業經濟發達、富商大賈云集的同時又雕板之業興盛、藏書名家輩出。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詔徵求海內藏書助修《四庫全書》;三十九年五月十四日乾隆"上諭"說:"今閱進到各家書目,其最多者為浙江之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兩淮之馬裕四家。為數五六七百種,皆其累世<去下加異的下部分>藏,子孫克守其業,甚可嘉尚。"此"兩淮之馬裕",即是揚州小玲瓏山館馬氏兄弟馬日璐之子。當時,小玲瓏山館馬氏以獻書七七六部列為全國進書之冠。為此得朝廷賞賜《古今圖書集成》一部。
馬氏兄弟為安徽祁門人,以業監居揚州。兄曰琯(1688--1755)字秋玉,號嶰谷;弟日璐(1701--1760)字佩兮,號半槎,一作半查。兄弟并稱清才,時稱"揚州二馬"。家有小玲瓏山館,園亭明瑟,而巋然高出者,叢書樓也,迸疊十萬卷。"姚世鈺《叢書樓銘》:"二君奉母閑居,兄弟自相師友,定省馀暇,間出而興四方博雅君子稽經諏律,專文字之契好,意墾言下,缺然若懼,恐類於夸多門靡者之所為。"
二馬又好結交文士,曾與全祖望、金農、厲鶚等結為"邗江吟社",尤與全祖望交好。馬氏藏書樓飲譽東南,得全祖望之助甚多。當時,全祖望往來南北,路過揚州時,常留宿在叢書樓,是時馬氏兄弟"必問近來得未見之書幾何,其中聞而未得者幾何,其有聞而未得者幾何",并隨即根據全祖望所述記下書目,而后或借抄、或轉購,窮年累月,樂此不被。兄弟倆凡得異本,也必出示請全祖望鑒賞,若得全氏論定,即舉灑相慶。二馬又喜刻書。阮元《淮海英靈集》:"秋玉生平勤學好客,酷愛典籍,有未見書,必重價購之。世人愿見之書,如《經義考》之類,不惜千百金付梓。"又據李斗《楊州畫舫錄》載:馬氏小玲瓏山館常舉行詩文灑會,每次詩成即付諸葛亮梨棗。其速度之快,甚於現代出版業,據說"三日內尚可改易重刻,出日遍送城中矣"。小玲瓏山館還刻有《說文》、《玉篇》、《廣韻》、《字鑒》及詩文集若干種,又曾為朱彝尊續刻《經義考》后一百二十卷,可算揚州家營出版中重要的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