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故事
舉棋不定
公元前559年,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 衛獻公的統治,改立衛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十二年后,寧殖 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占據了衛國夷儀這塊地 盤,并開始圖謀恢復君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 獻公,并以復位后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 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 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 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里就要滅亡了,這是多么可 悲的事情啊!”寧喜后來果然被殺。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左傳》
王粲復棋
三國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魏書·王粲傳》
費祎考棋
費祎是三國時蜀國的大臣,聰敏干練,識悟過人,諸葛亮死后,蜀國的軍政大權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國大軍直撲蜀境,形勢萬分危急。費祎奉命出 征,大夫來敏前來踐行,希望與費祎下一盤圍棋作為告別,費祎爽快答應。兩人 對坐,來敏執白先行,招招都是強手。費祎神色鎮定,防守得法。來敏見無隙可 乘,且棋勢露出多處破碇,于是推盤認輸,他恭賀費祎說:“大戰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對弈,其實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氣度。現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敵人的最好人 選。”果然,費祎到前線后,堅壁清野,憑險固守,使魏軍久攻不下,露出疲 態,再若強行攻擊,必為蜀軍所乘,不得已全線撤退。 ——《蜀書·費祎傳》
弈秋誨棋
弈秋是中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第一位棋手,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由于棋術高 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 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 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么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 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后者未能領悟 棋藝。所以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這便 是成語“專心致志”的來歷。——《孟子》
巢毀卵破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專行。朝中重臣孔融為人耿介剛直,多次 指陳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屬下誣告孔融圖 謀不軌,判處其棄市之刑。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里下 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為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說:“哪有 巢毀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為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 后為父報仇,于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世說新語》
顧師言鎮神頭勢
唐朝大中年間,日本國王子神頭王來朝,皇上便集合各種藝人,擺上珍饈佳肴來 款待他。神頭王非常喜歡下圍棋,而且棋藝高超,在日本國從沒輸過。皇上命棋 待詔顧師言陪他下棋,且要贏他,以顯大唐人才之盛。
兩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時候,還勝負未分。顧師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給的任務,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頭王細視棋局,頓時瞠目結舌,投子認輸。這一 招棋,后來被稱為“鎮神頭勢”。
神頭王輸了以后,對接待他的大唐官員說:“陪我下棋的待詔,在大唐能排第 幾?”顧師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員故意騙他說:“只排第三。”神頭王 道:“我來大唐沒有別的愿望了,只想見見貴國第一國手的風采。”官員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贏了第三,才能見第二;贏了第二,纔可以見第一。現在王子 連第三都贏不了,怎么能輕易就見第一呢?”神頭王聽罷,一聲長嘆:“原來小 國的第一,還不如大國的第三啊!” ——《太平廣記》
阮籍嘔血
西晉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放誕,不拘小節,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對弈,忽然有人來報,說他的母親病故。朋友提議暫時終局,待 他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后,擇日再戰。阮籍搖了搖頭,堅持不肯,一定要先決勝 負不可。棋局終了,阮籍飲酒兩斗,放聲大哭,嘔血數升,幾乎喪命。——《晉書·阮籍傳》
王質爛柯
東晉時,信安郡樵夫王質入石室山中伐木,見兩童子對弈,便將斧子放在地上, 駐足觀看。也不知看了多久,兩童子順手給了王質幾枚棗核狀物,王質吃下后遂 不覺饑餓,繼續專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為,一童子忽對王質道:“你怎 么還不回去?”王質如夢初醒,忙去取斧子,卻發現斧柄全已朽爛不堪。回到家 里,物是人非,原來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覽》
換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呂元應一日正與門客下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處理。呂元應拿起筆準備批復。下棋的門客趁機迅速偷換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 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復完文件后,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 最后門客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元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誰也不知為什么,連 那位門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 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床前, 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 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 務必慎重。”說完,便與世長辭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虬髯客張 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后計。雙方相約在劉文靜的府上會面,李世民應 邀而至,虬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里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 少,但終究他還是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 角的星位上,嘴里還高呼一聲“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 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 握主動。中盤過后,張三所占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后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說道:“中原大地已歸公 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托于我。”后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 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余國的新王。——《太平廣記》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愛下棋,家中收集有歷代秘譜,他曾潛心研究,并能推 陳出新。當時,有一位國手曾問他有關圍棋的問題,他精辟地說道:“棋盤象征 宇宙。天體由三百六十部分組成,所以棋盤縱十九道,橫十九道。棋盤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為‘太極’,表示宇宙的本體。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歷全年的天數,四個角分別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別表示 白晝和黑夜。棋盤和棋子就這樣象征著天地。”那位國手聽到對圍棋的這番新穎 和透徹的解說,不由十分欽佩玄奘的學識。
弈棋忘忿
李訥是唐朝時高麗人,代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隴西郡王。又曾任仆射之職,實 為宰相之職。李訥性情急躁,但酷愛下棋,下棋時神情安詳,極其寬容溫和。每 當他急躁得大發脾氣時,家人就悄悄地將圍棋放到他面前。李訥一見圍棋便馬上 和顏悅色,拿起棋子擺弄棋局,于是就把滿腔怒氣完全丟到腦后了。——《古今談概》
棋差一著
宋太宗趙光義酷愛圍棋,常宣棋待詔賈玄與其對弈。賈玄藝高出太宗不止一籌, 但為了不讓天子掃興,每次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讓了,起先他并沒有點破,可日子久了,便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一 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圣意后,賈 玄自是連連推辭,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賈玄還 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馬上要求再下一盤,并警告賈玄,若 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 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 —賈玄若勝,能獲賜緋衣,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 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里頭還握著一 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后又賜予緋衣。——《古今談概》
萬歲棋局
明太祖朱元璋喜好圍棋,一日棋興大發,拉上徐達來到南京城外的莫愁湖邊,設 了棋盤便要對局。徐達自幼與朱元璋結拜兄弟,后起兵反元,乃明朝的開國大 將。只是自朱元璋登基后,兄弟之間多了君臣之禮,每逢對弈之時,徐達總會相 讓三分,并不刻意求變,于是皇帝就總能贏上一子。這日朱元璋興致大好,戲言 要與徐達賭棋,若是后者贏了自己,便把莫愁湖賞賜于他。徐達贏也不是,輸也 不是,正自躊躇,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頭。君臣對弈良久,朱元璋眼看勝局在 望,便脫口問徐達:“愛卿,這局以為如何?!”徐達微笑著點頭答道:“請萬 歲縱觀全局!”朱元璋連忙起身細看棋局,不禁失聲驚嘆:“哦!朕實不如徐卿 也!”原來徐達的棋子竟布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喜,為了嘉奬徐達的功績 和棋藝,當即將湖邊小樓賜給徐達,名曰“勝棋樓”。
落子無悔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自幼善弈,在圍棋九品制中位列第二品。蕭道成與朝中大巨們 下棋,經常一局接著一局,不知道厭倦。他的性格也很寬厚,深得棋手們尊重。 有一次他與直閣將軍周覆對弈,輪他走子時,因手未拿穩,一粒棋子跌落在棋枰 上,周覆由于自已棋勢不妙,怕輸,竟立馬按住蕭道成的手,不許皇上另選落 點。蕭道成笑稱周覆耍賴皮,但也順從了。——《集事淵海》
人生終局
南朝宋明帝時,大臣王景文因罪被下詔賜死。詔書送到王家時,他正與朋友下 棋。王景文看完詔書,將其壓在棋盤下面,神色自若地繼續與朋友下棋。一局終 了,王景文從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詔書,然后,端起毒酒,舉杯對朋友說: “我要走了,這杯酒不能勸你喝了。”言罷,一飲而盡。——《資治通鑒》
附録一棋經十三篇
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言譚《新論》曰: “世 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 者則務相絶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隅,趍作 罫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則弈棋之道,從來尚矣。今取勝敗之 要,分十三篇,有與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爾。
棋局篇第一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 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 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曰“日日 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勢,以權制其敵。故計定于內而勢成于外,戰未合而算勝者, 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權輿篇第三
權輿者,弈棋布置,務守網格。先于四隅分定勢子,然后坼二、斜飛,下勢子一 等。立二可以坼三,立三可以坼四,與勢子相望可以坼五。近不必比,遠不必 乖。此皆古人之論,后學之規,舍此改作,未之或知。《書》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合戰篇第四
博弈之道,貴乎謹嚴。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 “寧輸數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擊左則視右,攻后則瞻前。 兩生勿斷,皆活勿連。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 取勢。與其無事而強行,不若因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 張其勢。善勝敵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 合, 終以奇勝。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凡敵無事 而自補者,有侵絶之意也;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也。隨手而下者,無謀之 人也。 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詩》云:“惴惴小心,如臨于谷。”
虛實篇第五
夫弈棋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投棋勿逼,逼則使彼實而我虛。虛則易攻,實 則難破,臨時變通,宜勿執。《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見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知可以戰不可以 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以逸待勞者勝,不戰而屈人棋者 勝。《老子》曰:“自知者明。”
審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勢,務相接連,自始至終,著著求先。臨局交爭,雌雄未決,毫厘不可 以差焉。局勢已贏,專精求生;局勢已弱,鋭意侵綽。沿邊而走,雖得其生者 敗。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勝者多敗。兩勢相圍,先蹙其外,勢孤援寡則勿 走,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誤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審局者 則多勝矣。《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靜,其情難見,感物而動,然后可辨。推之于棋,勝敗可得而先驗。法 曰:“夫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 多敗。”因敗而思者,其勢進;戰勝而驕者,其勢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 益;攻其敵不知敵之攻己者,損。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慮散。行遠 而正者吉,機淺而詐者兇,能自畏敵者強,謂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執 一者卑。語默有常,使敵難量;動靜無度,招人所惡。《詩》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變詐為務,劫殺為名,豈非詭道耶?”予曰:“不然。《易》 云: “師出以律,否臧兇兵。”本不尚詐謀,言詭道者,乃戰國縱橫之說。棋雖小 道,實與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舉無思慮,動則變 詐,或用手以影其勢,或發言以泄其機;得品之上者則異于是,皆沉思而遠慮, 因形而用權,神游局內,意在子先,圖勝于無勝,滅行于未然。豈假言詞喋 喋, 手勢翩翩者哉?《傳》曰:“正而不譎。”其是之謂也。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損者,有損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 有宜右投者;有先著者,有后著者;有緊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棄子思 后。有始近而終遠者,有始少而終多者。欲強外先攻內,欲實東先擊西。路虛而 無眼則先覷,無害于他棋則做劫;饒路則宜疏,受路則勿戰。擇地而侵,無礙則 進。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大《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于此?”
名數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勢、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見。有沖, 有斡,有綽,有約,有飛,有關,有札,有粘,有頂,有尖,有覷,有門,有 打,有斷,有行,有立,有捺,有點,有聚,有蹺,有夾,有拶,有,有刺, 有勒,有撲,有征,有劫,有持,有殺,有松,有盤。用棋之名,三十有二。圍 棋之人,意在萬周。臨局變化,遠近縱橫,我不得而前知也。用幸取勝,難逃此 名。《傳》曰:“必也,正名乎!”棋亦謂歟?
品格篇第十二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 六 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 今不復云。《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 其次也。”
雜說篇第十三
夫棋,邊不如角,角不如腹。約輕于捺,捺輕于。夾有虛實,打有情偽。逢綽多 約,遇拶多粘。大眼可贏小眼,斜行不如正行。兩關對直則先覷,前途有礙則勿 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動。角盤曲四,局終乃亡。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 點,多無生路。十字不可先紐,勢子在心,勿打角圖。弈不欲數,數則怠,怠則 不精。弈不欲疏,疏則忘,忘則多失。勝不言,敗不語,振廉讓之風者,乃君子 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無亢,卑者無怯,氣和而韻舒者,有喜其將勝 也;色變者,憂其將敗也。赧莫赧于易,恥莫恥于盜,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 覆劫。凡棋,直行三則改,方聚四則非。勝而路多,名曰贏局;敗而無路,名曰 輸籌。皆籌為溢,停路為吊。打籌不得過三,淘子不限其數。劫有金井、 轆 轤,有無休之勢,有交遞之圖,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敵手,有半先,有先 兩,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有無之相生,遠近之相成,強弱之相形,利害 之相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驕;安而泰則危,存而驕則亡。 《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跋
我朝善弈顯名天下者,昔年待詔老劉宗,今日劉仲甫、楊中隱,以至王琬、孫 侁、郭范、李百祥輩,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體其常而生其變也。古人謂:“猶 盤中去圓,橫斜曲直,系于臨時,不可盡知。而必可知者,是圓不能出于盤 也。”《棋經》,盤也;弈者,圓也。士君子無所用心,則可觀焉。
附録二每個中國人必讀的81部經典
《國學備覽》
每個中國人必讀的81部經典經部(11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大學儒家“修齊 治平”理論大綱02中庸儒家推崇的處世哲學03論語追記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著作04孟子以“性善論”著稱的儒家經典05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06尚書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07儀禮我國第一部禮儀制度書08周易我國第一部 哲學原典,歷代尊為群經之首09春秋左傳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10爾雅我國最 早的字典,第一部百科名物詞典11孝經古代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史部(11 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山海經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 的神話小說故事02穆天子傳我國最早的記載人物游歷故事的著作03國語戰 國·佚名我國最早的國別史04戰國策西漢·劉向
集録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和辯論的文獻輯録05史記漢·司馬遷我國第一部紀 傳體通史,開創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之先河06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我國六世 紀前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07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古代地理名著,寺塔 記的典范之作08貞觀政要唐·吳兢古代帝王統治術專著,后世治國者之圭臬09 史通唐·劉知幾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10文史通義清·章學誠我國古 代史學理論的代表性著作11書目答問清·張之洞指導治學門徑的文獻目録學類 名著
子部(40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書。”(梁 啟超語)02莊子戰國·莊周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03公孫龍子戰國·公孫龍 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作,創建了我國最早的邏輯學04韓非子戰國·韓非戰國時 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05淮南子漢·劉安漢初新道家的代表作06列子戰 國·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采奇”(《文心雕龍》語)07墨子戰國·墨 翟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著作08荀子戰國·荀況先秦儒家學說集大成之著作 09孫子兵法春秋·孫武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述10呂 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綜合百家學說,建構一統理論,雜家學說之代表作11尹 文子戰國·尹文“宋尹”學派始祖,先秦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12新書漢·賈誼 漢代杰出的政論文集,魯迅譽為“西漢鴻文”13法言漢·揚雄首部儒學批判專 著14鬼谷子縱橫家始祖,兵家法寶15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古今家訓,以此為 祖16素問舊題黃帝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醫學典籍17九章算術 漢·張蒼、耿壽昌我國第一部重要的數學專著18近思録宋·朱熹、呂祖謙理學 入門書,藴含朱子思想的全部精義19陰符經相傳蘇秦得此書而為六國之相(戰國 策記)20周易參同契最早論述煉丹原理的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21黃庭內 景經道家內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22黃庭外景經23 太上感應篇宋·李昌齡民間廣為流傳的勸善書24金剛經后秦·鳩摩羅什譯大乘 佛教的根本經典,“經中之王”25四十二章經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從印度 傳到中國的第一部佛教經典著作26心經般若部經典中的核心經典27六祖壇經 唐·釋慧能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28茶經唐·陸羽我國第一部論茶著作29樂府 雜録唐·段安節唐代樂制、音樂、百戲數據的珍貴記録30洛陽牡丹記宋·歐陽 修我國最早的一部花卉專書31棋經十三篇宋·張擬宋代以來最權威的圍棋理論 著作32林泉高致宋·郭熙山水畫高度成熟后的理論總結,極具文采33搜神記東 晉·干寶我國最早的志怪小說集34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我國最早的筆記體 小說集35游仙窟唐·張鷟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自傳體愛情小說36西游記明·吳承 恩神怪小說的代表作,開創一代神魔小說之風37水滸傳明·施耐庵我國第一部成 功的長篇白話小說38三國演義明·羅貫中我國歷史題材小說的最高成就39紅樓 夢清·曹雪芹、高鶚我國古代小說的顛峰之作40聊齋志異清·蒲松齡清代最杰 出的文言小說集
集部(13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楚辭我國最早的辭賦總集,與《詩經》并列 為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02六朝文絜清·許梿選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駢文選本03唐 詩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編清代以來流傳最為廣泛的唐詩選集04絶妙好詞宋·周 密“于詞選中,最為善本。”0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學習中國古代散 文的最好選本06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評批巨著 07詩品南朝梁·鐘嶸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評論著作08二十四詩品唐·司空 圖專論中國文學風格的名著09六一詩話宋·歐陽修我國最早的詩話,開后代詩 歌理論著作新體裁10人間詞話清·王國維第一部融貫中西美學思想的文論名著 11西廂記元·王實甫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12竇娥冤元·關漢卿我國古典悲 劇的代表作13牡丹亭明·湯顯祖明代傳奇戲劇的壓卷之作
蒙學 (6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三字經02百家姓03千字文南朝梁· 周興嗣04千家詩古代廣為流行的啟蒙讀物,合稱“三百千千”05增廣賢文古代 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06聲律啟蒙清·車萬育關于聲律知識的普及讀物
公元前559年,衛獻公得罪了大臣,上卿孫林父和亞卿寧殖發動了政變,推翻了 衛獻公的統治,改立衛殤公為君,獻公不得不逃到齊國去避難。十二年后,寧殖 的兒子寧喜當上衛國的左相,而衛獻公也在齊國的幫助下占據了衛國夷儀這塊地 盤,并開始圖謀恢復君位。衛獻公派人找寧喜談判,要求他廢黜衛殤公而擁戴衛 獻公,并以復位后讓他獨掌國家大權為條件。寧喜猶豫再三,還是同意了衛獻公 使者的勸說。衛國大夫太叔文子知道了這件事,說:“寧喜看待國君還不如下圍 棋,日后定不能幸免于禍難。下棋的人舉棋不定,就不能勝過對手,更何況安置 國君這樣重大的事情呢?九代相傳的卿相,到寧喜這里就要滅亡了,這是多么可 悲的事情啊!”寧喜后來果然被殺。這就是成語“舉棋不定”的來歷。——《左傳》
王粲復棋
三國時,“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博聞強識,過目不忘。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 局亂了,王粲憑著記憶,重新擺出了原來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 己的眼睛。他們用布把復盤的棋局蓋起來,請王粲再重擺一遍。王粲胸有成竹, 第二次擺出了打亂前的棋局。下棋者揭開罩布,兩下一對,不錯一子。 ——《魏書·王粲傳》
費祎考棋
費祎是三國時蜀國的大臣,聰敏干練,識悟過人,諸葛亮死后,蜀國的軍政大權 主要由他掌握。公元245年,魏國大軍直撲蜀境,形勢萬分危急。費祎奉命出 征,大夫來敏前來踐行,希望與費祎下一盤圍棋作為告別,費祎爽快答應。兩人 對坐,來敏執白先行,招招都是強手。費祎神色鎮定,防守得法。來敏見無隙可 乘,且棋勢露出多處破碇,于是推盤認輸,他恭賀費祎說:“大戰在即,我所以 要和你對弈,其實是要看看你的胸襟氣度。現在我相信,你是抵御敵人的最好人 選。”果然,費祎到前線后,堅壁清野,憑險固守,使魏軍久攻不下,露出疲 態,再若強行攻擊,必為蜀軍所乘,不得已全線撤退。 ——《蜀書·費祎傳》
弈秋誨棋
弈秋是中國歷史上見于記載的第一位棋手,大約生活在戰國初期,由于棋術高 明,當時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為師。他有兩個學生:一個誠心學藝,十分專 心;另一個大概只貪圖弈秋的名氣,雖拜在門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講棋時,他 心不在焉,探頭探腦地朝窗外看,想著鴻鵠什么時候才能飛來。飛來了好張弓搭 箭射兩下試試。兩個學生同在學棋,同拜一個師,前者學有所成,后者未能領悟 棋藝。所以孟子說:“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這便 是成語“專心致志”的來歷。——《孟子》
巢毀卵破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獨斷專行。朝中重臣孔融為人耿介剛直,多次 指陳曹操的不是,令曹操又忌又恨。建安十三年,曹操暗中授意屬下誣告孔融圖 謀不軌,判處其棄市之刑。孔融被捕時,他七歲的女兒和九歲的兒子在家里下 棋,有人通風報信讓他們快逃,但他們不為所動,仍堅持下棋。他們說:“哪有 巢毀而卵不破的道理呢?”兄妹倆鎮定自若的行為震動了曹操,他害怕此兩人日 后為父報仇,于是下令把兄妹倆也給處死了。 ——《世說新語》
顧師言鎮神頭勢
唐朝大中年間,日本國王子神頭王來朝,皇上便集合各種藝人,擺上珍饈佳肴來 款待他。神頭王非常喜歡下圍棋,而且棋藝高超,在日本國從沒輸過。皇上命棋 待詔顧師言陪他下棋,且要贏他,以顯大唐人才之盛。
兩人下到第三十三手的時候,還勝負未分。顧師言怕完不成皇帝交給的任務,便 凝神思考,很久才落下一子。神頭王細視棋局,頓時瞠目結舌,投子認輸。這一 招棋,后來被稱為“鎮神頭勢”。
神頭王輸了以后,對接待他的大唐官員說:“陪我下棋的待詔,在大唐能排第 幾?”顧師言本是大唐的第一高手,官員故意騙他說:“只排第三。”神頭王 道:“我來大唐沒有別的愿望了,只想見見貴國第一國手的風采。”官員回答 道:“王子您只有贏了第三,才能見第二;贏了第二,纔可以見第一。現在王子 連第三都贏不了,怎么能輕易就見第一呢?”神頭王聽罷,一聲長嘆:“原來小 國的第一,還不如大國的第三啊!” ——《太平廣記》
阮籍嘔血
西晉名士阮籍是“竹林七賢”之一,為人放誕,不拘小節,然而生性至孝。有一 日,他正和朋友對弈,忽然有人來報,說他的母親病故。朋友提議暫時終局,待 他處理完母親的喪事之后,擇日再戰。阮籍搖了搖頭,堅持不肯,一定要先決勝 負不可。棋局終了,阮籍飲酒兩斗,放聲大哭,嘔血數升,幾乎喪命。——《晉書·阮籍傳》
王質爛柯
東晉時,信安郡樵夫王質入石室山中伐木,見兩童子對弈,便將斧子放在地上, 駐足觀看。也不知看了多久,兩童子順手給了王質幾枚棗核狀物,王質吃下后遂 不覺饑餓,繼續專心致志地看棋。一局棋尚未下為,一童子忽對王質道:“你怎 么還不回去?”王質如夢初醒,忙去取斧子,卻發現斧柄全已朽爛不堪。回到家 里,物是人非,原來山中一局棋,世上已百年。——《太平御覽》
換子逐客
唐代元和年間,東都留守呂元應一日正與門客下棋,送來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 處理。呂元應拿起筆準備批復。下棋的門客趁機迅速偷換一子。哪知門客的這個 小動作,呂元應看得一清二楚。他批復完文件后,不動聲色地繼續與門客下棋, 最后門客勝了這盤棋。第二天,呂元應就請這位門客走了,誰也不知為什么,連 那位門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臨行時,呂元應照例送了許多東西,以禮相待。 十多年過去了,呂元應終因重病不治行將離開人間,他把兒子、侄子叫到床前, 向他們講述了十年前與門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說,“當時偷換了一個棋子,我倒 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見此人心跡卑下,不可深交。你們一定要記住這些,交朋友 務必慎重。”說完,便與世長辭了。
天元定乾坤
隋朝末年,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群雄并起,逐鹿中原。當時有一個虬髯客張 三,為人豪爽仗義,心有大志,也想伺機起兵。他從朋友李靖處聽聞了李世民之 才,希望能與其先見上一面再謀后計。雙方相約在劉文靜的府上會面,李世民應 邀而至,虬髯客張三見其神采奕奕,氣度不凡,心里爭霸中原之念已經消減了不 少,但終究他還是邀李世民在棋盤上切磋一番。張三一坐定就抓起四子擺在四個 角的星位上,嘴里還高呼一聲“老虬四子占四方”。此時的李世民已經心知肚明 對方的來意,他不慌不忙地執起一子,放在棋盤的天元上,朗聲道“小子一子定 乾坤”。
李世民棋藝遠勝張三,雖然自動讓四子,但他把第一手下在了天元,可謂始終掌 握主動。中盤過后,張三所占的四個角已被吃掉其三。當李世民又拿起一枚棋 子,要向最后一角發起進攻時,張三托住了前者的手,說道:“中原大地已歸公 子所有,東南一隅,山高路遠,就請公子交托于我。”后來,李世民開創大唐盛 世,張三自領十萬大軍渡海東征,當了扶余國的新王。——《太平廣記》
玄奘解棋
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自幼喜愛下棋,家中收集有歷代秘譜,他曾潛心研究,并能推 陳出新。當時,有一位國手曾問他有關圍棋的問題,他精辟地說道:“棋盤象征 宇宙。天體由三百六十部分組成,所以棋盤縱十九道,橫十九道。棋盤共三百六 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為‘太極’,表示宇宙的本體。三 百六十一是古代日歷全年的天數,四個角分別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別表示 白晝和黑夜。棋盤和棋子就這樣象征著天地。”那位國手聽到對圍棋的這番新穎 和透徹的解說,不由十分欽佩玄奘的學識。
弈棋忘忿
李訥是唐朝時高麗人,代宗時官至同平章事,封隴西郡王。又曾任仆射之職,實 為宰相之職。李訥性情急躁,但酷愛下棋,下棋時神情安詳,極其寬容溫和。每 當他急躁得大發脾氣時,家人就悄悄地將圍棋放到他面前。李訥一見圍棋便馬上 和顏悅色,拿起棋子擺弄棋局,于是就把滿腔怒氣完全丟到腦后了。——《古今談概》
棋差一著
宋太宗趙光義酷愛圍棋,常宣棋待詔賈玄與其對弈。賈玄藝高出太宗不止一籌, 但為了不讓天子掃興,每次對局總是不多不少僅輸一子。宋太宗也清楚自己是被 相讓了,起先他并沒有點破,可日子久了,便對這種“常勝”漸漸失了興致。一 日,他下定決心,執意要讓賈玄拿出真本事來與自己大戰一盤。聽聞圣意后,賈 玄自是連連推辭,但太宗另有高招——故意讓賈玄三子。不過即便如此,賈玄還 是以精準的一路之差輸棋。宋太宗失望之余馬上要求再下一盤,并警告賈玄,若 是再輸可就要革去官職了。
第二盤棋開始,下到中盤時出現了一個“三劫循環”,雙方都不能退讓,按規矩 應判為和棋。面對這一結果,宋太宗要求再來第三盤,而且還加重了警告力度— —賈玄若勝,能獲賜緋衣,倘不敵,便會被拋進污泥濁水中。
結果第三盤依舊和棋,因為賈玄被皇帝強迫性地讓了三子,所以就算是輸了。不 過待他被侍衛扔進荷花池后,突然又高呼了起來。原來,賈玄的手里頭還握著一 枚子沒算呢!見此情景,宋太宗不禁笑了起來,而后又賜予緋衣。——《古今談概》
萬歲棋局
明太祖朱元璋喜好圍棋,一日棋興大發,拉上徐達來到南京城外的莫愁湖邊,設 了棋盤便要對局。徐達自幼與朱元璋結拜兄弟,后起兵反元,乃明朝的開國大 將。只是自朱元璋登基后,兄弟之間多了君臣之禮,每逢對弈之時,徐達總會相 讓三分,并不刻意求變,于是皇帝就總能贏上一子。這日朱元璋興致大好,戲言 要與徐達賭棋,若是后者贏了自己,便把莫愁湖賞賜于他。徐達贏也不是,輸也 不是,正自躊躇,忽然靈機一動,計上心頭。君臣對弈良久,朱元璋眼看勝局在 望,便脫口問徐達:“愛卿,這局以為如何?!”徐達微笑著點頭答道:“請萬 歲縱觀全局!”朱元璋連忙起身細看棋局,不禁失聲驚嘆:“哦!朕實不如徐卿 也!”原來徐達的棋子竟布成“萬歲”二字。朱元璋大喜,為了嘉奬徐達的功績 和棋藝,當即將湖邊小樓賜給徐達,名曰“勝棋樓”。
落子無悔
南朝齊高帝蕭道成自幼善弈,在圍棋九品制中位列第二品。蕭道成與朝中大巨們 下棋,經常一局接著一局,不知道厭倦。他的性格也很寬厚,深得棋手們尊重。 有一次他與直閣將軍周覆對弈,輪他走子時,因手未拿穩,一粒棋子跌落在棋枰 上,周覆由于自已棋勢不妙,怕輸,竟立馬按住蕭道成的手,不許皇上另選落 點。蕭道成笑稱周覆耍賴皮,但也順從了。——《集事淵海》
人生終局
南朝宋明帝時,大臣王景文因罪被下詔賜死。詔書送到王家時,他正與朋友下 棋。王景文看完詔書,將其壓在棋盤下面,神色自若地繼續與朋友下棋。一局終 了,王景文從容地收拾好棋子,取出詔書,然后,端起毒酒,舉杯對朋友說: “我要走了,這杯酒不能勸你喝了。”言罷,一飲而盡。——《資治通鑒》
附録一棋經十三篇
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傳》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不有博弈者乎?”言譚《新論》曰: “世 有圍棋之戲,或言是兵法之類。上者遠其疏張,置以會圍,因而成得道之勝;中 者則務相絶遮要,以爭便求利,故勝負狐疑,須計數以定;下者則守邊隅,趍作 罫以自生于小地。”春秋而下,代有其人,則弈棋之道,從來尚矣。今取勝敗之 要,分十三篇,有與兵法合者,亦附于中云爾。
棋局篇第一
夫萬物之數,從一而起,局之路三百六十一。一者,生數之主,據其極而運四方 也。三百六十,以象周天之數;分而為四,以象四時;隅各九十路,以象其日; 外周七十二路,以象其候。枯棋三百六十,白黑相半,以法陰陽。局之線道謂之 枰,線道之間謂之罫。局方而靜,棋圓而動。自古及今,弈者無同局,曰“日日 新”。故宜用意深而存慮精,以求其勝負之由,則至其所未至矣。
得算篇第二
棋者,以正合其勢,以權制其敵。故計定于內而勢成于外,戰未合而算勝者, 得算多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戰已合而不知勝負者,無算也。《兵法》曰: “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于無算乎!”由此觀之,勝負見矣。
權輿篇第三
權輿者,弈棋布置,務守網格。先于四隅分定勢子,然后坼二、斜飛,下勢子一 等。立二可以坼三,立三可以坼四,與勢子相望可以坼五。近不必比,遠不必 乖。此皆古人之論,后學之規,舍此改作,未之或知。《書》云:“靡不有初, 鮮克有終。”
合戰篇第四
博弈之道,貴乎謹嚴。高者在腹,下者在邊,中者占角,此棋家之常。然法曰: “寧輸數子,勿失一先。”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擊左則視右,攻后則瞻前。 兩生勿斷,皆活勿連。闊不可太疏,密不可太促。與其戀子以求生,不若棄之而 取勢。與其無事而強行,不若因之而自補。彼眾我寡,先謀其生;我眾彼寡,務 張其勢。善勝敵者不爭,善陣者不戰,善戰者不敗,善敗者不亂。夫棋始以正 合, 終以奇勝。必也四顧其地牢不可破,方可出人不意,掩人不備。凡敵無事 而自補者,有侵絶之意也;棄小而不救者,有圖大之心也。隨手而下者,無謀之 人也。 不思而應者,取敗之道也。《詩》云:“惴惴小心,如臨于谷。”
虛實篇第五
夫弈棋緒多則勢分,勢分則難救。投棋勿逼,逼則使彼實而我虛。虛則易攻,實 則難破,臨時變通,宜勿執。《傳》曰:“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自知篇第六
夫智者見于未萌,愚者暗于成事。故知己之害而圖彼之利者勝,知可以戰不可以 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以逸待勞者勝,不戰而屈人棋者 勝。《老子》曰:“自知者明。”
審局篇第七
夫弈棋布勢,務相接連,自始至終,著著求先。臨局交爭,雌雄未決,毫厘不可 以差焉。局勢已贏,專精求生;局勢已弱,鋭意侵綽。沿邊而走,雖得其生者 敗。弱而不伏者愈屈,躁而求勝者多敗。兩勢相圍,先蹙其外,勢孤援寡則勿 走,是故,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誤人者多方,成功者一路而已。能審局者 則多勝矣。《易》曰:“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度情篇第八
人生而靜,其情難見,感物而動,然后可辨。推之于棋,勝敗可得而先驗。法 曰:“夫持重而廉者多得,輕易而貪者多喪,不爭而自保者多勝,務殺而不顧者 多敗。”因敗而思者,其勢進;戰勝而驕者,其勢退。求己弊不求人之弊者, 益;攻其敵不知敵之攻己者,損。目凝一局者其思周,心役他事者其慮散。行遠 而正者吉,機淺而詐者兇,能自畏敵者強,謂人莫己若者亡,意旁通者高,心執 一者卑。語默有常,使敵難量;動靜無度,招人所惡。《詩》云:“他人有心, 予忖度之。”
斜正篇第九
或曰:“棋以變詐為務,劫殺為名,豈非詭道耶?”予曰:“不然。《易》 云: “師出以律,否臧兇兵。”本不尚詐謀,言詭道者,乃戰國縱橫之說。棋雖小 道,實與兵合。故棋之品甚繁,而弈之者不一。得品之下者,舉無思慮,動則變 詐,或用手以影其勢,或發言以泄其機;得品之上者則異于是,皆沉思而遠慮, 因形而用權,神游局內,意在子先,圖勝于無勝,滅行于未然。豈假言詞喋 喋, 手勢翩翩者哉?《傳》曰:“正而不譎。”其是之謂也。
洞微篇第十
凡棋有益之而損者,有損之而益者;有侵而利者,有侵而害者;有宜左投者, 有宜右投者;有先著者,有后著者;有緊者,有慢行者。粘子勿前,棄子思 后。有始近而終遠者,有始少而終多者。欲強外先攻內,欲實東先擊西。路虛而 無眼則先覷,無害于他棋則做劫;饒路則宜疏,受路則勿戰。擇地而侵,無礙則 進。此皆棋家之幽微也,不可不知。大《易》曰:“非天下之至精,孰能與于此?”
名數篇第十一
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勢、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見。有沖, 有斡,有綽,有約,有飛,有關,有札,有粘,有頂,有尖,有覷,有門,有 打,有斷,有行,有立,有捺,有點,有聚,有蹺,有夾,有拶,有,有刺, 有勒,有撲,有征,有劫,有持,有殺,有松,有盤。用棋之名,三十有二。圍 棋之人,意在萬周。臨局變化,遠近縱橫,我不得而前知也。用幸取勝,難逃此 名。《傳》曰:“必也,正名乎!”棋亦謂歟?
品格篇第十二
夫圍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體,四曰通幽,五曰用智, 六 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九品之外,不可勝計,未能入格, 今不復云。《傳》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 其次也。”
雜說篇第十三
夫棋,邊不如角,角不如腹。約輕于捺,捺輕于。夾有虛實,打有情偽。逢綽多 約,遇拶多粘。大眼可贏小眼,斜行不如正行。兩關對直則先覷,前途有礙則勿 征。施行未成,不可先動。角盤曲四,局終乃亡。直四板六,皆是活棋。花聚透 點,多無生路。十字不可先紐,勢子在心,勿打角圖。弈不欲數,數則怠,怠則 不精。弈不欲疏,疏則忘,忘則多失。勝不言,敗不語,振廉讓之風者,乃君子 也。起忿怒之色者,小人也。高者無亢,卑者無怯,氣和而韻舒者,有喜其將勝 也;色變者,憂其將敗也。赧莫赧于易,恥莫恥于盜,妙莫妙于用松,昏莫昏于 覆劫。凡棋,直行三則改,方聚四則非。勝而路多,名曰贏局;敗而無路,名曰 輸籌。皆籌為溢,停路為吊。打籌不得過三,淘子不限其數。劫有金井、 轆 轤,有無休之勢,有交遞之圖,弈棋者不可不知也。凡棋有敵手,有半先,有先 兩,有桃花五,有北斗七。夫棋,有無之相生,遠近之相成,強弱之相形,利害 之相傾,不可不察也。是以安而不泰,存而不驕;安而泰則危,存而驕則亡。 《易》曰:“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
跋
我朝善弈顯名天下者,昔年待詔老劉宗,今日劉仲甫、楊中隱,以至王琬、孫 侁、郭范、李百祥輩,人人皆能誦此十三篇,體其常而生其變也。古人謂:“猶 盤中去圓,橫斜曲直,系于臨時,不可盡知。而必可知者,是圓不能出于盤 也。”《棋經》,盤也;弈者,圓也。士君子無所用心,則可觀焉。
附録二每個中國人必讀的81部經典
《國學備覽》
每個中國人必讀的81部經典經部(11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大學儒家“修齊 治平”理論大綱02中庸儒家推崇的處世哲學03論語追記儒家創始人孔子及其弟 子言行的著作04孟子以“性善論”著稱的儒家經典05詩經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 06尚書我國第一部記言體史書07儀禮我國第一部禮儀制度書08周易我國第一部 哲學原典,歷代尊為群經之首09春秋左傳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10爾雅我國最 早的字典,第一部百科名物詞典11孝經古代以“孝”治國的理論基礎史部(11 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山海經我國最古老的地理學著作,最古的博物書、最古 的神話小說故事02穆天子傳我國最早的記載人物游歷故事的著作03國語戰 國·佚名我國最早的國別史04戰國策西漢·劉向
集録戰國時期謀臣策士游說和辯論的文獻輯録05史記漢·司馬遷我國第一部紀 傳體通史,開創紀傳體史學、傳記文學之先河06水經注北魏·酈道元我國六世 紀前最系統的綜合性地理著作07洛陽伽藍記北魏·楊衒之古代地理名著,寺塔 記的典范之作08貞觀政要唐·吳兢古代帝王統治術專著,后世治國者之圭臬09 史通唐·劉知幾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評論專著10文史通義清·章學誠我國古 代史學理論的代表性著作11書目答問清·張之洞指導治學門徑的文獻目録學類 名著
子部(40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老子春秋·李耳“道家最精要之書。”(梁 啟超語)02莊子戰國·莊周先秦最有文采的哲學著作03公孫龍子戰國·公孫龍 戰國時期名家的代表作,創建了我國最早的邏輯學04韓非子戰國·韓非戰國時 期法家學說的集大成之著作05淮南子漢·劉安漢初新道家的代表作06列子戰 國·列御寇常言人之所未言,“氣偉而采奇”(《文心雕龍》語)07墨子戰國·墨 翟戰國時期墨家學派的代表著作08荀子戰國·荀況先秦儒家學說集大成之著作 09孫子兵法春秋·孫武我國現存最早的兵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軍事著述10呂 氏春秋戰國·呂不韋編綜合百家學說,建構一統理論,雜家學說之代表作11尹 文子戰國·尹文“宋尹”學派始祖,先秦論法術和形名的專著12新書漢·賈誼 漢代杰出的政論文集,魯迅譽為“西漢鴻文”13法言漢·揚雄首部儒學批判專 著14鬼谷子縱橫家始祖,兵家法寶15顏氏家訓北齊·顏之推古今家訓,以此為 祖16素問舊題黃帝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醫學典籍17九章算術 漢·張蒼、耿壽昌我國第一部重要的數學專著18近思録宋·朱熹、呂祖謙理學 入門書,藴含朱子思想的全部精義19陰符經相傳蘇秦得此書而為六國之相(戰國 策記)20周易參同契最早論述煉丹原理的著作,被稱為“萬古丹經王”21黃庭內 景經道家內修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被稱為“壽世長生之妙典”22黃庭外景經23 太上感應篇宋·李昌齡民間廣為流傳的勸善書24金剛經后秦·鳩摩羅什譯大乘 佛教的根本經典,“經中之王”25四十二章經漢·迦葉摩騰、竺法蘭譯從印度 傳到中國的第一部佛教經典著作26心經般若部經典中的核心經典27六祖壇經 唐·釋慧能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28茶經唐·陸羽我國第一部論茶著作29樂府 雜録唐·段安節唐代樂制、音樂、百戲數據的珍貴記録30洛陽牡丹記宋·歐陽 修我國最早的一部花卉專書31棋經十三篇宋·張擬宋代以來最權威的圍棋理論 著作32林泉高致宋·郭熙山水畫高度成熟后的理論總結,極具文采33搜神記東 晉·干寶我國最早的志怪小說集34世說新語南朝宋·劉義慶我國最早的筆記體 小說集35游仙窟唐·張鷟我國最早最完整的自傳體愛情小說36西游記明·吳承 恩神怪小說的代表作,開創一代神魔小說之風37水滸傳明·施耐庵我國第一部成 功的長篇白話小說38三國演義明·羅貫中我國歷史題材小說的最高成就39紅樓 夢清·曹雪芹、高鶚我國古代小說的顛峰之作40聊齋志異清·蒲松齡清代最杰 出的文言小說集
集部(13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楚辭我國最早的辭賦總集,與《詩經》并列 為中國文學的兩大源頭02六朝文絜清·許梿選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駢文選本03唐 詩三百首清·蘅塘退士編清代以來流傳最為廣泛的唐詩選集04絶妙好詞宋·周 密“于詞選中,最為善本。”05古文觀止清·吳楚材、吳調侯學習中國古代散 文的最好選本06文心雕龍南朝梁·劉勰第一部系統的文學理論和文學評批巨著 07詩品南朝梁·鐘嶸我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評論著作08二十四詩品唐·司空 圖專論中國文學風格的名著09六一詩話宋·歐陽修我國最早的詩話,開后代詩 歌理論著作新體裁10人間詞話清·王國維第一部融貫中西美學思想的文論名著 11西廂記元·王實甫元代戲曲創作的最高水平12竇娥冤元·關漢卿我國古典悲 劇的代表作13牡丹亭明·湯顯祖明代傳奇戲劇的壓卷之作
蒙學 (6種)序號書名作者提要01三字經02百家姓03千字文南朝梁· 周興嗣04千家詩古代廣為流行的啟蒙讀物,合稱“三百千千”05增廣賢文古代 為人處世的經驗總結06聲律啟蒙清·車萬育關于聲律知識的普及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