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楚,1940年7月生,浙江永嘉縣人。中國著名的敦煌學家、文獻學家、語言學家和文學史家1962年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后,考取四川大學中國文學史專業研究生,師從龐石帚教授攻治六朝唐宋文學。文革中分配到軍墾農場勞動兩年,又當了10年中學教師。現為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副會長。研究領域以敦煌學為核心,涵蓋語言學、文學、文獻學和佛學等諸多方面。其中對于敦煌俗文學的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享譽國際學壇。出版有《敦煌文學叢考》、《敦煌變文選注》、《王梵志詩校注》、《敦煌詩歌導論》、《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寒山詩注》等專著多種,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其中《敦煌變文字義析疑》等系列論文獲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語言學家獎金一等獎,《敦煌文學叢考》獲全國高等學校首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王梵志詩校注》獲全國高等學校第二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他具有深厚的國學根柢,熟讀佛經和四部典籍,精于校勘考據,擅長融會貫通,在研究中熔語言、文學、宗教于一爐,形成了獨具的治學特色。他在佛教文學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實績,并開創了系統而大量地運用佛教文獻進行中古漢語詞匯研究的先河,他對敦煌學的研究折服了自詡“敦煌學在外國”的外國學者。
主要出版著作
一、專著
《敦煌變文選注》(巴蜀書社,1990年2月)
《敦煌文學叢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4月)
《王梵志詩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10月)
《敦煌詩歌導論》(新文本出版公司,1993年5月)
《敦煌歌詞總編匡補》(新文本出版公司,1995年1月)
《寒山詩注》(中華書局,2000年1月)
二、主編
《宋文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7月)
《敦煌文學作品選》(中華書局,1987年12月)
《隋唐五代文學史》(上)(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蘇軾研究資料匯編》(中華書局,1994年4月)
《敦煌邈真贊校錄并研究》(新文本出版公司,1994年7月)
《隋唐五代文學史》(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12月)
主要發表論文
論《莊子》對蘇軾藝術思想的影響(《四川大學學報》1979年03期)
蘇詩比喻瑣談(《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6輯《蘇軾研究專集》,1980年11月)
敦煌變文語記號札記(《四川大學學報》1981年02期)
《敦煌寫本王梵志詩校注》補正(《中華文史論叢》1981年第4輯)
敦煌變文語記號札記(《詞典研究叢刊》第4輯,1982年3月)
盧仝詩論(《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15輯,1982年10月)
敦煌變文校勘商榷(《中國語文》1982年04期)
敦煌變文字義析疑(《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輯)
《伍子胥變文》補校(《文史》第17輯,1983年6月)
《維摩碎金》探索(《南開大學學報》1983年02期)
《補全唐詩》二種續校(《四川大學學報》1983年03期)
讀《紀評蘇詩》(《東坡詩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說東坡柯丘海棠詩(《東坡詩論叢》,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9月)
游俠詩人劉叉(《四川大學學報》增刊第21輯《唐宋文學論叢》,1983年11月)
變文字義零拾(《中華文史論叢》1984年第2輯)
敦煌本《孝子傳》補校(《敦煌研究》1985年03期)
《廬山遠公話》補校(《敦煌學論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王梵志詩校輯》匡補(《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1輯)
讀《管錐編》札記(《中華文史論叢》1985年第2輯)
《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補校(《四川大學學報叢刊》第27輯《古籍整理研究》,1985年5月)
《王梵志詩校輯》匡補(《敦煌研究》1985年02期)
敦煌變文語詞校釋商兌(《中國語文》1985年04期)
蘇詩中的行業語(《東坡研究論叢》,四川文藝出版社,1986年3月)
王梵志詩釋詞(《中國語文》1986年04期)
王梵志詩十一首辨偽(《中華文史論叢》1986年2輯)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補校(《文史》第26輯,1986年5月)
《破魔變文》補校(《敦煌學輯刊》1986年2輯)
《降魔變文》補校(《敦煌研究》1986年04期)
《五燈會元》點校獻疑三百例(《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172期,1987年3月7日)
王梵志詩校注(《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4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7年)
敦煌文學雜考(《1983年全敦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甘肅人民出版社,1987年4月)
敦煌文學研究漫談(《文史知識》1987年12期)
王梵志的一組哲理詩(校釋與評論)(《敦煌研究》1988年01期)
敦煌變文字義續拾(《敦煌語言文學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7月)
《敦煌變文集》校記散錄(《敦煌語言文學論文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蘇藏法忍抄本王梵志詩校注(《南天文學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11月)
王梵志詩論(《文史》第31輯,1988年11月)
列1456號王梵志詩殘卷補校(《中華文史論叢》1989年第1輯)
唐宋新詩話(三則)(《百家唐宋新詩話》,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年5月)
《維摩詰經講經文》補校(《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敦煌遺書中有關王梵志三條材料的校訂與解說(《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敦煌本《燕子賦》札記(《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第5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5月)
《文心雕龍札記》的審美傾向(《文心同雕集》,成都出版社,1990年6月)
敦煌本句道興《搜神記》本事考(《敦煌學輯刊》1990年02期)
《敦煌歌辭總編》佛教歌辭匡補舉例(上)(《中國與日本文化研究》第一集,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6月)
《五燈會元》點校獻疑續補一百例(《季羨林教授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
令章大師李稍云(《中國文化》1991年04期)
佛經故事與中國古小說(《菩提》1991年10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一)(《文史》第35輯,1992年6月)
S5588號寫本之再探索——《敦煌歌辭總編》“求因果”匡補(《九州學刊》1992年04期)
關于《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一段唱詞的校釋(《敦煌研究》1992年04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二)(《文史》第36輯,1992年8月)
敦煌變文語詞校釋(《近代漢語研究》,商務印書館,1992年10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三)(《文史》第37輯,1993年2月)
敦煌本《行路難》之再探討(《第二屆國際唐代學術會議論文集》,文津出版社,1993年6月)
寒山詩校勘札記(《俗語言研究》1993年12月創刊號)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四)(《文史》第38輯,1994年2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五)(《文史》第39輯,1994年3月)
敦煌寫本斯四二七七王梵志詩校注(《紀念陳寅恪先生百年誕辰學術論文會議論文集》,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8月)
《敦煌歌辭總編》匡補(六)(《文史》第40輯,1994年9月)
流浪者的悲歌——寒山詩《弟兄同五郡》詮解(《俗語言研究》第二期,1995年6月)
《熟悉的歌辭總編》佛教歌辭匡補舉例(《敦煌學國際研討會文集》,遼寧美術出版社,1995年7月)
王梵志詩中的他人作品(《敦煌吐魯番研究》第一卷,1996年)
寒山詩籀讀札記(《中國古籍研究》第一卷,1996年11月;《新國學》第一卷,1999年12月)
寒山拾得佚詩考(《周紹良先生八十華誕紀念論文集》,中華書局,1997年)
《老子化胡經·玄歌》補校(《敦煌文學論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
佛教與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人民政協報》1998年8月31日)
敦煌變文新校(《歲久彌光》,巴蜀書社,2001年1月)
《廬山遠公話》新校(《中國文化》17-18期,2001年3月)
唐代的白話詩派(《江西社會科學》2004年02期)
《維摩詰經講經文》新校(《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