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國學網--學術消息--
"天道"與"人文"

杜貴晨

    以今人的理解,"天道"即自然,"人文"指人類社會各種文化現象。人作為自然物并在自然的環境中創造文化,從而"人文"與"天道"有必然的聯系。雖然中國古人對"天道"、"人文"概念的理解與現代有不同,但是很早就意識到二者之間有密切聯系,以對這一聯系的不斷豐富和加深的認識指導人文活動,從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華夏文化。因此,對中國古代文化的研究,不能不注意古人對"天道"與"人文"關系的認識。某種意義上,正是古人對"天道"與"人文"關系的認識決定了中國文化的民族特點。

    中國古代是農耕為主的社會。農耕比較漁獵等生產方式對光照、氣候等天象的變化更為敏感,"靠天吃飯"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古人敬天的傳統。《說文》:"天,巔也。至高無上,從一大。"《敕勒歌》:"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古代中國人首先感到的是在"天"下生活,處處受制于天;進而以為人受命于天,"天"是有意志的,冥冥中決定人世的一切。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從而人不僅靠天吃飯,還要一切體"天"的意志行事,從而中國文明開化之初,"究天人之際"就在實際上成為一切思想和學術的中心。自《易·賁·彖傳》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觀乎天"與"觀乎?quot;并舉,天人關系在先秦受到最多的關注。這可以從"天"、"人"二字在先秦最重要典籍中出現的次數看出。今據尹小林《國學寶典》檢得:

    

這在各書中單字使用都肯定是最高或很高的頻率。從中可以看出,除《周禮》言職官、《左傳》講史,以及《論語》因為孔子于"六合之外,存而不論"較少言"天"而"天"、"人"字數比例懸殊外,其他各書中"天"、"人"字數均相當或在二比一左右;最早的《周易》、《尚書》中甚至"天"字多于"人"字若干,可見其對"天"和天人關系的高度關注。至于漢代大儒董仲舒作《春秋繁露》,用"天"字高達971次,用"人"字才771次,更是漢代大一統帝國真正形成初期,天道崇拜和"究天人之際"思潮高漲的表現。所以,一部作為中國人文奠基開山的先秦兩漢學術史,諸子百家,林林總總,其實都在"天人"之學的籠罩之下。

        先秦兩漢天人之學有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強調"天人之分"的思想一脈流傳,但是多數的思想家和學人都主張"天人合一",從而天人合一成為數千年間中國人文思想傳統的主流和大宗。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最富創造性的思想,就其根本而言是人類最高的智慧。但是,任何一種思想都有一個發展完善和升華的過程。"天人合一"在它早期曾經有過不少很幼稚的表現,最突出之點就是把它簡單地理解為天人同構,以此確證"人文"取法"天道"。

    天人同構即天人相類。從《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說"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quot;,到漢儒董仲舒《春秋繁露》比附人天之象與數,得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為人者天》),"以類合之,天人一也"(《陰陽義》)等結論,再到宋明理學家們或言"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1],或言"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2],"天人合一"論者雖固守著唯心的立場,未脫機械比附之習,但對"天道"與"人文"同一性的認識逐步深化,漸以從物質的層面而深入人心,積淀為民族的心理定勢和審美理想,那就是擬天道以成人文。

    擬天道以成人文是《周易》、《老子》、《論語》等都以不同方式反復表達過的各家各說的基本共識,是中國傳統文化最根本的思想基礎,它如源頭活水般地滋養后世中國一切人文活動,給一切物質的、精神的人文現象打上了"天"的烙印,甚至整體上就是"天"的象征。這是一個很大的題目,茲茲大題小做,就中國古代人文物質的、制度的和文化的三個基本層面,分別舉出建筑、官制、文學等略作論述,以稍窺中國古代文化"天道"與"人文"之關系。

    中國古代建筑在實用的基礎上是人文意識象征的藝術,在哲學意義上它可以說是宇宙上天在人間的成像。這從原始先民的居住遺址可以見到建筑藝術的這一特征形成甚早。考古成果表明,原始先民村落居室排列大都作圓形。這一方面是為了聚族而居內部交往與管理的方便,更重要的是這種圓形排列結構應合"天道圓"的形象。后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進一步把這種建筑思想和原則發揮到淋漓盡致。《史記·周本紀》載,武王克殷分封后,慮及的第一件大事就是 "定天保,依天室。"事又見《逸周書·度邑》。"天保"即天之中心,對應的是地之中心"土中";"天室"是以"天保"為中心所建上帝之都。武王的話是說,確定上應"天保"的"土中",以建立"無遠天室"的國都,即《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之中國(古代中國自稱"天朝",蓋源于此)。這個思想后世總結為"象天設都"。《考工記》:"明堂五室稱九室者,取象陽數也。八牖取六甲也,取象八風。三十六戶牖取六甲之爻,六六三十六也。上圓象天,下方法地。……皆無明文,先儒以意釋之。"班固《白虎通義·京師》:"布政之宮,在國之陽。上圓法天,下方法地。"北京的故宮整體格局特別是三大殿的布置以及天壇,是今存古代象天設都的典型代表。至于中國古代官民居宅"三進三間"的通常主體布局,也應當是象天的安排。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曰:"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

     古代職官制度,最上的"王"或"皇帝",以得"天命"者自居,通稱"天子",來治理以"天"為"曾祖父"的普通的"人";以天子為中心的職官設置,則模仿想像中上天的秩序。即如宋代趙蕃《眾星環北極賦》云?quot;天道恒象,人事或遵,北極足以比圣,眾星足以喻臣。"《周禮·天官冢宰第一》賈《疏》云:"天官冢宰,鄭目錄云:'象天所立之官。'"陸德明《釋》曰:"鄭云象天者,周天有三百六十余度,天官亦總攝三百六十官,故云象天也。"于《地官》則稱"象地所立之官。"于《春官》則云"象春所立之官。"等等。這些記載雖未必確鑿,但大致可信是周官的制度。這一制度的設立雖是人間現實政治實際需要,但在《周禮》作者心目中卻是宇宙上天秩序的翻版;并且周官制度的設立也確實滲透了周天子公卿對"天道"的理解。所以,后世《史記》相沿也有《天官書》。《史記·天官書》曰?quot;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帝星)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曰子屬。后句四星,末大星,正妃;馀三星,后宮之屬也。環之匡衛十二星,藩臣。皆曰紫宮。"又曰:"北斗七星,所謂'旋璣玉衡以齊七政。"又曰:"天則有列宿,地則有州城。"等等,講天文,卻拿天子后妃藩臣相比附,實際是人間象天設官的制度的倒影。總之,一部《周禮》和《史記·天官書》,以天官比稱人官,或以人官比稱天官,都顯示古代職官制度"天人合一"、"天道"決定"人文"的根本特征。
"象天設官"是中國古代悠久的傳統,至漢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官制象天》,把《周禮》以來(還應更早)這一政治傳統理論化,后世崇儒,率由舊章,大都恪守這一制度。所以,后世吏部別稱"天官",應不只由于它職掌官員的任免考課等,更是從"官制象天"的觀念生發而來。"象天設官"至封建社會晚期也還被引據實行。清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卷六有兩處記載,一是《周忱》條曰:"進士改庶常,相傳自永樂甲申始。是科命解學士縉選得二十八人,以應列宿。文襄(周忱)自陳年少,乞讀秘書,時人謂之換宿云。"此事見《明史·選舉二》;又《晏鐸》條曰:"時宣宗方隆儒術,合前科丁未,是科庚戌,后科癸丑,進士共選得二十八人,比列宿數。以先朝選士,亦嘗若是也?quot;甚至冊立后妃也援以為據,《堅瓠廣集》卷四《王夏兩相國》載:"世宗既廢張后,屬意于方妃,而意莫決。密問于言,言對曰:'臣請為陛下賀:夫天員(圓)地方者也。'世宗喜,遂立方妃為后。"這在今人看來,近乎拿政治開玩笑。但千古之事,難以情測。能比列星宿選庶常、進士,當時人大概看得比尋常中進士加倍地榮耀罷;而夏言以"天員地方"迎合帝意,也算得上拍馬屁的一絕,后來因此被殺,卻是他萬萬不曾想到。附帶說到古代家庭的組織,除了祖宗是一族的"天","父為子綱,夫為婦綱",也是"?quot;與"地"對應的關系。所以,從國至家,一人有一人之"天",一物有一物之"天";"天道"崇拜觀念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社會秩序乃至家庭生活的滲透,真是無所不至。

     作為廣義文學的文字著作是人文集中的體現,古人視為神圣的事業。這首先因為文字本身就是神圣的。《易傳·系辭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這就是說,包犧(伏羲)氏始作八卦(最初的文字符號),乃得自天地萬物的感召;換句話說是體"天道"而為文,作為"文"的著作是"天道"的象征--因源于天,而與天同構。據《易傳》所說,《易》就是這樣一部"天書":"《易》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而作為《易》之核心的八卦,實乃此書象征宇宙最簡的模型。此即《文心雕龍·原道》所謂"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

    擬天道而為文,具體操作上是以"數"定"象"。《易傳·系辭上》:"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參(三)""伍(五)"都是天數。"錯綜其數"以成"文","極其數"以定"象",就是以"數"定"象",擬"天道"以成人文。所以,除卻《周易》有"宇宙代數學"之稱,《春秋》、《周禮》、《呂氏春秋》等諸子書以及《史記》也都明顯地擬"天道"以成文。后世著作往往以偶數結卷而避免"數奇",也是為了附合于"一陰一陽之為道"的天"理"。[3]

    以"數"定"象"表現于中國純文學,就是數字的大量運用。這無論在詩歌、散文、小說、戲曲中都是明顯的存在。謹以詩賦和小說作為代表。我國古代詩賦,《楚辭》有"九"體,漢賦有"七"體;而詩歌由較早的四言發展為后世五言、七言,間有三言、六言和雜言,五、七言句式為其主流,大約因為在四個字和六個字中間增加一個字,便于表意的豐富和暢達;但是,律詩的形成和長期牢不可破的傳統,卻可能與古人潛意識中?quot;數"定"象"觀念有一定的聯系。這是有待深入探討的問題。詩歌語言中喜用數字的現象則比較容易了解,程千帆先生有《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一文[4],從古代詩歌中數字運用對立統一的角度作有細致深入的分析。這里單說這一現象之普遍。茲據尹小林《國學寶典》,統計先秦至唐代最重要詩人詩作運用數字的情況列表如下:

    

從表中可以看出,四家作品全部3016篇中,出現上列各數字達4792次之多;每篇中約有數字1.59個;將其中"十二"、"三千"、"百萬"等一定量數詞減半計,每篇用數字也當在1.55個以上。其中數字運用次數最多的依次是"一"、"萬"、"三"、"千"、"百"等。這個統計應當可以代表中國古典詩歌運用數字的一般情況,除了用量之大,在概率的意義上還從一個側面證明,程千帆先生所說"古典詩歌描寫與結構中的一與多"現象是大量的客觀的存在。從而筆者認為,包括"一與多"現象在內的中國古典詩歌對數字的大量運用,是明顯不同于外國詩歌的一個民族特點。這一特點,固然根本上為反映生活的需要所決定,在創作觀念上卻不免中國人以"數"定"象"思維與表達方式的影響,盡管作者可能是不自覺的。

    中國古代詩歌以"數"定"象",極大地提高了詩的意境和藝術表現力。這可以從唐詩的一個例子得到說明。杜甫《絕句》四首之三: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試把詩中數量詞去掉,就成了:
    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雪,門泊東吳船。

    古云"詩是有聲畫"。相比之下可以看出,原作較改作不僅畫面鮮明,意境深邃,而且情味悠長,卻正是得自數量詞的恰當運用。又如近代第一位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二一一首:
    萬綠無人嘒一蟬,三層閣子俯秋煙。
   安排寫集三千卷,料理看山五十年。

    本篇因恰當運用數量詞而得為佳作,去掉數量詞則不止減色,簡直就不成詩了。

    中國古代小說除大量運用數字外,更注重"錯綜其數"和"極其數"以成全書之框架布局和情節設計。這除了結卷尚偶數以外,章回小說還往往以若干個"十回"為率,名著則往往為"百回"、"百二十回";情節設計則有"三顧茅廬"式的"三復情節"、"三足鼎立"式的"三極建構",以及"天人感應"為特征的"圓形框架"和"大團圓"結局,等等。這些,筆者已專文論列[5],而有所未盡,茲補說如下:
    一."三復情節"源于八卦之三畫即《易》之"三才(天、地、人)觀念,直接得之于《禮記·曲禮上》"卜筮不過三"和東漢王肅注云"禮以三為成"。但是,闡發此義比王肅更早且更詳盡的是董仲舒,所著《春秋繁露·官制象天》云:

    三公者,王者所以自持也。天以三成之,王以三自持。立成數以為植,而四重之。
又曰:
    何謂天之大經?三起而成日,三日而成規,三旬而成月,三月而成時,三時而成功。寒暑與和,三而成物;日月與顯,三而成光;天地與人,三而成德。自此觀之,三而一成,天之大經也。以此為天制,是故禮三讓而成一節,官三人而成一選:三公一選,三卿一選,三大夫一選,三士一選。凡四選三臣,應天之制凡四時之三月也。是故其以三為選,取諸天之經。

    所以,"三而一成,天之大經",就是中國古代幾乎每事"三進位"的思想淵源。后世"事不過三"和小說的"三復情節",就都源于這個植根"天道"的思想。其影響是如此地普遍,甚至權臣和平奪權的篡位也須"三讓"而行,見《三國志·魏書·文帝紀》注引《獻帝傳》"載禪代眾事";又同篇下注引《魏氏春秋》曰:"(文)帝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而由此可以看出此一政治游戲規則的不可動搖。直到北宋,英宗因有憾于蔡襄,蔡乞守杭州,"英宗即允所請。韓魏公時為相,因奏曰:'自來兩制請郡,須三兩章。今一請而允,禮數似太簡。'英宗曰:'使襄不再乞,則如之何?'卒與杭州。"(《宋人軼事匯編》引《東軒筆錄》)可知宋代"禮以三為成"也還在朝廷有所實行,而這就是民間"事不過三"觀念和小說中"三復情節"的社會基礎。

    附帶說到,中國古代小說以若干個"十回"結卷的傳統,源于"十者,數之極"進而以"十"為全為美的觀念。其實,這一觀念的形成也與"天道"相關。董仲舒《春秋繁露·陽尊陰卑》:

    天之大數畢于十旬,旬天地之間,十而畢反;旬生長之功,十而畢成;十者,天數之所止也。古之圣人因天數之所止而為數,紀十如更始,民世世傳之,而不知省其所起;知省其所起,則見天數之所始;……人亦十月而成,合于天道也。……天數畢于十,……十者,天之數也。
這應當就是從古至今中國流行"十景病"的深層思想原因了。

     二.關于"三極建構",筆者在《"天人合一"與古代小說結構的若干模式》一文中曾經認為:
它的實質是一點為中心,兩極為主線,第三極為參照。參照乃所以反作用于兩極。有參照,兩極之主構之關系以至三極之成面才有變化。其在原理上是一分為二,操作上是一分為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quot;, "三極建構"邏輯上就是這種動態的開放性的組合。它是"天人合一"在小說構思上的投影,一切好的小說故事或簡或繁,都是或者可以約簡為是這樣的組合。因此,作為小說情節結構藝術的基本形式,三極建構是有普遍和永久的意義。

     這里,"三極建構……普遍和永久的意義",實在是為社會生活的復雜形勢所決定。近讀《通鑒》南朝梁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亂,景為梁將慕容紹宗追擊:

    (景)使謂紹宗曰:"景若就擒,公復何用?"紹宗乃縱之。(胡注曰:"人臣茍有才,必養寇以自資。")略過道德的評價,慕容紹宗所言,不為無見;漢初韓信,明初胡、藍等人之命運遭際,都是反面的證明。大而言國家間關系也是如此。如北宋末年宋朝聯合金國以滅遼,隨之而來是金滅北宋;南宋末年宋朝聯合元蒙以滅金,隨之而來是元蒙滅南宋而占了全部中國。由此可知,世間一切較為復雜之事,都是或都可以化簡為是"三極建構";把握態勢走向的關鍵是在兩極對立之下正確處理與第三方的關系。歷史上三國時代劉備放棄"聯吳抗魏"是絕大的失策,而新民主主義革命中毛澤東論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線,以打擊最主要的敵人的思想,無疑是高妙的致勝之道,后來發展為"三個世界"的理論。至當今世界政治"打XX牌"的策略,都足以證明筆者所認為的"(三極建構)原理上是一分為二,操作上是一分為三",乃人事運作和小說故事構造最基本和普遍的原則。

    三.關于"圓形框架"和"大團圓"結局。中國古代對"天"的崇拜和"天道圓"的觀念衍生出以"圓"為完美的藝術觀。但是,從生活、思想到藝術,以"圓"為美的藝術觀經過了長期發展的過程。從《易傳·系辭上》論"蓍之德圓而神"發端,漢儒進一步認識到"圓則行"的特點。清褚人獲《堅瓠余集》卷一《趙歧解圓字》曰:
     《說儲》:漢儒趙歧《孟子注》云:"凡物圓則行,方則正。"此解最明徹。嘗試廣其義:惟圓則無障礙,故曰圓通;惟圓則無 爲缺,故曰圓滿;惟圓其機嘗活變化出焉,故曰圓轉,又曰圓融。蓋至竺乾之教極于圓滿覺,大《易》之用妙于圓神,天下之能事畢矣。"

    至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圓"乃成為談藝之術語概念。如《總術》謂文學創作觀察生活要"圓鑒區域,大判條理",《體性》篇講構思要"思轉自圓",《論說》稱文思"義貴圓通",《雜文》篇論連珠須"事圓而音澤",《麗辭》稱"必使理圓事密,聯璧其章",《熔裁》稱"首尾圓合,條貫統序",《知音》講"圓照之象,務先博觀",等等,"圓"作為劉勰論文無所不使的美學標準,是對中國古代文論的一個重要發展。英國哲學家羅素《西方哲學史》第十七章《柏拉圖的宇宙生成論》認為:"圓的運動是最完美的。"格羅塞《藝術的起源》第四章《藝術》認為:"我們若要一言以蔽之實際活動、游戲活動與藝術活動的關系,可以用一種簡單的方法,就是用直線來表示實際活動,以曲線來表示游戲,以圓圈來表示藝術。"劉勰從古先中國人"天道圓"思想發展出的"圓"的藝術觀,暗合于前后某些西方重要美學家的論斷,而運用發揮之妙,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勰之后,以"圓"為美之藝術觀逐漸成為中國文學創作與評論的重要思想和常用的概念。以古代小說、戲曲為例,毛宗崗《讀三國志法》一則曰:"《三國》一書,有首尾大照應,中間大關鎖處,如首卷以十常侍為起,而末卷有劉禪之寵中貴以結之,又有孫皓之寵中貴以雙結之:此一大照應也;又如首卷以黃巾妖術為起,而末卷以劉禪信師婆以結之,又有孫皓之信術士以雙結之:此又一大照應也。照應既在首尾,而中間百余回之內若無有與前后相關合者,則不成章法矣。于是有……,凡若此者,皆天造地設,以成全篇之結構者?quot;二則曰:"前能留步以應后,后能回照以應前,令人讀之,真一篇如一句。"此"首尾大照應"、"一篇如一句"云云,實際指出了《三國演義》總體藝術構思求"圓"得"圓"的特點與成就;又,李漁《閑情偶寄》卷二《大收煞》論戲曲結局曰:"全本收場,名為'大收煞'。此折之難,在無包括之痕,而有團圓之趣。"這里,李漁從戲曲的收場,提出了文學敘事結末求"團圓之趣"的美學理想。可知如同"戴圓履方"的成語所顯示的,中國人一如其所認為的人"頭圓象天", 思維與表達上也總是把"圓"作為美的最高境界,即清張英《聰訓齋語》卷上所說:"天體至圓,萬物做到極精妙者,無有不圓。圣人之至德,古今之至文、法帖,以至一藝一術,必極圓而后登峰造極。"

    以上,我們舉物質、制度、文學等三事以證中國古代人文本于天道的民族傳統及其影響,就個別而言不少屬于常識;但是,多方面常識的相互印證有助于說明中國古?quot;擬天道以成人文"是一個悠久的無所不在的傳統。認識這一傳統,既是全面把握華夏文化面貌及其成因的根本,又是中華人文各分支學科研究的基礎。由此出發,才有可能總結出中國特色的人文科學理論。如在本文力圖說明的"擬天道以成人文"這一根本傳統之下,筆者繼個人以往的研究再次強調的"三復情節"、"三極建構"、"圓形框架"、"團圓結局"等提法,雖未必盡是,卻希望能對推動建立關于中國人文傳統的自己的理論,有拋磚引玉的意義。

2000年3月18日初稿
2001年1月3日改定

注釋:
    [1]《朱子語類》卷九十四。
    [2]陸九淵《雜說》。
    [3] [5]參見拙作《數字"三"的觀念與古代小說的"三復"情節》,《文學遺產》1997年第1期;《中國古代小說"三復情節"的流變及其美學意義》,《齊魯學刊》1997年第5期;《"天人合一"與古代小說結構的若干模式》,《齊魯學刊》1999年第1期。
    [4]見程著《古詩考索》,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通訊地址:071002 保定市 河北大學人文學院)


此文發表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一期
人在報刊復印資料文學理論2001年第5期全文轉載

 



國學網站,版權專有;引用轉載,注明出處;肆意盜用,即為侵權。
web@guoxue.com web@guoxue.com 010-6291289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呼伦贝尔市| 洛扎县| 达拉特旗| 泰来县| 聂拉木县| 三河市| 班戈县| 驻马店市| 手游| 甘孜| 大厂| 高雄市| 浠水县| 泽州县| 姜堰市| 青田县| 邹平县| 昌吉市| 文昌市| 二连浩特市| 万州区| 布拖县| 高淳县| 应城市| 蒲城县| 泸定县| 南郑县| 都匀市| 靖边县| 农安县| 石棉县| 旬阳县| 青冈县| 含山县| 深州市| 河北省| 金昌市| 团风县| 灵丘县| 峨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