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第12屆年會暨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10月15日上午于武漢大學開幕。會議由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與武漢大學共同主辦。來自全國各地高等學校、科研機關(guān)、新聞單位和來自海外的專家、學者一百余人參加了這次會議,共提交學術(shù)論文80余篇。會議的中心議題是:中國古代文論與古今思想之變遷;變化時代的文學思想與社會思潮;中國古代重要的文學觀念及問題;中外文論比較研究;中國古代文論典籍研究。
出席開幕式的有著名學者徐中玉、郭豫適、王文生、張少康、胡曉明、陳良運、陳洪、蔣述卓、張伯偉、曹順慶等。開幕式上,武漢大學副校長吳俊培教授代表學校,對會議的召開表示祝賀,對各位代表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學會名譽會長徐中玉、會長郭豫適、武漢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尚永亮分別致詞。他們總結(jié)了學會的工作,闡明了本次年會的主旨,對古代文學理論學科的發(fā)展作了展望。開幕式后進行大會發(fā)言和小組討論。
會議將于10月18日閉幕。可以預(yù)期,這次會議將對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科的深入發(fā)展,促進湖北及華中地區(qū)中國古代文論的教學與科研,加強中外文化交流,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標題
|
作者
|
工作單位
|
王船山《姜齋詩話》和葉橫山《原詩》的比較—并略論西方文論的相關(guān)議題
|
洪濤
|
香港城市大學
|
先秦人文話語五論
|
袁峰
|
西北大學
|
中國古代文論的生態(tài)解讀
|
張皓
|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
|
中國詩學的情感本體論
|
郁沅
|
湖北大學
|
試析《文心雕龍·原道》篇的論“文”主旨
|
王少良
|
黑龍江大學
|
沈曾植詩學的文化視域
|
李瑞明
|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
清代女性婉約詞學觀及女性婉約詞創(chuàng)作中的性別意識
|
王力堅
|
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
|
原始思維與中國古代文論的詩性特征
|
李建中
|
華中師范大學
|
在申緯《奏請行卷》中表現(xiàn)出的與翁方綱的文墨緣——學蘇風的繼承
|
琴知雅
(韓)
|
延世大學
|
創(chuàng)造性地轉(zhuǎn)化中國古代功利主義文藝觀
|
劉求長
|
新疆大學
|
重建中國文學的思想世界如何可能——以新儒家詩學一個案為中心的討論
|
胡曉明
|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
中國文學思想研究的新突破——評王文生教授《論情境》
|
劉良明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從“九天”說看楊雄“文必艱深”論
|
劉懷榮
|
青島大學中文系
|
闡釋與原典的錯位——論陸機與“詩緣情”說
|
高文強
|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
以杜詩為詩學——錢謙益的杜詩批評
|
鄔國平
|
復(fù)旦大學
|
雄姿英發(fā)與情深綿邈——“小李杜”交往、詩論、詩作談
|
盧永璘
|
北京大學
|
試析印象式批評——劉勰和鐘嶸文論言說方式之同
|
董玲
|
|
制義平說
|
劉平
|
武漢鐵路分局黨校
|
興之初期涵義演變與天人合一精神
|
石海光
|
內(nèi)蒙古師大漢文系
|
陳子昂詩論再認識
|
郭外岑
|
|
宋代禪宗評唱與文學評點
|
張伯偉
|
南京大學
|
中國古代曲論中的敘事結(jié)構(gòu)論
|
丁淑梅
|
煙臺師院
|
古代文論“現(xiàn)代轉(zhuǎn)換”之我見
|
楊星映
|
重慶師院
|
袁枚文學通變觀論略
|
楊艷華
|
內(nèi)蒙古師大漢文系
|
晚明情感論之內(nèi)蘊及藝術(shù)表現(xiàn)
|
袁向彤
|
|
中國古典詩學批評視野中的李商隱論
|
胡建次
|
南昌大學文學院
|
從出土文獻詩與志的關(guān)系看文學的價值
|
方銘
|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教授
|
道教與魏晉南北朝文人的功利欲望
|
朱堂錦
|
曲靖師院
|
鐘、譚論“靈”與“厚”的美學意蘊
|
陳少松
|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
中國古典文論表達方式的東方特性
|
蔣述卓
|
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
|
八十年代以來中西比較文論研究評述
|
蔣述卓、閆月珍
|
|
佛經(jīng)“轉(zhuǎn)讀”考論
|
陳順智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賦心 詩心
詞心 文心——古代文學理論中的心靈化闡釋
|
李中華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宋代的詩意學說與洪邁的接受意識
|
張思齊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中國古代文論向現(xiàn)代轉(zhuǎn)換的成功探索——評王文生先生的《論情境》
|
曾慶元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文心美哉——從《文心雕龍·序志》看儒、道思想對劉勰的影響
|
陳迪泳
|
|
論老子“道法自然”說的美學內(nèi)涵及意義
|
趙國乾
|
|
吳梅村文學理論論略
|
徐江
|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
康海散文復(fù)古論芻議
|
熊禮匯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含蓄詩學與詩學創(chuàng)新
|
程亞林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從“直尋”勝語到情景“不隔”——論中國古代第一評詩標準的演變
|
馮麗霞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謝啟昆論唐詩
|
吳中勝
|
贛南師院中文系
|
《文心雕龍》是意象說的集大成者
|
賀天忠
|
|
宋詩的尚意與宋文的尚韻
|
韓泉欣
|
浙江大學
|
獨標一格的話語和理論形態(tài)——說《莊子》的論“言”和用“言”
|
涂光杜
|
|
論中國古代詩學體系之建構(gòu)
|
吳建民
|
|
“銳利的巧思”——晚明小品機智話語特征略論
|
王愷
|
南京師范大學
|
初唐聲律論的深化及其特點——以上官儀、元兢的詩學理論為中心
|
尚永亮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以文為史和以文為戲——兼論《莊子》對我國古代小說發(fā)展的貢獻
|
孫敏強
|
|
中國古代文學流派研究——以流派意識的發(fā)生、發(fā)展為中心
|
陳文新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司空圖家世、信仰及著述諸問題綜考
|
陶禮天
|
首都師大中文系
|
略論現(xiàn)代文化背景下的古代文論研究
|
周波
|
山東師大文學院
|
訓(xùn)詁學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之關(guān)系
|
彭玉平、楊金文
|
中山大學中文系
|
《文心雕龍》“原道”新辨
|
黃鳴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一部學術(shù)個性化的力作——王文生《論情境》評析
|
羅立乾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吳子良“為文三要”辨——從《林下偶談》說起
|
王同舟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杜濬與清朝遺民詩學
|
陳水云
|
武漢大學中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