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唐詩之路系列叢書(一)

唐詩之路綜論

竺岳兵 著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7-5034-1428-6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定價:20.00 元(單)
      91.00 元(套)
內容提要

  “唐詩之路”的提出,迄今已十有余年。它最初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反響,并迅速形成了公認。由此,“唐詩之路”日益受到社會各界和當地各級政府及政府部門的關注,于是便有了數百萬字的文字資料。本書是從這些文字資料中精選編成的,內容涵蓋了“唐詩之路”的形成原因、內涵、“唐詩之路”對當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在旅游界)的意義、作用等。尤其是海內外一流學者專家對“唐詩之路”的精彩評說,更啟人心扉,發人深思,對于了解、研究、宣傳“唐詩之路”大有禆益。

  本書由竺岳兵任主編,副主編李招紅、唐大溪。中華書局前總編、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會長傅璇琮作序。

本書目錄

 序………………………………………………………………………………傅璇琮

 一、論文選摘

 剡溪──唐詩之路……………………………………………………………竺岳兵

 唐代詩人與剡中風光…………………………………………………………郁賢皓

 試論唐詩之路的歷史淵源……………………………………………………錢茂竹

 唐賢仰慕會稽山………………………………………………………………鄒志方

 會稽山文化與唐詩之路………………………………………………………周幼濤

 浙東唐詩之路與平安朝漢詩…………………………………………………肖瑞峰

 情思何所寄山川一縷魂──“唐詩之路”山水傳說的審美價值…………呂洪年

 浙東──士族文化的滋生地…………………………………………………羅宗強

 唐詩之路與當代經濟…………………………………………………………呂槐林

 唐詩之路與經濟振興…………………………………………………………盛 江

 對“浙東唐詩之路”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構想……………………………王克先

 歷史文化:紹興旅游發展的永恒課題………………………………………朱昌法

 把旅游資源大市建成旅游產業大市…………………………………………李永鑫

 二、報刊選摘

 浙東發現古旅游線“唐詩之路”──國內外專家聯名倡議開發…………祝 誠

 我心中的“唐詩之路”………………………………………………………劉振婭

 “東南眉目”初露神韻“唐詩之路”重現風采……………………………祝 誠

 杭州大學組團考察“唐詩之路”…………………………………王銀燦 楊國強

 《剡溪──唐詩之路》──在中國首屆

 三、信函選摘

 “唐詩之路”在國內旅游資源中的地位

 開發“唐詩之路”的深遠意義

 對開發“唐詩之路”的建議

 學術名流評竺岳兵《剡溪──唐詩之路》諸文

 ……

 四、專載

 (一)

 國家有關領導和著名學者宋任窮、谷牧、葉飛、彭沖、嚴濟慈、任繼愈、啟功、顧廷龍等題詞。

 (二)

 二十三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專家給浙東四市地的建議書

 中國首屆唐宋詩詞國際學術討論會

 致紹興市人民政府的一封信

 新編全唐五代文編纂委員會致新昌人民政府的一封信

 浙東四市地第二次市長、專員聯席會議紀要(選摘)

 關于成立“中國浙東唐詩之路研究會”的倡議書

 (三)

 ……

 (四)

 ……

 (五)

 ……

本書序言

傅璇琮

  “浙東唐詩之路”,于1991年5月由新昌竺岳兵先生正式提出,立即受到學術界的重視。竺岳兵先生之提出這一建議,是經過長期潛心研究的,他并數次邀請國內外著名唐代文學研究專家沿曹娥江、剡溪至新昌、天臺等地考察,對這一帶富有文化內涵的勝地,專家學者極為贊賞。1993年8月18日,中國唐代文學學會正式發函,同意成立"浙東唐詩之路"的專稱,并希望“浙東唐詩之路”的研究與開拓工作取得更大的成績。自此之后,1994年11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七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新昌召開;1999年5月,“李白與天姥”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李白研究會特別會議在新昌舉行。近十年來,新聞媒體多次報導浙東唐詩之路的學術研究與旅游開發的進展情況。人們已普遍有一個共識:浙東唐詩之路可與河西絲綢之路并列,同為有唐一代極具人文景觀特色、深含歷史開創意義的區域文化。

  “浙東唐詩之路”的提出,確很有意義。它首先是拓展我們唐代文學研究的領域,并可把唐詩與六朝遺風、山水勝景、社會民俗、佛道玄理、園林建筑、書畫音樂等交融探索,從而顯示浙東文化的特色,如我曾經說過的,浙東文化如同山水景觀,于秀麗之中含質樸,于自然之中寓哲理。

  其次,“浙東唐詩之路”極有現實性,開發利用價值極高。現在我們浙江經濟有很大的發展,同時,把浙江建設成文化大省已成為上下普遍的要求。這一極為有利的客觀環境,更可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建設很好的結合。1990年11月,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五屆年會暨唐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后,有二十三位國內外著名學者,沿杭州、紹興、新昌、臺州、臨海考察,遂即聯名致信浙東四市(地)政府,建議開發這條旅游線,并在這條旅游線中心新昌建立一個學術研究所。應當說,正如專家們所強調的,這是一條文化品位很高的旅游風景線。我相信,唐詩之路的景點,隨著我們浙東地區經濟全面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定會加速開發建設。近幾年來,新聞報導中也曾提出,應當讓“唐詩之路”盡快從學術研究層面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旅游產品。我覺得這能開拓我們的視野,很值得重視。這樣,既能充實旅游產業的文化內涵,有助于經濟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也可使國內外游客和廣大群眾更真切地領受和欣賞唐詩的魅力,使唐詩更接近現實,走向世界。

  為此,我特提出兩點建議:一、既然唐代詩人有三、四百人游賞和吟詠過這條線路的不少景點,現在保存有千余首詩,我們可以從中挑選有代表性的名作,加以注評,起名為《唐詩之路佳作鑒賞》。二、建議把唐詩之路的中心點,即由新昌向上下擴展,從紹興起,沿曹娥江,經剡溪,越天臺山,直至寧波,挑選這一線路的優美景點,加以拍攝,并附加說明文字(間可加選詩句),編印一本照片圖集,起名為《唐詩之路美景觀賞》。

  竺岳兵先生是一位立志于文化奉獻的學者兼社會活動家。“浙東唐詩之路”的發掘開發是與他的艱辛努力密不可分的。他為此已作了不少事,現在又把近十余年來各方面的有關論文、報導、信函、詩詞合編成冊出版。這使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這一歷史文化與現代建設有機結合專題的開發歷程。李白詩云:"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岳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謹借李白此詩的氣勢,預祝"浙東唐詩之路"在新的世紀更有新的進展,使中外人士一如李白的傾心追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二○○二年五月一日,北京

 

唐詩之路系列叢書(一)

唐詩之路唐詩總集

竺岳兵 著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7-5034-1428-6
   出版日期:2003年12月
   定價:46.00 元(單)
      91.00 元(套)
內容提要

  本書共收與浙東有關的唐詩約1500多首,附有《唐詩之路路線圖》。詩篇按路線圖上的名勝古跡(條目)依次排列,條目下備有說明。旨在讓讀者身歷其地,追溯歷史,不僅使讀者有與古人把臂而同行之感受,同時相信讀者讀著這些唐詩,會使自己的精神狀態新鮮有力,富于生氣,陶冶出更高的情操!

  中國被稱為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就是這國度中最絢麗的花朵。“唐詩之路”,無疑是唐代詩人留給我們的一份珍貴的文化遺產。因此,本書不僅有著現實性和實用性,而且它將永遠啟發著一代一代的人們。

  本書由竺岳兵先生編著,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南京大學教授周勛初、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采民作序。

本書前言

前言

  一、本書收錄的唐詩,以浙江省東部地區(錢塘江東南、括蒼山以北至東海這一地區,即今紹興市、臺州市、寧波市、舟山市地區)為限,共收入1505首唐詩。

  二、本書收錄的詩篇,出自中華書局1960年版《全唐詩》和中華書局1992年版《全唐詩補編》。

  三、不論作者詩名大小,也不論儒林佛道,或作者于何地作的詩,只要是反映了“唐詩之路”所經之地——浙東的人文風光的詩篇,一般均予收錄。

  四、為了便于踏訪者領略本書篇目,依本書所附的《浙東唐詩之路路線圖》依次編排。

  五、跨地區稱主詞目,如“浙東”、“會稽山”、“四明山”、“天臺山”、“剡溪”等,排在詞目的最前面。

  六、讀者如需查閱詩歌作者的生平事跡和在浙東的行跡等,請另在《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中查閱。

 

唐詩之路系列叢書(一)

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考

竺岳兵 著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ISBN:7-5034-1498-7
   出版日期:2004年5月
   定價:25.00 元(單)
      91.00 元(套)
內容提要

  本書是竺岳兵先生的力作,共考證451位唐代詩人來浙東的年月、路線、交友、事跡、古跡、動因等,共引用考據參考書121種,其史料積累,始于1983年,至今已有二十年左右。本書由中國唐代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李白研究會會長、南京師范大學教授郁賢皓作序。

  唐代詩人離開我們已一千余年,他們的事跡和行蹤,有許多已被今人淡忘。如欲了解他們在唐詩之路上的行跡,往往要在堆積如山的古書中尋檢數日,方得一二,有時甚至一無所獲。為了免除讀者的勞苦,另編《唐詩之路唐代詩人行跡資料索引》一書,對此提供了快速簡捷的查閱方法。如:李白《全唐詩》6/184/1885(《越女詞五首》),表示李白寫的《越女詞五首》,見《全唐詩》第6冊、184卷、1885頁。該索引共提供參考書181種。

精彩書摘

羅隱與浙東

  羅隱(833-910)本名橫,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人。少英敏,善性文,詩名藉甚,尤長于詠史,然多所譏諷,為時所忌。自號“江東生”。后梁開平二年,錢镠表授吳越國給事中,世稱羅給事。寓居蕭山,十二月病卒。隱工詩善文,尤精小品。《全唐詩》卷六五五至六六五編其詩為一一卷。

  【考證】羅隱在浙東有十年左右,《全唐詩》19/655/7534錄羅隱《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云:“兩火一刀罹亂后,會須乘興雪中行。”“兩火一刀”,為“剡”字,“罹亂”,指裘甫起義。大中十三年(859)十二月,裘甫以百人起義,攻占象山,明州(今寧波)城門晝閉,浙東騷動。次年二月,起義軍眾至二萬,分三十二隊,陷剡縣(今嵊州、新昌)、余姚、慈溪、奉化、寧海。七月,起義失敗。是年秋冬,羅隱渡錢塘,有《錢塘江潮》詩,以潮漲潮平,比喻時事,抨擊朝政。后經西陵入浙東,足跡遍及鏡湖、稽山、金庭、逵溪、石城、沃洲、石橋、華頂、禹祠、蘭渚,東至鄮縣,南達蒼嶺。直到王沨任越州刺史時,他還在浙東,有《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詩可證,王大夫,即王沨。據《唐刺史考》4/1775,咸通八年至十一年(867-870)王沨為越州刺史,而《羅隱集雜著·湖南應用集序》云:“隱大中末即在貢籍中。命薄地卑,自己卯至于庚寅,一十二年,看人變化。”己卯歲為大中十三年(859),庚寅為咸通十一年(870),計為一十二年。《序》又云:“明年夏,隱得衡陽縣主簿。”“明年”當為咸通十二年(871),就是說,從裘甫起義失敗到王沨任越州刺史期間,羅隱在浙東。

  關于羅隱的籍貫,《舊唐書》14/181/4693和《唐語林》259說是錢塘人。《舊五代史》1/24/326和《唐詩紀事校箋》下/69/1851則謂羅隱余杭人。《唐才子傳校箋》4/9/113:“隱之籍貫似以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西南)為是。”《浙江通志》40/918:“羅隱宅《名勝志》在新城縣西五里。”47/1041:“羅隱宅《名勝志》東陽縣鮑令巖右,有唐詩人羅隱宅。”178/3100:“新城人。”235/4010:“吳越給事羅隱墓《成化杭州府志》在定山鄉,居山里。”  《重修浙江通志稿》36/8同。《中國地方志集成》40/63/477:“杭州新城人……后寓居蕭山卒……”

  以上三說,實為一也。說羅隱為余杭人者,是以郡而言。說羅隱為錢塘人者,或說羅隱為新城人者,則是以縣而言。按唐武德四年(621)平李子通,改余杭郡置杭州,天寶元年(742)復改余杭郡,治錢塘。而《唐才子傳校箋》4/9/113云“隱之籍貫似以新城(今浙江省富陽縣西南)為是。”這是很對的。但“新城”,就是現在富陽縣的新登鎮。《浙江古今地名辭典》676“新城縣”條云:“三國吳黃武五年(226)分富春縣置。《郡縣釋名·浙江上》:'今邑而城之,故云新城。'故治在今富陽縣新登鎮東,屬東安郡。……隋開皇九年(569)省入錢唐,后復置。唐武德七年(624)省入富陽,永淳元年(682)復置,屬杭州。五代梁開平二年(908),避梁太祖父誠諱,吳越改名新登縣。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復舊名。”因此,正確的說法,按照唐代后期的行政管轄,羅隱是余杭郡錢塘新城人。按照現在的說法,羅隱是杭州市富陽新登人。

  【附錄】《全唐詩》收羅隱浙東詩有:《西施》、《雪中懷友人》、《旅夢》、《初夏寄顧紹宗》、《寄崔慶孫》、《送楊秘書》、《送Z6光大師》、《江南行》、《投浙東王大夫二十韻》、《春晚寄鐘尚書》、《送程尊師東游有寄》、《秦望山僧院》、《寄楊秘書》、《送裴饒歸會稽》、《錢塘江潮》、《往年進士趙能卿嘗話金庭勝事見示敘》、《寄剡縣主簿》、《寄右省王諫議》、《寄聶尊師》、《題玄同先生草堂三首》、《閑居早秋》等,其中《會稽掇英總集》收三首 、《天臺山方外志》收一首、《天臺集》收五首。《全唐詩補編》下/1407錄《宿法華寺》詩。
購買信息

  匯款地址:浙江省新昌縣城關鎮永安巷6號竺岳兵收
  郵編:312500
  銀行帳號:1211 0281 0110 0992 566*
  E-mail:zhuyuebing@163.com  xcyxj68@163.com
  聯系電話:0575-6560709
  傳真:0575-6027224
  唐詩之路網站:http://www.cntszl.com/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彰化县| 临猗县| 克什克腾旗| 马公市| 铜陵市| 金平| 洛浦县| 滁州市| 马关县| 治多县| 东方市| 枣强县| 荥阳市| 荔浦县| 拉孜县| 漳州市| 大邑县| 万山特区| 信丰县| 扶沟县| 孟津县| 永济市| 偏关县| 新野县| 昆山市| 临沧市| 米林县| 梅河口市| 河源市| 浮梁县| 简阳市| 丹东市| 井冈山市| 维西| 共和县| 岳池县| 郴州市| 怀安县| 和田市| 铜陵市| 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