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全面論述明代政治史的教材專著 郭培貴
張顯清、林金樹主編的《明代政治史》一書,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并獲得中國社科院出版基金資助,2003年12月由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明代是中國歷史處于新舊勢力開始互相碰撞的特殊時期。明代政治在把中國古代政治發展到高度成熟階段的同時,也出現了若干新的因素,不僅對當時的社會面貌產生了深刻影響,而且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明代政治史不僅對深刻認識中國古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后世尤具特殊的啟示和借鑒作用。但與中國古代大多數斷代的政治史研究相比,明代史研究就顯得相對薄弱,而且已有的成果也主要是集中于政治制度的研究。所以,長期以來,人們一直盼望著能有一部全面論述明代政治史的專著盡早問世,而《明代政治史》一書的出版,可以說在相當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這一熱望。
全書以近百萬字的篇幅,共分階級結構和階級關系、皇帝制度與兩京、內閣、行政體制與軍事管理制度、官僚管理制度、法律與運作、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斗爭與改革、民族政策、外交關系、政治思想等十個篇章,全面、系統、深入地論述了明代270余年政治史的發展過程及其特點,并通過揭示明代政治對經濟、文化乃至社會各個方面的巨大影響及其互動關系,進一步探討了明代乃至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其 規模之宏大,體系之完整,視角之多樣,不僅在明代政治史研究領域是空前的,而且在中國古代各斷代的政治史研究中也不多見。全書給人的啟迪和益處良多,令人印象最深的即有體現了貫通和發展的觀點。該書為斷代政治史,但作者并沒有把眼光局限于明代,而是始終把明代政治史放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去審視,努力揭示其對前代的繼承、發展和對后代的影響,并以此來估價明代政治史在中國古代政治史中的地位和特點,反映了作者通觀全局的整體史識。
恩格斯曾說:人類歷史“是一幅由種種聯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交織起來的畫面,其中沒有任何東西是不動的和不變的,而是一切都在運動、變化、產生和消失”。所以,研究歷史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尋找出過去社會深藏于無數現象背后并處在時刻變化中的“種種聯系“及其“相互作用”。而這正是《明代政治史》一書的著意用力之處。
根據不同時期的顯著特征對歷史發展過程作出階段性的劃分,是認識和研究歷史的必要手段。在這方面,《明代政治史》同樣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并提出了頗為中肯的意見。作者站在總攬明代政治全局和把握其發展趨勢的高度,把明代政治史的演變分為四個時期:洪武元年(1638)至宣德十年(1435)為“政治形成確立并穩步發展”的時期,正統元年(1436)至正德十六年(1521)為“政治退化倒轉、社會秩序日趨混亂”的時期,嘉靖元年(1522)至萬歷十年(1582)為“政治改革逐漸深入、改革勢力與腐敗勢力激烈斗爭”的時期,萬歷十一年至崇禎十七年(1644)為“政治迅速敗壞、局面逐步失控”的時期。這可謂是透過繁紛蕪雜、撲朔迷離的歷史現象,抓住了各階段處于主導地位的本質特征。
中國史是世界史的一部分,研究中國史應該具有世界史的意識和眼光。15世紀以后,人類歷史開始進入由西方殖民掠奪和通商貿易把世界各國連接起來的新時代,而明代就處于中國與近代西方接觸、交往的開端,所以,研究明代政治史就更應具有世界史的視野。對此,該書可謂同樣具有高度的自覺。
當然,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部近百萬字的學術巨著,不出現個別瑕疵幾乎是不可能的。如沿襲《萬歷野獲編》等書之誤,認為兵備道“設置始于弘治十二年”就是一失考之處,因據《憲宗實錄》,早在天順八年就已有整飭松潘兵備道之設立。又如,由于全書是由數位作者分撰而成,故也就難免出現個別內容前后照應不周的情況。但瑕不掩瑜,該書作為明代政治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出版發行不僅把明代政治史的研究提升到一個新的平臺,而且必將對推動明代政治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入起到積極的作用。
綜述規章嬗變 析論政事風云
韋慶遠
由張顯清和林金樹兩位主編并有多位明史專家參加撰寫的《明代政治史》,拓展了明代政治史的研究領域,從新規范了它的范圍,積極吸收了當代史學研究和政治科學的最新成果,將有明一代典章制度嬗變的過程和功能,波譎云詭政治事件的演變和效果,多種類型政治人物的活動及彼此矛盾關系,都納入1417世紀中國歷史,即明王朝統治時期的特定階段之中。既有高屋建瓴以進行理論分析,又講究采用翔實的史料平實地進行論證。
明代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是一個承前啟后的歷史時期。在政治制度上,它上承秦漢奠立皇權專制的體系,繼承著近二千年來封建統治的基本理論和體制,但又因時革新,連續進行過重大的調整。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聲名卓著的政制改革家,他為了極大地強化專制皇權,對全國軍政體制進行了大幅度的改革。但是,這樣的設計,是完全按照朱元璋本人特有的條件度身裁做的,而他的后代子孫們,不論在氣質、經驗、才能和勤勉等方面,都不能夠和他相比擬。一方面,由于恪遵祖訓,任何一屆皇帝都只能夠表面上遵守這樣的架構以執政,都不敢從根本上對它稍有觸動,但另一方面,或由于實際形勢的變化,或由于本人才具的限制,或由于迷溺淫逸怠懶,都無法再按照遺規刻板辦事,故此明太祖設計的統治藍圖框架雖存,但往往便因時因事因人,一再被偷換概念,屢屢進行過實質性的刪改變通,甚至弄得面目全非,其實際職任和運行程序已迥異于創建之時,這是研究明代政治史的同仁必然會碰到的重大的前提,也是研究工作者必須著力以探索的重大問題。溯求其根本清理其變動脈絡,合理說明演變的原因和得失,是關系到明代政治史研究成敗的關鍵。該書能夠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是突出的優長之處。
該書另一優點,是對政治史的研究有著嶄新的思維,大大拓展了它的研究領域。編著者申明:“明代政治史的研究范圍,應該涵蓋明代的階級關系,國家形式、政治制度,權力運作、政治演變、政治改革、政治方略、政治黨派、政治集團、政治斗事、政治事件、政治理論,政治文化,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該書正是力圖按照上述原則進行構思和寫作的。除了對皇帝和皇權,中央地方行政體制和軍事管理制度,法律和監察制度等之外,還特別用幾個專章深入論述諸如明代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斗爭與改革,明代的民族政策,明代的外交關系,明代的政治思想等等,這是既往同題書籍未有的,從而組構成一部比較全面豐滿的明代政治史。
本書再一優點,是能夠從發展的觀點,從動態中闡述明代政治史的各個方面。既重視其體絕對皇權專制的綱領,國家機器的組建原則,各級官員的職任和制約等,又更不忽視其用運行的實況和相繼的演變,既注意它的常局,又更著重注意它的變局。以常馭變,因變論常,能夠更貼近明代政治史的真實,這體現出研究工作的力度。
不論從史學或政治學的角度,《明代政治史》從選題、體裁、論述角度,以至史料選舍各個方面,都不失為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