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www.ffhyjd.com

新書介紹 :《科舉學導論》

 

劉海峰 著

 

《科舉學導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定價:58.00元

出版時間:2005年8月

ISBN: 7-05622-3185-0

 

相關鏈接:

·(“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自序

  科舉學者,研究科舉之專門學問也。

  “科舉學”是一個古老而新鮮的詞語。自從北宋逐漸以“科舉”取代“貢舉”一詞之后,就已開始出現“科舉學”的用法,一直到清末,人們經常提到“科舉學”或“科舉之學”。只是古代的“科舉學”是指備考科舉的學問,存在時間近千年;而現代的科舉學則是指研究科舉的學問,出現時間不過十余年。古今“科舉學”的含義雖然起了變化,目的也不盡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以貫之的地方,即鉆研的對象都是科舉。

  從隋唐以后,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仕學生涯中,科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科場成為傳統社會人文活動的首要場域。科舉對中國社會歷史和傳統文化的影響至為復雜,無論是其光彩照人的正面,或是其陰暗灰蒙的背面,都反映出科舉時代的政治、教育、文學、社會等各個方面的種種光色。科舉制對古代東亞世界和近代西方文官考試制度也曾產生過深刻的影響。曾經在中國歷史上波瀾壯闊 1300 年的科舉制,在 1905 年 9 月 2 日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隨著科舉制百年祭成為一個愈來愈近的話題,學術界日益重視反思科舉制的功過和廢科舉的影響。 100 年來,眾多中外學者從不同學科角度對科舉進行研究,并逐漸形成了科舉學這一國際性的專門學問。

  因為中國語言文字的習慣,中國人向來有稱“學”的傳統,往往將較重要的、研究得較多的對象稱之為“學”。如研究《文選》有選學、研究《紅樓夢》有紅學、研究朱熹有朱子學,還有策學、漢學、宋學、閩學、關學之類。這種“學”并非嚴格意義的學科,而只是中國傳統學術中的專門之學。現代科舉學便是在科舉研究歷史悠久、研究對象重要、研究人員眾多、研究成果豐碩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一門專學,是實至而名歸,是在學顯之后蔚然成學的。它的出現并非任意的生造,而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也是勢在必行的。

  以往的科舉研究一般是分門別類進行的,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學、社會學、文化史學界都有不少科舉研究成果。各學科多側重各自專門史的貫通,雖然專精,但較少興趣關注其他學科領域的科舉研究,相對缺少會通。而科舉是一個“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制度,如果只從某一種特定的角度去觀察,就可能會出現盲人摸象、各說各話的情況。科舉學則嘗試用一種新的格局、新的構架來論述科舉,力求有所創新。同時從多學科的視野,對科舉進行全方位的研究,就像根據原先不同側面拍攝的平面圖像,重構出一尊立體的雕塑。

  科舉學不僅是一個知識體系,而且是一個理論體系。因此本書與一般的科舉研究著作不同,主要不是面面俱到地介紹科舉知識或研究科舉制度,而是在探討科舉學中的一些基本問題,或者說帶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問題。本書重在科舉學學理的闡發和學術史的梳理。自 1992 年提出科舉學之后,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一些學者已發表了許多科舉學論文,分別從不同的側面論述科舉學。本書則在以往專題研究的基礎上,寫成一本結構較為完善、邏輯更加嚴密的專著。

  “學”是一個含義非常豐富漢字。“學者如禾如稻,不學者如蒿如草,”這里的“學”是指學習。“學乃身之寶,儒為席上珍”中的“學”字,則是指學問、才學。 與金錢、權力、地位等身外之物不同,學問與健康是一個人的內在財富,是身內之物,或曰“身之寶”。 治學譬如練功,學力有如棋力。一個人的內功強大了,一招一式都自然會體現出力量來。我覺得,“學力”這個詞很有意思,既然我們經常用“同等學力”這種表達方法,如說某人等同于本科、碩士生或博士生的學力,則表明學力是可以衡量的。我認為,學力也包含有學術能力或學問功力的內涵,在等同于學歷之上,還可以有等同于副教授、教授等層次,在中國還可以有等同于院士等層次。這就像圍棋手的段位一樣,高段棋手的棋力與初段的棋力是大不相同的,可以明顯地感覺出來。九段偶爾可能下出低水平的棋,業余初段也可能有超水平的發揮,但通常九段讓數子給業余初段最終還是可以贏棋。

  做學問需要時間,慢功出細活。趕出來的成果就像催肥的豬或速生的樹,質量或密度總是要差一些。而要有充分的時間來凝煉學術含量,就必須靜下心來治學。大學教職必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也就是兼顧講學與治學。 據說朱熹他老人家是一日不講學,一日不快樂。我卻不是很喜歡講學,而喜歡做學問,樂意坐下來寫作,或者說是一日不治學,一日不快樂。“人生得法,猶度二世”。能夠天天在學問中沉浸醲郁,含英咀華,豈不快哉!

  “海到無處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我很喜歡這句對聯,不僅因為其中隱藏著自己的名字,而且表達出一種宏大氣魄和凌云壯志。就我的主觀努力而言,試圖將本書寫成一部內容穎異、構思別致的創新力作。也希望本書對“學”的辨析、對專學與學科的異同與分野之探討,對其他傳統文化領域中的專學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至于客觀上是否實現初衷,則有待讀者翻閱本書之后作出判斷。

  老子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做學問會日日精進,科舉學也會漸漸成長。相信再過幾十年之后,或者在一百年之后,科舉學必將進入一個更為壯闊的境界。

 

劉海峰

2005 年 5 月 17 日

目錄

自   序 ……………………………………………………………………………     1
緒論 一門引人入勝的專學 ……………………………………………………      1
第一章     科舉學引論 ……………………………………………………………     7
第一節     科舉學的涵義 ……………………………………………………    7
第二節     科舉學的性質 …………………………………………………… 13
第三節     科舉學的特點 …………………………………………………… 16
第二章     科舉學綜論 …………………………………………………………… 23
第一節     科舉學的范疇 ……………………………………………………   23
第二節     科舉學的內容 ……………………………………………………   29
第三節    科舉學的旨趣 ……………………………………………………… 33
第三章     科舉學史論 …………………………………………………………… 38
第一節     古代科舉學 ………………………………………………………   38
第二節     現代科舉學 ………………………………………………………   45
第三節     東亞科舉學 ………………………………………………………   54
第四節     西方科舉學 ………………………………………………………   60
第四章     科舉起源論 ……………………………………………………………   65
第一節    科舉釋義 ……………………………………………………………   65
第二節   察舉為科舉論 ………………………………………………………   72
第三節   隋代起始論 …………………………………………………………   79
第四節   唐代起始論 ………………………………………………………… 91
第五章     科舉時代論 ……………………………………………………………   95
第一節     隋唐科舉時代 ……………………………………………………    95
第二節     兩宋科舉時代 …………………………………………………… 100
第三節     明清科舉時代 …………………………………………………… 104
第六章     科舉存廢論 ………………………………………………………… 111
第一節     存在原因論 ………………………………………………………   111
第二節     科舉革廢論 ………………………………………………………   117
第三節     科舉平反論 ………………………………………………………   121
第四節     科舉復活論 ………………………………………………………   132
第七章    科舉人物論 ……………………………………………………………  137
第一節    秀才論 …………………………………………………………   137
第二節    舉人論 …………………………………………………………   140
第三節    進士論 …………………………………………………………   144
第四節    狀元論 ……………………………………………………………… 150
第八章    科舉政治論 …………………………………………………………    155
第一節     科場與統治………………………………………………………    155
第二節     科舉與政治 ……………………………………………………  161
第三節     同年與朋黨 ……………………………………………………    166
第九章   科舉教育論 …………………………………………………………… 173
第一節    科舉與教育 ………………………………………………………   173
第二節     科舉學位論 ………………………………………………………   182
第三節     自學考試論 ………………………………………………………   190
第四節     智力測驗論 ………………………………………………………   199
第十章    科舉文學論 …………………………………………………………… 205
第一節   詩賦與策論………………………………………………………    206
第二節   八股文 ……………………………………………………………   213
第三節   狀元戲與小說 ……………………………………………………   225
第十一章   科舉社會論 …………………………………………………………   232
第一節   科名階層論 ………………………………………………………… 233
第二節   社會流動論 ………………………………………………………… 236
第三節   科第風俗論 ………………………………………………………… 246
第十二章   科舉文化論 …………………………………………………………   256
第一節   科舉與經學 ………………………………………………………   257
第二節   科舉與史學 ……………………………………………………… 264
第三節   科舉與西儒 ………………………………………………………   269
第四節   科舉與科學 ………………………………………………………   273
第十三章   科場法規論 …………………………………………………………   280
第一節    科場條例論 ………………………………………………………    280
第二節    貢院論 ……………………………………………………………   285
第三節     科場案 …………………………………………………………… 296
第十四章  科舉地理論 …………………………………………………………   308
第一節    解額與南北卷 ……………………………………………………    308
第二節    分區定額與冒籍 …………………………………………………    316
第三節    科舉人才的地理分布 ……………………………………………    324
第十五章   科舉術語論 ………………………………………………………… 329
第一節    科舉術語 ………………………………………………………     329
第二節    科舉典故 ………………………………………………………… 334
第三節    科舉概念 ………………………………………………………… 338
第十六章  科舉文獻論 …………………………………………………………   341
第一節    題名錄與登科錄 ………………………………………………     342
第二節     朱卷論 …………………………………………………………    348
第三節     闈墨與試卷 ……………………………………………………  351
第四節     其他科舉文獻 …………………………………………………  353
第十七章   科舉東漸論 ………………………………………………………    360
第一節   賓貢進士論 ………………………………………………………… 360
第二節   日本科舉論 ……………………………………………………… 367
第三節   韓國科舉論 ……………………………………………………… 371
第四節   越南科舉論 ……………………………………………………… 375
第十八章   科舉西傳論 ………………………………………………………… 380
第一節     西傳說的由來 …………………………………………………   380
第二節     法英美的借鑒 …………………………………………………    384
第三節     西傳說的確立 …………………………………………………  391
余   論   21 世紀的顯學 ………………………………………………………   398
附錄一    新印科舉古籍目錄 …………………………………………………… 405
附錄二    科舉學著作目錄 ……………………………………………………… 413
附錄三    科舉研究學位論文目錄 ……………………………………………… 431
參考文獻 ………………………………………………………………………  436
后   記 …………………………………………………………………………… 463

后 記

  從某種意義上說, 2005 年是中國學術界的“科舉年”。

  今年,不僅在大學中首次開設了“科舉學導論”的課程,而且將于 9 月 2 日這一科舉百年祭的日子,在廈門大學召開“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不僅許多刊物開辟了科舉百年專欄,發表眾多論文,還出版一批科舉研究著作,形成一個科舉研究高潮。本書便是為此高潮推波助瀾的一朵浪花。

  自 1984 年碩士畢業開始研究科舉以來,我逐漸發現科舉研究具有很強的挑戰性。尤其是從 1990 年以后,隨著對科舉研究的深入,日益覺得科舉研究實在是一個廣闊而專門的研究領域,具有重要性、獨特性、廣博性和現實性。為了進一步深入研究科舉并使之理論化和系統化,經過鄭重的思考,遂于 1992 年提出建立“科舉學”的構想。當時撰寫了《“科舉學”芻議》一文,于 1992 年 11 月在全國第四屆教育考試科研討論會上作了大會發言,并在《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 1992 年第 4 期刊出該文,引起了一定的反響與共鳴。 1994 年,又在《廈門大學學報》第 1 期上發表了《科舉學發凡》一文。特別是近幾年來,連續發表了一系列的科舉學論文,并組織其他學者和博士生撰寫科舉學筆談等論文,這些論文多被人民大學復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或《新華文摘》所轉載,《“科舉學”—— 21 世紀的顯學》一文還于 2000 年獲得福建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科舉學日漸為人們所知曉,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科舉學的價值還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

  一門關于歷史制度、人物或著作的專學能否成立是由其內在因素和外在條件所決定的。中國人雖向來有愛稱“學”的傳統習慣,但我也反對隨便亂貼“學”字標簽。若只是某一小圈子的研究者或本地人自以為問題重要就將其研究對象加上“學”字,那么有多少著名人物和著作,有多少個著名地方便可能叫出多少個“學”來。但這些所謂“學”能否形成氣候、是否具有長遠生命力則還需要時間的考驗。然而,由于科舉研究已經逐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且比一般的專學更有理由稱之為“學”,因此科舉學的出現并非任意的生造,而是自然而然、順理成章的,也是勢在必行的。因為科舉學研究對象重要、研究者眾多、研究歷史悠久、研究成果豐富,又有將各方面的研究加以理論概括和總結升華的必要,科舉學自然應運而生。這本是學術研究發展的內在要求和客觀規律。

  實際上,科舉學的內涵和意蘊是如此之豐富,其范圍是如此之廣泛,其成果是如此之豐碩,以至于在一定意義上說,科舉學早已是噴薄欲出。科舉研究風會磅礴郁積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匯聚成“學”,促使科舉研究走向理論化和系統化,亟需有人將其點破挑明。我只是在掌握充分根據的前提下,順水推舟地提出此說,使科舉學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罷了。因此,科舉學的誕生,可以說是實至而名歸。

  在“學”字滿天飛的當代中國,我提出創建科舉學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概括地說,科舉學是在全面客觀評價科舉制和傳統文化,或者說是在為科舉平反的時代大趨勢下,在學術研究環境漸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在學科交融和跨學科研究的學科依托上,在借鑒參考科舉的經驗教訓為考試改革服務的現實需要的呼喚下,應時而生的。科舉學的范圍涉及歷史學、教育學、政治學、文學、社會學等各個學科領域,任何單一學科都無法覆蓋或囊括科舉研究的所有內容。我之所以會提出科舉學,想到將科舉的各方面整合起來作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來加以研究,是因為自己向來愛好文學,后從廈門大學歷史系出身,受過十年正規的歷史學教育,畢業后又在教育學界行走。正是由于具有跨學科的學習和工作背景,才會提出建立科舉學這樣一門綜合性的專學。

  從首次提出“科舉學”這一概念以來,至今已近十四年了。本書從開始構思到完稿,也歷時十四年之久。多年來,間或有人問我為什么不早點寫出一本《科舉學》來。我總覺得應該成熟一點再寫成專著更好,因此只是發表系列論文,以及出版以專題研究為基礎形成的專書《科舉制與“科舉學”》。確實也是,到 2002 年,也就是在提出科舉學十年之后,我才發現“科舉學”一詞古已有之。這便使自己構建科舉學更有歷史依據和學術底蘊,也更為理直氣壯。另外,現在對國外科舉研究論著也更為了解,使自己盡可能站在巨人的肩上,繼續往上努力。本書以中國的科舉為主,但也力圖站在東亞的全局,或以國際的眼光來論述科舉學。是否達到目的,還需讀者的評判。

  書后所附《新印科舉古籍目錄》、《科舉學著作目錄》和《科舉研究學位論文目錄》,已是目前我盡可能收集到的信息,肯定還有不少缺漏,尤其是英語以外的外文科舉學著作目錄和科舉研究學位論文目錄,今后還需盡量補充,希望海內外識者不吝賜教。另外,數量更大的是科舉學論文目錄,但限于時間和本書篇幅,暫時還未完成,留待以后補充或編纂專書。科舉學牽涉面至廣,以我的學養和時間,對許多問題還力有不逮,本書舛誤之處也在所難免,也望方家教之。

  無情歲月增中減,有味詩書苦后甜。學問的甘苦,通常是先苦后甜、苦盡甘來的。雖然經過多年的積累,但要寫出一本體系相對完整、真正稱得上“學”的著作,還是感到時間不夠。本書是我從走上學術道路以來已完成的著作中用力最深者,為了完成此書,數月來每日黎明即起。窗外,微風徐來,鳥雀啁啾,對“聞雞起舞”這句成語感悟頗深。還不時有小雨點敲打著窗戶,啟人文思。人生有所得必有所失。為了做學問,多年來比常人少了許多休閑游樂,我妻宋方青教授也跟隨我過一種單調的日子,且生活中也舍棄了許多。每念及此,感慨系之。本書的誕生,或可得到些許慰藉。人雖然無法隨意延長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努力拓寬生命的寬度與厚度,并盡力追求生命的高度。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綜合編輯室主任張紅梅編審及社領導頗為抬愛,約請撰寫拙著,這是促使我于今年完成本書的一個重要因素。為催促和審校本書,紅梅主任還專程來廈門大學駐守了一個星期,傾注了許多心力,在此特表謝意。在治科舉學的過程中,承蒙許多師友賜示資料,多已注明于書中,以作銘謝。

  學無止境。治學如是,科舉學之發展亦如是。

 

 

劉海峰

2005 年 5 月 28 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川县| 沅陵县| 新野县| 安徽省| 南宫市| 合阳县| 广丰县| 淅川县| 巨野县| 上高县| 临泉县| 商南县| 嵩明县| 谷城县| 平乐县| 昭平县| 曲阳县| 景宁| 屏东县| 叶城县| 日照市| 东丽区| 长垣县| 额敏县| 闵行区| 虞城县| 武夷山市| 瑞昌市| 宁海县| 福建省| 台东市| 舒城县| 松桃| 开封县| 民勤县| 惠来县| 镇康县| 凤翔县| 昭苏县| 盐源县| 辽宁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