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佛教(第1卷)
道安評傳
支遁的佛教思想
慧遠及其佛學
慧遠的政教離即論
慧遠與佛教中國化
論竺道生的佛學思想
僧肇評傳
僧肇的形而上學
《不真空論》和《物不遷論》導讀
梁武帝蕭衍與佛教
菩提達摩禪法略論
魏晉南北朝佛教的演變
論魏晉時代佛學和玄學的異同
彌勒信仰在中國
彌陀凈土理念:凈土宗與其他重要宗派終極信仰的共同基礎
佛教中國化的歷程
試論中國佛教之特點
隋唐佛教(第2卷)
法藏
自序
第一章 法藏的生平與其創宗活動
第二章 法藏創宗的社會背景和學說淵源
第三章 佛教義理史觀——判教論
第四章 法藏的宇宙生成論——法界緣起論的原由
第五章 法藏的宇宙圓融論——法界緣起論的內容
第六章 法藏的宇宙本體論——法界緣起論的本質
第七章 法藏的人生理想論——行果論
第八章 法藏的認識論——法界觀、唯識觀和還源觀
第九章 法藏的思想影響和歷史地位
華嚴金師子章校釋
華嚴金師子章今譯
華嚴宗佛教哲學理論架構和范疇體系
略談華嚴學與五臺山
中國禪宗創始人之辨析
南岳禪系的佛教平民化傾向
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心性論——禪宗的理論要旨
性凈自悟——慧能《壇經》的心性論
從對“如何是佛”的回答看禪宗的核心思想
論隋唐時代佛教宗派的形成及其特點
中國佛教文化(第3卷)
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
前言
第一章 印度佛教的創立、演變和外傳
第二章 佛教傳入中國及其變化和發展
第三章 佛教的各類典籍
第四章 佛教的基本教義
第五章 佛教的制度和儀軌
第六章 佛教的寺院殿堂
第七章 佛教的名勝古跡
第八章 佛教與中國政治
第九章 佛教與中國倫理
第十章 佛教與中國哲學
第十一章 佛教與中國文學
第十二章 佛教與中國藝術
第十三章 佛教與中國民俗
第十四章 中國佛教的基本特點
第十五章 中國佛教的對外影響
佛教與中國文化
佛教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沖突與融合
融合:佛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雙向選擇
佛教與漢地習俗
論佛教文化體系
佛教哲學(第4卷)
佛教哲學(增訂本)
增訂本前言
前 言
第一章 佛教哲學的構成和流派
第二章 佛教哲學的歷史演變
第三章 佛教哲學的重要著作
第四章 佛教的人生價值論
第五章 佛教的宇宙要素論
第六章 佛教的宇宙結構論
第七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上)
第八章 佛教的宇宙生成論和本體論(下)
第九章 佛教的認識論(上)
第十章 佛教的認識論(下)
結 語
佛教“空”義述評
中國佛教的平等理念和當代社會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
佛教與中國古代人生哲學
佛教的人生哲學——兼論佛儒人生哲學之異同
佛教哲學與世界倫理構想
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和特點
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
中國佛教哲學是中國哲學的一部分
中國佛教哲學的現代價值
中國古代哲學(上)(第5卷)
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古代宇宙生成論
第二章 中國古代本體論
第三章 中國古代時空觀
第四章 中國古代學變觀
第五章 中國古代矛盾觀
第六章 中國古代形神觀
第七章 中國古代人性論
第八章 中國古代人生理想觀
第九章 中國古代歷史觀
中國古代哲學(下)(第6卷)
中國古代哲學問師發展史(續)
第十章 中國古代名實觀
第十一章 中國古代知行觀
第十二章 中國古代真理觀
先秦哲學:中國古代睿智之光
漢代經學與魏晉玄學——論中國前期專制社會中官方哲學的演變
略論漢代經學衰亡的歷史必然性
魏晉玄學的范圍、主題和分期
魏晉南北朝時代的哲學
隋唐時代的哲學
中國哲學與唯物辯證思想
論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和自然科學家的聯盟
中國古代對立統一思想簡論
論中國古代物主義者的真理標準觀
中國哲學史中的佛學影響
評唯心主義在社會史上的作用
評唯心主義在認識史上的作用
中國古代唯心主義者歷史觀的基本錯誤和合理因素
中國古代唯物主義者歷史觀的合理因素
儒家人生哲學簡論
儒道佛人生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
中國古代哲學的“性情”范疇
中國古代形神論二題
理與欲
再論墨子“三表”說的性質問題
桓譚評傳
賈思勰的樸素唯物主義真理觀
柳宗元、劉禹錫的天人論
弘揚陳亮的精粹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