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華詞苑保存一代文獻----施議對《當代詞綜》評介
何曉敏
繼朱彝尊《詞綜》、丁紹儀《清詞綜補》
(原名《國朝詞綜補》)之后,另一部以「詞綜」為系列的大型詞總集《當代詞綜》,最近由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此編精裝四冊,十分可觀。全編凡六卷,匯輯詞作者三百余家,詞作品三千余首。三百詞家,從清朝末年到辛亥革命,從中華民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文化大革命到開放、改革新時期,包括王允晳、廖恩燾、沈軼劉、張伯駒、夏承燾、俞平伯、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丁寧、陳家慶、繆鉞、呂貞白、宛敏灝、吳世昌、錢仲聯、沈祖棻、萬云駿、何之碩、吳則虞、黃墨谷、茅于美、張珍懷、王筱婧、懷霜等。港臺地區及海外,趙尊岳、梁實秋、李祁、饒宗頤、琦君、羅慷烈、闞家蓂、葉嘉瑩等,作品均采入編中。此外,若干長期退居鄉里的無名詞人,其佳作亦網羅在內。卷首附有夏敬觀、徐行恭、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梁實秋、李祁、饒宗頤等人手跡,并有凡例及前言,卷末則有后記。編纂者首先正名,樹立標準,設立體例,列述百年詞之發展歷史及未來展望,然后編排作品,其目標明確,立意高遠,體制完備,是一部極具文獻價值的詞總集。
至此,三部詞總集---------《詞綜》《清詞綜補》及《當代詞綜》,共同構成了由唐、宋至明、清,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后歷代詞作品的一個完整系列,甚是有功于詞苑。
本文試從下列三個方面對《當代詞綜》進行評介。
一 大時空的觀照,大時代的呈現
按照凡例所說,此編之以「當代」名集,乃有特別用意。曰「當代詞綜」,而非「二十世紀名家詞選」,或者「五四以來名家詞選」。除了標榜其為詞總集之系列,還為著突出「今天」。編纂者認為:這是一個大當代,乃真正今天意義上的當代。其名義之確立,主要依據作者創作活動及詞業建樹之所屬年代,看其是否在一般意義上的當代社會中生活。若與時下有關近代文學、現代文學以及當代文學的確立相比,即可發現,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時下的確立,所謂「近代」、「現代」、「當代」云者,其用作依據的是歷史上若干重大政治事件──鴉片戰爭、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皆非文學事件;而此編之所確立,曰創作活動,曰詞業建樹,則皆為文學之所有。此編確立,已超出一般意義上「當代」的范圍,因而,也突破了時下流行概念以及由此概念所制定的框架。其對于百年詞歷史的認識以及有關作者的評價和定位,沒有盲目跟隨,不受政治斗爭模式所制約;其所進行的是文學自己的思考,有著較為廣闊的天地。這是一種觀念以及識見的體現,「詞綜」之以「當代」名集,用意亦在于此。
名義確立,有了一定的時限,在卷首所附的一篇具探討性的前言-----《百年詞通論》當中,編纂者通過三個時期的劃分,對于百年詞進行了宏觀的展示:
(一) 清末至民國初期;
(二) 「五四」新文化運動至抗日戰爭時期;
(三) 新中國誕生至開放、改革新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新舊交替的時期。前言稱此為轉折時期。一方面,王鵬運、鄭文焯、朱祖謀、況周頤以及文廷式,將經過浙、常二派所開創的詞的復興事業,推至高峰;另一方面,王國維《人間詞話》及《人間詞》之首現詞壇,預示出一種嶄新的發展前景。但這一時期的詞創作,內容形式仍然守舊,四大詞人及文廷式,仍然占居領導地位。
第二個時期,是重要創造時期。由新詩(白話詩)開始,中國詩壇發生了巨大變化,千年詞業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重考驗。前言將大約四十年間的詞作者,劃分為三派:解放派、尊體派及舊瓶新酒派。解放派首領胡適首倡以白話入詞,突破詞之固有框架,但應和者寥寥無幾。尊體派隊伍龐大,以譚祖任、汪曾武、朱祖謀、夏敬觀、葉恭綽、夏承燾、龍榆生、唐圭璋等人為首的大批詞家,集結詞社、創辦詞刊、編修詞集,基本上是此一時期的一支主力軍。以毛澤東、陳毅等為代表的舊瓶新酒派,則融匯前兩派之特長,嘗試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新思想,對于以后數十年的詞業活動,影響甚為深遠。
第三個時期,屬于新的創造時期。半個世紀以來,幾經周折,道路殊不平坦。前言認為,這一時期的詞業建設,除了詞學校勘、詞學論著以及創作以外,還有兩個轉變值得稱敘。其一為對于詞體的認識,逐漸由外部轉向內部;其二為詞的創作,從地下轉向地面。至此,詞壇的繁榮局面業已形成。
在這三個時期中,詞的發展逐步推進。前言對發展過程下了這樣一個結論:中華詞業,經過三個時期的演變、發展,從復舊到革新,從革新到復舊,循環往復,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當代詞,即百年詞。并指出與千年詞相比,當代詞,即百年詞的成份是較為復雜的,在它身上,復舊與革新,永遠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
前言所述,是編纂者對于當代詞,即百年詞的總的看法。據此,編纂者遂以作者生年為序,進行編排,將全編分為六卷:
第一卷,輯錄1862──1889年間出生者作品;
第二卷,輯錄1890──1899年間出生者作品;
第三卷,輯錄1900──1905年間出生者作品;
第四卷,輯錄1906──1911年間出生者作品;
第五卷,輯錄1912──1918年間出生者作品;
第六卷,輯錄1919──1941年間出生者作品。
這是一個總體規劃。在這個基礎上,編纂者再依三百作者之創作活動及詞業建樹,將其劃分為三代:
第一代,1895年以前出生作者,屬于承先啟后的一代;
第二代,1895至1911年間出生作者,乃詞壇中堅力量;
第三代,1912年以后出生作者,為后起之秀(第四代暫未成其為一代,附列于第三代之后)。
三代作者,從各個不同層面反映了各段歷史進程的風貌,涵蓋面相當寬廣。為了使全編更加切合「當代」名義,體現時代精神,編纂者將注意力集中在第二代、第三代,并于第二代中,推舉出十名作者,為當代十大詞人。十名作者分別是:
徐行恭、沈軼劉、張伯駒、夏承燾、唐圭璋、龍榆生、詹安泰、李祁、丁寧、沈祖棻。編纂者在編中對他們作了較為詳盡的介紹,以為一代典型。
二 藝術家的精品,當行者的抉擇
此編采輯,嚴守法度。編纂者并非見一家錄一家,見一首錄一首。其抉擇標準,始終如一。據前言所述,其標準共有三條:
第一, 必須符合格律,不違背詞的特殊格式規定和特殊組合方法;
第二, 必須言之有物,既提倡表現大題材、展示大場面的作品,也歡迎抒寫
個人情志的性靈之作;
第三, 必須有意境,具有詞的特殊韻味。
此外,在具體掌握的過程中,編纂者還訂立了一條原則、二條參考意見,作為采輯依據。一條原則是:老一輩作者寫作舊題材作品入選從嚴,而反映新事物作品,入選尺度可稍放寬;后一輩作者描寫新事物作品,要求不失本色,并注重采錄其當行之作。參考意見下文另敘。
編纂者采輯作品,不拘一格,沒有門戶之見。既不因個人喜好,為所欲為,亦不講情面,不因人傳詞。編纂過程,嚴肅認真,不讓一首不合格品闌入,這種專業精神甚為值得學習。
據后記所說,此編于1983年正式向海內外詞家征集作品,但準備工作早于1976年已經展開。期間,夏承燾、吳世昌以及一大班前輩作家,如郭紹虞、唐圭璋、陳聲聰、段熙仲、黃君坦、呂貞白、冒效魯、吳天五、柳北野、秦似等,都仍然健在。編纂者有幸得到他們的協助與指導,于搜輯第一手數據方面也因之得到不少方便。
由于編纂者乃詞壇名宿的高足,得到業師夏承燾、吳世昌二位老先生的提攜,有其承傳,具有深厚的詞學根柢,于編纂之前,對于百年詞之發展總貌,已有了然于胸的把握,再加上當時編纂者正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職,有著較好的地理位置,登高一呼,也有較大的號召力量。天時、地利、人和的配合,為《當代詞綜》的編纂創造了可一而不可再的機會。編纂者憑借個人的膽識與學力,集合了眾多前輩的經驗,多方索求,集思廣益,成就此編,也就不同一般。
三 實用價值與文獻價值
編纂者以專門家主理選政,體現了本身對于專業的認真與堅持。個人的把握,足見其治學之嚴謹。編纂者于三條標準以外,還有參考意見。(一)不得違反詞調在形式格律上的特殊規定;(二)字聲安排及韻葉(協)允許通變,但不可超出一定限度。從中可見編纂者的專業水平。例如:《西江月》上下歸韻處宜用去聲;《八聲甘州》諸領格字宜用去聲,結尾倒數第二個四字句為「一二一」句式,中間二字為連語詞:《賀新郎》上下片居中一個七字句(第六句)必須是「三四」句式并單獨用韻,上下結宜用「平仄仄,仄平仄」句式。又例如,詞中「一四」、「三四」等特殊句式,不宜改作一般律式句。等等。可見,在搜集作品的過程中,編纂者頗為注重解讀與評判,并注重入選作品的規范化。這當是此編所具文獻價值之一重要保證。
此編作品之入選,并非依據姓氏筆劃排列,而是按年齒,按詞調長短進行排列的。編纂者并依照譜書規定進行標點,對于個別字聲替代或鄰韻相借的情況,均一一注明。
采錄作品之外,編纂者更為每位作者編寫了小傳(有的還附有集評),介紹了作者的治詞經歷、師承關系以及詞學觀點、詞作風格等情況,為讀者讀詞、品詞及進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最直接的參考數據。
一編在手,既可作為詞的讀本,又可當作詞譜看待,實在值得一眾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以及廣大愛好詞的讀者羅致案頭,以備不時之需。
中華詩詞在當代飽歷艱險,可謂死而復生。「四人幫」倒后,開放改革,國家出現蓬勃發展的局面。有關詩詞作品之各種出版物,多不勝數。其中,類似選本、讀本,亦不少見,但較為嚴肅的選本、讀本,卻甚難得。
《當代詞綜》既富有文獻價值,又便于實用。歷時五載,始畢其功。之后,又在出版社整整擱置了十四年。現時問世,對于詩詞界之未來發展以及當前之開拓進取,相信能夠發揮一定效用。
作者聯絡地址: 澳門海灣南街寶翠花園利耀閣18樓G座
電郵: human128@sinatow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