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以來傳統文化的整理和研究有長足的發展,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十分令人鼓舞,古典戲曲領域亦復如此,經過學者們的輯佚、校訂、考釋和整理,戲曲資源和歷史學科的建設都日臻豐富和成熟。新世紀之初,“煌煌巨編”《六十種曲評注》的出版(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將這一過程推向一個新的高潮。
《六十種曲》“為現存明代匯刻傳奇最豐富而重要之總集,且傳布極廣!钡驊蚯鷤髌骟w制篇幅的恢弘與長度,整理、研究和出版都頗有難度,何況是六十種呢,所以出版社有關明清傳奇方面的選刊出版就比較難,周期就比較長!读N曲》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毋庸置疑,但其整理、研究和出版的難度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選題本身即可窺見主編者的魄力和大氣,非勇敢者不敢染指,染指且能很好地駕馭之,足見《六十種曲評注》選題的成熟。它的整理出版是逆難而上,填補了戲曲、文化研究的一項重要空白。
該書最大的特點是戲曲整理和研究并駕齊驅。體例要求除標點、注釋等古籍整理最基本的內容外,劇前增加有劇情梗概,每劇各出均有短評,有對作者、作品的考述、總評,匯輯有作者生平資料,或對作品的歷代評論、版本序跋等。戲曲整理和研究本是一個事物的不同側面,前者更多傳統之力,而后者更多現代意識。因了傳統深厚,因了學術之專,習慣上、操作上人們畫地為牢,彼此不犯,這固然有它的優點,可以發揮專業之長,但另一方面會產生“隔”,也易將學問做死,所以現代學術發展越來越趨向“通”——融會貫通。吸收傳統考據樸學之長,在科學的基礎上以現代意識、現代手段研究傳統,研究戲曲,這樣才是活的、生動的,才能做到古為今用。所以,透過體例之變,折射的是學人學術思想、學術觀念的更新和發展。對《六十種曲》的研究當然不始于此,但無疑以《六十種曲評注》為系統,為完整。對研究者來講,它可以成為再讀重解的原點和資源庫;對普通讀者來說,它可以引領人們穿過歷史和傳統,感受文化和審美的情趣意味。這種文獻整理和文本思想研究的一體交叉貫通,也將是傳統文化、傳統藝術研究的發展新趨勢。
《六十種曲》為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藏書家毛晉編選,它的刻印、版本情況比較復雜,有原刻初印本、重刻本、重印本、補刻本、補修本、重排本等,《六十種曲評注》改變了《六十種曲》無評無注無?庇浀臓顩r,糾正了以前幾種版本的失誤,可以說更接近于原刻初印本的面貌。比如《明珠記》,中華書局出版的《六十種曲》本改正了祖本的一些錯字,但也有一些錯誤沒有改正,如第十八出曲牌[刮古令],應為[刮鼓令],第四十一出“貓纜”應為“錨纜”;也有改錯的地方,如第三十七出“倘念久交之義,姑受此珠”被改為“尚念久交之義,姑受此珠”!对u注》本還糾正了一些因為對詞牌和曲牌的句格不熟悉,而出現的一些該斷而不斷、不該斷卻斷的句子!对u注》本注釋非常詳細,態度誠懇,實事求是,個別暫時不能詮釋的,作者并不回避。每出后的短評,短小精悍,畫龍點睛,引導人們深入作品去分析、鑒賞,而總評、考述則從戲劇史的宏觀給該劇一個歷史定位,從而使人能夠多方位、全面把握、解構作品。
這是一項浩大工程,參加者達65人,主編以山西師大為中心,聚合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并且以中、青年為主,這是非?上驳模故玖诵率兰o戲曲研究隊伍的實力,是一次很好的實踐鍛煉。該書顧問蔣星煜先生的序《六十種曲的編刻與流傳》,洋洋灑灑近2萬字,考述毛晉與汲古閣、《六十種曲》的選目、底本的版本、從《繡刻演劇》到《六十種曲》、原刻初印本的特征與流傳、重印本重刻本與補刻本、四種排印本等許多有關《六十種曲》的重要問題,更為《六十種曲評注》增色不少。
《六十種曲評注》本的出版,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學術價值,也頗具收藏價值。
(《中國文化報》2002年7月9日,第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