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之美學性質極為獨特,影響非常深遠,迄今卻未有人作過系統的美學研究,本書填補了這一空白。本書著眼于近千年來戲曲作為中國民眾最重要的文化娛樂方式這一特點,把握戲曲與西方戲劇之同異,以感性優位的民族戲曲傳統為基礎,建構民族本位的新穎戲曲美學觀,對戲曲作出具現代意義的美學研究。
目 錄
序:面對一種美麗的腐朽
第一章 導論
一、美學與戲曲本體
二、傳統戲曲理論的美學意味
三、感性優位的戲曲美學觀
第二章 戲曲的抒情本質
一、抒情、敘事與中國文學傳統
二、戲曲的結構形態
三、戲曲的表現功能
第三章 戲曲的審美品性
一、中和與含蓄的手法
二、詩意的憂郁氣質
三、諧謔與滑稽
四、悲劇、喜劇與大團圓
第四章 戲曲的人物塑造
一、人物造型與類型化
二、理想人格與典型
三、角色的社會抉擇
第五章 戲曲的表演形態
一、戲曲的唱與聲腔
二、儀式化的表演
三、“百戲”的余響
四、樸素的舞臺置景
第六章 戲曲的創作主體
一、文人與案頭劇
二、優伶與場上劇
三、角兒制與編導
第七章 戲曲的審美功能
一、統治者用以為教化
二、文人用以為抒情
三、民眾用以為享樂
第八章 戲曲觀眾的欣賞模式
一、欣賞方式與演出場所
二、特殊的觀演關系
三、“真實”與“正確”
第九章 二十世紀中國戲曲之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