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
在多位海內外知名學者的倡議下,《詩》、《書》、《禮》、《易》和《春秋》將由中國政府主持,被翻譯成多種文字,率先啟動的英譯本翻譯將在三年半后完成,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在世界范圍內組織開展對中華核心文化典籍的翻譯工作。“我們必須出版一套全新的現代譯本,只有這樣,中國文化的重要價值才能被國際社會充分認識,并真正接受。”國家漢辦主任許琳說。
我認為這應該被列為建國60年來重大的文化舉措,這個巨大的翻譯工程無疑將造福全人類,同時為中國政府奉行的和平發展理念鋪設世界范圍的文化思想基礎。
這些宏觀的大詞兒就不說了,說說眼下具體的事兒——種種信息表明,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正越來越快速地被外國人接受和喜愛,遠的如伏爾泰對孔子的崇拜就不說了,將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寫入法國憲法也不說了。日前中美兩國舉行的高端交流,從美國總統奧巴馬到國務卿希拉里,都有意地
引用了中國的傳統俗話和孟子的話,甭管人家是不是就會這一兩句,還是專為外交準備的特色辭令,這起碼說明中國文化在人家那兒受到關注了,人家已經在主動親近并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了。
隨著網絡時代的溝通便捷,外國人已經越來越多地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了興趣,世界各地孔子學院的成功開辦就是一個例證。正在舉行的中央電視臺《開心辭典》2009暑期特別節目“開心學國學”,雖然是初次舉辦,海外選手的
表現已經刺激了許多中國人。不僅是他們的知識掌握量,更重要的是外國選手身上表現出的誠敬之心,觸動了許多中國觀眾和選手。
如今,由中國政府主持的《五經》的翻譯工程正式啟動,有的人會執拗地認為:中國傳統的典籍是翻譯不了的。我對此的理解是:即便是這種執拗的認識成為現實,也阻擋不了外國人通過學習翻譯文字,而對《五經》原典產生興趣,再進而追根溯源,最終掌握原典。那種簡單地想像用語言的障礙阻擋文化的傳播,是很不靠譜的。
中國人今天面對國學,還沒有學習多少就爭論來爭論去,還停留在要不要學習等弱智問題上,還踟躕在國學到底是什么的問題上,不給他搞清楚就不學——你還沒學怎么知道它是什么?有的還冷嘲熱諷甚至胡嘴濫罵,將中國百年前貧弱落后的原因全推到傳統文化身上……種種無意義的爭論,像是爛泥塘里掙扎纏繞在一起的泥鰍,在那兒爭論怎么入大海和要不要入大海。
想像一下,當這項翻譯工程全部結束以后,外國人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會越來越熱,那時候中國人還停留在這種爛泥塘的泥鰍階段,那就不是受刺激的問題了。日韓有些對中華傳統文化掌握得多的人,有時候對中國人表現出的傲慢和不屑,將會出現在更多的外國漢學者身上。
以儒家思想為主流的傳統文化,其實是個養成的過程,不要以為讀了幾本書,會熟練背誦一些章句,就以為學到了傳統文化。就是說,你拼命去學,也不一定學到文化的精髓。我接觸的許多外國人,儒家倡導的溫良恭儉讓就體現在人家的行為上。
所以,我覺得應當用危機意識看待《五經》翻譯工程,你不學、你不抓緊學,原本應該你先掌握的優秀傳統文化就跑到人家那里去了。血緣認同和文化認同有時候會重合,當兩種認同不重合、有分歧的時候,我認為文化認同更優良、更高級。
刊于《深圳商報》2009年7月30日
發布日期: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