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立波
二十一世紀,隨著信息化步伐的不斷加快,計算機輔助設計對中國古代文獻研究的影響漸趨顯著。近年,古代小說版本數字化工作已進入《三國志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古典名著的研究領域,這為高等學校的古代文學教學提供了便利。筆者在明清小說的教學中,借助小說數字化軟件對各種版本的檢索、比對等功能,更有效地實施了教學計劃,并在課堂教學和論文指導等方面都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教學課件展示:數字化軟件為文學史教學研制了新教參
《水滸傳》的版本和結構的教學中,都涉及到金圣嘆“腰斬”《水滸》的問題。《中國文學史》上說:“明末金圣嘆將120回本‘腰斬’成70回本,砍去了大聚義后的內容,而以盧俊義一夢作結,名《第五才子書施耐庵水滸傳》。”[1]針對這一問題,若讓學生加深理解,最好的辦法是看原著,蔣金圣嘆本和其他版本(尤其是繁本中的另兩種,即120回本和100回本)加以比較。但就本科課堂來講,都是50人以上或百人左右的大教室,沒有條件進行實物展示。電子幕布相對合適一些。但將三個版本一一展示也無法達到直觀的效果,數字化比對在此時則較為方便。
例如筆者的一份課件,題目為:《〈水滸傳〉第七十一回版本比對——兼看結構及金圣嘆的“腰斬”問題》。比對內容涉及《水滸傳》繁本系統的三個版本,即120回的楊定見本、100回的容與堂本,還有71回的金圣嘆本。三個版本在梁山大聚義一回的回目分別是:
楊(楊定見本共120回):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金(金圣嘆本共71回 ):七十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驚惡夢
容(容與堂本共100回):七十一回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下文采用了周文業先生提供的《水滸傳》數字化軟件[2]中在 “梁山泊大聚義”之后各本文字的逐行比對結果:
—————————————————————————————————————
楊:看官聽說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義處有詩為證光耀飛離土窟間天罡地煞降塵寰說時豪氣侵肌冷講處英雄透膽寒仗義
金:看官聽說這里方 是梁山泊大聚義處是夜盧俊義
容:看官聽說這里方才是梁山泊大聚義處
—————————————————————————————————————
楊:疏財歸水泊報仇雪恨上梁山堂前一卷天文字付與諸公仔細看起頭分
金:歸臥帳中便得一夢夢見一人其身甚長手挽寶弓自稱我是嵇康要與
容:起頭分
—————————————————————————————————————
楊:撥已定話不重言原來泊子里好漢但閑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
金:大宋皇帝收捕賊人故單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縛免
容:撥已定話不重言原來泊子里好漢但閑便下山或帶人馬或只是數個頭領各自取路去
—————————————————————————————————————
楊: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若是上任官員箱里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
金:
容:途次中若是客商車輛人馬任從經過若是上任官員箱里搜出金銀來時全家不留所得之物解送山寨納庫公用其余些小就便分了折……
—————————————————————————————————————
楊:慶賞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燈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幾個兄弟私去看燈一遭便回吳用諫道不可如今東京做公的最
金:一百單八個好漢
容:慶賞元宵自冬至后便造起燈至今才完我如今要和幾個兄弟私去看燈一遭便回吳用便諫道不可如今東京做公的最
—————————————————————————————————————
楊:多倘有疏失如之 奈何宋江道我日間只在客店里藏身夜晚入城看燈有何慮焉眾人苦諫不住宋江堅執要行
金:在于堂
容:多倘有疏失如之柰 何宋江道我日間只在 客店里藏身夜晚入城看燈有何慮焉眾人苦諫不住宋江堅執要行不爭宋江要去看
—————————————————————————————————————
楊:正是猛虎直臨丹鳳闕殺星夜犯臥牛城畢竟宋江怎地去 東京看燈且聽
金:
容:燈有分教舞榭歌臺翻為瓦礫之場柳陌花街變作戰爭之地正是猛虎直臨丹鳳闕殺星夜犯臥牛城畢竟宋江怎地去鬧東京且聽
—————————————————————————————————————
楊:下
金:下草里一齊處斬盧俊義夢中嚇得魂不附體微微閃開眼看堂上時卻有一個牌額大書天下太平四個青字詩曰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
容:下 —————————————————————————————————————
楊:回分解
金:官員四海 分 但見肥羊寧父老不聞嘶馬動將軍叨承禮樂為家世欲以謳歌寄快文不學東南無諱日卻吟西北有浮云大抵為人土
容:回分解
—————————————————————————————————————
楊:
金:一丘百年若個得齊頭完租安穩尊于帝負曝奇溫勝若裘子建高才空號虎莊主于達以為牛夜寒薄醉搖柔翰語不驚人也便休
容:
—————————————————————————————————————
上表可見,在這一回的結尾處,金圣嘆本與其他兩本都很大的不同。當梁山眾兄弟“誓畢”,幾個版本都有“看官聽說:--這里方是梁山泊大聚義處”。之后,金圣嘆本獨有以下這一大段文字:
是夜盧俊義歸臥帳中,便得一夢,夢見一人,其身甚長,手挽寶弓,自稱“我是嵇康,要與大宋皇帝收捕賊人,故單身到此。汝等及早各各自縛,免得費我手腳!”盧俊義夢中聽了此言,不覺怒從心發,便提樸刀,大踏步趕上,直戳過去,卻戳不著。原來刀頭先已折了。盧俊義心慌,便棄手中折刀,再去刀架上揀時,只見許多刀、槍、劍、戟,也有缺的,也有折的,齊齊都壞,更無一件可以抵敵。那人早已趕到背后。盧俊義一時無措,只得提起右手拳頭,劈面打去,卻被那人只一弓梢,盧俊義右臂早斷,撲地跌倒。那人便從腰里解下繩索,捆縛做一塊,拖去一個所在。正中間排設公案。那人南面正坐,把盧俊義推在堂下草里,似欲勘問之狀。只聽得門外卻有無數人哭聲震地。那人叫道:“有話便都進來!”只見無數人一齊哭著,膝行進來。盧俊義看時,卻都綁縛著,便是宋江等一百七人。盧俊義夢中大驚,便問段景住道:“這是甚么緣故?誰人擒獲將來?”段景住卻跪在后面,與盧俊義正近,低低告道:“哥哥得知員外被捉,急切無計來救,便與軍師商議,只除非行此一條苦肉計策,情愿歸附朝廷,庶幾保全員外性命。”說言未了,只見那人拍案罵道:“萬死枉賊!你等造下彌天大罪,朝廷屢次前來收捕,你等公然拒殺無數官軍!今日卻來搖尾乞憐,希圖逃脫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們時,后日再何法去治天下?況且狼子野心,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劊子手何在?”說時遲,那時快;只見一聲令下,壁衣里蜂擁出行刑劊子二百一十六人,兩個服侍一個,將宋江、盧俊義等一百單八個好漢在于堂下草里一齊處斬。盧俊義夢中嚇得魂不附體;微微閃開眼看堂上時,卻有一個牌額,大書“天下太平”四個青字。詩曰:
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但見肥羊寧父老,不聞嘶馬動將軍。
叨承禮樂為家世,欲以謳歌寄快文。不學東南無諱日,卻吟西北有浮云。
從比較的視角來看,金圣嘆本《水滸傳》第七十一回結尾的異文非常醒目。在以往幾年的教學中,我也曾單獨講解過這一段的情節,但學生只是聽聽故事,對版本的差異并沒有感覺。而通過三個版本逐行比對結果在幕布上的投影,學生們很直觀地感受到《水滸傳》幾個版本的差異,對金圣嘆本《水滸傳》第七十一回結尾獨有文字的印象有所加深。
本科論文指導一:數字化比對為學生印證傳統觀點提供了新視角
從明代的嘉靖本到清代的毛本,尊劉抑曹色彩逐漸加重。這是《三國志演義》研究界的普遍看法。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對某一具體人物、具體事件的探討,去證明這一點呢?在指導本科畢業論文時,我對學生提出過建議,并為他們提供了《三國志演義》八個版本共存的光盤。其中兩位學生的論文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即2001級張昊洋(2004—2005年指導)、2003級曾劉石(2006—2007年指導)。他們借助數字化軟件的比對,分別從《三國志演義》呂布形象塑造、戰爭場面描寫的版本差異等角度進行了有意義的嘗試。
學生在論文中引用的版本資料,除了紙本書籍,還參考了“《三國演義》電子史料庫”光盤。張昊洋論文的一條注釋寫道:“因通俗演義系統與批評本系統版本中,有關呂布的描寫內容基本一致,無本質差別,故合二為一,不再另做區別。系統內所屬各版本中的相關描寫也基本一致,故僅舉其中一個版本為本系統之代表。另外可能有少數異文,由于差別比較意義不大、疏漏等原因未列入表中。各版本資料,分別來源于:《三國志通俗演義》羅貫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4月第1版;《三國演義》 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3年11月第1版、 1973年12月第3版;《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整理本)沈伯俊、李紅華校注,巴蜀書社1993年12月第1版;“《三國演義》電子史料庫”光盤,首都師范大學周文業主編,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研制2003年9月。”[3]
張昊洋論文的出發點是從《三國志演義》的版本比較看呂布形象的變化。前期調研的結果是,《三國志演義》的一些評定者為了各自的審美需要,將呂布形象的負面特征強化、類型化,使得后人一說到呂布,通常就認為是不仁不義、勇而無計的類型形象。而《三國志演義》現存多種版本,從這些不同版本中有關呂布描寫部分的比較來看,除了負面特征之外,呂布形象還表現出“英武颯爽”、“敢愛敢恨”、“單純直率”等一些與其主要性格對立的、能顯示出人物性格復雜性、多樣性的特征,即非類型化特征,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更豐富、更立體的性格結構。這些特征,往往還能反襯出小說其他人物的某些深藏不露的品性。身處當代社會的人們若用新觀念、從新角度來重新審美呂布這一人物形象,將避免一些由于版本差異而產生的誤讀。從《三國志演義》的版本比較看呂布形象的變化,版本比較工作十分瑣細,學生也下了很多功夫。以下摘錄了附表中三個情節的比對結果[4]。
三個版本中關于呂布描寫異文比較列表
分析評論 | 通俗演義系統版本 (以嘉靖本為例) |
志傳系統版本 (以黃正甫本為例) |
毛本系統版本 (以毛本為例) |
呂布之相貌 前兩個版本描繪呂布清秀英俊、弓馬嫻熟。而毛本刻畫則更突出其面目兇狠。 |
時李儒見丁原背后一人身長一丈,腰大十圍,弓馬熟閑,眉目清秀, 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呂,名布,字奉先 ,官拜執金吾。自幼隨從丁原,拜為義父。當日,布執方天畫戟,立于丁原之后。 | 李儒見丁原背后一人,身長一丈,腰闊十圍,眉清目秀,乃五原郡九原人也,姓呂名布,字奉先。官拜執金吾 ,自幼隨從丁原,拜為義父。手執方天戟,立于原后。 | 時李儒見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軒昂,威風凜凜,手執方天畫戟,怒目而視。 (第三回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
呂布之武功 嘉靖本與毛本相比,前一段大體相同,但第二段開頭,嘉靖本寫“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而毛本此處與黃正甫本相似,黃正甫本寫“五十合不分勝負”。而毛本加上“連斗”二子,強調張飛與呂布的勢均力敵。 |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公孫瓚,布舉畫戟望后心便刺。旁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矛,飛馬 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搜神威,酣戰呂布。 八路諸侯見張飛漸漸槍法散亂,呂布越添精神。張飛性起,大喊一聲。云長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到三十合,兩員將戰不倒呂布。劉玄德看了, 心中暗想:“我不下手,更待何時!”掣雙股劍,驟黃 騾馬,刺斜里去砍。這三個圍 住呂布, 轉燈兒般廝殺 ,八路人馬 都看 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 定,看玄德面上刺一戟,玄德急閃, 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走。 |
布趕上,挺戟望瓚后心便刺。旁邊閃出張飛,大叫:“三姓家奴休走!”呂布棄了公孫瓚,來戰張飛。五十合不分勝負。云長舞青龍刀來夾攻呂布:三匹馬丁字兒廝殺。又戰三十合。玄德看了,輪雙股劍去砍呂布。三個圍定,呂布架隔遮攔不住,倒拖畫戟,飛馬便走。 | 呂布縱赤兔馬趕來。那馬日行千里,飛走如風。看看趕上,布舉畫 戟望瓚后心便刺。傍邊一將,圓睜環眼,倒豎虎須,挺丈八蛇矛,飛馬 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張飛在此!”呂布見了,棄了公孫瓚,便戰張飛。飛抖擻精神,酣戰呂布。 連斗五十余合,不分勝負。云長見了,把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龍偃月刀,來夾攻呂布。 三匹馬丁字兒廝殺。戰到三十合戰不倒呂布。劉玄德掣雙股劍,驟黃鬃馬,刺斜里也來助戰。這三個圍住呂布。轉燈兒般廝殺。八路人馬,都看得呆了。呂布架隔遮攔不定,看著玄德面上,虛刺一戟,玄德急閃 。呂布蕩開陣角,倒拖畫戟,飛馬便回。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
呂布之文才 嘉靖本中所述之《表》,乃呂布一段文才。黃正甫本與毛本均未出現。 |
操知布絕婚奉命,覽所進表曰:“臣呂布自誅董卓,又罹喪亂,寄跡山東,本欲邀駕,知曹操忠孝,奉駕許都。臣前者與操交兵,今操保轉陛下,臣為外將,有兵自隨,恐有嫌疑,是以待罪徐州,進退未敢自專。近奉天寵,曲頒恩命,愧感交集。倘有征討,愿效努力,萬死不辭。謹表以聞。”布答操書,又十分嚴謹。操看了大喜,遂斬韓胤于市曹。陳登密諫操曰:“布豺狼也,勇而無謀,輕于去就,宜早圖之。”操曰:“吾素知呂布狼心野子,誠難久養。非汝父子莫能究其情,汝當與吾謀之。” | 忽報袁術又遣使命見布曰:“袁主早晚即皇帝位,立東官,太子催取令愛為皇后,早到淮南。”布怒曰:“反賊!焉敢如此!”即斬來使。遣陳登赍謝表,解韓胤同王則赴許都見操,操大喜,即斬韓胤于市曹。陳登密見操曰:“呂布,豺狼也,勇而無謀,宜早圖之。”操曰:“吾固知呂布如此,汝當與吾謀之。 | 操知布絕婚袁術 大喜,遂斬韓胤于市曹。陳登密諫操曰:“呂布,豺狼也,勇而無謀,輕于去就,宜早圖之。”操曰:“吾素知呂布狼子野心,誠難久養。非公父子莫能究其情,公當與吾謀之。”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
上表可見,學生列出了呂布的相貌、武功、文才等內容在三個版本中的文字比較。分析顯示出:呂布的相貌從嘉靖本到毛本,由清秀變得兇狠。呂布的武功從嘉靖本到毛本,漸漸弱化,而張飛的武功有所增強。三個版本都寫了曹操因呂布反對袁術、擁戴自己而“大喜”。但黃正甫本與毛本寫到曹操大喜的原因,只強調“布絕婚袁術”,而嘉靖除此之外,還寫了“布答操書,又十分嚴謹。操看了大喜”。可見,早期的嘉靖本寫呂布是頗有文才的,后期的版本,則只強調呂布的“勇而無謀”。
另一篇習作是曾劉石的《論“尊劉抑曹”思想——從戰斗描寫的版本差異說起》[5]。文章的主要觀點是,《三國志演義》的毛本與嘉靖本和李卓吾本相比,在武將戰斗場面描寫上有多處不同,這種改變的主要方式是:弱化曹魏集團武將形象和強化劉蜀陣營武將形象。通過對小說文本的梳理,以及對文本變化的類型和效果的分析,我們可以對“尊劉抑曹”思想的演變軌跡及其成因進行較為深入的探討。對戰爭場面加以比較的例證有很多,在此摘錄一則,對“趙云形象的強化”。這里分別比對了三個版本,即嘉靖本(嘉)、李卓吾本(卓)和毛本(毛)。
嘉:劉玄德敗走江陵 長阪坡趙云救主
卓:劉玄德敗走江陵 長坂坡趙云救主
毛: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嘉:趙云更不答話,來戰張郃,約戰十余合,趙云料道不能勝,奪路而走,背后張郃趕來,趙云拔青釭劍亂砍步軍,手起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染滿袍甲。所到之處猶如砍瓜截瓠,不損半毫,真寶劍也!
卓:趙云更不答話,來戰張郃,約戰十余合,趙云料道不能勝,奪路而走,背后張郃趕來,趙云拔青釭劍亂砍步軍,手起衣甲平過。血如涌泉染滿袍甲。所到之處猶如砍瓜截瓠,不損半毫,真寶劍也!
毛:云更不答話,挺槍便戰,約十余合,云不敢戀戰,奪路而走,背后張郃趕來,軍一齊擁至,云乃拔青釭劍亂砍,手起處,衣甲平過血如涌泉。
以上是前兩個版本(嘉本和卓本)第四十一回的相同場面,而毛本與之不同。嘉本和卓本里 “趙云料道不能勝”意思明確,是說趙云有自知之明,打不過張郃,主動避開。毛本里將其改為“云不敢戀戰”,意思就豐富了,包括為了保護劉禪而盡快突圍等等可能原因,而沒有直說趙云武力弱于張郃。毛本刪去對青釭劍的贊嘆,是為了強化趙云的勇猛形象,因為在冷兵器時代,高質量的兵器對使用者有很大的幫助,對于神兵利器的過多描述會讓讀者深刻覺得趙云突出重圍的主要因素是仗著寶劍的鋒利而不是自身的勇力。
這篇文章從戰斗描寫的角度出發,進行版本之間的比較,對“尊劉抑曹”思想被強化的過程以及原因進行討論。特別是對羅貫中與毛氏父子進行縱向的比較,從而分析“尊劉抑曹”思想不斷強化的緣由。這在以往的研究資料中比較少見,對《三國志演義》的版本比較研究或有所補益。
現知的《三國志演義》諸多版本中,從明代的嘉靖本到清代的毛本,尊劉抑曹的傾向漸趨明顯,隨之而來的,曾經與劉關張對壘的呂布形象,其 “反面人物”色彩也漸趨強化。而屬于劉備集團主要人物的趙云,其“英雄”形象則漸趨高大。學生通過版本異文的比對,從文字描述中找出其中的區別,這無疑是為印證傳統觀點,找到了一個新的考察視角。值得一提的是,周文業先生開發的小說軟件中,不同版本間的逐行比對和分窗口比對功能,對此項研究給與了很大幫助。
本科論文指導二:數字化檢索讓學生通過歸納去發現新問題
《紅樓夢》中人物的研究,以往的學生論文一般只談談個人的喜好,用幾個事例加以說明,或者對幾段情節沖突加以分析,大體就完成了。近三年,我在指導紅學論文,尤其是紅樓人物研究時,首先讓學生運用《紅樓夢》文本軟件[6],對所研究的人物進行“窮盡型”的檢索。下面針對幾個問題,例舉兩篇學生的研究體會加以說明。
寶玉的小廝是茗煙還是焙茗?
關于茗煙(焙茗)名字,2004級學生冉瓊(2007-2008年指導)的論文[7]對此加以關注。文章在余論部分提出疑問:
他的名字原來究竟叫做茗煙還是叫做焙茗?胡文彬先生根據這兩個名字出現的順序,認為他“原來叫茗煙,后來改名焙茗,再后來又恢復為茗煙”[8]。而周汝昌先生則認為“他原來叫焙茗,作者后來為其改名茗煙”[9]。也有人做過這樣的統計研究,即:“《紅樓夢》第二十三回與二十四回,是茗煙改名焙茗的分水嶺。直到第三十四回,名字仍舊叫做焙茗。第三十五回至三十八回中,小廝沒有現身。第三十九回突然又改為茗煙。”[10]這個結論主要依據的小說文本是庚辰本。
為此,學生又查閱了程甲本、程乙本的相關文字。通過統計發現,關于茗煙、焙茗兩個名字的轉換主要出現在小說第二十四回。兩個版本在二十三回前均作“茗煙”,從第二十回起直至后四十回,便改作“焙茗”。和庚辰本不同的是,程甲本、程乙本在第二十四回都交待了改名的原因。程甲本中有一句簡短的敘述:“只見茗煙改名焙茗的”。相比之下,程乙本交待的原因比較詳細,小說是借茗煙之口說出來的:“我不叫茗煙了,我們寶二爺嫌煙字不好,改了叫焙茗了。”可見,在“茗煙”與“焙茗”這兩個名字的問題上,程甲本、程乙本都作了可以自圓其說的處理,相對而言,程乙本解釋得更為細致。
“茗煙”與“焙茗”在三個版本中出現的情況統計
庚辰本 | 程甲本 | 程乙本 | |||
茗煙 | 焙茗 | 茗煙 | 焙茗 | 茗煙 | 焙茗 |
第9回 (15次) |
第24回 (8次) |
第9回 (16次) |
第24回 (8次) |
第9回 (16次) |
第24回 (9次) |
第16回 (4次) |
第26回 (5次) |
第16回 (3次) |
第26回 (5次) |
第16回 (3次) |
第26回 (5次) |
第19回 (17次) |
第28回 (5次) |
第19回 (18次) |
第28回 (7次) |
第19回 (18次) |
第28回 (7次) |
第23回 (2次) |
第33回 (4次) |
第23回 (2次) |
第33回 (3次) |
第23回 (2次) |
第33回 (3次) |
第39回 (8次) |
第34回 (3次) |
第24回 (1次) |
第34回 (2次) |
第24回 (4次) |
第34回 (2次) |
第43回 (23次) |
第39回 (8次) |
第39回 (8次) |
|||
第47回 (2次) |
第43回 (23次) |
第43回 (23次) |
|||
第51回 (2次) |
第47回 (2次) |
第47回 (2次) |
|||
第52回 (1次) |
第51回 (2次) |
第51回 (2次) |
|||
第56回 (1次) |
第52回 (1次) |
第52回 (1次) |
|||
第63回 (1次) |
第56回 (1次) |
第56回 (1次) |
|||
第64回 (1次) |
第64回 (1次) |
第64回 (1次) |
|||
第66回 (4次) |
第66回 (3次) |
第66回 (3次) |
|||
第80回 (6次) |
第80回 (4次) |
第80回 (4次) |
|||
第81回 (4次) |
第81回 (4次) |
||||
第84回 (3次) |
第84回 (3次) |
||||
第85回 (1次) |
第85回 (1次) |
||||
第87回 (1次) |
第87回 (1次) |
||||
第89回 (6次) |
第89回 (6次) |
||||
第93回 (1次) |
第93回 (1次) |
||||
第94回 (4次) |
第94回 (4次) |
||||
第101回 (5次) |
第101回 (5次) |
||||
第102回 (1次) |
第102回 (1次) |
||||
第117回 (1次) |
第117回 (1次) |
||||
第119回 (2次) |
第119回 (2次) |
《紅樓夢》版本眾多,各本關于這兩個名字的變化,又較為復雜,使得這個問題的研究難度較大。但是,各本中這兩個名字的變化又是有規律可尋的(見上表)。庚辰本、程甲本、程乙本中兩個名字出現情況的初步統計顯示,這種分布具有一定規律性,是值得注意的現象,有待進一步探討。
關于司棋的形象,2005級呂鵬慧的論文[11](2008-2009年指導)對其相貌、感情等問題都通過版本比對,進行了細致的探討。
1、司棋的體貌是裊娜還是碩人?
呂鵬慧的文章梳理了不同版本對司棋外表的描述。指出,在現知的《紅樓夢》眾多版本中,涉及到司棋形象完整描述的共有九個版本,分別為:庚辰本、戚序本、蒙府本、列藏本、甲辰本、夢稿本、程甲本、程乙本、東觀閣本。鑒于版本類型的多樣性,為保證既選取脂本系統,又選取程高本系統;既選取手抄本類型,又選取排印本類型,通過對比論證以后,選取了比較常見、且在各類版本中都具有代表性的庚辰本、戚序本、夢稿本、程甲本、程乙本五個版本來做分析論證。
關于司棋的外貌描寫,現存各個版本中都只有一句話,那就是第七十一回中鴛鴦看到的月下小影:
庚辰本:鴛鴦眼尖,趁月色見準一個穿紅裙子,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
戚序本:鴛鴦眼尖,趁月色看準一個穿紅裙子,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里的司棋
夢稿本:夗央眼尖,趁著半明的月色,早看見一個穿紅襖兒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2]
程甲本:鴛鴦眼尖,趁著半明的月色,早看見一個穿紅裙子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3]
程乙本:鴛鴦眼尖,趁著半明的月色,早看見一個穿紅襖兒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的,是迎春房里司棋[14]
由此可見,各版本中關于司棋外表的描述是大致統一的,只有兩點差別:其一,穿“紅裙子”還是“紅襖兒”?其二,是趁“月色下”還是“半明的月色”?
首先,關于第一點,只有夢稿本和程乙本中敘述是“穿紅襖兒”,而其他各版本中都是“穿紅裙子”,鑒于夢稿本中是先作“紅裙子”,后將“裙子”劃掉改作“襖兒”,而且程乙本是1792年定本,也晚于1791年刊刻的程甲本,考慮到傳抄誤差、再版修改問題,仍傾向于司棋的形象描述為“穿紅裙子梳鬅頭高大豐壯身材”,而且從視覺整體性上看,紅裙子比紅襖更顯得修長、高大。
其次,關于第二點差異,創建一個“趁月色”的模糊輕柔意境來凸顯司棋衣著鮮艷、身材高大豐壯的形象已是醒目之甚,至于有的版本里用“趁著半明的月色”這樣模糊的視野背景,并未更改司棋形象的主要特征,而是進一步把司棋與其他眾女子所不同獨特的形象躍然紙上,是更為形象化的描述。
2、司棋從小和他姑表兄弟是“一處玩笑”還是“頑笑起住”?
同是姑舅親的關系不足為奇,更為巧合的是司棋和潘又安同黛玉、寶玉一樣是兩小無猜,心心相印,投入愛情,卻又都被封建衛道士所不容的。這在程甲本第七十二回中有敘述:“那司棋因從小兒和他姑表兄弟在一處玩笑時,小兒戲言,便都訂下將來不娶不嫁。近年大了,彼此又出落的品貌風流。常時司棋回家時,二人眉來眼去,舊情不忘”[15],從這樣簡單的字句中可以看出司棋和潘又安從小是在一處玩笑的,他們是有感情基礎的,他們的愛情是建立在互相愛慕的基礎上的。這已經和黛玉和寶玉之間的關系模式很相似了,那么他們是否也像寶玉、黛玉一樣有行動起居在一處、彼此親近的機會呢?這在不同版本中敘述是不同的:
庚辰本:和他姑表兄弟在一頑笑起住時[16]
戚序本:和他姑表兄弟在一頑笑起住時[17]
夢稿本:和他姑表兄弟一處玩笑[18]
程甲本:和他姑表兄弟一處頑笑[19]
程乙本:和他姑表兄弟一處頑笑[20]
這樣來看只有庚辰本和戚序本兩個版本中有提到他們也是從小一處玩笑起住的,值得注意的是夢稿本的影印本上更是先是敘述為“和他姑表兄弟一處玩笑起住時”,而后把“住”字劃掉,再修改為“初”,變作“和他姑表兄弟一處玩笑,起初時小兒戲言”,因庚辰本年代較夢稿本、程甲本、程乙本都要靠前,因此單從夢稿本的修改問題上可以簡單推測出是因為在傳抄過程中有類似的誤差出現,從而導致了一些版本中只有司棋和潘又安一處頑笑的描述,因此關于這一句話更傾向于庚辰本的描述“從小兒和他姑表兄弟在一處頑笑起住”[21],這樣的描寫就增加了司棋和潘又安的關系和黛玉、寶玉間關系的相似度。
3、司棋情書中的香袋和香珠到底是誰送誰的?
在第七十一回“鴛鴦女無意遇鴛鴦”一節中被鴛鴦撞見二人在園中私會,雖未成雙,但已有無限風情,在抄檢大觀園中從司棋的箱子中翻出男人的錦襪和緞鞋,這些當為司棋作為體貼之物送與潘又安的,這作為他們表兄妹的關系也無甚可厚非之詞,史湘云、探春也曾做鞋相送寶玉,而且這些在不同版本中的敘述都是大致相同的。但是關于用大紅雙喜貼寫的情書中提到他們之間互贈的香袋、香珠在不同版本中卻有不同論述,所傳達的意思也有所不同:
庚辰本: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22]
戚序本:所賜香袋二個,今巳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略表我心。[23]
夢稿本: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24]
程甲本:所賜香珠二串,今巳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25]
程乙本:所賜香珠二串,今巳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略表我心。[26]
由此可見,從所做比對的五個版本中,可分為兩種情況:其一為“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其二為“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收,外特寄香袋一個”。這樣不同的表述對司棋和潘又安傳情達意的熾烈程度是有很明顯區別的,同時也涉及到是否是如戚序本第七十四回回前批中所述“司棋一事在七十一回敘明,暗用山石伏線。七十三回用繡春囊在山石上一逗便住,至此回可直敘起”[27],十錦春意香袋是作者用山石伏線暗表為司棋和潘又安私會時所丟。
首先看第一種情況,司棋送潘又安香袋,這種香袋當是司棋自己繡出來贈送給潘又安,這在《紅樓夢》里是允許的,黛玉就曾贈送過寶玉,并未被說是有傷風化;而第二種情況就不同了,香珠是女子所佩戴之物,香袋是男子佩戴之物,司棋和潘又安把各自的貼身之物互贈在封建衛道者眼中是有傷風化的,這從晴雯被逐出大觀園后寶玉去探望之時把貼身棉襖和寶玉互換,說是不枉單了虛名就可以簡單推測出。
然而他們之間傳情達意的方式到底是怎樣的呢?在夢稿本中是先寫“所賜香袋二個今已查收,外特寄香珠一串”后改為“所賜香珠二串,今已查外特寄香袋一個”,而庚辰本作為所知較早的版本也是采用第一種說法。況且,如若是第二種情況,潘又安作為男子應該是不會自己繡制香袋的,這個香袋應該是潘又安在市面上買來的,這樣就和鳳姐分辨繡春囊不是自己所丟時分析的一樣是市面貨,而且潘又安只送給了司棋一個,因而傻大姐在園子假山后面撿到的十錦春意香袋就會很容易被落實為司棋和潘又安所丟。其實作者本沒必要坐實司棋的“罪行”,坐實了反而顯得行文呆板無趣,因此鑒于版本傳抄間的問題,抄檢大觀園時也并未在司棋箱子里發現香袋,更傾向于論述的第一種情況,不去坐實封建衛道士給司棋和潘又安的“罪行”,同時也能表述出司棋和潘又安傳情達意的方式的與眾不同。
從冉瓊、呂鵬慧的所引用版本文字的附表和注釋可見,這些學生除了參考電子文本[28]的檢索,同時還與紙本書籍相對照。以往的小說人物研究,往往是舉例型的,通過一言一行或一些言行去判定一個人物的性格特點或愛憎傾向。而數字化研究方法的介入,通過全書檢索,將以往的舉例型研究,變為窮盡型研究。有利于對于一個人物進行全面的把握,增強了小說研究的科學性。尤其是,能促使剛剛接觸論文寫作的大學本科生,培養一種相對科學的學習和研究習慣。
研究生指導:數字化軟件讓學生在比對和統計中提煉新觀點
2000年底,《北京師范大學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簡稱“北師本”)的披露,開始受到紅學界的關注。其現存回數與脂批情況,大同于庚辰本,然正文與庚辰本亦有較多異文。一般認為此本是在建國前后完成的一個校本,其前三十回和后十回是陶洙整理、抄寫的。[29]然也有學者認為北師本早于北大所藏庚辰本,是一個有獨立價值的舊抄本。[30]而以北師大張俊先生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在仔細勘對了北師本與庚辰本之間的不少異文后,認為北師本是以庚辰本為底本,并參照己卯本、甲戌本、戚序本、程甲本或甲辰本進行了校補、整理。還指出北師本上的少數異文,與舒序本、列藏本、夢稿本、蒙府本等相同,但是按照陶洙在1954年去世的時間來看[31],這幾種版本他看到的可能性不大。可最近網上有人考證出陶洙一直活到了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且后發現的幾個抄本都在陶洙手中收藏過,甚至就是他偽造的;所以北師本中才會出現這些異文。[32]針對這一現狀,有必要在對北師本與甲戌、己卯、庚辰、戚序等本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再對北師本與建國后發現的各抄本加以比對。
2008年秋,應我們的科研急需,周文業先生特將建國后發現的各抄本,主要包括1953年發現的甲辰本,和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發現的夢稿本、蒙府本、列藏本,連同北師本和其他版本一同制作成比對軟件。我指導研究生高文晶同學,先期完成了后十回(第七十一回至八十回)的檢索、比對和分析工作。我們用統計和列表的方式,從總體上來把握北師本后十回與各抄本之間的關系,從中亦發現一些新問題。
表1:各抄本獨與北師本后十回相同之處統計表[33]
版本/回數 | 甲辰本 | 夢稿本 | 列藏本 | 戚序本 |
71 | 2 | 2 | ||
72 | 1 | 1 | 1 | |
73 | 1 | |||
74 | 1 | 4 | 1 | |
75 | 1 | 1 | ||
76 | 1 | |||
78 | 3 | 1 | 7 | |
79 | 1 | 2 | ||
80 | 4 | |||
合計 | 3 | 5 | 8 | 19 |
表2:北師本后十回與各抄本相似度對照表[34]
版本/回數 | 列藏本 | 夢稿本 | 蒙府本 | 甲辰本 | 戚序本 | 庚辰本 |
71 | 59.58% | 56.63% | 69.35% | 65.42% | 74.85% | 77.13% |
72 | 62.67% | 57.56% | 66.88% | 68.85% | 74.76% | 75.49% |
73 | 6.88% | 55.97% | 68.11% | 66.86% | 71.8% | 68.99% |
74 | 6.9% | 53.9% | 69.46% | 67.58% | 72.61% | 71.43% |
75 | 60.37% | 59.3% | 67.71% | 36.38% | 70.35% | 70.89% |
76 | 26.78% | 64.51% | 70.2% | 68.55% | 19.9% | 72.31% |
77 | 29.51% | 60.64% | 66.68% | 62.65% | 71.01% | 70.99% |
78 | 63.69% | 62.71% | 66.48% | 61.72% | 73.58% | 67.23% |
79 | 61.69% | 69.48% | 71.71% | 76.96% | 68.47% | |
80 | 62.65% | 69.33% | 69.34% | 73.25% | 74.9% |
通過兩張表的比對,我們不難發現,北師本的后十回中和列藏本的相同之處較多,但二者的相似程度卻是最低的,這就產生了一個十分矛盾的現象。究其原因可能是,列藏本雖然在內容上大部分從己卯本和庚辰本,但“總的看來字句較為簡練,重復、拖沓、多余的話語較少”,文字特色追求語意貫穿、含義清楚又干凈利落。[35]這一方面可能導致它與庚辰本在具體文字上略有差異,進而致使它與北師本在總體的相似程度上不高;另一方面,也或許正是它的這個優點與特色,又使它在某些個別地方與北師本出現了驚人的一致。尤其是在第七十四回,二者在相似度不到7%的情況下,相同之處反而最多。雖然只是在稱呼上多次明確了是“王善保家的”,但列藏本和北師本這樣寫卻是十分必要的;因為“王家的”不僅可以指“王善保家的”,也可以指代前文“王住兒家的”。要之,這些雖然不能證明陶洙一定參看了列藏本,卻可以說明陶洙在整理北師本時,并不囿于庚辰本,而也在追求含義的清晰明了,文字的簡潔流暢。
而在各抄本中,除了庚辰本之外,與北師本相似度最高的還是戚序本。北師本也確實參照戚序本校改了不少地方,尤其是在第七十八回,就有7處之多。這一回二者的相似度也比其它抄本都高,不知是否因為庚辰本中此回有什么不足。但戚序本的第七十六回與北師本的相似度卻是最低的,只有不到20%;而與它文字大體相同的蒙府本卻很高,有70%;戚序本和蒙府本在第七十六回的明顯差異需要進一步探討。
雖然庚辰本與北師本的相似度最高,但也只有70%左右。那另外的30%中,除了有源于戚序本的校改,和建國后發現的幾個抄本有相同的文字之外,或許還有一些是陶洙自己加工的。實際上,我們在比對的過程中也確實發現了一些目前尚無版本依據的文字,它們極有可能是陶洙根據文意而自己改寫的。因而陶洙決不是簡單、機械地過錄了庚辰本,除了增補、校改之外,他甚至還進行了加工和改寫。[36]
《紅樓夢》和幾大古典小說的版本研究,正日益走向科學發展的道路。與以往的手工型的、例舉型的版本研究相比,數字化的快捷型的、窮盡型的對比分析已顯示出較大的優越性。而古代文獻數字化工作者,與古典文學研究者的合作,按需研發,供求結合,可以有的放矢地提高雙方的工作效率。目前的研究生多是“80后”的年輕人,與古籍版本的紙本文獻相比,他們更熟悉計算機。所以,因時制宜地引入《紅樓夢》版本數字化軟件,再逐一核對紙本,對于研究生順利地進入課題,通過檢索、比對,以及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提煉出自己的看法,起到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綜合以上例舉的四個方面可以看出,在課堂教學中,數字化軟件為文學史教學研制了新的教學輔助資料。在本科論文指導過程中,數字化比對為學生自己去印證傳統觀點提供了新的考察視角;而且數字化檢索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歸納去發現新問題。尤其是在研究生論文指導上,數字化軟件能夠讓有一定文獻基礎和計算機應用知識的學生,在比對和統計中凝煉出自己的體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數字化軟件在古代文學教學和學生論文指導中的應用,可以更注重從文本出發,注重用事實說話,更突出文學學科的科學性。
2009年立秋日后三日于中關村
注釋:
[1]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40頁。第四冊分卷主編為黃霖、袁世碩、孫靜。
[2] 周文業《〈三國志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紅樓夢〉版本數字化及計算機自動比對)》,首都師范大學中國傳統文化數字化研究中心,2007年8月。
[3] 張昊洋《非類型化的呂布——從〈三國志演義〉的版本比較看呂布形象的變化》,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05年本科畢業論文。
[4] 參見張昊洋論文中的附表,收入本文時有修訂。
[5]曾劉石《論“尊劉抑曹”思想——從戰斗描寫的版本差異說起》,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07年本科畢業論文。
[6] 《紅樓夢》電子版,見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研制《國學備覽》,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國學經典文庫系列光盤2006版。
[7] 冉瓊《論茗煙在〈紅樓夢〉中的作用》,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8年本科畢業論文。
[8] 胡文彬:《茶香四溢滿紅樓:〈紅樓夢〉與中國茶文化》,載《紅樓夢學刊》1992年第4期。
[9] 周汝昌:《紅樓夢新證》(增訂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76年,第1120頁。
[10] 李昕:《一介小廝 兩名并出》,《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4期。
[11] 呂鵬慧《〈紅樓夢〉中司棋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09年本科畢業論文。
[12] 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30頁。
[13] 曹雪芹:《紅樓夢》,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60頁。
[14]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839頁。
[15] 曹雪芹:《紅樓夢》,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61頁。
[16]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993頁。
[17] 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頭記》(卷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779-2780頁。
[18] 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33頁。
[19] 曹雪芹:《紅樓夢》,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61頁。
[20]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841頁。
[21]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993頁。
[22] 曹雪芹:《紅樓夢》,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第2版,第1034頁。
[23] 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頭記》(卷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899頁。
[24] 曹雪芹:《乾隆抄本百廿回紅樓夢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863頁。
[25] 曹雪芹:《紅樓夢》,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585頁。
[26] 曹雪芹:《紅樓夢》(第三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第876頁。
[27] 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頭記》(卷八),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2855頁。
[28]首都師范大學尹小林先生提供的《國學備覽》、周文業先生提供的《紅樓夢》十幾個版本的數字化軟件。
[29]參見馮其庸《關于北京師范大學藏〈石頭記〉庚辰抄本的幾點思考 》,載《紅樓夢學刊》2004年第4輯。
[30]以周汝昌和喬福錦的觀點為代表,參見周汝昌《評北京師范大學藏〈石頭記〉抄本》,發表于《光明日報》2003年5月22日;喬福錦《北師大藏〈石頭記〉舊抄本考辨札記》,載《明清小說研究》2005年第1期。
[31]據周紹良先生的介紹和胡文彬先生推測,陶洙可能死于1954年或此后不久。參見曹立波、張俊、楊健《北師大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來源查訪錄》,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胡文彬《陶洙與抄本〈石頭記〉之流傳》,載《紅樓夢學刊》2002年第1輯。
[32]以陳林的觀點為代表,參見他的文章《揭秘狄葆賢、陶洙共同偽造“戚序本”》,博客地址:http://daofeichang.blog.163.com/blog/static/65755378200892735840495/,訪問時間:2008年11月27日。
[33] 庚辰本為北師本的底本,二者有諸多相同之處,故未列出。蒙府本沒有獨與北師本相同的文字,也未列出。第七十七回其它抄本也沒有獨與北師本相同的文字,亦未列出。
[34]此表根據周文業先生提供的“紅樓夢版本數字化”光盤,進行相似度比較而得出,按相似度由低到高排列。列藏本第七十九、八十兩回未分,故未加比對。
[35]周書文《點校〈紅樓夢〉列藏本的六個問題》,載《南都學壇》1999年第1期。
[36]見高文晶、曹立波《從北師本后十回看其與各抄本之間的相似性》,收入論文集《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版本研究和數字化》2009年6月。
發布日期:2009-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