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鵬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
摘 要:公元1074年至1076年是蘇軾的密州時期。在這兩年中,蘇軾思想進一步雜糅佛老,形成超然觀與仕途進取心態并行不悖的現象;與思想變化同時出現的是,蘇軾此間的詩詞文創作開始形成明顯的風格,創作已經臻于成熟,在藝術手法、思想內容等方面已經顯現了他后期詩文創作的一般內容。
關鍵詞:蘇軾;密州;思想;創作;超然;進取
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九月,蘇軾受詔移知密州,秋末離杭,歷湖州、蘇州、楚州等地,于是年十二月三日到達密州任,至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十二月移知河中府,離開密州,①共在密州生活工作了兩年多一點的時間。雖然時間不是很長,但在蘇軾一生中,對其思想、創作的成熟與定型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與之前的杭州時期、之后的徐州時期,共同組成了蘇軾思想創作轉變的關鍵。
蘇軾生平分期:
一、家居讀書
二、中舉應制及初入仕途(監官告院、直史館)
三、出為地方官(通判杭州及密州、徐州、湖州太守)
四、人生的重大轉折(烏臺詩案,黃州謫居、移汝、居常、赴登州出守杭、潁、揚、定四州)
五、人生最為淡泊平定之時,達到人生智慧的巔峰(貶逐惠州、儋州以及北歸、逝世)
可見,知密、徐、湖三州是蘇軾人生旅途的一個重要驛站:初出茅廬,既開始對官場有所了解,又還未經歷后來的官場劇痛;才華開始盡情釋放,思想開始日漸成熟。在密州的生活,總體而言是平淡的,正是這份“平淡”所蘊含的“東武遺風”給蘇軾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蘇軾,也讓這股遺風吹得更響。
一、從容而來,淡然而居
1.帶著淡淡的幽怨而來。蘇軾來密州上任時的官銜是:朝奉郎、尚書祠部員外郎、直史館、知密州軍州事、騎都尉。這么一大串職務,實際上僅僅“知密州軍州事”一職是實職。
蘇軾知密州,正是人生“不惑”之年,又是在經歷了喪母、喪妻、喪父、初嘗官場險惡(新舊黨爭)之后,②故而其思想出現較大變化是正常的。這時期,蘇軾很大時間與精力放在了論禪、談莊和交游上。
但是,蘇軾并不以淪落人自居,而是積極地上書言事。勤政愛民,很多時候冒著風險為民請命,這正是蘇軾的偉大之處。雖然思想受到儒道釋的復雜影響,但他并未因佛而消極,因道而隱世,因儒而消沉。蘇軾之天才,在于他很好的柔和喝了這三種思想,為自己所用,所以能在密州當時那樣的環境中,一邊稱職的作者政務,一邊享受生活,獲得精神上的安適與愉悅。
2.良好的上下級關系與和諧的同事關系,周圍許多仰慕蘇軾文才與人品的郡中賢才。蘇軾的上級京東東路轉運使騰元發、京東東路轉運判官李察,京東路提刑段繹,同級密州通判劉庭式,下級諸城縣令趙昶,諸城州學教授趙明叔、章傳道、陳開以及諸城鄉老、士子等等,都對蘇軾抱有好感,蘇軾與他們有非常密切的關系,他們之間有大量的詩文酬唱之作。③
蘇軾調任密州知州第二年,修復了一座殘破的樓臺,其弟蘇轍為之起名“超然”。蘇軾遂有名篇《超然臺記》,在這篇散文中,他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自己超然物外、無往而不樂的思想。這實際是政治失意后精神苦悶的自我排遣。仕途的坎坷不平,使他的思開始產生了歸向老莊的傾向。所謂超然之樂,實際含有政治失意的辛酸。既不能擺脫官場,又要尋求超然之樂,正是內心世界矛盾的體現。唯其有這種矛盾更使文章委宛多姿,意味深長。文章寫景生動,說理透辟,語言清新自然行文如汩汩流泉,體現了蘇文灑脫自如、縱橫不羈的特點。文中描寫了自己在密州的生活,可謂是“以苦為樂”的,這種矛盾,也構成了蘇軾以后生活創作的基礎?梢哉f,仕與隱地矛盾,儒與道的矛盾,貫穿蘇軾生活的始終。在密州的這段還算平靜的日子,廣泛的交游酬唱,思索人生,寫作的風格漸趨成熟。
二、豪放成型,婉約動人
蘇軾在密州,思鄉、思親、思舊、思用之情交織,寫出了很多傳統的婉約之作,同時開創了豪放詞派。豪放詞風初成,婉約之作已臻完美,創作題材非常豐富,寫景、記事、酬唱、贈別、婉詞、祭文都有較為可觀的數量。可以說,此時蘇軾的文風已經基本定型,少了前期的書生氣和那種宋人身上普遍的的酸雅之氣,而在其后的黃州惠州儋州時期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與成熟。下面以其此時創作在其一生中所占之地位分述詞、詩、文創作。首先,這一時期最大的成就是豪放詞的首先出現筆端。如歷來被視作蘇軾也是北宋第一首豪放之作的江城子詞:
江城子·密州出獵(熙寧八年六月)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詞可謂豪放之至,然與后期(黃州惠州儋州時期)的豪放詞相比,更過之而無不及。念奴嬌詞,豪則豪矣,然稍有人生不如意之消極,流露出一份自嘲的悲涼,這首詞中,透出的全是豪放,進取。
然而此時豪放詞并不占據蘇軾全部創作的主流。更多的還是傳統的婉約之作,內容多是寫景、記游、贈友、懷親等。
在此期間,蘇軾創作數量最大的是介于婉約與豪放之間的一類詞,姑且稱之為“曠詞”。這類詞可以理解為是婉約像豪放的轉變,但是這類詞只有蘇軾能寫,蘇軾在密州寫得最好。譬如:
蝶戀花·密州上元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賡,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鹄錈粝∷断,昏昏雪意云垂野。
“寂寞山城人老也”,蘇軾在密州,卻是寂寞的。沒有施展自己才華抱負的用武之地,沒有朝中大臣的尤其是皇帝的理解。這樣就不覺要感嘆“人老也”,也就只能偶爾“聊發少年狂”,而盼著“何日遣馮唐”了。而與當地士人的交往,以及與故舊親朋的書信往來,還是讓他看見了生活的一線希望,享受到了生活中的:“美好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鹄錈粝∷断拢杌柩┮庠拼挂啊。
雨中花慢
今歲花時深院,盡日東風,蕩飏茶煙。但有綠苔芳草,柳絮榆錢。聞道城西,長廊古寺,甲第名園。
有國艷帶酒,天香染袂,為我留連。清明過了,殘紅無處,對此淚灑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會聊追短景,清商不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態,付與明年。
蘇軾在密州期間創作最多的是與友人之間的唱和酬答之作。如:
減字木蘭花·送東武令趙晦之
賢哉令尹。三仕已之無喜慍。我獨何人。猶把虛名玷縉紳。
不如歸去。二頃良田無覓處。歸去來兮。待有良田是幾時。
減字木蘭花·送趙令春光亭下
流水如今何在也。歲月如梭。白首相看擬奈何。
故人重見。世事年來千萬變。官況闌珊。慚愧青松守歲寒。
滿江紅·正月十三日雪中送文安國還朝
憂喜相尋,風雨過、一江春綠。巫峽夢、至今空有,亂山屏簇。何似伯鸞攜德耀,簞瓢未足清歡足。
漸粲然、光彩照階庭,生蘭玉。幽夢里,傳心曲。腸斷處,憑他續。文君婿知否,笑君卑辱。
君不見周南歌漢廣,天教夫子休喬木。便相將、左手抱琴書,云間宿。
蝶戀花·密州冬夜文安國席上作
簾外東風交雨霰。簾里佳人,笑語如鶯燕。深惜今年正月暖。燈光酒色搖金盞。
摻鼓漁陽撾未遍。舞褪瓊釵,汗濕香羅軟。今夜何人吟古怨。清詩未就冰生硯。
這些小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蘇軾“悠游”的生活。但是詞作的背后,卻是他深深的痛苦。也許,這些詞僅僅是一種對生活中無奈的事情的排解吧。
蘇軾此期的詩歌創作也是值得一提的。蘇軾在任期間,幾乎游遍了密州所有山川勝跡,又修建超然臺,更多的則是與眾多文人墨客交游,之間互相酬唱之作很多。這些詩歌,主要表現了蘇軾的“超然”思想,以及思鄉懷親等思想。在藝術上達到了飄逸瀟灑、文質俱佳的境界。這些詩歌多是表現蘇軾在不被朝廷重用的情況下,寄情于山水,超然曠達地生活,尋求一種對現實的超越(其實蘇軾是非常稱職的,他的“超然”不等于逃避,而是在一種苦悶中的更和諧的進取方式)。在這些詩歌中,沒有像詞中“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那樣直白表明進取的語言,全是顯示自己無意入朝,安適于目前處境的,如:
盧山五詠
圣燈巖
石室有金丹,山神不知秘。
何必露光芒,夜半驚童稚。
三泉
皎皎巖下泉,無人還自潔。
不用比三星,清光同一月。
飲酒臺
博士雅好飲,空山誰與娛。
莫向驪山去,君王不喜儒。
盧敖洞
上界足官府,飛升亦何益。
還在此山中,相逢不相識。
障日峰
長安自不遠,蜀客苦思歸。
莫教名障日,喚作小峨眉。④
除最后一首障日峰難以確定是思鄉還是思君之作而外,另外四首都是表達無意仕進的。這是蘇軾“超然”的一個表現,是道家、佛家影響的結果,這與蘇軾的儒學思想并不矛盾。
這五首小詩,平淡自然,意境輕靈,頗得盛唐山水田園詩人五絕遺韻。而他們所表達的思想,則在唐人隱逸主題之外。蘇軾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正如這些詩所表現出來的,既想到了“君王不喜儒”的悲哀,發出了“何必露光芒”“飛升亦何益”的苦嘆,以及“還在此山中”的歸隱思想;然而,蘇軾還是希望“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這與蘇軾所受家教以及他的性格有很大關系:少年讀書時即有“范滂”之志了。蘇軾的矛盾心理是不難理解的。
總之,蘇軾一生流寓大半個中國,橫歷東西,縱覽南北,他的身上有著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文化烙印,他的血液歷流淌著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以蘇軾的思想與才華、人品與操守,他在各地為官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他的思想與創作,既受當地文化背景的影響,又反之深刻地影響了當地文化的品格,發展了地方文化的內涵。蘇軾與地域文化,是值得我們大力研究的一個課題。此文草率為之,拙劣有余,以為拋磚之作吧。還請方家指正。
注釋:
①據孔凡禮《蘇軾年譜》及蘇軾詩文補充。
②22歲:蘇軾與蘇轍同登進士第;四月,蘇軾母親程氏病終。
25歲:授河南府福昌縣主簿,初入官場。
30歲:妻子王氏卒于京師。
31歲:蘇洵卒,時年58歲。英宗皇帝聞而傷之,命有司具舟載其喪,由蘇軾扶護,歸葬于蜀。
蘇軾34歲喪除還朝之后,因“王安石執政,素惡其議論異己,以判官告院!痹诔酗柺艽驌艉,出判杭州,進而“以轍之在濟南也,求為東州守。既得請高密”。
③如《與元發第四簡》,《送李公恕赴闕》,《除夜病中送段屯田》《書劉庭式事》等。這類詩文是蘇軾在密期間創作的一個主要方面。
④以上詩詞均選自孔凡禮編著 《蘇軾年譜》,中華書局出版。
發布日期:200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