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彥稚 劉雪平 寧 陽
作者簡介:姜彥稚,1955年生,男,漢族,湖南長沙人,湖南圖書館文獻研究所館員,從事古籍和古舊字畫工作達30年之久。
經(jīng)過近兩年多的編輯,反映湖南圖書館藏古舊書畫的《清風畫韻》扇面選輯出版了。容納其間的藝術精品達五百余幅,如此集中大量的古舊扇面選輯,在出版史上尚屬首次。隨手展閱,將會使人陶醉在奇妙精巧的扇面藝術海洋中,與清風為伍,有澄澈作伴,對扇與扇面藝術有更深的認識,心靈上也會得到一次美的洗滌。
中國的扇和扇文化可謂歷史悠久,一把小小的扇子本意納涼,驅(qū)逐酷暑,氣清風和,得到一種身體上的舒適愉悅感,不意卻成為抒發(fā)情懷之物,因能工巧匠的精良制作或名人雅士的絕美書畫而成為世間難求的收藏珍品。且在千百年的蓬勃發(fā)展中,形成了一種饒有意趣而有濃厚底蘊的扇文化,平凡中透沁著高貴,綿延至今,可謂歷久不衰,經(jīng)世不絕,展現(xiàn)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別開生面、大放異彩的另一面。
我國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了扇子的雛形,傳說有“舜作五明扇”。殷商時的羽扇除納涼去暑外,還給帝王貴族做障塵蔽日、凸顯皇家威嚴的儀仗。后來用作扇風取涼的用途就越來越普遍了。漢代出現(xiàn)了扇子的新形制——團扇,也稱“合歡扇”,暗合中國人諸事求圓的情結。漢成帝時女官班婕妤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到唐代扇子的種類日益繁多,有羽扇、素羅扇、團扇、紈扇、福壽扇、碧紗扇、蟬翼扇等,形狀也有了豐富變化。折扇的出現(xiàn)始于宋代而盛于明代,明清以后的扇子不僅從扇骨、扇柄、扇墜、扇袋、扇流蘇等藝術裝飾配套上非常考究,扇骨的材質(zhì)也競相貴重,像有湘妃竹、梅鹿竹、玉竹、沉香、象牙、玳瑁、檀香、紫檀、翡翠等珍貴材料,工藝加工也更為別致,雕鏤、刻、嵌等手法多樣,這正可套用郭沫若的一句題扇詩:“清涼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奪天工。”扇子甚至成為人們身份地位、審美傾向、情趣追求的象征。而扇子名聲大噪,也因其方寸之間所展現(xiàn)出精美的詩、書、畫、印融于一體的書畫藝術。扇面上題字作畫,其年代也追溯甚遠,據(jù)唐代張彥遠著的《歷代名畫記》記載了三國時期楊修給魏太祖曹操畫扇,誤點成蠅的故事。而這種題詩、作畫之風,興盛于唐宋時期,明清之后,書扇、畫扇、用扇、藏扇之風日盛,扇面書畫藝術開始蓬勃發(fā)展,達到了一個鼎盛時期,成為一種任意點染、情韻自見的時尚,當時的文人騷客、丹青妙手無不在其上揮毫潑墨,酣暢淋漓地展現(xiàn)自己的才情,上下亙?nèi)儆嗄辏矔嬅遥瑹o不琳瑯滿目,古色浥人。扇畫藝術也獨立成為中國國畫創(chuàng)作的一種特定形式,以其高雅的文化內(nèi)涵、巧妙的用筆手法、淡雅幽遠的意境,而受到無數(shù)人們的喜愛和崇尚。
扇面書畫以其精致、小巧,極具變化與小中見大的藝術風格迥異于條幅、橫披、條屏、冊頁、手卷等其他書畫形式,輕搖羽扇,不僅是一種雍容平靜,超凡脫俗的舉止,其書畫更是千百年人們清新悠遠、氣韻生動的審美情趣的不懈追求。無論是那“咫尺之內(nèi),而瞻萬里之遙;方寸之中,乃辨千尋之峻”的山水,或是逼真生動、筆意靈活、爭奇斗艷的人物花鳥,亦或是疏宕秀逸、氣勢縱橫、古樸凝重等特色各異的書法,無不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精髓的極致體現(xiàn)。一丘一壑,一水一石,一物一景,一字一人,一點一抹,或揮或掃,或濃或淡,逸筆草草,寥寥數(shù)筆,不求形似,得于心,應于手,任意而為,言意無窮,呈現(xiàn)出一種不著痕跡的自然美,從而賦情于景,寄情言志,抒發(fā)胸中逸氣。而且扇面的形狀各異,不是上寬下窄,就是圓扁不一,大多短小精悍,線條曲折不一,有一種動態(tài)靈巧的美感,在這樣特定的形狀范圍內(nèi)進行繪畫題字,就是要匠心獨具,布局要疏密有致,大小得當,輕重適宜,畫家要巧妙構思,遠近取與,虛實相生,有無輝映,渾然一體,以精煉生動的筆墨在狹小的空間內(nèi)幻化出無窮的意境來,在取法實物之余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情與景諧,境由心生,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對意境的追求。扇面大多都是這種“言有盡而意無窮”之作,筆簡形具,萬里江山歸一握,宋朝的李石就生動地描述了這一情景:“素縑咫尺十分圓,淡墨濃陰畫手傳。惟恐動搖天地窄,只應掌上握山川。”
風格即人格。人們喜用扇題詩作畫,喜用扇增添風流韻味,更重要的是扇子寄托了他們風神飄灑、高雅淡泊的人生追求和人格理想。清雅自由、潔身自愛,是中國文人所欣賞的處世之道,莊子曾把這種自由至真人格推到了極致: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中國古代哲人常常在表達對掃盡俗欲、但存高遠、回歸虛靜本真的人格的追求,此種情懷滲古浸今如何擺脫現(xiàn)實的牽絆,無累于物,成就精神上的高蹈和超越,成為很多人不懈的追求。“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輕搖羽扇,在隨皓腕以徐轉(zhuǎn)的扇底清風中,澄懷觀道,不僅意圖扇走縷縷黑暗丑惡,扇去塵囂煩惱,扇掉種種羈絆束縛,回歸清明世界,同時也企盼能不為凡俗所累,不以個人進退榮辱縈懷,清新俊逸,瀟灑自然,臻于超塵拔俗,純潔明澈、隨心所動的高尚清澄人格境界,追求一種從容不迫,凜然為公的“圣賢氣象”。而筆墨就是畫家心聲的延續(xù),因此落筆于扇面小品中,也大多是山水有清音,暢敘于幽情,師法自然,意興闌珊,用逸筆,抒逸氣,成逸品,甚至體現(xiàn)為翰墨游戲來表達自己閑逸自適的心態(tài)。
正因為人們賦予扇子豐富情感,在眾多的文學作品或舞臺表演中,扇子也充當了人們表達人生情趣、借物抒心的最好工具。既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的閑情之致,也有“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風流倜儻,也有“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的豪情壯志。同時扇子舞、扇子詩、扇聯(lián)、扇謎等等特定的藝術形式也逐漸定型,扇子已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個顯著的文化符號,成為一個特定的意象象征。有偈子云: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國。君掌盛無邊,剎那含永劫。小小的扇子,咫尺之間盡顯大千世界,也承載著千百年中國人心目中追求著的人格理想和審美雅趣。
湖南圖書館肩承著百余年的歷史底蘊,歷來注重各種文化載體的收藏,特別是字畫方面,歷朝歷代作品,可謂洋洋大觀,已成為湖南圖書館不同于全國其他圖書館的一大特色。而湖南圖書館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征集、收藏、整理、揭示、開發(fā)文獻資源為己任。為彰顯湖南圖書館百余年來豐富的館藏資源,也為了更好地宣傳和揭示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在扇面書畫作品上的燦爛,讓人們領略扇面藝術的魅力,我們整理出版了《清風畫韻》這本湖南圖書館館藏畫冊,全書收錄書畫作品516幅,是從湖南圖書館千五百余幅古舊扇面字畫中擇選出的一小部分,涉及作者573人,比較全方位地呈現(xiàn)了我華夏歷史上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書畫作品,而且畫作年代跨度較大,最早的有南宋時期的佚名人物團扇,精細古樸,而最晚的則晚至民國,如沈尹默的詩文行書扇面,字跡瀟灑,如行云流水。
這部畫冊涵蓋了上至宋,下至民國的近千年歷朝歷代之書畫名家,或名士顯臣,或逸隱僧道的書畫作品,其中進士就近百人,且狀元、探花、榜眼充盈其間,書畫精品不勝枚舉,如康熙皇帝的錄元代張可久詞扇面,體現(xiàn)康熙帝成熟的書法水平;宮廷畫家焦秉貞的農(nóng)耕女織圖,生動樸茂;讓人稱奇的是趙之謙的節(jié)徐孝穆《玉臺新詠序》,泥金紙本,蠅頭小篆,在僅只三巴掌大小的扇面上就足足有三百十三字之多,幾乎是此序的全文,可見其編排之精心,書法之高超。在這部畫冊中收錄的各個時期各種書畫流派的代表人物的扇面更是繁不勝舉,如“勾花點葉”畫派創(chuàng)始人周之冕的木蘭圖,運用了他繪畫兼工帶寫的典型手法;江西畫派創(chuàng)始人羅牧,曾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在這里我們將欣賞到他的仿米海岳山水圖,墨色滃然,林壑深秀,很能體現(xiàn)他“多水墨”的繪畫風格;創(chuàng)篆刻流派之“莆田派”的明人宋玨,他的扇搖風松圖莊重逸神;還有西泠八家之一、長于篆刻的黃易,其山野悟禪圖團扇更是意境悠遠。
為宣傳湖湘文化,本書首次大量地集中了湖南自清初以來各個時期湖湘名士的書畫扇面作品,數(shù)量達265幅之多,從書畫藝術的角度展現(xiàn)了湖湘文化的燦爛,著力體現(xiàn)湖湘書畫藝術的整體發(fā)展脈絡。如湘軍統(tǒng)帥曾國藩的錄顧炎武《日知錄》卷二錫土姓文行書扇面,字體昂揚瘦勁;彭玉麟的蘭竹圖,與其作梅相比又具別樣風味;左宗棠的跋王維輞川圖題識團扇,灑金紙面,筆風激邁雄強;清代大書法家何紹基的錄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行書扇面,用筆縱逸,極具形意相容之意境;亦有清代陶澍的節(jié)錄唐李程《五色賦》文扇面,湘陰人李星沅的詩文行書扇面,善化人賀熙齡的錄蘇軾《書張少公判狀》文行書扇面等等,都可以讓人瞥見絢麗的湖湘風情及其湖湘人不可復制的人格魅力和性格特質(zhì),從而窺見在文化氤氳下的整個湖湘書畫藝術的興盛。編者在編輯過程中,僅從作品的內(nèi)容、名稱、款識、質(zhì)地、印章作客觀描述,對作品的作者作簡單介紹,然在描述及介紹上考據(jù)嚴謹而翔實,但對作品本身也不妄加評論,亦不言其真?zhèn)危o讀者以獨立思考和鑒賞的空間,體現(xiàn)出比較謹慎而嚴謹?shù)膶W術風格。
這部《清風畫韻》扇面選輯就是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載體,讓人驚嘆于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瑰麗深邃,同時為潛心書畫創(chuàng)作和注重古舊字畫研究的書畫家和學人們提供了一套頗有價值、可供借鑒的案頭讀物。
發(fā)布日期:200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