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雉山
春聯是楹聯(對聯)家族的一個重要成員,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也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珍寶。每到農歷新年的春節,全國各地城鄉千家萬戶都要貼掛春聯,呈現一派辭舊迎新的景象,平添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古代春聯也叫桃符),宋人王安石的《元日》詩就是寫當時人們貼掛春聯的真實情景。這里僅就春聯的起源、寫作和欣賞等方面簡單地談談個人的淺見。
春聯的起源
一、從門神桃符而誕生
在我國上古時代,由于人們的科學知識和對自然界的了解無法達到我們今天的水平,他們的理想和愿望往往通過原始的宗教的方式來表達,如祭門神就是一例。據《禮記·月令》說:“祀門”是“五祀”之一,其目的是在五谷收藏、六畜安頓好之后,請門神來保護。這是商周時期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后逐漸消失。到了漢代,就出現了“貼門神”的習俗,據《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廣川王劉去疾的宮殿門上貼有勇士成慶的畫像,可見貼門神在西漢時已出現了。到了東漢,就普遍流傳起來,而且在時間上就是每年的正月初一。
門神的流傳有二:其一是神荼(申舒)、郁壘(玉立)的桃符門神。其傳說見東漢王充《論衡·訂鬼》中引《山海經》,又見漢應劭《風俗通義·卷九》中引《黃帝書》。說在上古時有名叫神荼、郁壘的兄弟二人會捉鬼,度朔山上有桃樹,二人常于桃樹下監視鬼的行動。如見有為非作歹的惡鬼,便以葦索將鬼捆起來喂虎,使百鬼畏懼,不敢作惡。于是縣官于除夕飾桃人畫虎于門,以獲安寧吉祥。《后漢書·禮儀志》說:“以桃印,長六寸,方三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止惡氣。”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也說:“正月一日,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郁壘,俗謂之門神。”
其二是秦瓊、尉遲恭的畫像門神。相傳唐太宗有一次病重,難以治愈,總懷疑是宮中在鬧鬼。大將秦瓊奏請同尉遲恭戎裝立于宮門外守衛,太宗應允。太宗的病果然好了,甚為高興。于是就命畫工繪二人形像懸掛寢宮大門左右。后被傳到民間,很快就紛紛仿效了,門神也由神荼、郁壘變成了秦瓊和尉遲恭。崇敬門神不僅是漢民族的一種社會習俗,也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其本質意義,一方面是驅鬼鎮邪,另一方面反映了人們的在特定的歷史時代的心理愿望。
二、借詩文對句為形式
在懸掛桃符和張貼門神的過程中,在形式和內容上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一些吉祥文字的桃符,如將“逢兇化吉”、“攘災降福”、“太公在此,諸神回避”等寫在桃符上。后來又因題寫的字數多了,小小桃板容納不下,人們就干脆用紅紙代替了桃板來書寫。這樣,就為春聯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故春聯也叫桃符。
由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相輔相成和相反相成的特性,事物之間的復雜聯系和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規律。而漢語多音節的單詞和方塊字,又容易形成對偶。故在我國的的古籍中,很早就出現了一些比較完整的對句。正如南朝梁代劉勰在《文心雕龍·麗辭》中所說的:“造化賦形,支體必雙。神理為用,事不孤立。”“句句相銜,字字相儷。”唐代劉知幾在《史通·敘事篇》也說:“編字不只,捶句皆雙。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在先秦的著作中,對偶句已屢見不鮮。如《詩經》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尚書》中的“歸馬于華山之陽,牧牛于桃林之野”,《老子》中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論語》中的“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楚辭》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等等。但這些先秦詩文中對句的運用,還帶有自發性。到了兩漢時期,作家們把詩和散文這兩種文體互相結合,創造了新的文體——賦,就講究對仗文采和韻律了。因此,對偶這種具有整齊美、對比美、音樂美的修辭手法,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和喜愛,很快普遍地、自覺地運用起來,春聯也就順理成章地產生了。
因春聯是張貼在大門的兩旁,正好形成了相對,于是人們就運用有文采韻律的對偶來取代一般的吉祥語了。據《宋史·蜀世家》等史籍記載:后蜀帝孟昶題桃符聯句“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人們習慣地認為這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后亦有人考證說此前已有對聯出現,這里就不作論及了。
春聯的寫作
春聯,是楹聯家族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應用范圍最為普及而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學藝術形式。在寫作上要注意三點:一是在形式上要遵循一般的楹聯寫作規則;二是在內容上要緊扣一個“春”字,要有春意,有春景,有春情、有春感,有辭舊迎新的祝愿和節日歡樂氣氛。三是春聯的字數不宜過多,以短小精練為好。
春聯既然是對聯的一個門類,就要按對聯的規則來寫作。對聯,在寫作上要“對”要“聯”。即形式對仗,內容關聯。對仗,一般是指: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結構相同,平仄相對。關聯,一般是指上下聯在內容上要有聯系(“無情對”除外)。這是寫作對聯的基本規則,也叫“聯律”。這里舉一副古春聯為例: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從形式對仗看:上下聯都是6個字,即字數相等。上聯的“爆竹”、“聲”與下聯的“桃符”、“戶”都是名詞相對;上聯的“一”與下聯的“萬”是數詞相對;上聯的“除”與下聯的“更”是動詞相對;上聯的“舊”與下聯的“新”是形容詞相對,這就是詞性相當;在詞句的結構上,上下聯要一致,不可各行其是,結構要相同;在平仄上,這副春聯的上聯是:“仄仄仄平平仄”,下聯是“平平仄仄平平”(均指二、四、六字的平仄),即上下聯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亦稱平仄相對。
從內容相關看:上聯是說爆竹的一聲炸響,便使人們感覺到舊的一年已經過去、新的一年已經到來了;下聯則說千家萬戶將桃符都換上了新的,體現了人們辭舊迎新的喜悅之情。上下聯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有前后呼應的因果關系。只有一種“無情對”例外,如:“張之洞”對“陶然亭”;“三星白蘭地”對“五月黃梅天”等,其上下聯的內容完全不相干。
在上下聯的字數上也有不相等的例外。如袁世凱死后,有人寫了這樣一副挽聯:“袁世凱千古;中華民國萬年。”不僅詞性、結構、平仄都不合聯律要求,字數也多少不一。但這是一副會意的游戲之作,是嘲諷竊國大盜的袁世凱,對不齊(起)中華民國!至于“文革”中各單位和一些家庭在春節時貼出的“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澤東思想”,那是兩句話,根本不能算作春聯。
此外,春聯寫作也要注意避免“合掌”和“異位犯重”等毛病。“合掌”,就是上下聯詞義相同。如:
赤幟凌空舞;
紅旗遍地飄。
節逢元旦家家樂;
時到新春戶戶歡。
這里的“赤幟”和“紅旗”、“元旦”和“新春”、“家家樂”和“戶戶歡”詞義都是雷同的,這是寫作對聯的大忌,是不能允許的。所謂“異位犯重”,就是不能在同一副聯中、不同的位置上有相同的重字。如:
春風欣拂柳;
佳節喜逢春。
一樹紅梅開綠野;
萬家春酒醉紅顏。
這里的第一副中有兩個相同的“春”字,第二副中有兩個相同的“紅”字,都“異位犯重”了,也是不能允許的。但上下聯在相同的位置同位重字是可以的,如“年年難過年年過;處處無家處處家。”
春聯的欣賞
點明時令的如:
一元復始;
萬象更新。
爆竹一聲除舊;
桃符萬戶更新。
爆竹兩三聲,人間換歲;
梅花四五點,天下皆春。
以自然景色描繪的如:
江山添秀色;
桃李沐春光。
松竹梅歲寒三友;
桃李杏春風一家。
表示祝愿的如:
梅呈五福;
竹報三多。
(五福:即壽、富、康寧、好德、老終命。見《書·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壽、多男子。見《莊子·天地》)
江山千里秀;
祖國萬年春。
天增歲月人增壽;
春滿乾坤福滿門。
寫春聯還要因人和環境而異,內容亦千差萬別。如:
春在椿何在?
年回嚴不回!
這是一戶人家死了父親貼出的春聯,“椿”和“嚴”都是父親的代稱。
年年難過年年過;
處處無家處處家。
這是抗日時淪陷區人民四處流亡逃難的辛酸寫照。
如此江山如此日;
是何世界是何年?
這是日本侵占臺灣時,臺灣名人洪月樵寫的一副春聯,因聯中的“日”喻日本,“年”是古代的兇惡猛獸,故遭到日寇殺害。
想去年種菜園虧了資本;
看今歲跑碼頭定要發財。
這是舊社會一個城鎮貧民對新年的祝愿。
但愿人皆健;
何妨我獨貧。
這是舊社會上海一位名叫程道周的醫生在過年時貼出的一副春聯,可見到作者對新的一年的祝愿與情懷:克己為人,令人起敬。
有詩書,有田園,家風半讀半耕,但以箕裘承祖澤;
無官守,無言責,世事不聞不問,且將艱巨付兒曹。
這是清代曾國藩的父親曾竹亭寫的一副春聯,活脫脫地勾畫出了一副太老爺的心理和神態。
粗衣淡飯好煙茶,這個福老子享了;
齊家治國平天下,此等事兒曹任之。
這是清代林則徐的父親寫的副春聯,這位老太爺的心理神態和曾國藩的父親比起來,就有過之而無不及了!
享清福不在為官,只要囊有錢,倉有粟,腹有詩書,便是山中宰相;
祈大年無須服藥,但愿身無病,心無憂,門無債主,即成地上神仙。
這也是清代另一位大官僚李鴻章寫的一副春聯,這時他雖然人退休了,但還是官腔十足。
頻年遷播異鄉,最難忘三晉云山,六朝城郭;
今日歡欣佳節,且來看淡江春水,橫海樓船。
這是大軍閥閻錫山逃避臺灣后寫的一副春聯,自感喪家之犬的無奈,對當年統治大陸時的思戀。而赴臺的文人、《聯海》主編陳應性(祖籍湖南茶陵),在春聯中卻是另一番情調,大有離鄉背井英雄末路之感:
元旦又來臨,惆悵天涯思故國;
新春何所樂,棲遲海角老英雄。
最后,將筆者在不同時期寫的幾副春聯,提出來請大家指正:
秀客盈門原舊日;
梅花滿徑又新春。
這是筆者十二、三歲時為家鄉一雜貨鋪的童養媳秀梅寫的嵌名春聯,因嵌有女孩子名字,遭到了父親的一頓毒打。但聯文切時、切地、切景,還是不錯的。
革命大家庭,圍爐喜吃團年飯;
獻身新世界,立志樂當子弟兵。
這是1950年解放后第一個春節,筆者在部隊當文化教員時,為營部門口寫的一副反映部隊生活的春聯。
身在牛棚,門外有人堪保衛;
年逢羊歲,心中無語只吟詩。
這是1967年辛未春節文化大革命開始,我被打成“小三家村”和“反動學術權威”關進了“牛棚”,門外還有人站崗名為“保衛”,失去了自由時寫的一副不能張貼出去的春聯。
猴歲鎖牢籠,妻子分離年似劫;
書生驅另冊,頭顱“反動”假成真。
1968年壬申春節時,我再次被打入“另冊”關進“牛棚”時寫的一副春聯,自然這副春聯也是只能自己吐苦水而不能張貼出去的。
大地喜回春,妖劫十年終落幕;
神龍欣起舞,鵬程萬里競飛天。
這是1977年粉碎四人幫后第一個春節時寫的春聯,充滿了浩劫后撥亂反正國土重光的歡樂之情!
牛歲捷頻傳,黨慶珠還江截水;
虎年圖再展,國強民富世長安!
這是1998年寫的一副春聯,對上一年香港回歸和三峽大壩截水成功的歌頌,對新的一年的展望與祝福。
在如何欣賞春聯(所有對聯都一樣)時,還要特別注意一點,那就是關于楹聯寫作中各自為對的“自對”問題。對聯的對仗修辭手法有兩種:一是“互對”,即上下聯在同位字中互相對仗,這是一般人所熟知的。另一種是“自對”,即上聯或下聯自己和自己對仗的各自為對,這是一般人不太熟悉或忽視的。上面所舉的例子大都是互對,這里舉幾個關于“自對”的春聯例子:
冬去山明水秀;
春來鳥語花香。(這是“山明”與“水秀”、“鳥語”與“花香”自對)
酒綠燈紅辭舊歲;
鶯歌燕舞慶新春。(這是“酒綠”與“燈紅”、“鶯歌”與“燕舞”自對)
其它各類對聯的“自對”也極為普遍,尤其是長聯,從一個字、排比句到全聯自對的情況都有。這里舉一副很有名氣的杭州岳墳聯為例: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毀譽由來判偽真。
如按互對要求,“正邪”同“毀譽”、“冰炭”同“偽真”根本無法對仗。而只能是“正”與“邪”、“冰”與“炭”、“毀”與“譽”、“偽”與“真”自對。我曾應約為東湖楚天臺寫了一副260字長聯,被刻掛在楚天臺一樓的正門上,大家可能都見到了。這副長聯在長江日報公布后,海內外不少專家學者都認為是副頗具特色的好聯,但卻有人認為是幾乎全聯都不對仗,只能說是一篇優美的散文,不能算是對聯。其原因是多處用了各自為對的“自對”手法,有些人不懂所致。因此,我們如果不懂“自對”的修辭手法,不但無法去欣賞對聯作品,還會鬧出笑話。正如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楹聯家梁羽生先生在其大著《名聯談趣》中的《楹聯的各自為對格》所說的:“由于初學者每多不知楹聯的各自為對格式,就引出了一些笑話。懂得各自為對的格式,有助于我們對楹聯藝術的欣賞。從懂得到善于運用,那就更有助于我們對楹聯制作的提高。”
最后,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丁亥年春節,送一副春聯給大家祝福:
講座迎春,喜祖國前程錦繡;
新年增福,祝諸君闔府康寧!
2007年2月10日于湖北省圖書館《〈名家講壇〉講稿》
轉自白雉山的BLOG 發布日期:2008-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