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松 學說連線
紀昀,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云,謚號文達,生于清雍正二年,卒于清嘉慶十年(1724—1805)。直隸獻縣(今河北省滄州市滄縣)崔爾莊人。紀曉嵐是清代杰出的文學家、評論家、編纂家和思想家,也是一位真正的楹聯大師。金克木在《聯話》一文(見其《蝸角古今談》一書)中說:“小時候到私塾上學”,“老師告訴我,聯語盛于清朝,有兩大家,前者紀曉嵐,后是俞曲園(樾)”,梁章鉅是紀曉嵐的學生,在《楹聯叢話》一書中,他言必稱“紀文達師”,對紀氏聯語,常贊之曰“大手筆”,或謂“非先生不能道此語”,“叢話”一書論及聯家數百上千,復無第二人享此盛評。
紀昀的妙聯巧對大多不見于正史,也罕見于他的詩文集,(《閱微草堂筆記》中僅錄其聯語4副)多零碎見于各種野史筆記,或以故事形式在民間廣泛流傳。《楹聯叢話》收錄了他20余副作品,當然遠非全部。今人朱惠民先生有《紀曉嵐楹聯尋蹤》,另楊濤《紀曉嵐外傳》已收錄不少紀氏聯語。
紀曉嵐楹聯,在藝術上有幾大特點:一是工切,二是奇巧,三是幽默,四是機敏,五是精深,六是富有氣勢。其中尤以幽默機智為時人激賞。清江藩的《國朝漢學師承記》卷六說紀昀“胸懷坦率、性好滑稽,有陳亞之稱。然驟聞其語,近乎詼諧,過而思之,乃名言也。”
他的題財神和藥王合廟神龕聯:
有錢難買命;
無藥可醫貧。
上聯指出了錢的局限性,批判了“金錢萬能”的人生觀。下聯指出藥的局限性,它不能醫治貧困,實際上是對世上貧富不均現象的揭露和譴責。聯語工巧而深刻,可稱格言。
他的兩副諷庸醫聯更是諷刺聯中的杰作。
其一:
不明財主棄;
多故病人疏。
聯語巧改孟浩然《歲暮歸南山》“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詩句成聯,一字之移,一字之改,聯意大變,出奇制勝。清獨逸窩退士評曰:“一調換間,而形容曲盡”(見其《笑笑錄》)
其二:
新鬼煩冤舊鬼哭;
他生未卜此生休。
聯語為集句。上聯出自杜甫《兵車行》,下聯出自李商隱詩《馬嵬》。兩詩句移植聯合成聯,頓生新意,諷刺庸醫,入木三分,真乃奇跡也。橫批為“明遠堂”三字。《論語·顏淵》有“不行焉,可謂明也已矣。”“不行焉,可謂遠也已矣”兩句,取其中“明”、“遠”二字,意謂醫生“不行”。橫批與聯語配合,極具諷刺之藝術性。
《巧對錄》載,有兩位生員同訪紀曉嵐。一額有黑斑,一左目記瞽。紀見而大笑不止,兩生驚訝,問其故。紀曰:吾偶從杜句得一聯云:
片云頭上黑;
孤月浪中翻。
上聯出自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詩,下聯出自杜甫《宿江邊閣》詩。集而成聯,戲謔兩生員是也。
紀昀的過人才華更體現在與人應對聯句上,常不假思索,脫口而就,而對仗工巧,無可挑剔。此等別才,實屬空前絕后。
太極兩儀生四象;
春宵一刻值千金。
上聯系邀宴主人為紀昀遲到而出句,系《易經·系辟》中成句,紀昀對句是蘇軾《春夜》中詩句,對仗工穩更語義雙關。
水部火災,金司空大興土木;
北人南相,中書君什么東西。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工部(當時也稱水部)署遭遇火災。乾隆批交尚書金簡大司空負責修復。一日早朝前,群臣在朝房待詔,劉墉擬出此上聯。聯中嵌入金、木、水、火、土五行。一時無人能對,適值紀昀入朝,亦到此間。眾官將劉墉出的五行聯告知紀昀,并要他作對。紀昀略一思索,時有一新選中書,為南方人,體魄魁偉,常自負為“南人北相”。便道:“要對上亦不難,不過于新中書有所不便。”眾官說此事無妨,紀昀于是對出了下聯。聯中嵌入了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而且對仗工整,頗為精穎。
十口心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謝,謝天謝地謝君王。
上聯以“思”字為題,系乾隆試探紀昀探親之意而出。下聯拆“謝”字,委婉表達領會圣旨和“謝主龍恩”之情。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人過大佛寺,寺佛大過人。
此為紀昀對乾隆聯,上下聯皆可正、反兩讀,俗稱回文對,一時傳為佳話。
作為“天下第一文學侍從”,紀昀常跟隨君主左右,有時難免要作一些應制奉承聯語,用今天的眼光看,思想內容不足取,但其藝術上極其高明,盡管乃阿諛之辭,卻是雅而不俗,一如李白的《清平調》三章。乾隆五十壽辰,紀賀聯云:
四萬里皇圖,伊古以來,從無一朝一統四萬里;
五十年圣壽,自茲而往,尚有九千九百五十年。
此聯以數字的工對見奇,乍看似乎平鋪直敘,細品卻是妙趣橫生,故時人稱其“氣象高闊,設想奇創”,“對幅折頌萬歲,工慧絕倫”。又題承德避暑山莊“萬壑松風”聯,賀乾隆八十壽:
八十君王,處處十八公,道旁介壽;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節,塞上稱觴。
《楹聯叢話》載,此聯上聯為彭元端所得。“八十”“十八”回文,而“十八公”,“松”之謂也。介壽,祝壽。《詩·七月》:“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彭難其對,弛書屬紀昀成之。紀立揮而就。彭元瑞得之嘆曰:“曉嵐真勝我一籌矣”!塞上,指避暑山莊。稱觴,指舉行壽宴。
紀昀喜作智巧聯語,但也非盡是游戲文章,其悼挽抒懷之作,則可見其聯藝的另一方面。其挽朱笥河一聯云:
學術各門庭,與子平生無唱和;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獨傷悲。
朱筠,字竹石,號笥河。其人博聞宏覽,好金石文字,精書法,著有《笥河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病逝,紀昀撰此挽聯。朱筠與紀為同榜進士,與紀昀交誼深厚。只是他喜歡金石書法,而紀昀多寫詩文聯對,這便是“學術各門庭”之意。為此,兩人沒有詩詞、對聯方面“唱和”之往來。不過論“交情”,還是情“同骨肉”的。聯中“獨”字用得尤為貼切,聯語把學術與友情分開來寫,直言不諱,更覺真實,凄婉動人。《楹聯叢話》評此聯說:非朱筠“不能當斯語,非文達[紀昀]師亦不敢作斯語也。”
又挽劉統勛聯云:
岱色蒼茫眾山小;
天容慘淡大星沉。
劉統勛,雍正進士,山東諸城人。于乾隆時官至東閣大學士兼軍機大臣,甚為朝廷所重。乾隆三十八年(1773)11月卒于上朝之輿中。帝聞訊,失聲痛哭,親往吊唁。上聯贊其高位。劉是群臣之首,故將他比做五岳之首的泰山。“岱”,泰山的別稱。杜甫《望岳》詩:“岱宗夫如何?”“眾山小”,亦出自杜甫《望岳》詩:“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下聯寫其哀榮。“天容慘淡”,喻指乾隆帝聞耗失色、痛哭流涕的情景。“大星沉”喻劉之死。聯語善用比喻,把崇敬之意、緬懷之情表達無遺。梁章鉅評曰:“語重句奇”(《楹聯叢話·卷之十·挽詞》)
紀昀題京師戲館聯,則應視為他真正的代表作:
堯舜生,湯武凈,五霸七雄丑腳耳,漢祖唐宗,也算一時名角,其余拜將封侯,不過掮旗打傘跑龍套;
四書白,五經引,諸子百家雜曲也,杜甫李白,能唱幾句亂彈,此外咬文嚼字,都是求錢乞食耍猴兒。
此聯根據戲館舞臺的特點立意,同時縱觀歷史,放論文化,其落筆居高臨下,有睥睨古今、雄視天下之勢。短短幾十字,把歷代叱咤風云的帝王將相,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切神圣經典,一筆帶過,甚至有些鄙夷不肖。這既體現了作者的眼界和學識,更表現出強烈的憤世嫉欲感情。清代李伯元在《南亭筆記》(卷五)中評價說:“此聯世傳為曉嵐先生之作,上下古今,包羅一切,其手筆之大,眼界之寬,詢有非先生不辦者。”
紀曉嵐作為一位大學者,他對楹聯也有一些精辟論述。梁章鉅在他的《楹聯叢話》中輯錄了一些,吉光片羽,很有研究價值。
《楹聯叢話》“卷一故事”開頭即謂:
嘗聞紀文達師言:楹帖始于桃符,蜀孟昶“余慶”“長春”一聯最古。
在當時,紀氏此說可謂是關于楹聯起源的權威論斷。梁章鉅基本采用了這個觀點并加以發揮。這個觀點長期以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直到近年來才受到質疑。現今楹聯學術界普遍認為,楹聯應起源于唐。孟昶題桃符帖則可能是春聯之祖。
《巧對錄》卷一載:
紀文達師曰:昔宋人四六喜綴成句,然一篇之內,不過數聯而已。
《巧對錄》卷一又載:
紀文達師曰:《左氏傳》一書,文繁詞縟,學者往往緯以儷語,取便記誦。
該書卷二又載:
紀文達師曰:對句類書始于隋杜公瞻之《編珠》。
以上三段文字雖比較零星,但從中似可窺見紀昀對楹聯特別是對句類書是有一定研究的。宋人四六成句,指宋文人的字詞巧對,如王安石的“帶眼;琴心”“生白,殺青”之類。集《左傳》句對書,宋代即有崔升等十余家,已佚。唯存徐晉卿《春秋經傳類對韻》一卷。
紀昀最重要的聯論,則是其“無不可成偶者”之謂。此語又謂“天下無不可對之對”。梁恭辰《巧對續錄》載:
吾師紀文達嘗言,世間書籍中語,無不可成偶者。客舉“惟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公應曰“有寡婦見鰥夫而欲嫁之”。又舉“孟子致為臣而歸”,公應曰:“伯夷非其居不仕”。
紀昀的這一思想,很可能來自蘇軾。《冷齋夜話》載:東坡曰:“世界之物,未有無對者,皆自然天成之象。雖文字之語盡然,但學者不思耳。如因事當時為之語曰:‘劉賁下第,我輩登科’,則其前有‘雍齒且侯,吾屬何患?’太宗曰:‘我見魏征常嫵媚’,則德宗乃曰:‘人言盧杞是奸邪’。事非一時,則有需時而后得對矣。”
蘇軾、紀昀兩人“未有無對”之論,其本質是源于一種哲學上的信念。即所謂“物生有兩”,而儷句則應是“無獨有偶”。正因為有這種信仰,許許多多佳聯趣對才得以珠聯璧合,而不至形單影只。但亦有半聯高懸,知音難覓者。即所謂絕對。十分湊巧的是:蘇、紀兩位堅信無不可對的大師,竟各被一聯難住,苦思而不得佳偶。而后人絞盡腦汁,亦未能交出完滿答卷。遂成為“千古絕對”,誠為聯史之奇事也。
難住蘇軾的半聯是:
游西湖,提錫壺,錫壺掉西湖,惜乎錫壺!
難住紀昀的半聯是:
明月照紗窗,個個孔明諸葛亮。
第一聯巧在“西湖”“錫壺”“惜乎”三詞諧音反復,意思連貫,猶如繞口令。妙不可言。第二聯巧借諸葛亮之姓名及字,一語雙關,又內含自對,“明”對“亮”,“孔”對“葛”,“個個”對“諸”,妙若天成。兩聯應對皆有極大難度。1994年,澳門楹聯界懸三萬元(港幣)大獎,欲以此十二言絕對求偶,以了結聯壇上的一段懸案。歷經一年多時間,收到海內外對句68000多比,始終未能覓得理想佳作。
紀昀精諳對偶之道,但他對對偶、駢偶的態度是矛盾的。他有一句論對名言:“駢偶于文字為下格,然其體則千古不能廢。”(《〈文心雕龍〉評》)。正因如此,他平生雖喜作聯語,但卻不愿過多地載入文集,傳留后人。
發布日期: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