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書法家王羲之有一年從山東老家移居到浙江紹興,此時正值年終歲尾,于是王羲之書寫了一付春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對聯是: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一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家人告訴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一付,讓家人再貼出去。這付寫的是:
鶯啼北星
燕語南郊
誰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筆寫了一付,寫完后,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張貼于門上:
福無雙至
禍不單行
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一看,見這付對聯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付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一看,對聯變成:
福無雙至今朝至
禍不單行昨夜行
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清代文學家劉鳳浩,才思敏捷,涉筆成趣。有人拿著貴重紅紙,請他寫壽聯,他正在伏案寫字,問是何時生日,來人說:“十一月十一日。”他隨即在紅紙上寫了:
十一月十一日
來人見了暗暗叫苦,又不敢做聲。他又問來人多大年紀,來人說:“八十。”他接著寫了下聯:
八千春八千秋
來人轉怒為喜,稱謝而去。
清代文學家紀曉嵐自幼聰穎好學,興趣甚廣。他的私塾老師石先生是個非常古板的老學究,曉嵐對他很反感。一天曉嵐去喂養家雀,將磚墻挖一深洞,喂飽家雀后便將它送回洞內,堵上磚頭,以防飛走。后來,被石先生發現,便把家雀摔死,仍舊送回洞內堵好,并在墻上戲書一聯:
細羽家禽磚后死
當曉嵐再去喂家雀時,發現它已經死了。心里正在疑惑,忽見墻上有一對聯,他斷定這是石先生所為,于是續寫了下聯:
粗毛野獸石先生
石先生見了大為惱火,覺得曉嵐不該辱罵老師,于是手勢教鞭責問曉嵐。只見曉嵐從容不迫地解釋說:“我是按著先生的上聯套寫的。有‘細'必有‘粗',有‘羽'必有‘毛',有‘家'必有‘野',有‘禽'必有‘獸',有‘磚'必有‘石',有‘后'必有‘先',有‘死'必有‘生'。所以,我便寫了粗毛野獸石先生,如不應這樣寫,請先生改寫一下吧。”
石先生捻著胡子想了半天,也沒有想出滿意的下聯,最后無可奈何地嘆了口氣,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蘇東被貶黃州后,一居數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長江。蘇軾忽然用手往左岸一指,笑而不語。佛印順勢望去,只見一條黃狗正在啃骨頭,頓有所悟,隨將自己手中題有蘇東坡詩句的蒲扇拋入水中。兩人面面相覷,不禁大笑起來。
原來,這是一副啞聯。蘇軾上聯的意思是:
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下聯的意思:
水流東坡尸(東坡詩)
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后,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手舞足蹈。這時,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挽聯。鄉人聽后,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
袁世凱千古
中國人民萬歲
人們看后,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么?”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說:“上聯的‘袁世凱'三字,怎么能對得起下聯‘中國人民'四個字呢?”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起中國人民!”
相傳,紀曉嵐一次南行來到杭州,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照例少不了連句答對。紀曉嵐才思敏捷,出口成聯,友人心悅誠服,夸他為北國孤才。紀曉嵐則不以為然,說道:“北方才子,遍及長城內外;老兄之言從何談起?”友人道:“先時我曾北游,出了一聯,人人搖手不對。”紀曉嵐半信半疑,問道:“老兄的出句竟如此之難?”友人道:“一般。”接著,念了上聯:
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
紀曉嵐聽罷哈哈大笑,說:“這樣簡單的出句,他們不屑回答,即以搖手示對!”友人不解地問:“那,他們的下聯是什么呢?”紀曉嵐道:
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友人聽后,恍然大悟。
相傳,古時有一位秀才來游桂林名勝之一——斗雞山。他在山上縱目觀望,覺得處處可愛,連山名也覺得新奇可親。他一面游覽,一面念念有詞,不知不覺地吟出一句對聯:
斗雞山上山雞斗
但是,卻怎么也對不出下聯來。正當他苦思冥想之時,忽然來了一位白發長者。秀才定睛一看,來者正是他的啟蒙老師。因而高興萬分。師生二人敘禮之后,秀才說出內心的苦衷。老師對他說:“你的上聯是回音對,正讀反念,其音其義都是一樣。”秀才問老師可有佳對?老師說:“我剛才游了龍隱洞,何不以此來對!”說罷,念道:
龍隱洞中洞隱龍
秀才一聽,極為興奮,感嘆地說:“此乃天賜絕對矣!”
十九世紀末,八國聯軍對我國發動了瘋狂的侵略戰爭,先后占領了天津和北京。腐敗的清政府毫無抵御能力,屈膝求和。據說,在“議和”會議開始之前,某國的一位代表,想借此侮辱中國人民。于是,他對舉政府的代表說:“對聯,是貴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現在我出一聯,你們如能對上,我給你們磕五個頭,如對不上,也應如此。”在清政府的代表未置可否之時,他脫口念出了上聯: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在“琵琶琴瑟”四字上面,共有八個“王”字,用來指代“八國聯軍”,同時,也用以炫耀征服者不可一世的狂妄氣焰。在場的其它帝國主義分子聽了,不約而同地發出一陣陣笑。清政府的代表中,有的呆呆地發笑;有的雖然胸有不平,但無詞可答;首席代表更是惶惑不安,頭暈眼花。這里,只見代表團中的一書記員,投筆而起,鏗鏘答對:
魑魅魍魎四小鬼,鬼鬼犯邊
“魑魅魍魎”是傳說中能害人的四種妖怪,聯語不光對仗工穩,而且以蔑視的口吻嚴厲譴責了帝國主義像害人的“小鬼”一樣,經常侵犯我國主權的罪行。其它代表聽了,心里出了一口氣;侵略者們聽后,個個愕然肅目;那位挑釁的先生聽了,瞠目結舌,不得已向北半蹲半跪地磕了一個頭,引起哄堂大笑。
在清代,吳川縣出了一個才子,名叫林召棠。他父親從小對他管教甚嚴。有一回,他父親聽人說,林召棠戲弄女性,行為不端,十分生氣,本想責罰兒子一番。后來,他想到事情尚待證實,便出一合字上聯,令兒子對下聯,從中進行試探。上聯是:
奴手是拏,切其亂拏奴手
少年林召棠聰慧過人,猜到有人誣告自己,父親正信疑參半,于是對以下聯:
人言是信,不能輕信人言
他父親見下聯對得好,言之有理,便去調查,證實是鄰人誣告。
有一天,林召棠來到鑒江古渡的南橋頭,想過河去,撐渡的老船工對他說:“林公子,早就聽說你一肚文才,我有一句上聯,你若對通,我立即撐你過河,如何?”林召棠回答說:“這有何難?請把上聯道來。”老船工出的上聯是:
南橋頭二渡如梭,橫織江中錦繡;
林召棠望了一望兩岸的寶塔,略一沉思,便對出下聯:
西岸尾一塔似筆,直寫天上文章。
老船工聽后,見下聯果然對得工整貼切,立即開船,渡林召棠過河。
林召棠自幼聰慧好學,秀才、舉人皆一試而中。道光三年(1823年),他赴京應試,又一舉考中了頭名,在殿試時被皇帝欽點為狀元,并當眾夸獎。消息傳遍九州,南北文人既羨慕又妒嫉。
不久,林召棠告假回家省親,路經蘇州,投宿廣東會館。會館主人宴請林召棠,也請來一批蘇州才子作陪。蘇州是個文化發達的古城,在座的蘇州才子看見林召棠衣著樸素、談吐無華,便懷疑他的“狀元”之才。于是以蘇州的關帝廟欠缺一副對聯為由,請林狀元揮毫題對。林召棠看出蘇州才子的意圖,頷首微笑,也不推辭。只見他飽蘸濃墨,一揮而就:
匹馬斬顏良,河北英雄皆喪膽;
單刀會魯肅,江南士子盡寒心。
蘇州才子看后,一個個吐舌難縮,深深佩服。
再說,恩平縣城郊的林家村,姓林兩房人新建了一座祠堂。一房人認為:論資排輩,他們的先祖林松椒是叔公,祠堂應取名為“松椒家祠”。另一房人則認為:“松椒雖然是叔公,但自己這房的人多,捐來建祠堂的款也占多,應該以自己的祖先林崇歧命名,叫作“崇歧林公祠”,雙方吵吵嚷嚷,爭持不下。
這時,新科狀元林召棠回鄉省親,路過此地,問明情況后,就出面進行調解。他叫人取了紙筆墨,從容揮毫寫下“林家祠”三個行書大字,然后又寫了一副對聯: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叔公;
崇山宗,歧山支,山山疊出盡宗支。
然后落款:“新科狀元林召棠題。”兩房人見到新科狀元才華出眾,辦事公平,都很欽佩,一場風波就這樣平息了。
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抗英名將林則徐從小就熟讀詩書,工于詩聯。一次元宵節,老師給學生出對子:
點幾盞燈為乾坤作福。
才八九歲的林則徐竟能應聲對答:
打一聲鼓代天地行威。
又有一次去游鼓山,老師出了“山”和“海”兩個字,要學生做七言“鶴頂格”聯一副。林則徐的答卷是:
海到無邊天作岸;
山登絕頂我為峰。
不僅對得工整,而且氣勢不凡。
一八二九年,林則徐來到福州,專門為愛國將領李綱祠立了碑記,并寫了一副對聯:
進退一身關廟社;
英靈千古鎮湖山。
林則徐出任江蘇廉訪使,曾在大堂懸聯表白自己:
求通民情;
愿聞己過。
升任兩廣總督后,又在府衙自書一副堂聯自勉: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一八三九年一月,林則徐奉命到廣東查禁鴉片煙。為了對付橫行霸道的英國侵略者,他決心修武,鞏固國防。為此,他在“演武廳”上書了一聯表達自己的志向:
小隊出郊峒,愿七萃功成,甲洗銀河長不用;
偏師成壁壘,著百蠻氣懾,煙消珠海有余清。
后來,林則徐受讒,被撤銷職務,發配新疆伊犁。途中他聞訊關天培、麥延章將軍英勇犧牲,十分悲痛,憤筆疾書一聯:
六載固金湯,問何人忽壞長城,孤注空教躬盡瘁;
雙忠同坎壈,聞異類亦欽偉節,歸魂相送面如山。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從小膽識過人。當年,告老歸田的徐尚書帶領家人,來到石龍鎮袁崇煥祖父的杉木店,買杉修尚書府。徐尚書仗勢欺詐,借石龍話“跳”與“條”同音,命家人將杉木放置成一堆堆,放一堆跳過一堆算作一條(跳),結果滿店杉木只作幾“條”(跳)計算。跳完,徐尚書說一聲“明天到尚書府收銀”就揚長而去。袁崇煥放學歸來,見到祖父受欺而又一籌莫展,便說:“爺爺,不必憂慮,明天帶我一起去收銀,孫兒自有辦法。”
第二天,袁崇煥祖孫倆去到尚書府,徐尚書正在觀魚。他見袁崇煥身窮綠襖藍褲,便存必戲弄,口占一聯:
井底蝦公穿綠衲。
袁崇煥見他身穿大紅官服,便反唇相譏答道:
落湯螃蟹著戲袍。
徐尚書聽了,無話可說,只好吩咐家人拿秤來稱銀子。這時,袁崇煥不慌不忙地在錢褡里抽出一節竹筒放臺上說:“且慢,我店中收錢不用秤,是用這個竹筒來量的,一條杉一筒銀,請裝銀罷!”徐尚書說:“那有這樣收銀的。”袁崇煥理直氣壯地回答說:“你有那樣計算杉木的方法,我自然要有這樣收銀的規矩!”徐尚書只好如數奉還杉銀。
傳說,西漢武帝元霸五年(公元前112年),南粵宰相呂嘉反叛漢朝,主爵都尉樓船將軍楊仆奉命率五萬水軍,前往平亂。這支大軍浩浩蕩蕩由豫章(今江西)出發,循湞江直下。進入南雄縣境的橫浦水后,直到馬頭坳,地勢險要,水流湍急,特別是獅頭潭尤險,如此龐大兵船,稍不小心,就有沉舟之危。楊仆指揮船隊,細心操舟,得以順利越過險潭。這時天色已晚,遂泊舟于獅頭潭下的巖石岸邊,至今留下許多當年插桿歇舟的石孔,后人把這地方叫做楊仆坑,沿用至今。
楊仆將軍的船隊在獅頭潭下游停泊一夜,第二天繼續前進,選擇全安鄉巖洞作為休整之處,大軍來到后,在巖洞周圍扎營。經過休整,士氣大振,與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的另一路大軍會師,終于平息了叛亂,滅了南粵。全安的這個巖洞,因為駐扎過楊仆將軍,后人就叫它為楊瀝巖。意即楊仆將軍經歷過此地之意。巖門前有一副對聯可佐證:
周游瀑布巖前,看樹影波光,橫浦樓船懷漢將;
稍憩蒲團石上,聽松聲泉韻,空山琴笙憶蘇詩。
從前,有個不學無術的財主,平日卻滿口之乎者也,硬充書香世家。正所謂螞蟻藏荔棱殼——充大頭鬼。
一次,他讓家人在大門口貼榜招聘塾師。其榜文寫道:“本老爺出一上聯者,凡對通者即拜師任教之;對不通乎?即用禿頭掃把攆走也!”
由于這榜文寫得如此厲辣,足足貼了七七四十九天,雖則門庭若市,卻無人問津。一天剛巧有個外鄉窮秀才路過此地,身上無一文碎銀,便想碰碰運氣,于是讀榜便撕。這時,在門口早已站得不耐煩的老家人見狀,笑得像個開口棗似的,即帶他拜見本家老爺。
財主裝模作樣地客氣一番,出奇不意地說:我的上聯是——
牛飲水;
秀才聽罷,即是答道:愚生的下聯乃是——
燕銜泥。
財主又出一聯:
風吹黃葉落;
秀才不費吹灰之力,順口答上:
雨打雪花飛。
財主再出一聯:
誰講狗能欺得虎;
秀才才思敏捷,朗朗上口:
焉知魚不化為龍!
財主聽了,卻像在茅坑里啃香瓜——不對味,硬說下聯問非所答。窮秀才據理力爭,但終被兇神惡煞的家人,用禿頭掃把攆出了大門口。
窮秀才好容易才回到家中,終日悶悶不樂。他弟弟本是個目不識丁的人,問明原委后,替他打抱不平:“哥哥你真是聰明一世,蠢在一時啊!你這下聯確是釘馬掌敲耳朵——離題(蹄)了。難怪人家攆你走哩!”窮秀才問:“賢弟又何以見得?”弟弟滿有把握地解釋:“人家是‘牛飲水',你必須‘放長繩'。這樣,牛頭才能伸到坑邊去飲水啊!既然見到‘風吹黃葉落',你就得趕快拿掃把去‘掃起當柴燒',才是啊!這回等我前去考考,保證為兄你爭回一口氣!”哥哥聽罷,哭笑不得地嘆道:“唉,賢弟這副下聯,才是牛頭不搭馬嘴啊!。”
弟弟當即穿起哥哥這件破長衫,戴上那頂破帽便匆匆趕到財主家門,親手撕榜,找見財主說要來當老師。那財主見他衣不壓眾,貌不驚人,粗手粗腳的不像個文人,便諷笑他說:“可笑蠢牛亦想過嶺穿鄉?”弟弟答道:“老爺可知——牛角唔尖唔過嶺,衫袖唔長唔過鄉?”財主見他口才不俗,使出上聯一試:
牛飲水;
弟弟隨口應道:
放長繩。
財主又出一聯:
風吹黃葉落;
弟弟緊接說:
掃起當柴燒。
財主再出一下聯:
誰講狗能欺得虎?
弟弟沖口而出:
焉知蟲不化做蚊!
這回,財主聽罷,伸出大拇指來,連稱:“佳句,佳句難得也!你才是天下間最有真才學之人。”弟弟聽畢,高興得即吟打油詩一首:
古人號東坡,
今人號西皮,
二者相比較,
差多!
財主忘乎所以,把最后一句誤為“差不多”。迫不及待地問道:“先生果是博學多才,我等你久矣,愿留下做我兒師乎?”也不等對方回答,即傳兒子上堂拜見老師。弟弟見狀強忍住笑,拍著胸口道:“有其師必有其徒,老爺盡管放心好了!”
財主聽后,高興得像大門口那對石獅似的——呲牙露齒地一直合不攏嘴。
清末四大奇案之一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曾經編成曲劇,拍過電影,可謂家喻戶曉。然而,楊乃武獲釋的主要原因,僅僅是由于一副對聯,這件事卻未必人人知曉。
楊乃武,字書勛。又字子釗,排行第二,人稱楊二先生,家住浙江省余杭縣縣城內的澄清巷。當時,各縣征收錢糧,曾實行“腳踢淋尖”的陋規,即量米時斛上的米要堆成尖,然后用腳狠踢三腳,撒在地上的不許農民掃取,對此朝廷曾經明令禁止。但是,一些地方官吏仍是“腳踢淋尖”,余杭縣縣官劉錫彤、糧胥何春方尤其厲害。為此,楊乃武便在縣衙照壁上書寫一聯:
大清雙王法;
浙省兩括臺。
由此,楊乃武與余杭縣吏結怨。
小白菜(畢秀姑)案發端,劉錫彤、何春方坐陷楊乃武“謀夫奪婦”,經知府陳魯復審,又經按察院蒯賀蓀、浙江巡撫楊昌浚會審,均因劉、何買通一干人證,以原審無誤定罪。為此,楊乃武的妻子詹彩鳳、姐姐楊菊貞二進北京告御狀,爭得個欽差會審。然而,此項會審,西太后核交禮部侍郎胡瑞瀾往辦。而胡當時又是浙江學政,受巡撫楊昌浚脅迫,并起用楊昌浚推薦的人幫同審理,結果仍是依瓢畫葫蘆,楊乃武被斷為“斬立決”,畢秀姑被斷為“凌遲處死”。楊乃武自思絕無生望,在獄中作聯自挽:
舉人變犯人,斯文掃地;
學臺充刑臺,乃武歸天。
后來,因為清朝統治集團內部爭吵,江浙派翁同和、夏同善等人彈劾楊昌浚.胡瑞瀾等人,楊乃武才僥幸出獄,但被革去功名。
一九一四年九月,楊乃武因患瘡疽,不治身死,享年七十四歲。
顧鼎臣(1473年-1540年),字九和,明蘇州人,弘治進士第一。他幼時聰明,常有妙語。一天,塾師出對為難他:
花塢春晴,鳥韻奏成無孔笛。
把鳥鳴聲比喻成無孔之笛,確非一般,但顧鼎臣面無難色,不一會兒就對上了:
樹庭日暮,蟬聲彈出不弦琴。
將蟬聲比喻為無弦的琴聲,也別出心裁,因此塾師不禁十分驚奇。
有一天,他父親出對考他:
柳線鶯梭,織就江南三月景。
顧鼎臣立即對道:
云箋雁字,傳來塞北九秋書。
他父親聽了非常高興。
李時珍(1518年-1593年),字東璧,明代醫學家。他好讀醫書,因為發現歷來本草有很多錯誤,就立志重修。于是翻山越嶺,窮搜博采,歷時三十年,閱書八百余家,三易其稿寫成《本草綱目》一書,為我國藥物學史上一大巨著,李時珍也被稱為“中國藥圣”。
李時珍自幼聰穎善對,還沒上學就跟著父親認熟了好多字。他剛入學時,私塾先生望著被樹木環抱的遠山,出了上聯:“遠聲隔林靜。”李時珍當時雖然只有八歲,但見朝霞分外明媚,過往旅客早已登程,便脫口對道:“明霞對客飛。”先生大為吃驚,決心加倍關照。
有位藥鋪主人,膝下有一個女兒,聰慧而美貌,為了給女兒選擇一個才華出眾的男子結為伴侶,決定用藥名作上聯征婚:“玉葉金花一條根。”許多求婚者望聯興嘆。其中有一位姓馬的青年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時珍幫忙。李時珍少年助人為樂,脫口對道:“冬蟲夏草九重皮。”鋪主見馬公子比較英俊,又交給他上聯,限一天對上。這上聯是:“水蓮花半枝蓮見花照水蓮。”馬公子只得二請李時珍對出下聯:“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鋪主看后非常高興,隨即再出上聯“白頭翁牽牛耕熟地”,限半天對出。馬公子無奈三求李時珍。李時珍為了成全這樁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紅娘”作下聯。鋪主十分滿意,當即答應訂婚。
當地郝知府對醫藥略知一二。一次中秋賞月時,風吹燈籠熄,原來是燈籠破了三個窟窿,便口占上聯:“燈籠籠燈,紙(枳)殼原來是防風。”因一直續不出下聯,只好找李時珍對出下聯:“鼓架架鼓,陳皮不能敲半下(夏)。”
又有一天,郝知府去拜訪李明珍。走進院后,看到從竹不禁贊嘆:“煩暑最宜淡竹葉。”李時珍隨口對道:“傷寒尤妙下柴胡。”
郝知府看到幾株玫瑰,不勝感嘆:“玫瑰花小,香聞七八九里。”李時珍笑著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郝知府是外地人,見李時珍如此投機,又吟出一聯:“做官者四海為家不擇生地熟地。”李時珍笑道:“行醫人一脈相承豈分桃仁杏仁。”
郝知府拿起李時珍為他開的處方,自言自語:“紙白字黑,酸甜苦辣五味皆有。”李時珍手中毛筆尚未放下便說:“桿硬尖軟,采曬炒切炙百合俱全。”
就這樣,賓主唱和屬對,沉浸在妙思雅興之中,不覺天色已晚,郝知府起身告辭出門說道:“神州到處有親人,不論生地熟地。”李時珍笑道:“春風來時盡著花,但聞藿香木香。”
王汝玉,本名王燧,明代書法家,永樂年間任翰林五經博士,參修《永樂大典》。
王汝玉小時候博聞強記,有神童之稱。七歲那年,他隨父親到屋外觀賞雪后的景色。太陽一照,房屋上的積雪溶化,雪水從屋檐溝里往下滴,如同下雨。他父親即景吟出一上聯:
日曬雪消,檐滴無云之雨;
汝玉朝四外看看,只見遠處有風,吹起陣陣灰塵,好似冒煙一樣,便很快對出了下聯:
風吹塵起,地生不火之煙。
唐武則天(690年-704年)時期,宣化府附近有一對神童姐妹。姐姐張蘭十三歲,妹妹張芳九歲,姐妹倆聰明過人,特別善于作詩聯對。這消息傳到女皇帝武則天的耳朵里,她不大相信,便傳下一道圣旨,命宣化府火速把姐妹倆送到京都。
金鑾殿上,姐妹倆對武后提出的各種問題對答如流,武后聽了十分驚奇。接著,武后出聯要張蘭對:
河里荷花和尚掐去何人戴?
這是異字同音聯,“河、荷、和、何”四字同音,出得新奇別致,要對下聯很不容易。滿朝文武聽了,都不由得皺眉搖頭,替張蘭擔心。沒想到那張蘭斜瞟了一旁為武后彈琴的美女一眼,開口就對:
情凝琴弦清音彈給青娥聽。
武后面露喜色,連連頷首。兩旁的官員們也揚眉舒氣,低聲議論“情、琴、清、青”這四字同音對得更妙。
武后接著問張芳:“朕還有一副絕對,你能不能對上?”隨即吟出上聯:
冰凍兵車兵砸冰冰碎兵車動。
聯中“冰、兵”同音,“凍、動”同音,十二字一氣呵成,珠聯璧合,確是“絕對”。大臣們手里又捏了一把汗,不約而同地把目光集中到張芳的臉上,只見她歪著頭,轉著一對又大又亮的黑眼珠,稍稍一想即對道:
龍臥隆中隆未龍龍自隆中飛。
武后聽了十分高興。眾大臣齊聲夸贊:“諸葛亮隱居隆中的真情,被這小女娃一語道出了。”武后越聽越高興,即令擺酒設宴,款待這對小姐妹。
席間,武后拉著張芳的小手說:“朕愛你才思敏捷,又知禮節,想留你在我身邊,你愿意嗎?”張芳聽了,臉上露出悲傷的神色,低頭不語。武后又說:“你默許了,好,就這么定了。你現在就做一首離別詩,送送你姐姐吧!”
小張芳慢慢地站起來,離席即吟:
別路云初起,離亭葉正飛。
所嗟人異雁,不得一行歸。
吟罷,眼淚奪眶而出。滿朝文武見狀,紛紛放下杯箸,嗟嘆不止。武后也長嘆一聲,說:“同來同歸,二女之愿也!看來真是欲去不可留啊!”于是感嘆一番,才命人把張蘭和張芳送了回去。
李夢陽(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學家。字獻吉,又字天賜,號空同子,甘肅慶陽人,弘治進士,曾任戶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夢陽性格詼諧,非常愛才,常出聯命對,借以考試后生們的才華。他在江西督學時,有一個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時,就開玩笑說:“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現在我出聯讓你對,對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丟‘夢陽'的人。”于是他隨口念道:
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
這分明是借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藺相如,和西漢時期的辭賦家司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異,切合當時的現實。當然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說李夢陽這個童子比不上他這位大文學家李夢陽。其實,李夢陽這個童子也很有才學,他略假思索即對:
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
魏無忌即戰國時期魏國貴族“信陵君”,就是竊符救趙的公子無忌。長孫無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長孫皇后之兄。此聯以其“無忌”,雙關兩人不要顧忌,李督學覺得有理,非常贊賞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馬上改變了態度。經細心考察,證明確有才能,于是親自推薦,予以重用。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自號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人,北宋文學家、史學家。
少年時代的歐陽修家貧如洗,為覓生計和求學,四處奔波。十二歲那年的一天,他身背書囊,匆匆行至襄陽城下,見城門已關,抬頭望見城頭有一個老兵把守,便拱手施禮道:“煩請老伯開門,放學生進城好嗎?”老兵問:“城下何人?為何現在進城?”歐陽修答道:“讀書人遠道而來,進城求宿。”老兵本不敢違例開城門,但聽出是個很懂禮貌很有點口才的小學生,頓起愛憐之心,說道:“既是書生,我出一聯,對得出,放你進城;對不出,明晨再進。”歐陽修答道:“遵命。”老兵念道:
開關早,關關遲,放過客過關。
歐陽修一聽這上聯,看似隨便說出,其實疊字連用,暗藏機巧,便接上說:“出對子容易,對對子難啊,請先生先對吧。”老兵大聲道:“我是要你對的!”歐陽修笑道:“學生已經對過了。”老兵一想,恍然大悟,立即下城樓開了城門。原來這下聯便是:
出對易,對對難,請先生先對。
蘇轍(1039年-1112年),字子由,北宋散文家,與其兄蘇軾同屬“唐宋八大家”之列。
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對得還不甚工穩,不如改一改。”蘇軾問:“怎么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
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齊聲叫好。從此,蘇轍也遠近聞名了。
相傳,明末清初,有個長工的兒子叫林大茂,七歲就給地主放馬,大茂聰明伶俐,卻沒錢上學讀書,只好每天牽著馬到學堂圍墻外的草地上放牧,偷聽先生講課。長年累月,大茂已學得滿腹學問,能吟詩作對。
大茂十一歲那年春天,縣里舉行了科舉考試,村里一些富家子弟坐著大轎,帶著書童,到縣里應試。大茂也偷偷地騎上一匹沙灰大馬,直奔縣衙門應試。可是,當他走到縣衙門前的時候,便被土官喝住:“哪里來的村野頑童,敢不下馬?”大茂毫無懼色地說:“我是來應試的。”官員見大茂乃三尺孩童,衣衫襤褸,身上沾滿泥沙,冷笑道:“泥腿子也要考狀元——癩蛤蟆想吃天鵝肉。好吧,我出個對子給你對,對得上,就放你去考。”說著,土官說:
沙人騎沙馬,沙頭沙尾沙屁股;
大茂一聽,沉思片刻,輕蔑地對答道:
土官坐土城,土頭土腦土王法。
對得那土官啞口無言,大茂騎上沙灰馬直奔考場。監考官姓葉名梅開,是縣里有名的人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就說:“我出個對子,你能對上,就讓你進去考。”大茂說:“隨你便吧!”葉梅開出了一上聯:
嫩竹書生,幾時等到林大茂;
大茂一聽,知道他是譏諷自己,當即回敬道:
梅花開放,何日見過葉先生。
葉梅開的上聯,意思是,林大茂你只不過是一芥嫩筍般的書生,幾時才能出息成茂盛竹林呢?“林大茂”又是林大茂的名字,用的是諧音法。
林大茂對的下聯,針鋒相對,意思是,梅花開放時,總是花先于葉,何日見過葉先于花呢?“葉先生”又指葉梅開,用的也是諧音法。
呂蒙正(公元944—1011年),北宋時代河南洛陽人,字圣功,太平興國進士。他曾于太宗、真宗在位時,三次出任宰相,不但以“智壓朝綱”聞名,而且以正直敢言著稱。例如,太宗有一次夸京城繁華,群臣爭相稱頌皇帝功德。呂蒙正卻當面指出,城外因饑寒交迫而死的百姓不計其數。即使在后來辭官回鄉時,他仍然直截了當地告訴當權者,平息戰爭,節省民財,是古今治國安邦的上策。
可是,就是這樣一位歷史上著名的宰相,早年卻經歷過一段十分辛酸的生活道路。他多次應舉不第,為人又不知變通,和妻子住在一孔破窯中,靠到“以慈善為懷”的廟寺中“討齋”過活。然而,那些口頭上慈善的佛門弟子,心底卻并非真善良。過去,他們是敲鐘開飯,后來見呂蒙正聽見鐘聲就來乞討,就開完飯再敲鐘。當呂蒙正聽到鐘聲去要飯時,只有涮鍋水在等待著他。看到呂蒙正被捉弄,和尚們自然得意非常。可是,當呂蒙正空手而歸,見到饑腸轆轆,正在巴望著他帶回吃食的妻子時,兩人只有抱頭痛哭而已。有道是“窮居鬧市無人問”。看到呂蒙正貧困交加,親戚朋友們也都遠遠地躲著他,連告借的門也沒有。
世態炎涼,人面高低,有時比自然界的風云變幻還轉得迅速。呂蒙正身貧賤而不移,處逆境而不屈,仍然堅持刻苦讀書,結果,在大比之年應舉時,終于中了狀元。這一下,可大非昔比了。過去,見了窮愁潦倒的呂蒙正就遠遠躲開的親戚鄰里們,這時卻像蒼蠅見了血似的,紛紛趨身前來,登門送禮,表示“祝賀”。面對這種情景,呂蒙正不免回想起辛酸的往事。當日貧窮不第時,世態似冰,人情如紙,看盡了勢利人們的眉高眼低。今科中舉,人們卻爭相逢迎,丑態著實可厭。于是,他憤從心起,才涌筆端,撰寫了一副奇妙的對聯,貼在他一直居住的破窯門口:
舊歲饑荒,柴米無依靠;走出十安街頭,賒不得,借不得,許多內親外戚,袖手旁觀,無人雪中送炭。
今科僥幸,衣祿有指望;奪得五經魁首,姓亦揚,名亦揚,不論張三李四,踵門慶賀,盡來錦上添花。
這副對聯,對那些溜須拍馬、趨炎附勢的勢利小人們,進行了辛辣的諷刺。對聯一貼出來,那些送禮的人們看見,免不得面紅耳赤,灰溜溜地走開。
毛澤東曾在文章中用了一副對聯,來比喻那些光有虛名,并無實學的人:
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副對聯的作者,是明代的文學家解縉(公元1369—1415年)。他出生在江西吉水,小時候家境貧困,一家人省吃儉用,供解縉上學。解縉自幼聰明好學,特別擅長于作對聯。
解縉少年時,家對面住著一個專門欺壓百姓的鄉紳。有年臘月三十,鄉紳家里張燈結彩,準備歡度除夕;解縉家里卻缺衣少食,冷冷清清。解縉想,咱人窮志不窮,也要寫副春聯貼上。他抬頭望了望對面鄉紳府內的竹林,提筆寫道:
門對千桿竹;
家藏萬卷書。
這副對聯字句工整,筆力遒勁,吸引了全村的讀書人。鄉紳一看大為惱火,認為竹林是他家的,卻為解縉裝了門面,便命家人把竹子全砍了。鄉紳洋洋得意地說:“看這窮小子還有什么‘門外千桿竹'!”
解縉見鄉紳如此可惡,也想氣氣鄉紳,立即拿來筆硯,在春聯末尾分別添上一個字,將春聯變成:
門對千桿竹短;
家藏萬卷書長。
鄉紳一看,更氣得七竅冒煙,盛怒之下,命家人把竹子連根刨掉。他心想,這回看你還添什么短長。
解縉暗自好笑,又在春聯底下揮筆各添上一個字,春聯變成:
門對千桿竹短命;
家藏萬卷書長存。
村里人看了,都拍手稱贊寫得好。鄉紳望著解縉這副紅春聯,心痛自己白白毀了一片竹林,氣得好幾天臥床不起。
解縉少年能詩善文,聰慧無比,名聲越來越大。這件事傳到了曹尚書耳里,他心想:一個毛孩子有什么了不起,準是鄉下人少見多怪。為了親自考察一下,他派人把解縉叫來。
解縉面無懼色地走上大廳。曹尚書當著滿堂官宦的面,想煞煞解縉的威風,也想借機顯示一下自己的博學,就對解縉說:“你不是擅長對子嗎?我念出上句,你對出下句。答非所對,算輸;間有停歇,算輸。”他不等解縉答應,便搶先念道:
小犢無知嫌路窄。
解縉覺察出曹尚書的用意,把胸脯一挺,毫不示弱地答道:
大鵬有志恨天低。
曹尚書手指堂前獅子:
石獅子頭頂焚香爐,幾時得了?
解縉緊答:
泥判官手拿生死簿,何日勾銷!
曹尚書又抬手指天:
天作棋盤星作子,誰人能下?
解縉揮手指地:
地為琵琶路為弦,哪個可彈!
曹尚書事先苦心想好的這幾道難題,一個也沒難住解縉,心里暗暗著急。他改變主意,想利用解縉的“短處”替自己解圍。他明知解縉的父母是賣燒餅、推豆腐磨子的“賤民”,偏故意含笑道:“你父母是做什么的?”曹尚書想,如果解縉如實回答,必然會引起滿堂官宦的恥笑;如果不據實回答,更有妄言之嫌。無論那一種,解縉都定輸無疑。
誰知解縉毫不猶豫,從容笑道:
嚴父肩挑日月前街賣,慈母手推磨盤轉乾坤。
曹尚書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他冷眼打量著解縉身上的粗布綠襖,惡意戲弄道:
出水蛤蟆穿綠襖;
說完他得意地哈哈大笑,滿堂官宦也討好地跟著哄笑。
解縉卻鎮定自若,他雙眼斜視曹尚書身穿的大紅袍,待笑聲過后,從容答道:
落湯螃蟹著紅袍!
曹尚書一聽,頓覺老臉無光,滿堂陪員大驚失色。
這時,有個善于溜須拍馬的官員上前替曹尚書幫腔,出聯羞辱解縉:
兩猿斷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對鋸(句)?
解縉一聽,出口就對:
一馬陷足污泥內,老畜牲怎能出蹄(題)!
這官員面紅耳赤,狼狽不堪;其它官員也都瞠目結舌,噤若寒蟬。
曹尚書本想顯示一番自己的才學,不料偷雞不著蝕把米,反在大庭廣眾之下丟了面子。他惱羞成怒,但也無可奈何,只得拂袖退堂。從此,解縉的名氣就更大了。
解縉性情剛直,當官后仍常用詩文嘲弄某些貪官污吏,當時的權臣又恨他又怕他。后來他終因“犯上”被陷害入獄,死在獄中。但是他的許多詩文、聯語,卻深受老百姓喜愛,一直流傳至今。
傳說蘇東坡有個妹妹,人稱蘇小妹。她博學多才,一心想配個才學出眾的如意郎君。她的父親蘇老泉,便將年輕秀才們的詩送給她批點,讓她挑選可意的人。遺憾的是,不知有多少秀才學子的詩作,都被小妹視作涂鴉,沒一個看得上眼的。有一天,蘇老泉又送來一卷詩稿。蘇小妹看后,對作者的才華極為欣賞,最后在卷上題詩道:“今日聰明秀才,他年風流學士。可惜兩蘇同時,不然橫行一世。”意思是說,此人才華,僅次于她的兩個哥哥蘇軾和蘇轍;若沒有這兩個人,秀才便可算舉世第一了。蘇老泉看了女兒的題詩,明白是女兒相中了如意人,于是便通知秀才,準備擇吉日完婚。
這位年青的詩作者不是別人,就是宋代著名詩人秦觀,字少游。蘇小妹雖然選婿標準高,但秦少游卻并不因為她是學士東坡之妹,書香門第千金,便勉相屈從。他還想親眼看看蘇小妹的人品如何,親自試試蘇小妹的才情怎樣。這一天,秦觀打聽到蘇小妹要到寺廟降香,于是,他便化妝成道士,前去試探。當蘇小妹到寺中后,秦觀便上前以“化緣”的形式,出句道:
小姐有福有壽,愿發慈悲。
蘇小妹見是道士,便冷冷地對句道: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小妹說完,轉身便走。少游趕上一步,又出個上句說:
愿小姐身如藥樹,百病不生。
蘇小妹仍然不假思索,隨口應對:
隨道人口吐蓮花,半文不舍!
當小妹降香完畢,要返回時,秦觀又擋住去路,打拱施禮,再出一句:
小娘子一天歡喜,如何撒手寶山?
蘇小妹見“道士”三番五次地糾纏,有點討厭,便對句答道:
瘋道人恁地貪癡,哪得隨身金穴!
隨口答對,顯示出蘇小妹聰慧機敏,才情橫溢,秦觀自然高興,加上又親眼見小妹人才雖非十全十美,卻也算得上婀娜多姿,就愉快地答應了這門親事。
誰知蘇小妹斥過“道士”,回身之際,聽見一書童喚“道士”:“相公,更衣!”她察覺出“道士”便是少游。于是,在花燭之夜,小妹又想報復少游一下。她緊閉洞房門,出題三個,讓少游在外面答。第一個題是一首詩,每句嵌一字,秦觀一眼看出其中嵌的是“化緣道人”,知道是譏嘲自己;第二個題是四個謎語,秦觀也很快猜出來了;第三個題是個對聯出句:
閉門推出窗前月;
秦觀初不在意,仔細一琢磨,卻為難了,在洞房門前苦苦徘徊多時,也對不好。這時,蘇東坡知道了此事,想提示少游,又不好開口,便急中生智,撿起一顆石子,投入天井的魚缸中。秦觀聽見投石擊水聲音,立即觸景生情,對出下句:
投石沖開水底天。
小妹這才讓丫環開門,將少游迎入洞房。
蘇小妹在洞房花燭之夜,以聯句難住秦少游的故事,幾乎盡人皆知。其實,蘇小妹也被哥哥蘇東坡以對句難過一次哩!
那是在蘇東坡居官時,有一次小妹去看望他,兄妹倆在月光下對飲交談。東坡聽說妹妹才學大有長進,終未確知,想考考她,于是,便出了一個上聯:
水仙子持碧玉簫,風前吹出聲聲慢。
這個出句,不僅意境優美,而且妙在將幾個詞、曲牌名精巧地串在一起。
蘇小妹正在思索對句時,忽然看見一位穿著紅繡鞋的丫環,踏著月光一步步地上樓來送茶,當即受到啟發,對出下聯:
虞美人穿紅繡鞋,月下引來步步嬌。
蘇小妹的對句,同樣串進了幾個詞、曲牌名,而且意境亦可與東坡出句相媲美。東坡聽罷,連聲稱贊。
于謙,字廷益,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明代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謙在少年時,勤奮好學,志存高遠。讀書過目成誦,對句出口皆成。有一年清明節,他和家里大人們去祖塋祭掃。路過鳳凰臺時,他的叔父出了個上句讓他對:
今朝同上鳳凰臺。
于謙應聲對道:
他年獨占麒麟閣。
大人們聽了,都驚喜不已,說:“此小兒乃是我們家的千里駒呵!”
掃墓返回路上,經過一個牌坊,上面寫著三個字:
癸辛街
其叔父又說:“這三個字的地名,倒有兩個字屬干支,要對個地名對,怕不容易。”不料于謙又用《三國演義》中的地名對道:
子午谷
其叔父和族人們更加驚詫欣喜。
有一次,于謙的母親為兒子挽了兩個發髻,于謙出門玩耍時,一個和尚看見了,便用手摸著那發髻取笑道:
牛頭且喜生龍角。
于謙見和尚放肆無禮,便以對句回道:
狗嘴何曾吐象牙。
第二天,母親因他的雙髻被和尚取笑,就又給他扎成了三個髻。和尚見了又說:
三丫成鼓架。
于謙又回道:
一禿似擂槌。
到了過春節時,于謙穿著紅衣服,騎馬去走親戚,不料與巡按儀仗橋上相遇。巡按怪他不知回避,以對句作為赦罪條件,并出句說:
紅孩兒騎馬過橋。
于謙等巡按話音剛落,就應聲對道:
赤帝子斬蛇當道。
巡按見他如此慧敏,不但未怪罪,反而送了十兩銀子,讓于謙作為讀書求學之費用。
清代著名學者俞樾,字蔭甫,號曲園,是當代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先生的祖父。他平生著作等身,晚年講學于杭州西子湖畔的“詁經精舍”。
俞曲園擅長屬對,有不少佳作傳世。有一次,他與夫人姚氏一起去游覽靈隱寺,來到飛來峰下的冷泉亭旁,看見明代大畫家董其昌為冷泉亭書寫的對聯:
泉自幾時冷起?
峰從何處飛來?
姚夫人覺得這副對聯寫得很妙,便請丈夫也用對聯作答。俞曲園隨口答道。
泉自有時冷起;
峰從無處飛來。
姚夫人聽了,笑道:那還不如說:
泉自冷時冷起;
峰從飛處飛來。
的確,姚夫人答得比丈夫好得多。曲園聽夫人答得更有趣,更深邃,兩人不禁相對大笑。
過了幾天,老人的二女兒繡孫來看望父母。她自幼受家庭書聲墨香的熏陶,也頗通詩文。俞曲園向繡孫講了他們夫婦答對的事,請女兒也做一副對聯作答。繡孫頻皺蛾眉,沉吟片刻,笑著答道:
泉自禹時冷起;
峰從項處飛來。
老人聽了,覺得這副對聯答得奇怪,問女兒說:“上聯的‘禹',顯然指的是治水的大禹,而下聯這‘項'又指什么?
繡孫回答說:“難道父親知道大禹治水,就不知道項羽拔山嗎?要不是他把此山拔起,它怎么會飛到這個地方來呢?”
俞曲園正喝上一口茶,未及咽下,聽見女兒這聯想天真、奇妙的回答,忍不住“哧”一笑,嘴里的茶水噴了滿地,一家三人全都捧腹大笑起來。
袁世凱竊國后,他把南方各省的軍政要人召入京師,包括擔任云南都督的蔡鍔將軍在內。蔡鍔是擁護共和、反對帝制的實力派人物。當他洞察到袁世凱企圖復辟帝制的陰謀后,表面上裝作擁護袁世凱,沉緬煙花,以造成錯覺,消除袁世凱的猜疑與防備,暗地里卻思考著伺機脫身,率領舊部討袁。
就在這時,蔡鍔有機會結識了京都名妓小鳳仙。經過一段來往,小鳳仙看出,蔡鍔絕非尋花問柳的輕薄男子,而是心存國家的英雄,對他倍加敬慕;蔡鍔也覺察到,小鳳仙亦非等閑的送舊迎新、倚門賣笑的妓女。于是,兩人建立了劍膽琴心的知音深情。蔡鍔曾送給小鳳仙一副對聯:
不信美人終薄命;
從來俠女出風塵。
后來,在小鳳仙的掩護下,蔡鍔終于擺脫了袁世凱爪牙的監視,出京輾轉回到云南,組織了討袁護國軍,興師北上,為捍衛共和國體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鞍馬勞頓,戰爭奔波,喉疾加劇,赴日就醫,未愈而亡。
小鳳仙痛失知音,悲胸欲裂;但回首與蔡鍔相識的經歷,又為能被英雄引為知己而感到欣慰和自豪。她寫了兩副痛挽知音的對聯,其中一副是:
萬里南天鵬翼,直上扶搖;哪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
幾年北地燕支,自悲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亦千秋。
一般人都知道葉挺是位帶兵打仗的將軍,很少知道他還是一位文采斐然的雅士。皖南事變后,葉挺被囚禁在重慶郊外監獄中,1942年,正值郭沫若五十大壽之際,葉挺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用香煙罐中的圓紙片制作了一枚“文虎章”,并用紅墨水飾以花邊,周圍環繞著親筆書寫的一副壽聯:
壽強蕭伯納,
駿逸人中龍。
寫罷,讓夫人李秀文想辦法轉贈郭沫若,以表示祝賀。東西雖然送走了,但葉挺還在獄中踱步,琢磨這副壽聯的用詞是否妥當,經過反復斟酌,他覺得有進一步修改的必要,旋即修書一封,請李秀文設法轉給郭沫若,信云:
在囚禁中與內子第二次聚會,徹夜長談,曾說及15日將往視兄五十大慶,戲以香煙罐內圓紙片制一“文虎章”,上寫“壽強蕭伯納,駿逸人中龍”兩句以祝,別后自思,不如改為下二句為佳:
壽比蕭伯納,
功追高爾基。
郭沫若接到信后又高興又感動,連連稱贊葉挺改得好。一位來賓感嘆說:“將軍徒非知戰馬,操筆文房善畫龍。”
為什么說葉挺改得好呢?上聯原句和改句差不多,以蕭伯納來比郭沫若,自然是非常貼切的。蕭伯納是英國著名的多產作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而且蕭伯納是壽星(1850~1950),他活了整整一百歲。葉挺在此是借以祝郭沫若多產高壽的意思。
原下聯就不是很妥當,“駿”是“好馬”之意,與“壽”字相對,都是仄聲,不很協調,意義也顯得比較空泛。以“人中龍”來喻郭沫若也不妥當。何謂“人中龍”?“人中龍”指晉代人宋纖,他常常隱居不出,不肯見任何人,當地太守馬岌屢次拜訪,都不肯見。馬發贊嘆道:“名可聞而身不可見,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龍也。”這個典故比較生僻,不夠通俗,更重要的是用一個古代的隱士來比喻投身革命洪流的戰士,顯然是不合適的。改成“功追高爾基”,就顯得恰如其分了。“功”與“壽”對,平仄相間,韻律和諧,意義也比較明顯,稱贊郭沫若在文化革命上所建立的功勛,又對未來寄以厚望,富有時代氣息。
蔡鍔,字松坡,是辛亥革命中功勛卓著的領導人之一,中國近代軍事家。他出生于湖南邵東農村,小時家境貧困,無力求學,但卻心存高遠,在家里堅持刻苦讀書。
當時,本地有一位名士,叫做樊雉。他見蔡鍔勤奮好學,非常喜愛,主動上門指教。有一天,蔡鍔下河洗澡,將衣服掛在河邊的樹枝上。樊先生看見后,就給蔡鍔出了一個上聯:
千年柳樹作衣架。
蔡鍔在河中應聲對道:
萬里山河當澡盆。
又有一次,樊先生叫蔡鍔用聯同回答什么最高、什么最深。蔡鍔答道:
高,高于人心;
深,深于書籍。
聽到這樣寓意深邃的聯語,樊先生不禁動情地說:松坡真不愧是我的學生啊!
有一次,蔡鍔“騎馬馬”坐在父親的肩膀上,進城應童子試。縣官見狀,出了個上句:
子將父作馬;
蔡鍔聞言,隨即對道:
父望子成龍。
縣官聽了,連夸:“神童!神童!”
還有一次,蔡鍔與小伙伴們一起放風箏。風箏斷線后,落到太守的府衙院中。蔡鍔去找風箏,太守出來,帶著侮辱性的口吻出了一個上聯,說是對上了才還給他風箏。上聯是:
童子六七人,無如爾狡;
蔡鍔對道:
太守二千石,唯有公……
他故意留下一個字不說。太守追問他:“唯有我怎么樣?”蔡鍔說:你若還我風箏,我就說“唯有公廉”;你若不給風箏,我就說“唯有公貪”,太守聽了,不僅感到蔡鍔的下聯對得好,而且這一“廉”一“貪”的選擇,也逼得他只好把風箏還給蔡鍔了。
發布日期: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