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影響深遠。《老子的智慧》1948年由藍登書屋出版,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閉幕式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
![]() |
老子的智慧 | |
作 者:林語堂 著 出 版 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1337356 出版日期:2006-12-1 定 價:¥22.00 |
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老子是道家的開山鼻祖,影響深遠。《老子的智慧》1948年由藍登書屋出版,是林語堂向西方介紹道家乃至整個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書闡釋了老子思想的獨特性、道家哲學與儒家哲學的不同、閉幕式強調要結合莊子研究老子。
林語堂(1895—1976),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后改玉堂,又改語堂。1912年入上海圣約翰大學,畢業后在清華大學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學文學系。1922年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轉赴德國入萊比錫大學,專攻語言學。1923年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務長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為《語絲》主要撰搞人之一。1926年到廈門大學任文學院長。1927年任外交部秘書。1932年主編《論語》半月刊。1934年創辦《人間世》,1935年創辦《宇宙風》,提價“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國用鞏寫《吾國與吾民》、《京華煙云》、《風聲鶴唳》等文化著作和長篇小說。1945年赴新加坡籌建南洋大學,任校長。1952年在美國與人創辦《天風》雜志。1966年定居臺灣。1967年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舉為國際筆會副會長。1976年在香港逝世。
緒 論
序 文
第一篇 道之德
第一章 論常道
第二章 相對論
第三章 無為而治
第四章 道之德
第五章 天地
第六章 谷神
第二篇 道之訓
第七章 無私
第八章 水
第九章 自滿的危險
第十章 抱一
第十一章 “無”的用處
第十二章 感官
第十三章 榮辱
第三篇 道之體
第十四章 太初之道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士者
第十六章 知常道
第十七章 太上
第十八章 道廢
第十九章 知所屬
第二十章 天與我
第二十一章 道的顯現
第二十二章 爭之無益
第二十三章 同于道
第二十四章 余食贅行
第二十五章 四大法
第四篇 力量之源
第二十六章 輕與重
第二十七章 襲明
第二十八章 守其雌
第二十九章 戒干涉
第三十章 戒用兵
第三十一章 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 道似海
第三十三章 自知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濫
第三十五章 道之平
第三十六章 生命的步驟
第三十七章 天下自定
第三十八章 墮落
第三十九章 全道
第四十章 反的原則
第五篇 生活的準則
第四十一章 道家的特性
第四十二章 強梁者
第四十三章 至柔
第四十四章 知足
第四十五章 清正
第四十六章 走馬
第四十七章 求知
第四十八章 以無為取天下
第四十九章 民心
第五十章 養生
第五十一章 玄德
第五十二章 襲常道
第五十三章 盜夸
第五十四章 身與邦
第五十五章 赤子之德
第五十六章 無榮辱
第六篇 政治論
第五十七章 治求
第五十八章 政悶
第五十九章 如嗇
第六十章 治大國
第六十一章 大國和小國
第六十二章 善人之寶
第六十三章 難易
第六十四章 終始
第六十五章 大順
第六十六章 百谷王
第六十七章 三寶
第六十八章 不爭之德
第六十九章 掩飾
第七十章 不我知
第七十一章 病
第七十二章 論罰(一)
第七十三章 論罰(二)
第七十四章 論罰(三)
第七十五章 論罰(四)
第七篇 箴言
第七十六章 強弱
第七十七章 張弓
第七十八章 莫柔于水
第七十九章 平治
第八十章 理想國
第八十一章 天之道
想像的孔老會談
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敞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語譯】
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彎曲反而能夠伸直,低下反而可以充盈得益,破舊反而可以生新,少取反而可以多得,若是貪多反而弄得迷惑。所以圣人緊守著“道”作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揚,反而能夠顯明,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彰顯;不自己夸耀,反而能夠見功;不自我矜持,反而能夠長久。這都是不和人爭反而能顯現自己的結果。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全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爭,這樣反而成全了他的偉大。古人所說的“曲就是全”等語,難道還會虛假?能夠做到這些,道亦會歸向他了。
讀者將在二十二和二十四章內,看到老子的反面論。有關復歸為始的循環說,也將迅速展現在各位的眼前,老子把這個思想分散在二十五和四十章內敘述。
老子提到的反論有無用之有甩、曲全、不爭等,他最終的目的還是在保全人的生命及德性。莊子序文并將“曲則全”列為最有代表性的老子思想。
一、“無用”之有用
山木做成斧柄反倒轉來砍伐自己;油膏引燃了火,結果反將自己燒干;桂樹可以吃,所以遭人砍伐;漆樹的汁液可以用,所以被人割取。世人只曉得有用的用處,卻不知道無用的用處。(《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莊子利用整章來研究殘缺的用處。他以浪漫主義者的手法,舉出身體的殘缺和內在精神之完美彼此的關系。
二、形體不全的疏
有一個形體不全的人,名叫疏。他的頭縮在肚臍底下,雙肩高出頭頂,頸項后的發髻朝天,五臟的脈管突出背脊,兩股和兩肋幾乎是平行的。他替人縫洗衣服,便可養活自己;替人家卜卦算命,就可以養活十口人
。政府征兵時,他可大搖大擺在征兵場閑逛;政府募人做工時,他也不受征召;政府救濟病人時,他可以領到三鐘米和十捆柴。像他這樣的人,尚且能夠保養自己的身體,享盡天賦的壽命,何況那德性樸實,不合世用的人呢!
(《莊子》內篇第四章《人間世》)
有個拐腳、駝背、無唇的人,去游說衛靈公,衛靈公很喜歡他,看看形體完全的人,反而覺得他們的背部太平。有一個頸上生大瘤的人,去游說齊桓公。齊桓公因為喜歡他,反覺得那些身體完整的人頸子太細了。
所以一個人只是有過人的德性,身體上的殘缺很快就會被人遺忘。如果人們不忘記所應當忘記的形體,反把不應當忘記的德性忘記,那才叫做真正的“忘”呢!
因此游于道中的圣人,曉得機智是思慮的萌芽,禮義是束縛人的繆漆;道德是交接的工具,技巧是通商謀利的手段。他既無心圖謀,何用機智?不求雕琢,何用約束?沒有喪失,何用道德?不求貨利,何用通商?
這四者,就是天養。所謂“天養”乃是“稟受天然之理”的意思。既然受天然之理,又哪里用得著人為?圣人有人的形體,而沒有人的感情。有人的形體,所以能和人相處;沒有人的感情,所以沒有是非觀念。和人同類的是渺小,和天相合的才是偉大啊!(《莊子》內篇第五章《德充符》)
三、無用的樹
有一個名叫石的木匠到齊國,經過曲轅,看見一株祭土地神的櫟樹。這棵樹大極了!樹陰下可以臥牛千只,樹干的圓徑有百圍,干身像山那么高,直到八丈以上才有樹枝;可以用為造船的材料,就有幾枝。看的人多極了,而木匠卻看都不看,就走了過去。他的徒弟飽看一番后,追上木匠問道:“自從我拿斧頭跟隨先生學藝以來,從未見過這么好的木材。可是先生卻看都不看一眼就走了,這是什么道理?”
木匠說:“算了吧!別提了,它只是株沒有用的散木而已。拿來做船,就要沉;用做棺材,腐敗得快;用做器具,又不結實;用做門窗,會流汁液;用做屋柱又會生蛀蟲,簡直是毫無用處可言。就因為它沒有用處,所以才這么長壽。”
木匠回家后,夜里夢到櫟樹對他說:“你打算把我比做什么?有用的大樹嗎?你且看那桃、梨、橘、柚、瓜果之類的樹,果實一成熟,不是被敲就是被打,弄得大枝折,小枝扭,以致半途枯萎,這就是為何它們不能長壽的原因。說來說去,還是它們自己招來的禍患。
“一切有用的東西都是如此。我曾利用不少時間找尋一條對人沒有用處的路,好幾次差點死于非命,現在總算找到了。對我來說這條路就是最有用的路。假如我對人有用,怎能活到這么大的歲數?再說,你我都是物,為什么彼此要互相利用?你這快死的無用人啊!哪里知道無用樹木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