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漢學的命運
閻純德
在中國漢學研究的勢頭正健的時候,提出這個命題,頗令人感到疑惑。進入20世紀80年代,中國悄然萌動了文化的熱潮。教授在課堂上講解文化,專家學者研討文化。作為中國文化鏡子的學術專著和報刊,琳瑯滿目地呈現著中國文化的古老與傳統、深沉與奧妙、現實與未來,--中國學界的面孔突然變得燦爛起來。
在中國文化復興運動中,諸如整體性“傳統文化”、“易經”、“儒學”、“比較文化”等等,都成為專學,而研究外國漢學家研究中國文化的“漢學”的研究幾乎成了顯學,史無前例地被學界關注著。但是,就在這時候,關于漢學存亡的問題,國際上也有了不同的看法:瑞典漢學家羅多弼說,漢學作為獨立的學科不會持續太久,它將被各種具體學科所消解,“漢學系”遲早會取消,“沒有什么理由要把中國人的經驗當作與歐洲人的經驗根本不同的范疇來闡釋!边@種浮躁的見解,缺乏歷史和科學的依據,既違背歷史規律,也不合現在和未來的實際。中國文化經過外國人的智慧理解和消化,變成了“漢學”,使其既是中國文化,也不完全是中國文化,形成一種獨特的學術史,于是又被中國學界重視著,并構成中國的“漢學研究”。
在歷史上,中國文化影響或浸染西方的過程中,完全是冷靜而自由的,是文化的一種自然運動,也是西方的先覺者的一種智慧的結果。人類文化的溝通,是人類文明的一種表現。但人類多元文化的“融合”和發展永遠不會變為一體。在21世紀,“西學”和“中學”的“撞擊”“沖突”和“融合”還會同時存在,“中學”不會消解“西學”,“西學”也不會取代“中學”,如果沒有政治和宗教的“干預”,它們會處于和諧平等的狀態之中(這當然不是指具體的自然科學),以一種“文明對話”的形式,發展多元的人類文化;谌祟惒煌N群的文化歷史差異,人們的智慧特征也會不同,因此對社會、歷史、宇宙、的闡釋也會有別,
所以人類最古老最燦爛的文化之一,作為人類文化遺產中的富礦,雖然曾經有過低迷的時期,但永遠是吸引中國境外智者的研究探討對象,更何況中國文化又是一種生命力異;钴S發展的文化,加之當代中國學術的自由環境,使中國文化有了一個很好的反思、發展、繁榮的機會,因此現代的或是未來的漢學家,可以在中國的文化資源里,發展中國的智慧之光。漢學家們可以在研究中國文化的學術活動中偏重于諸如文學、歷史、哲學、經濟、政治等,但這些學科無疑都還屬于漢學范疇。在學術高度發展、學問越做越細的情況下,哪一位學問家也不會無所不知,其研究雖只限于自己的專業、學科,但大而言之,他還是漢學家。像中國人不會放棄研習外國文化那樣,外
國人也絕不會放棄研究中國文化。所以,“漢學”不會消亡,“漢學研究”也還將世世代代地延續下去。
關于漢學,時下有的叫國際漢學、海外漢學、世界漢學,當然有的也稱中國學。以上幾種叫法,逐漸擺脫了沿襲漢代以來將重經、史、物、訓詁考據之研究稱之為“漢學”的范式,逐漸把“漢學”和“國學”分開。當然,也有另一種解釋,認為不管中國人還是外國人,只要研究的是中國文化,且是偏重古代文化的學問,就是“漢學”。這種情況可在一些漢學論集或是一些名家的文章里看到。但我始終認為,還是把漢學(SINOLOGY)和國學分開為好。因為我更強調和看重近百年來國際文化的習慣認識趨向。把漢學與國學分開,有利于學術的發展。不過話再說回來,學界仍然可以各做各的事情,各做各的學問,從不同方面自己力所能及地對“漢學”進行研究。當“漢學研究”在國內建立起自己獨立的學科,并更高地揚起風帆的時候,我們這些不太多的研究者,應該緊密地聯手,群力遠航,以達彼岸港灣。我很贊同李學勤教授的意見:“在中國,習慣上只把外國的這種學術研究叫做漢學,約定俗成,似乎也不必更改。”
在中國,“漢學研究”是中國學者對外國學者對漢學研究的反饋,F在,雖然已有像《國外研究中國叢書》(孫越生主編)《海外漢學研究叢書》、《國外中國學研究》(張良春主編)、《海外中國研究叢書》(劉東主編)、《國際漢學研究叢書》、《國際漢學》(任繼愈主編)、《漢學研究》(閻純德主編)、《漢學漫步》(李學勤主編,)、《法國漢學》(龍巴爾、李學勤主編)、《世界漢學》雜志(劉夢溪主編),及若干部關于外國人對中國文學研究的研究等,這對中國剛剛起步的漢學研究,都有推動作用。因為“漢學”資源我們沒有深入發掘或是還沒有顧及,應該做的事情我們還遠遠沒有做。
人類社會從野蠻走到文明,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斗爭”“反思”過程。21世紀在經過信息學、生物學、太空學等領域的學科爆炸之后,人類社會也會出現安靜或停滯的歷史時期,但是社會和生活將是有序、冷靜和自在的,這給各種文化本身的發展和相互借鑒、溝通、融合一個機會。漢學和漢學研究也有一個機會,--也許它成了一個“古老”的學科,但它沒有消亡,也不會消亡。
在中國歷史上,凡是開放的年代,漢學就發展,其研究也就繁榮。21世紀的中國,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站在世界面前,漢學也會更加健康地發展,其研究也必將有一個新的起點。
1998年6月27日 北京西三旗九龍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