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節
(1873~1935)
|
原名晦聞,字玉崑,號純熙。甘竹右灘人。清末在上海與章太炎、馬敘倫等創立國學保存會,刊印《風雨樓叢書》,創辦《國粹學報》。民國成立后加入南社,長居北京,任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一度出任廣東教育廳廳長。以詩名世,與梁鼎芬、羅癭公、曾習經合稱嶺南近代四家。著有《蒹葭樓集》。作品兼見唐詩的文采風華與宋詩的峭健骨格,人稱“唐面宋骨”。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頗多精當見解,著有《詩旨纂辭》、《變雅》、《漢魏樂府風箋》、《魏文帝魏武帝詩注》、《曹子建詩注》、《阮步兵詩注》、《鮑參軍詩注集說》、《謝康樂詩注》、《謝宣城詩注》、《顧亭林詩說》等。
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清華園里,有好幾位不向當局賣賬的學者,他們以學人的風骨,維護著學術的尊嚴,其中有一位就是精通國學的順德人(甘竹右灘人)黃節。無論是汪精衛電召出席所謂“國難會議”,還是陳濟棠邀任教育廳長,他就是堅辭不就。
其實,黃節本是一個熱衷時局的人。早年他在順德簡岸讀書草堂就讀時就與同窗以匡世扶危相勉勵。后浪跡大江南北,廣泛接觸進步人士,接受反清思想,一意從事文化救國事業。為此,他曾變賣祖業,赴上海與章太炎、鄧實、馬敘倫等創報刊,辦學會,闡發反清思想,寫下大量愛國詩文,還曾為胡漢民草擬《誓師北伐文》。
袁世凱復辟帝制期間,黃節頻頻撰文抨擊,致遭忌恨。此后,不再從事新聞輿論工作,專心致力于學術研究和教育事業。1917年,受聘為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專授中國詩學。1922年拒任北洋政府秘書長。后曾擔任過一年的廣東省教育廳廳長兼通志館館長。因對時局不滿,于1929年辭職,仍回北大,同時兼任清華大學研究院導師。
黃節一生以詩名世,作品兼有唐詩的風采風華與宋詞的骨格峭健,人稱“唐面宋骨”。在學術方面,對先秦、漢魏六朝詩文頗有見地,學界視為一代宗師,著述達10余部之多。
1935年1月24日,黃節病逝于北京,歸葬廣東白云山御書閣畔。
|
鄧實(1877~?)

|
字秋枚,廣東順德人。1877年生于上海。五歲亡父,與弟鄧方(字秋門)相依為命。從青年起,便崇拜顧炎武,“喜為經世通今之學”。關心時局,“凡閱國內外月報、旬報、時報至百余種,鈔輯成書”,至數百卷之多。弟兄二人,寒夜讀書,每及“當世之故”,常慷慨悲歌,飲灑起舞,期期以報國自許。19歲南歸,游廣東經學名家簡朝亮草堂。庚子后,痛感亡國無日,于1902年在上海創辦《政藝通報》,“其大旨則欲決植民權,以排斥專制,為變政之根本。1905年發起成立國學保存會,刊行《國粹學報》,宣傳排滿革命,雖抗師命而不止。鄧實發表的學術文章并不多,擅長政論,《國漣保存論》、《國學真論》、《古學復興論》諸文,使之成就為國粹理論的主要構造者之一。鄧實以國粹派的組織者和理論家而聞名于時,柳亞子稱譽他”是了不起的人物“。
|
陳去病(1874—1933)
近代詩人。字巢南,一字佩忍,號垂虹亭長。江蘇吳江人。祖上以經營榨油業致富。光緒二十四年(1898)在家鄉組織雪恥學會,響應維新運動。二十九年(1903)赴日,加入中國留學生組織的拒俄義勇隊。次年在上海任《警鐘日報》主筆,同時創辦《二十世紀大舞臺》雜志,提倡戲劇改良。光緒三十二年(1906)加入同盟會。同年,為紀念明末進步思想家黃宗羲,在安徽府中學堂與黃濱虹等組織黃社。次年,到上海編輯《國粹學報》,與吳梅等組織神交社。三十四年(1908),在紹興府中學堂組織匡社。為了紀念秋瑾,又在杭州組織秋社。次年,在蘇州與柳亞子、高旭一起創辦南社。武昌起義后創辦《大漢報》,在紹興為越社主編《越鐸日報》。1913年,參加討袁的"二次革命"。1917年,隨孫中山赴粵"護法"。1922年,孫中山督師北伐,陳去病任大本營前敵宣傳主任。后曾任南京東南大學教授、江蘇革命博物館館長等職。
早年,陳去病重視戲劇,認為它在"鼓動平民"、普及社會方面具有其它藝術形式無法比擬的作用(《論戲劇之有益》)。在詩歌主張上,陳去病和柳亞子同調,推尊"唐音"。1917年,柳亞子受到南社內外的宋詩派的圍攻時,陳去病曾奮起支持。他激烈地指責宗法江西詩派的閩派詩人陳寶琛、鄭孝胥等,認為"其聲益噍殺而厲"。在散文寫作上,他反對分門別戶,尤其反對桐城派。他說:"文無論古今,總祈一是,義理、詞章、考據三者何適而不可,只須用得其當而已,于彼宗派何與乎?"(《五石脂》)
陳去病的詩大多為詠懷之作,集中抒發了詩人推翻清朝統治的壯志。《將赴東瀛賦以自策》寫離鄉去國,探求救國真理的愿望。《重九歇浦示侯官林獬、儀真劉光漢》寫年華虛度而所志不遂的悵惘!秷D南一首賦別》勸慰妻子以"補天填海"的千秋大業為重,不必為遠別感傷。《訪安如》寫向摯友辭行,"此去壯圖如可展,一鞭晴旭返中原",相信盡管道路崎嶇,但終有勝利相見的一日。
陳去病的詩,體現了清末《國粹學報》派的特點,即借歷史作反清的宣傳。《□門四律》追懷宋末文天祥等抗元事跡,《題明孝陵圖》抒發"幾時還我舊山河"的抱負,《題鄭延平戰捷圖》、《自廈門泛海登鼓浪嶼有感》寫對于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思念,《校定〈長興伯遺集〉書其后》、《九月初七日新安江上觀水嬉,并為有明尚書蒼水張公作周忌》等詩,緬懷明末抗清英雄吳易、張煌言、瞿式耜等人。這類詩易于為具有民族思想的知識分子所接受,但是缺少民主主義思想。陳去病的散文散見于清末民初的報章雜志,其中的《明遺民錄》是為明末遺民、義士所作的傳記集,《五石脂》是記載東南文人抗清事跡的筆記,兼具詩話、文話的性質,均發表于《國粹學報》。著有《浩歌堂詩鈔》,并輯有《清秘史》、《陸沉叢書》等。
|
高旭(1877~1925)
近代詩人。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云、鈍劍。江蘇金山人。出身大地主家庭。光緒二十九年(1903),在松江創辦《覺民》雜志。三十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任江蘇分會會長,創辦《醒獅》雜志。三十二年,在上海創辦健行公學,曾以一夜之力偽造石達開遺詩,刊刻印行,發生很大影響。三十三年,與陳去病、柳亞子一起創立南社。加入國學保存會。辛亥革命后,任金山軍政分府司法長。他反對與袁世凱妥協。1912年,與人展開"孔墨異同之辨",認為墨子是民主主義者,孔子是君主主義者,尊孔必將危害共和政體。1913年,任眾議院議員。1923年,因參加曹錕賄選,受到輿論譴責。陳去病、柳亞子等南社詩人發表聲明,宣布"不再承認其社友資格"(1923年10月29日《民國日報》)。
高旭較多地接受過西方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的影響。他反對"專講保存國學的傾向",認為"國因時勢而遷移,則學亦宜從時勢而改變"。對傳統文化,主張"拾其精英,棄其糟粕"(《學術沿革之概論》)。但是也偶有動搖,籠統地鼓吹過"保存國學"。反映到創作思想上,他反對"偽韓偽杜",剽竊模擬。認為"世界日新,文界、詩界當造出一新天地"。但又說:"新意境、新理想、新感情的詩詞,終不若守國粹的用陳舊語句為愈有味也。"(《愿無盡廬詩話》)
高旭作詩,主張"鼓吹人權,排斥專制,喚起人民獨立思想,增進人民種族觀?quot;(同前)。《路亡國亡歌》指斥帝國主義對中國路權的掠奪,號召人民同心同德,奮起斗爭:"倘使我民一心一身一腦一膽團結與之競,彼雖狡焉思啟難逞強權強。"《海上大風潮起作歌》指斥清政府出賣國家主權,號召人民奮起推翻。他的詩,常常洋溢著一種甘愿為國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如"大事畢矣吃一刀,滾滾頭顱好男子"(《登金山衛城懷古》);"炸彈光中覓天國,頭顱飛舞血流紅"(《盼捷》)。
高旭以歌行見長。其優點是跳踉恣肆,熱氣騰騰,表現了革命鼓動詩歌的特色;其缺點是淺露粗糙,錘煉不足。辛亥革命后,看不到出路,思想苦悶、□徨,詩風也隨之變化,叱咤風云的氣概日少,而纏綿悲戚的成分日多。
高旭早年受過"詩界革命"的影響。他的少數詩以儒、釋、道三教掌故與近代科學知識相糅合,走譚嗣同、夏曾佑路子。他的另一些詩則效法黃遵憲的《軍歌》等新體,比較通俗,不受五、七言束縛,可以配譜歌唱,如《女子唱歌》、《愛祖國歌》、《軍國民歌》、《光復歌》等。
著有《天梅遺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