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論文
伯恩斯坦 對根本惡的反思:阿倫特與康德
呂森 危機、創傷與認同
唐曉峰 殷商"外服"農業發展在國家領土擴張上的意義
張緒山 拜占廷作家科斯馬斯中國聞紀釋證
杜贊奇 后殖民史學
席文 中國、希臘之科學和醫學的比較研究
饒龍隼 先秦諸子寓言正義
俞志慧 春秋詩學經典命題釋證:以《左傳》《國語》賦詩為例
評論
郭齊勇、龔建平 儒家、儒教,宗教性、超越性:以李申《中國儒教史》為中心的評論
李明暉 儒家政治哲學與責任倫理學
藍峰 孔夫子名實考
通訊
麥金太爾 孔子與亞里士多德的美德概念的再討論:對萬俊人教授的回應
書評
梅洛·龐蒂:《知覺現象學》(汪堂家)
達米特:《分析哲學的起源》(徐英瑾)
安樂哲(編):《美學轉向--解讀艾略特·杜里奇的比較哲學》(李冠南)
佩里·安德森:《后現代性的起源》(趙國新)
邁克爾·羅斯:《譏諷者的牢籠:記憶、創傷與歷史建構》(陳新)
羅歇·沙蒂埃:《書寫文化與社會》(張倫)
史蒂夫·梅森 編:《理解約瑟夫斯:七種視角》(宋立宏)
布羅代爾:《文明史綱》(常紹民)
斯坦利·費什:《原則的麻煩》(戴沙迪)
約翰·第金斯:《美國左派盛衰錄》(龔剛)
唐納德·凱利:《人的尺度--西方法律傳統中的社會思想》(武欣)
理查德·A·波斯納:《超越法律》(凌斌)
宋峴:《回回藥方考釋》(陳明)
蔡樂蘇、張勇、王憲明著:《戊戌變法史述論稿》(戚學民)
馮爾康:《清代人物傳記史料研究》(常建華)
《中國學術》哈佛燕京學社和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其宗旨是提升我國人文及社科的研究水準,推展漢語世界的學術成就,增強文化中國的內聚力,促進中外學術深度交流,力爭中文成為國際學術研究的重要工作語言。
《中國學術》以"人文與社會"為軸心,追求學科交叉和科際整合,其范圍包括人文及社科諸方面。?quot;論文""書評論文""書評"和"通訊"四個欄目。
《中國學術》每年四輯,第一輯2000年1月出版。定價26.00元。
主編:劉東 編委會地址:中國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中國學術》 郵編:100710,或電郵至dongliu@pku.edu.cn或chinascholarship@95777.com
發行部地址:中國北京王府井大街36號 傳真:8610-69013392 電話:65278537(發行)83164425(郵購)65253913(門市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