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 作:
1、《宗教藝術比較研究論綱》(博士論文),18萬字,臺灣文津出版社94年4月出版;
2、《戲曲美學》,25萬字,臺灣文津出版社95年7月出版;
3、《仕隱之思》,13萬字,陜西人民出版社96年5月出版;
4、《中國寺觀》,14萬字,合著,浙江人民出版社96年11月出版。
5、《感性美學── 一種人性的美學觀》,33萬字,東北師大出版社97年 5月出版。
6、《審美文化論》,23萬字,合著,省八五重點課題"經濟發展與審美文化建設"成果,天
津人民出版社98年10月出版。
7、《醉臥花叢》(隨筆集),12萬字,廣西人民出版社99年9月出版。
8、《中國戲劇藝術論》,27萬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
9、《草根的力量--臺州戲班的田野調查與研究》,28萬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主要論文
1、《論藝術欣賞能力》,《文藝研究》88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同年第5期復印;
2、《重建戲劇的感性文化土壤》,《福建戲劇》91年第2期,獲華東地區第六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二等獎;
3、《戲曲的抒情本質縱橫談》,《戲劇叢刊》91年第5期,該文獲華東地區第六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一等獎;
4、《憑誰再敲警黃鐘》,《福建藝術》9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92年第8期復 印;
5、《有聲皆歌--論戲曲的聲腔與唱》,《戲劇叢刊》92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 92年第11期復印;
6、《中國美學需裁矗俊罰堆趼厶場?3年第3期,《新華文摘》93年第8期全文轉載;《學術論壇》94年第1期、第3期發表爭鳴文章。
7、《詩意的憂郁氣質--戲曲的美學基調》,《藝術百家》93年第2期;《人大復印資料· 戲曲》93年第8期復印;
8、《傳統戲曲人物塑造與角色的社會抉擇》,《地方戲藝術》93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93年第11期復印;
9、《中國戲曲與西方意義上的喜劇、悲劇》,《戲劇文學》93年第8期,《中國文學年鑒· 1994》選摘;
10、《角兒制雛論--傳統戲曲為什么沒有導演》,《劇影藝術》94年第1期;
11、《面對一種不可修補的存在--對改編古典名著的非議》,《中國戲劇》94年第3期。
12、《享樂--民眾對戲曲的價值取向》,《藝術百家》94年第2期。
13、《權力話語與戲曲的盛衰》,《美學與文藝學研究》94年第2期;
14、《戲曲:非主流文化的生存策略》,《戲劇叢刊》94年第3期;
15、《邊緣焦慮·國家主義·意識形態話語》,《原道》94第1輯;
16、《中和與含蓄--儒家文化與中國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征之一》,《中國文化月刊》(臺灣 )94第11期;
17、《站在文明與野蠻邊緣的思考》,《中國戲劇》94年第11期;
18、《國家化與戲曲劇團艱難的改革道路》,《戲文》94年第6期。獲華東地區第九屆"田漢戲劇獎"評論二等獎。
19、《詩意的憂郁氣質--儒家文化與古典戲曲的審美特征之二》,《中國文化月刊》(臺灣 )95年第1期;
20、《夜色正闌珊》,《戲文》95年第5期;
21、《滿園春色關不住》,《中國戲劇》95年第9期;
22、《為女小生增添更豐富的內涵》,《人民日報》95年12月2日;
23、《民族藝術論》,《民族藝術》96年第3期。
24、《關于"推陳出新"的斷想》,《戲劇文學》97年第2期;
25、《陳獨秀〈論戲曲〉與20世紀中國戲曲之命運》,《文藝研究》97年第5期;
26、《學校,你教不教地方戲》,《浙江教育報》97年10月29日第一版;
27、《談傳統戲曲的"推陳出新"方針》,《二十一世紀》98年2月號;
28、《世紀之惑--中國戲曲向何處去》,《民族藝術》98年第2期;
29、《劇團體制改革迫在眉睫》,《文化月刊》98年第7期;
30、《文化市場發展與劇團體制改革》,《文藝研究》98年第4期。
31、《文化守成--保護戲曲與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策略》,《人民政協報》98年7月20日第3版,《人大復印資料·戲劇戲曲》98年第9期轉載;
32、《20世紀中國戲劇的現代性追求》,《浙江社會科學》98年第6期;
33、《走近稀有劇種》,《中國戲劇》98年第12期。
34、《〈孔乙己〉和越劇的現代轉型》,《文藝報》99年1月23日3版;
35、《調整劇目評獎的文化策略》,《文化月刊》99年第3期;
36、《近五十年的禁戲》,《二十一世紀》99年4月號;
37、《中國:"禁戲"五十年》,《小說家》99年第3期;
38、《論"推陳出新"》,《原道》第5輯;
39、《面向21世紀的中國戲劇》,《中國大學人文啟思錄》第三卷,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0、《成就與反思:中國戲劇遺產的當代傳承》,《中國戲劇》99年第11期;
41、《程式與現代戲的可能性》,《藝術百家》99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戲曲戲劇》2000年第2期轉載;
42、《中國稀有劇種的命運與前景》,《中華讀書報》99年12月8日,《人大復印資料·戲曲戲劇》2000年第1期轉載;
43、《第三只眼看"戲改"》,《戲劇文學》2000年第1期;
44、《戲劇危機的劇團視角》,《安徽新戲》2000年第1期;
45、《20世紀中國戲劇發展論綱》,《學術界》2000年第2、3期,《新華文摘》2000年第10期轉載;
46、《重視"中國經驗"》,《民族藝術》2000年第1期;
47、《中國美學面臨的三大問題》,《學術月刊》2000年第4期,《人大復印資料·美學》2000年第7期轉載;
48、《國劇的腳色、行當與人物》,《戲劇藝術》2000年第3期。
49、《給"創新"潑一瓢冷水》,《文藝爭鳴》2001年第1期,《人大復印資料·文藝理論》2001年第3期轉載;
50、《欲望的旗幟》,《中國戲劇》2001年第2期;
51、《與董健先生商榷:也談戲劇的政治化與民族化》,《劇影月報》2001年第3期;
52、《20世紀中國戲劇史的對象與方法》,《戲劇藝術》200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舞臺藝術》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2001年第9期轉載;
53、《現代戲的陷阱》,《福建藝術》2001年第3期;
54、《中國戲劇的當代發展與中國戲劇十七年反思》,《戲劇文學》2001年第8期;
55、《呼喚多元的戲劇批評》,《劇本》2001年第8期;
56、《理想與人道的二律背反》,《東方文化》2001年第5期;
57、《政治化、民族化與20世紀中國戲劇》,《南方文壇》2001年第5期,《人大復印資料·舞臺藝術》2002年第1期轉載。
58、《盛況固然空前,水平仍待提高--第七屆中國戲劇節芻議》,《文藝報》2001年12月6日;
59、《冷眼旁觀京劇節》,《文藝報》2001年12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