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四、軍事(20種)

261.《孫子兵法》 春秋·孫武 13篇.〔南宋十一家注孫子本〕
現存最早的兵書,凡十三篇,繼承和發展了前人的軍事理論,把政治作為決定戰爭勝敗的首要因素,歸納出戰爭的原理原則,二千年多來一直被視為兵家之經典。

262.《吳子》 戰國·吳起 6篇.〔武經七書本〕
又名《吳起兵法》,系統地闡述了戰略戰術的主要問題,主張“內修文德,外治武備”,把政治和軍事緊密結合起來,是繼《孫子兵法》之后又一部體系完備、思想精深、具有重大理論價值的兵學論著。

263.《六韜》 舊題周·姜尚 6卷.〔武經七書本〕
又稱《太公六韜》,分文、武、龍、虎、豹、犬等六篇,是一部集先秦軍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對后代的軍事思想有很大的影響,被譽為兵家權謀始祖。

264.《司馬法》 戰國·司馬禳苴 5卷.〔武經七書本〕
又稱《司馬兵法》,為戰國初期齊威王命大夫追論古代的司馬兵法而撰,以記述古代軍禮和軍法為主,歷來同時受到兵家和史家的重視。

265.《孫臏兵法》 戰國·孫臏 15篇.〔竹簡本〕
又名《齊孫子》,作者孫臏系孫武的后代。該書繼承并發展了《孫子》、《吳子》等兵家的思想,提出了諸多深刻見解,是一部具有豐富軍事思想的著作。

266.《尉繚子》 戰國·尉繚 24篇.〔武經七書本〕
該書圍繞“刑德可以百勝之說”廣泛論述用兵取勝之道。強調農戰,富國強兵,注重謀略和戰前準備。所論廣博,頗得用兵之意,對后世有重大影響。

267.《素書》 漢·張良 1卷.〔二十二子本〕
又名《黃石公素書》,相傳為黃石公授予張良的兵書。該書對《三略》做了非常精辟的總結、提煉與升華,語言高度精煉,對人性把握精準獨到,對事物變化觀察入微,在中國謀略史上占據重要地位。

268.《將苑》 三國蜀·諸葛亮 2卷.〔清張澍輯本〕
專門論述為將之道的兵書,系統地論述了將領的地位、作用、品格以及領兵作戰時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一部優秀的“將才”學著作。問世后頗受重視,流傳極廣。

269.《風后握奇經》 舊題·風后 1卷.〔津逮秘書本〕
又稱《握奇經》,專論陣法之兵書,闡述八陣的布列方法、各部分的名稱、功用,以及取名的用意等,用“奇正”之說闡述八陣中的戰術變化,頗為深刻。

270.《黃石公三略》 舊題漢·黃石公 3卷.〔武經七書本〕
又稱《三略》,與《六韜》齊名,不同于其他兵書,它是一部糅合諸子各家思想,專論戰略的兵書,側重于從政治策略上闡明治國用兵的道理。南宋晁公武稱其:“論用兵機之妙、嚴明之決,軍可以死易生,國可以存易亡。”

271.《戰略》 晉·司馬彪 1卷.〔漢學堂叢書本〕
戰略問題專著,繼承了《孫子》、《三略》等先秦、秦漢時期兵家的戰略思想,總結了戰略運用的實際經驗,明確提出了“戰略”這一概念,對后世影響頗大,在中國和世界軍事學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272.《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舊題唐·李靖 3卷.〔武經七書本〕
又稱《李衛公問對》,相傳是唐代名將李靖所著。上卷論述奇正,中卷論述各種陣式的教戰之法,下卷論述指揮作戰的原則。它繼承發展了春秋戰國以來的軍事思想,是唐宋兵書中富有創見性的一部優秀著作。

273.《神機制敵太白陰經》 唐·李筌 10卷.〔守山閣叢書本〕
又稱《太白陰經》,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綜合類兵書,分人謀、雜儀、戰具、預備、陣圖、祭文、捷書、藥方、雜占、遁甲、雜式等篇。先言主有道德,后言國有富強,內外兼修,與一般兵書以權謀相尚者迥異。

274.《武經總要》 宋·曾公亮、丁度等 43卷.〔明唐福春刻本〕
我國第一部規模宏大的官修綜合性兵書,分前后二集,前集詳細反映了宋代的軍事制度,后集保存了許多古代戰例,是研究宋代及宋以前軍事的重要資料。

275.《歷代兵制》 宋·陳傅良 15卷.〔靜觀堂刊本〕
我國第一部通論歷代軍制的專書,按時代順序分別記述了從周到北宋的兵制沿革,以史立論,夾議夾敘,旨在探討歷代兵制的得失,為當世的兵制改革提供借鑒。

276.《守城錄》 宋·陳規、湯璹 4卷.〔瓶花書屋叢書本〕
論述城邑防御的專著,根據攻城武器的發展和實戰經驗,著重闡述了守城戰法的改革,提出“善守城者”不能只守無攻,而要“守中有攻”的觀點。

277.《紀效新書》 明·戚繼光 18卷.〔四庫全書本〕
該書是明代著名軍事家戚繼光在東南沿海平倭戰爭期間練兵和治軍經驗的總結,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具有很高的軍事學術價值。

278.《兵經》 清·揭暄 3卷.〔兵法七種本〕
又名《兵經百篇》 ,分為智、法、術三篇,將軍事上多方面的問題概括歸納為一百個字,每一字皆系兵法精要的凝結,或前看,或后看,或表里,或對發,互相貫通,在清代后期影響很大。

279.《三十六計》 1卷.〔民國三十年成都瑞琴樓本〕
流傳極廣的著名兵書,按計名排列,分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并戰計、敗戰計六套,共三十六計,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

280.《曾胡治兵語錄》 蔡鍔 13卷.〔費怒春注釋本〕
近代著名語錄體兵書,曾、胡即湘軍創始人曾國藩、胡林翼。蔡鍔十分推崇曾、胡的治軍思想,精選他們的軍事言論編成此書,然后加上按語闡釋、評議,作為訓練新軍的教材,問世后流傳極廣。

五、科技(20種)

281.《九章算術》 漢·張蒼 10卷.〔四庫全書本〕
古代數學專著,全書共九章,故名。成書于西漢末至東漢初之間,系統總結了漢朝以前的數學成就,標志著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282.《氾勝之書》 漢·氾勝之 2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西漢晚期的一部重要農學著作,該書總結了西漢時黃河流域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操作技術,是我國最早的農業專書。全書早已散佚,后人有多種輯佚本。

283.《養魚經》 戰國·范蠡 1卷.〔玉函山房輯佚書本〕
相傳為范蠡所作,故又名《陶朱公養魚法》、《陶朱公養魚方》,是我國最早的養魚著作。飼養對象主要為鯉魚,方法科學,與后世頗為類似。

284.《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 10卷.〔明胡震亨、毛晉刻本〕
齊民要術,意為“平民的重要謀生技術”,它系統總結了6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的農牧業生產經驗,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綜合性農書,對中國古代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285.《洛陽牡丹記》 宋·歐陽修 1卷.〔四部叢刊影元本〕
北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歐陽修在親睹洛陽“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盛況后,遍訪民間,對牡丹的栽培歷史、品種花期、賞花習俗等作了詳細的考察和總結,撰成《洛陽牡丹記》一書,是為歷史上第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牡丹專著。

286.《茶經》 唐·陸羽 1卷.〔格致叢書本〕
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的茶專著,它系統總結了隋唐時期的茶葉采制和飲用經驗,全面論述了有關茶葉歷史源流、生產技術、飲用方法等各方面的問題,開中國茶道的先河。

287.《北山酒經》 宋·朱肱 3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北山酒經》是我國古代較早的全面完整的論述釀酒的著述,書中主要闡述兩宋時期較大規模釀酒作坊的黃酒釀造技術,對制曲、釀酒的方法進行了分析,對釀造具有一定的理論指導作用。

288.《甘石星經》 戰國·甘德、石申 1卷.〔漢魏叢書本〕
戰國時期,楚人甘德和魏人石申各自在長期觀測天象的基礎上,分別撰寫了《天文星占》、《天文》,后人把兩本著作合并,稱為《甘石星經》!陡适墙洝肥鞘澜缟献钤绲奶煳膶W著作。

289.《竹譜》 南朝宋·戴凱之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全書以韻文為綱,以散文形式逐條進行解釋。作者戴凱之繼承和發展了前人對竹類研究的成果,通過自己的調查研究,首次對我國的竹類資源進行了系統的概括總結,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竹類植物專著,對后世影響深遠。

290.《禽經》 舊題周·師曠 1卷.〔百川學海本〕
作者在參閱前人有關鳥類著述的基礎上,總結了以前的鳥類知識,包括命名、形態、種類、生活習性、生態等,雖然其體例結構簡單,內容亦稍嫌粗陋,但作為我國早期的鳥類志,仍具有較重要的意義。

291.《陶說》 清·朱琰 1卷.〔乾隆三十九年鮑廷博本〕
書中先后敘述明清兩代具有代表性的官窯瓷器及其制造法,并對明清以前各時期的名窯和窯器進行了歷史性的介紹,全書相當于一部中國陶瓷史和瓷器燒制技術史。

292.《花鏡》 清·陳淏子輯 6卷.〔康熙善成堂刻本〕
《花鏡》主要闡述了花卉栽培及園林動物養殖的知識,記載了豐富的遺傳育種技術,是陳淏子對前人經驗科學的總結,也包括他自己的精辟見解,為我國較早的園藝學專著。

293.《夢溪筆談》 宋·沈括 26卷.〔清光緒陶氏愛廬刻本〕
《夢溪筆談》以筆記體的形式,詳細記載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包括勞動人民的卓越貢獻和沈括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現代人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

294.《營造法式》 宋·李誡 34卷.〔四庫全書本〕
《營造法式》是北宋李誡以他個人十余年來修建工程的豐富經驗為基礎,參閱大量文獻和舊有的規章制度,收集各工種工匠的操作規范、技術要領、各種建筑物構件的形制與加工方法,最終編成的。它是我國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術數據,標志著我國古代建筑技術達到了一個高峰。

295.《刀劍錄》 舊題南朝梁·陶弘景 1卷.〔說郛本〕
又稱《古今刀劍錄》,是我國古代介紹刀劍的專著。書中對遠自夏禹,近至梁武帝之間各種寶刀、寶劍的名稱、尺寸、鑄造過程、銘文等都做了較為詳細的描述。

296.《文房四譜》 宋·蘇易簡 1卷.〔叢書集成初編本〕
此書主要記載筆、硯、紙、墨等文房用品的歷史源流、制造工藝、相關詩文故事等,廣采博搜唐五代以前的舊籍,是有關文房四寶的權威著述。

297.《墨史》 元·陸友 1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該書集魏晉至宋制墨名家,共170馀人,還集錄了高麗、契丹、西域、金國等地之墨,書末附雜記25則,均為有關墨的典故和知識。是一部難得的較為完整論墨專著。

298.《天工開物》 明·宋應星 18卷.〔明崇禎十年刊本〕
《天工開物》是我國古代一種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對明朝及以前的農業、手工業、工業等各項生產技術進行了系統的總結,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科學技術系統,被外國學者稱為“中國十七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99.《農政全書》 明·徐光啟 60卷.〔康熙貴州糧署刊本〕
《農政全書》是徐光啟以治國治民的思想為主線,對前人的農書和有關農業的文獻進行系統摘編譯述的基礎上,加上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撰寫而成。全書基本囊括古代農業生活和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

300.《飲流齋說瓷》 民國·許之衡 10卷.〔上海朝記書店鉛排本〕
《飲流齋說瓷》是在總結前人成果與個人見聞的基礎上而成的一部研究中國陶瓷史的專著。書中收集了大量古陶瓷的學名和俗稱,為后人保留下眾多的歷史名詞與古董術語,至今仍為中外文博界沿用。

六、醫學養生(10種)

301.《素問》 舊題黃帝 24卷.〔顧氏翻宋刻本〕
又名《黃帝內經素問》,乃《黃帝內經》的一部分,是以黃帝與上古醫學先知問答的形式撰寫的綜合性醫學著作,闡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原則,含義精深微妙,集古代醫學經驗和理論之大成。

302.《靈樞經》 舊題黃帝 12卷.〔明趙府居敬堂刊本〕
又名《黃帝內經靈樞經》,乃《黃帝內經》的一部分,全面系統地論述了經絡的生理功能、循行起止、病理變化,以及俞穴的名稱和部位、針刺的原則與方法,是經絡學、針灸學的理論淵源。

303.《八十一難經》 舊題戰國秦越人 1卷.〔古今醫統正脈全書本〕
簡稱《難經》,以問答解釋疑難的形式編撰而成,共討論了八十一個問題,分為脈學、經絡、臟腑、疾病、腧穴、針法等六篇,辨析精微,尤其對脈學有詳細而精當的闡釋。

304.《遵生八箋》 明·高濂 20卷.〔清嘉慶十五年弦雪居重訂本〕
養生名著,從八個方面講述了通過修身養生來預防疾病、達到長壽的方法。內容廣博又切實用,是我國古代養生學的主要文獻之一。

305.《本草綱目》 明·李時珍 52卷.〔味古齋重?瘫尽
藥學圣典,是明朝偉大的醫學家三十年的心血結晶,記載藥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分為十六部,是對十六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306.《神農本草經》 清·孫星衍等輯 3卷.〔問經堂叢書本〕
我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被奉為中藥學經典。書中載藥三百六十五種,提出了中藥的最早分類方法,總結了中藥藥性理論和配伍規律,奠定了中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307.《醫學三字經》 清·陳念祖 1卷.〔南雅堂刻本〕
清代大醫學家陳念祖所著醫學啟蒙之作,以《內經》、仲景之書為根本,言簡意賅,通俗而不離經旨。由此入門習醫,可以不入歧途。

308.《養生隨筆》 清·曹庭棟 5卷.〔文瑞樓石印本〕
老年人養生專著,又名《老老恒言》,共五卷。前四卷都是關于老年人日常起居寢食方面的養生方法,第五卷為粥譜,列煮粥方一百種,是我國養生學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309.《隨園食單》 清·袁枚 14篇.〔隨園三十種本〕
該書系統地論述烹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制作方法,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等十四個方面,詳細記述了14~18世紀流行于我國各地的326種南北菜肴、飯點,以及美酒、名茶,被公認為中國食文化的經典。

310.《食憲鴻秘》 清·朱尊彝 3卷.〔雍正九年希堯序刻本〕
清代著名文人食譜,分類論述飲食的宜忌,錄有菜肴飯點烹調或制作方法四百余種。朱彝尊認為“食不須多味,每食只宜一二佳味,縱有他美,須俟腹內運化后再進,方得受益”。

七、藝術(18種)

311.《法書要錄》 唐·張彥遠 10卷.〔四庫全書本〕
傳世最早的書論專集,收載東漢至唐憲宗元和時各代名家書法理論文章和著名法書著錄等,凡三十四種,在中國書學史上占有無可爭議的重要地位。

312.《書斷》 唐·張懷瓘 4卷.〔筆記小說大觀本〕
唐代書法論著,上卷敘述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隸書、章草、行書、飛白、草書等十種書體的源流和發展概況;中卷和下卷分神、妙、能三品,論述諸家作品,征引繁博,頗多佚聞,其評論亦極有斟酌。

313.《海岳名言》 宋·米芾 1卷.〔四庫全書本〕
米芾的書法品評名著,乃其平日論書語的輯錄,全篇二十六則,每則寥寥數語,卻字字珠璣,微言精義,脫落蹊徑,妙含深趣,是我國宋代書法理論的重要篇章之一。

314.《藝舟雙楫》  清·包世臣 7卷.〔翠瑯軒館叢書本〕
清代書法理論名著,內容包括論述作文、作書兩部分,是《安吳四種》之一。作者論書一反清代書壇對趙孟頫、董其昌的偏愛,立足與方法,都與前人有所不同,對改變清代書法風氣具有重要影響。

315.《廣藝舟雙楫》 清·康有為 6卷.〔藝術名著叢刊本〕
清代書法理論名著,一名《書鏡》,論述書法源流和籀篆隸楷的變遷,提倡南北朝的碑刻書法,總結了清代的碑學,指出長期在帖學統治下書壇的弊端,對近代書法藝術的發展影響極大。

316.《古畫品錄》 南朝齊·謝赫 1卷.〔四庫全書本〕
我國最早的畫論專著,著成于梁武帝中大通四年至太清三年間(532~549),講作畫應以“六法”為標準,后世奉為典范。其中“氣韻生動”更是中國千百年來畫家和藝評家一直所追求創作的最高指導原則。

317.《歷代名畫記》 唐·張彥遠 10卷.〔明王世貞王氏畫苑本〕
中國第一部繪畫通史,記歷代繪畫源流興廢,收上古至唐代三百七十馀位畫家的傳記,始自傳說時代,終于唐代會昌元年(841),具有繪畫“百科全書”的性質,被尊為“畫史之祖”。

318.《林泉高致》 宋·郭熙 1卷.〔畫論叢刊本〕
繪畫論著,又稱《林泉高致集》,主要論述山水畫,提出了一系列山水畫傳統的觀察和創作方法,尤其是“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從理論到實踐都達到了一定高度。

319.《宣和畫譜》 宋·無名氏 20卷.〔四庫全書本〕
宣和(1119~1125)年間由官方主持編撰的宮廷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著作,共收魏晉至北宋畫家231人的作品6396件,按畫科分為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果十門,是一部傳記體繪畫通史。

320.《畫筌》 清·笪重光 1卷.〔昭代叢書本〕
清代繪畫理論著作,通篇用駢文體對偶文字寫成,一氣貫注地講述山水畫理論和技法,兼及人物畫和花鳥畫。持論精微透徹,發前人所未發。

321.《學古編》 元·吾丘衍 1卷.〔四庫全書本〕
篆刻論著,首列《三十五舉》,次載《合用文集品目》,末有《附錄》,敘述篆、隸書體的演變及篆刻知識?煞Q為文人篆刻的第一本專門著作,在元末印行之后極大地推動了文人篆刻的發展。

322.《篆刻十三略》 清·袁三俊 1卷.〔篆學叢書本〕
篆刻論著,包括學古、結構、章法、滿、縱橫、蒼、光、沉著、停勻、靈動、寫意、天趣、雅等十三篇,是作者針對當時印壇所出現的一些弊病而從正面立論的,言簡意賅,立論精辟。

323.《樂府雜錄》 唐·段安節 1卷.〔錢熙祚校訂本〕
唐代音樂專著,記述了唐代樂制、歌舞、雜戲、樂器、樂曲、樂律、宮調,兼及一些歌舞藝人小傳,反映了唐代音樂的總體風貌。

324.《棋經十三篇》 宋·張擬 1卷.〔忘憂清樂集本〕
圍棋專著,論述了圍棋的規格等級、品德作用、術語、戰略戰術等內容,還記載了一些善博弈者。雖小戲,亦歸之于正,且隱藏絕大智慧。

325.《梅花喜神譜》 宋·雪巖 2卷.〔知不足齋叢書本〕
中國第一部專門描繪梅花種種情態的木刻畫譜。因宋時俗稱畫像為喜神,故名。收圖一百幅,每圖多一枝一蕊,形象鮮明而富有變化;圖左邊題詩四句,圖上部根據花的情態標以寓意性畫題。

326.《千秋絕艷像贊》 明·仇英繪圖 文征明題詩
明代人物圖冊,共56幅,繪寫了58位古代仕女形象,包括從秦漢到明代各個朝代中比較著名、見諸于史實或傳說并在社會或歷史上有一定影響的女性。一人附贊詩一首,有圖無詩者共約四幅。

327.《陳洪綬花鳥魚蟲冊》 明·陳洪綬 1卷.
陳洪綬(1598-1652),明末清初書畫大師,該冊共收入陳洪綬的花鳥魚蟲作品十幅,其畫風極富創意、個性十足,被稱為“17世紀有徹底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的第一人”。

328.《飛鴻堂印譜》(第一集) 清·汪啟淑 40卷.
該書是汪啟淑精心輯錄家藏古銅印以及當時一百數十家印人篆刻而成,附注釋文。共五集,第一集8卷,收錄印數約為七百余方。該印譜與《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合稱為“至美之三堂印譜”。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绥芬河市| 双城市| 文水县| 廊坊市| 巴南区| 饶平县| 开原市| 阳高县| 商水县| 吕梁市| 社会| 廊坊市| 衢州市| 任丘市| 汉中市| 巴彦县| 离岛区| 龙南县| 灯塔市| 庄河市| 甘谷县| 丰镇市| 句容市| 阆中市| 台江县| 太康县| 大宁县| 屯门区| 锡林郭勒盟| 应用必备| 明水县| 济宁市| 贞丰县| 太湖县| 谢通门县| 乐山市| 吉安县| 乐东| 高邮市| 大同市| 伊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