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精品免费视频,亚洲区欧美区,久久成人精品视频,成人免费网站观看

時間:2005年6月20日(上午)

題目:《高亨著作集林》出版學術座談會

主辦單位:

清華大學出版社

山東大學社科處、文史哲研究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胡蘇薇:

  尊敬的各位專家、各位來賓,上午好!今天山東大學和清華大學出版社在這里共同舉辦《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暨學術座談會。《高亨著作集林》已經于2004年12月份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套書收集了高先生的17部著作,全面地反映了高先生在易學、詩經學、先秦諸子、古文字學等諸多領域的成就。新聞出版總署已把這套書列為國家十五重點出版規劃項目。這是高先生著作第一次結集出版,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在京的很多專家學者都專程來參加本次會議。山東大學作為會議的主辦方之一,專門組建了一個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從濟南趕來。另外還有部分媒體也派了代表到會,這些都體現了大家對這部書出版的重視和高先生為學為人的敬仰。在此,首先對各位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敬意。

到會嘉賓:

龐 樸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著名史學家

李學勤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文科高等研究中心主任、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著名歷史學家

安平秋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主任

楊 忠  北京大學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心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秘書長

張伯海  中國期刊協會會長

黃 松  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彭方雁  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副處長

葛兆光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

王中忱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系主任

鄒廣文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副系主任

張 濤  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

尹小林  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所長

高 彥  高先生家屬代表


山東大學代表團 ( 10 人 ) :

董治安 山東大學教授,教育部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委員,曾長期擔任高亨先生的學術助手,《高亨著作集林》主編

陳 炎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院長,《文史哲》雜志主編,文藝學、美學專家

王學典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院長、史學理論專家

廖群 ( 女士 )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專家

王洲明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專家

王培元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先秦兩漢文學研究專家

鄭杰文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先秦兩漢文史研究專家

王承略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高亨著作集林》編校組成員

劉心明 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教授,《高亨著作集林》編校組成員

劉保貞 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教授,《高亨著作集林》編校組成員

媒體:

光明日報圖書出版部主任 王瑋

中華讀書報編輯部主任 祝曉風

中國教育報讀書周刊部主任 張圣華

中國新聞出版報 程曉龍

中國圖書商報學術版主編 肖自強

《文史知識》編輯部 陳虎

國學網主編 汪曉京(女士)

出版社:

李家強 清華大學出版社社長、研究員

胡蘇薇 清華大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經管與人文社科分社社長

馬慶洲 清華大學出版社文化與傳播事業部主任、《高亨著作集林》責任編輯


下面進入正式的會議議程,首先請清華大學出版社李家強社長講話。

李家強:

  尊敬的各位在京專家,尊敬的董治安先生以及遠道而來的山東大學的專家。今天我們很高興有機會與山東大學一起舉行《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暨學術座談會,首先對各位的光臨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對山東大學的同仁們不避酷暑、遠道而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熱烈的歡迎。

  今年恰好是清華大學出版社建設25周年,再過幾天我們還有一個慶祝25周年的全社大會。回想25年的歷程,我想利用這個機會給大家匯報一下我們社的發展歷程。經過25年的努力,清華大學出版社已發展為綜合性的出版社,擁有經管、信息、人文、外語、職業教育五個分社,在國內外享有良好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清華最早是工科院校,成立清華大學出版社的時候以工科為主,近年來清華大學向綜合性學科邁進,我們出版社的結構也隨著清華大學學科建設的發展而發展。最早,我們的計算機圖書在整個出版界還是非常有影響的,我們跟世界上著名的出版社,包括美國皮爾森、湯姆森,英國的劍橋、牛津等,都有廣泛的合作,在版權貿易上也有非常大的成就,多次受國家的表彰。在教育系統被評為先進的高校出版社,在全國范圍被評為全國優秀出版社。但是應該說在文科建設上我們還是有相當的差距,和北大這樣的綜合性大學比,我們還有一些缺欠,所以學校非常重視文科的發展,這也促使我們出版社非常重視文科類的出版,我們這在方面加強力量,成立了經管人文分社,整個分社按照社委會領導下的分社社長的責任制,完全是按照文科自身的發展規律來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的人文分社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從規模看,我們銷售有1億。從圖書結構來看,我們盡可能和清華大學的學科建設相適應,在歷史、人文包括新近的傳媒、法學等領域都出版了一些比較優秀的圖書,尤其在經管方面,我們在全國也有一定的影響,市場占有率在逐年提高。這次《高亨著作集林》立項和出版過程,我們又得到了各方面尤其是山東大學的大力支持。新聞出版署已將其列為十五國家重點出版規劃項目,這說明對我們這套著作的出版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高亨先生家屬在版權方面也做了積極的配合,為本書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山東大學的董治安先生主持了本次的編纂工作,并且帶領友生親自參加文字的校對,使得高先生這部著作被錘煉成精品,具有新的版本價值。對于這些我們是永遠不會忘記各位朋友的幫忙。今天我們又在這里與山東大學一起舉行這個座談會,但愿這是我們合作的又一個新的起點,希望山東大學有更多的著作在清華大學出版,我們將盡我們的能力,提供更好的服務。

  各位專家,出版社的發展離不開教育界、學術界、新聞界的支持,以往的發展中我們得到了各方面、各領域,尤其跟我們有直接業務聯系領域的同志的大力支持,也希望以后繼續得到大家的大力支持。

  最后預祝會議圓滿結束,祝大家身體健康,家庭幸福。謝謝。

陳炎:

  尊敬的各位專家、尊敬的李社長和胡總編,我受王院長的委托代表山東大學說幾句話。我們本次參會的包括社科處、文史哲研究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幾個單位。我想表達兩個意思,第一對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高亨著作集林》這樣的精品表示祝賀,借用毛主席的話 “ 高文典冊,我很愛讀 ” ,我們也很愛讀。清華大學出版社是享有盛譽的出版社,以往在計算機方面已奠定了自己的權威地位,很有影響。這次《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是貴社向人文領域的拓展,而且顯出了貴社不計眼前的小利益,而追求長遠學術價值的眼光和遠見,所以非常欽佩。我覺得《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首先是為清華大學做了件好事。因為高亨先生是清華學校研究院的第一屆研究生,是梁啟超、王國維先生培養出的大師級的人物。其次《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也是為山東大學做了一件好事,因為高先生從1953年直至病逝33年期間執教山東大學,是我們當時四大著名教授之一,我們也是非常感謝。第三,《集林》的出版更是為學術界做了一件好事,因為高亨先生的著作是經過歷史的檢驗。現在研究周易、先秦諸子、詩經、楚辭、古代文字的人必須讀高亨先生的著作。精品不是誰說的,而是到現在仍有生命力。所以我也想借此機會向李社長、胡總編、馬慶洲先生表示由衷的敬意。

  第二我想表示感謝,感謝以董治安教授為首的編纂、校訂人員為本書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董老師是我的老師,也是高先生的助手,長期追隨高先生進行先秦文學史料的研究,是一個非常有造詣的學者,所以由他進行本書的編纂整理是最為合適的。而且我粗粗翻了一下,這本書董先生在選題的確定,體例的安排,材料的取舍和文字考慮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應該說是別具匠心。首先選題的確定,我覺得學術集林的方式非常合適。如果真出一個全集,一方面整理時間長,另一方面一般的學者不需要看全部,而《集林》特別方便研究者的使用。在材料的取舍方面,除了以前我們見到的一些版本和著作,還有董先生在海外淘來的絕版,是非常有價值的。在文字的考量上,除了以前的錯誤修訂,又發現了編排出版中的一些錯誤。可以說,這套是到目前為止最好的一套版本,而且在書的編纂過程中,董老師和董老師的學生也都做了很多的工作,這真是一個薪火相傳的事業,讓我非常感動。我也想借此機會,向董老師以及各位參加《高亨著作集林》的工作人員表示感謝。

  今天我們的會議不僅僅是《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新聞發布會,同時也是高亨先生學術思想的研討會。高亨先生作為國學大師他的學術領域非常寬闊。周易、詩經、楚辭、先秦諸子、古代文字學研究乃至古代音樂方面都有研究,我是董老師的學生,應該也算是高先生的再傳弟子,但我是研究美學的,而且學養不精,只讀過高先生的《周易古經今注》和《周易大傳今注》。

  但是,今天有很多專家學者,會議雖然規模不大,但層次很高,希望這個會議使我們后學晚輩可以更多地汲取高先生的學術內涵,借此會議對與會的專家學者表示感謝。

彭方雁:

  尊敬的專家學者、各位來賓,早上好。今天《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暨學術座談會在這里召開,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清華大學文科建設處對著作的出版以及座談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向參加會議的各位專家和來賓表示熱烈的歡迎,同時也向會議的主辦單位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也借此機會向長期以來對給清華大學文科處給予幫助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在這里,我也想把清華文科處的情況向大家做一個報告。清華1925年成立大學部,同時設立了國學研究院,早年清華是名師云集,群星薈萃,除了四大國學院導師還有很多的學者、大師都曾經在清華執教,也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學者,他們既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吸取了西方文化,其學術范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高亨先生就是清華國學院首批研究生,治學方式深受王國維、梁啟超兩位大師的影響。70年代院校進行調整,清華由綜合性大學變成多科工業大學。八十天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我們學校開始恢復文科院系,文科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2000年學校還成立了文科工作委員會,隨后又成立了文科建設處以及文科工作領導小組。到目前我們學校文科院系的建設初具規模。建有經濟管理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法學院、美術學院,公共管理院、新聞與傳播學院、體育部、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還設有藝術研究中心,教育研究所等校級單位。在博士點的建設上,17個學科建設上建有三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和六個二級學科博士點,覆蓋了7個學科門類。重點學科有四個,還有三個教育部人文社會重點研究基地,一個北京市的社科研究基地和國家體育總局的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同時還與國家發改委、科技部等國家部委聯合成立了許多重要的研究機構。近幾年教師隊伍也在不斷凝聚,科研實力逐步上升。

  老清華文科傳統和經驗是我們今天學校發展的重要財富,我們人文學院就是在總結以前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古今貫通、中西融匯、文理滲透、綜合創新”的范式,并且較好地堅持了理論與實際結合的較好傳統。在新形勢下,對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去年年初中央發出3號文件“關于進一步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這就需要我們從事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者與時俱進,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全面發展哲學科學,不同學者間、不同學科之間、不同單位間、不同地區間都需要團結、加強交流。今天清華大學、山東大學舉辦座談會,并有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加本次會議,就是一個很好的合作,對我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交流機會。所以非常感謝。

  對清華大學出版社近幾年對文科建設的貢獻表示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逐步深入到了人文社科領域,對文科也有大力支持。2003年出版的《清華大學圖書館藏古籍善本書目》獲得了北京市第八屆哲學科學社會優秀成果二等獎。今年3月份與學校經管學院,舉辦了2005年社會發展報告首發式及主題演講,4月份與美術學院聯合舉辦了藝術與科學圖書研究會,并且配合2005年清華大學傳播學座談會,精選了一批新聞傳播的教材。關于實現教育、人才培養方面也有很多支持,今年4月28號溫家寶總理親筆寫了一封回信給新聞傳播學院的院長,對新聞學院2年級學生李強寫的一篇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溫總理指出從事新聞事業最重要的是有責任心,而責任心的來源是在于對國家和人民深切的了解和深深的熱愛,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用心觀察、用心思考、用心講話,用心做文章。6月16號《人民日報》頭條發表溫總理回信和這位學生的文章。無獨有偶,清華經管學院歷時七年做的農村調查報告成果,今年3月份也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與廣大讀者見面。也是反映了98年-04年經濟系開展的中國農村社會調查,足跡踏遍了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出版社2001年要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出版社,相信出版社明天會更好。此外感謝媒體對文科建設的關心和支持。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的光臨,祝座談會圓滿成功。謝謝!

胡蘇薇:

下面請董治安先生介紹一下這套書的編纂過程。

董治安:

  李社長、胡總編,與會的各位專家、朋友們:

  非常感謝各位專家、各位朋友百忙中撥冗出席《高亨著作集林》出版暨學術座談會。也感謝主持人允許我占用寶貴的時間做一個簡短發言。

  時光過得真快,轉瞬間高亨先生去世已19年,還是在先生去世不久,我就萌生了為其整理遺集的愿望,也做了些資料的準備,但由于種種原因,工作進展遲緩。2001年,先是有清華大學出版社馬慶洲博士、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王承略博士提出整理高亨先生遺著的建議,繼而清華大學出版社正式立項、邀我主持“集林”編務,又約請了山東大學幾位年輕學者共襄此事,工作進入快車道。如今,煌煌十卷、堪稱精美的《高亨著作集林》得以在清華大學出版社隆重出版,可以說圓了我一個多年的夢。

  “集林” 能夠在三年多的時間內順利出版,得益于各方的相互支持、通力協作。清華大學出版社積極策劃選題、制定規劃,高師母 (羅璘) 及其子女主動簽定協議、全面配合,山東大學各級領導的關懷和照顧,都令人難忘。而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山東大學幾位中青年教授,他們在承擔繁重的日常工作的情況下,不惜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率領一批研究生同學,擔負起“集林”之極其煩瑣的、一遍又一遍的文字校勘工作。他們為提高整理工作質量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集林”匯收專書十六種,又新輯散見論文十七篇為一種,共十七種,三百四十余萬字,高亨先生所有出版過的主要著作(除《古字通假會典》以外)和可知發表過的全部論文,大體已盡集于此。應當指出的是,新編“集林”在注意匯編高先生許多傳世名作的同時,還力求對先生一部分流傳未廣、此前少為人知的論著能夠有所補輯,也收到了一點成效。例如,第六卷所收《莊子今箋》,原是高先生箋注《莊子》的一份講義,寫于1932年(或稍前),1935年曾少量付印,藏版旋毀于戰火。此次“集林”收載的是1971年日本中文出版社刊行的一個影印本,估計是高先生生前自己也沒有見過的一個本子。又比,如第十卷《編外論文輯存》所收《古韻魚部原讀考》,是一篇討論古韻魚部讀法的文字,原載1935年《國立北平圖書館刊》,歷來未見于一般書目,也未聽高先生本人提及;而另一篇《〈先秦漢魏易例述評〉敘》,這是高先生1942年寫給屈萬里先生切磋學術的一份手稿,(原稿現藏于山東省圖書館。山東圖書館的書從未徹底清理過。)迄今沒有正式發表過。所以,“集林”的出版,應該說是高先生學術成就之第一次相當全面的展現。為了有助于對高先生學術活動的整體了解,我們附收了《高亨先生傳略》一文,并約請山東大學文學院王培元教授撰寫了《高亨先生生平學術年表》。

  在“集林”的編纂過程中,我們有意堅持了幾點:首先,是重視所收書版本的選擇,注意選用較好的底本,即相對出版較晚、內容比較完善的本子,或者經過作者、出版社修訂過的新本。其次,我們注意盡量保存原印本所附有的有關學術資料,舉凡“序言”、“述例”、“說明”、“附錄”等,一般不做刪動,并酌予編錄了一些先生的批文、按語,同時為各書一一編寫了“本冊說明”,統供參考。第三,我們對排印稿文字的校勘,始終持慎重、認真的態度,以王承略、劉心明(山東大學文史哲研究院)、劉保貞(山東大學周易研究中心)幾位博士為首的工作組,悉心規范體例、糾謬正訛,甚至更正了一些原單行本排印中久已存在的錯誤。(比如《墨經較詮》那本書我讀了兩遍都沒發現的錯誤,這次都更正了。)凡此,都使我們有理由斷言:與以前單行各冊相比,“集林”的版本價值確乎是后來居上的。

  這里,我個人覺得稍有遺憾的一點,是《古字通假會典》一書未能收入到“集林”,“會典”出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基于當時的條件,所作資料編纂與文字核校都有未能盡如人意的之處;但此書卷帙浩繁,稀見字、異體字又特多,校理與制版都不無實際困難。出版社建議置此書于“集林”之外,不能說沒有道理,但由此使“會典”失去了一次通盤整理和全面校訂的難得機會,事情只能另起爐灶了。

  另外,高先生還有少量未曾發表過的手稿,主要有《老子哲學》、《莊子哲學雜論》《尚書(周書部分)今箋》、《先秦文學史(講稿)》,前三種可能寫于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后一種寫于五十年代中后期。這批舊稿質量不一,但總的看來距離出版要求還相去較遠,是以未能收入“集林”。怎樣處理為好,也是需要別作研究的。

  就說這些。占用了大家寶貴的時間,謝謝諸位。

胡蘇薇:

  聽了董先生的介紹,可能更能體會到在《高亨著作集林》出版中所付出的種種艱辛的勞動,出版一本好書確實是不容易的事,在此我也代表出版社感謝所有的參加本書研究和編寫的所有同志們,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沒有他們的努力和認真、負責的態度和付出,我想是不會有這么好的有分量的書最終出版的。

  下面我們進入專家發言階段。

  本次會議得到了首都師范大學電子文獻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他們向本次會議提供了國學博覽光盤以及價值100元的國學網卡各一張作為紀念品。在此向他們表示感謝!

  本次會議得到了許多學界老前輩的重視和大力支持。著名哲學家、國家圖書館名譽館長任繼愈先生很重視本次會議,由于臨時館里有事,不能前來,專門整理準備了一份書面發言,同時他還請我們轉告大家,目前他的身體狀況和精神都還不錯,手頭還有許多工作要盡力完成,他也在盡力做,請大家放心,對大家對他的關心表示感謝。著名哲學家、北大哲學系教授湯一介先生,對《集林》的出版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他現在因為在波蘭參加一個國際學術會議,所以也實在是不能前來,專門留下了一份書面意見。西北大學的老校長、清華大學深圳研究院人文研究所所長、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張豈之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館副館長袁行霈先生,本來都希望能參加會議,也是臨時公務在身走不開。所以他們也都口頭表達了對本次會議的祝賀。下面我們請鄭杰文教授代為宣讀任先生、湯先生的書面發言。

鄭杰文:

  新文化建設必須建立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講批判繼承,必須首先了解古人,掌握古人的思想精神。學術研究亦如此,必須了解前人學術研究的真髓,繼承其學術成果,才能創新,才能推進學術發展。

  像俞平伯先生的紅學研究,過去曾一味地予以批判,但似乎并沒有掌握俞先生學術的真髓。只有真正掌握了前人學術思想的基本精神,才能講批判,講繼承,才能進而講學術創新。

  范文瀾先生說過,怎樣進行批判繼承呢?必須將前人的研究成果盡數吸收,才能繼承,才能創新。范先生說的沒錯,對前人的研究成果,必須像海綿吸水一樣,盡數吸收,下一步才能講到發展。

  對待高亨先生的學術研究成果,也應這樣。高先生的先秦學術研究,根底扎實,甚有特色。值得我們好好繼承。我們繼承了高亨先生的學術成果,掌握其學術思想,才能將先秦文史研究再推進一步。

  如今,清華大學出版社將高亨先生的主要學術著作,匯編出版,是一件嘉惠學林的大好事,這必將從一個方面推進中國傳統學術的發展。高先生著作集林的出版的確是值得祝賀的事情。

湯一介教授的書面發言:

  董治安教授和各位朋友、同行:

  我因要去波蘭參加一個會,沒有能參加《高亨著作集林》出版發行的座談會,深為遺憾。對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這套書深表祝賀和敬意。謝謝馬慶洲博士先期把《高亨著作集林》送給了我。

  高亨先生是我國上個世紀的一位學術大師,他的學術成就是多方面的,這次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亨著作集林》共十卷,既包括了高亨先生對《周易》、《詩經》、《楚辭》的研究、也包括了對先秦諸子的闡釋,以及文字學和文史的論述,為我們研究高亨先生的思想和學術貢獻提供了寶貴的材料。在我教書和研究的過程中,高亨先生的書是我經常要利用的,并從中得到啟示。我作過一點老子和莊子的研究,高亨先生的《老子正詁》、《老子注譯》、《莊子今箋》等等都是我講課和研究常常要引用的著作。現在北京大學和包括清華大學、山東大學的 25 所高校和研究機構正在編纂《儒藏》,高亨先生的著作、特別是《周易》和《詩經》的研究將是我們必須利用的重要參考文獻。

                                 湯一介

                              2005 年 6 月 10 日

胡蘇薇:

下面各位專家自由座談吧。

龐樸:

  祝賀《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對以后學習中國國學的人有很大的幫助。想起我當初一本本收集高亨先生著作的痛苦,到現在我家里還有版本不一的高亨先生的著作,有的紙質還非常差。以后學生就不存在這樣的困難,《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可以更好地培養出國學人才。毛主席都沒辦法給高亨先生下定義,見了高亨先生問你是研究文學的還是研究史學的,既文學又史學,那是哲學。到我這個年紀就非常糟糕了,一知半解,大部分的東西根本不懂。我也是山大的,高先生也是山大的,但我在山大國學搞得很少。上個世紀70年代到了北京,高先生住在和平里,我經常去請教。記得有一次高先生問我,你住什么地方,我說住在古樓西大街。他說我住過那個地方,那個地方有一個高四巷,當年我出的對聯,到現在沒有人對,你能不能對出來?我說什么對聯?他說 “ 高晉生高臥高四巷 ” ,這個聯很好,但我到現在對不出來,因為我們缺乏這方面的訓練和知識儲備、敏感度。感覺很遺憾,可能在某一領域有一隅之見,但對整個中國文化到我們這一代相當糟糕,今后會是怎么樣,就更值得堪憂。中國語文、中國文學的教育到高中時就結束了,英語的學習到博士的時候還要再學。今后這樣的人勢必更少,我們每個人都成為專家,這個專家不是學者,不是文人。我們的文人、學者、專家的順序好像越到專家越高,實際上我覺得文人、學者、專家,越到專家知識就越少,這是很悲哀的事。我經常想到“高四巷”這個聯,但到現在我也對不出來。感謝高先生的在天之靈,也祝賀著作的出版。

李學勤:

  我也是山東大學的,我今年還在山東大學考古系帶研究生。今天山東大學各位老師來這里參會我是感到非常高興的事。我也見過高亨先生,高先生晚年的時候我有機會拜見幾次。有一次我見高先生,他正在回答問題,這幾個人問的問題都是字該怎么解。高先生手里拿了一本書,告訴人家這是前韻,這個是頂韻,這有幾條,所以應該是這樣。每一個回答都用不了二三分鐘,對高先生很敬佩,高先生對古書的諳熟程度不是我們能比的。

  《高亨著作集林》是一個精品,無論誰問我,我一定極力保薦。對于這樣一部精品的出版,表示祝賀,這標志著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文科方面做出了成績。高晉生先生是二十世紀學術史上的重要人物,這點是不可否認的。而二十世紀學術史的研究我認為這是當前學術界的大事,這部書的出版應該說是在二十世紀學史研究中的一件大事。從上個世紀最后幾年開始,由于各方面的歷史條件,各個學科的人士對于二十世紀學術的發展特別重視,出了大量的書,大家可以看到,包括各式各樣的選集、全集,日記、書信、年譜等等。當然這些書的情況有所不同,可以說是有粗有細,有優有劣。總的來說可以看到學術界對二十世紀學術史的研究特別重視,這是很大的事情。在上個世紀之交,也同樣是學術研究的大事。梁先生在清華、南開講近三百年的學術史,包括錢先生也出學術史,都成了經典性的名著,那時候的人講清代學術史就是他們直接繼承的,高先生繼承乾嘉學術。所以那個時候迫切要研究的問題就是清代學術有何優劣。特別是在中西文化沖撞的情況下,造成什么樣的結果,這是當時最重要的大事。所以直至五四前后,這都是一個顯學。今天二十世紀后期到二十一世紀的人,我們這些人所繼承的是二十世紀的。那時候講的清代問題,今天離我們就比較遙遠了,不那么親切了。而對我們影響最大,我們所要繼承發揚的是二十世紀的學術,所以我們特別有必要研究二十世紀的學術史。二十世紀學術界有什么發展,里面碰到什么問題,有什么結果,這要指導我們二十一世紀的發展。包括高亨先生的這部著作,我首先是拆開讀,看高亨先生經歷怎樣的學術過程,怎樣的背景。在二十世紀風雨中那么多的變化,那么多的事件里,他怎么研究的,這對我們學術界是很重要的,不僅僅是讀他的書,了解業務和知識,而是要看一個人在二十世紀里是怎樣的,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倒是提倡讀這個書。

  高晉生先生最后的學歷是清華學校研究院,前段時間我們開了一個會,紀念清華國學院八十周年。高先生是第一班的學生。我就拿出國學研究院四級名單看我能知道多少,在這些名單里我能夠認識或者讀過他的作品的人,我數來數去只知道三十個人,我個人知識非常簡陋,各位老師一定知道得比我多。可是這三十人的著作,如果清華大學出版社可以出一套書,可以擺一書架。當然我們不希望編這么多,我們可以選。他們在整個二十世紀學術史上起的影響和地位是很高的。這不僅僅是對清華的問題,而是代表了當時整個學術界的縮影。經過清華國學院幾位老師的點撥,就很明顯,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

胡蘇薇:

  李先生給我們出版社提了很好的創新性的意見,關于國學院著作的出版我們一直在考慮,也想挖掘、整理出版一套有份量的,可以流傳下去的東西。如果真要實施,還要靠各位專家具體的指導。另外剛剛李先生還提到了關于二十一世紀學術史的研究。現在,實際上張豈之先生在親自主持、規劃一套“二十世紀人文學術史研究”的叢書,已在我們這兒啟動,陸續出版了幾本。墨學的研究也在其中,李先生也對這本書給予了很多的關注和指導,我們還是有責任把書出得更好。謝謝李先生的指導。

安平秋:

  今天是座談會,應該祝賀《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高亨先生從1926年清華國學院畢業后到他老人家1986年去世,六十年間從事學術活動。第十冊傳略也寫到,六十年間,從《集林》來看,提供給我們的是16部著作,從數量來看是相當可觀的。冷靜想想我們自己,多少也做一點學術、教學工作,怎么能出這么多東西呢?而且不僅數量,高亨先生的著作的質量是非常高的。我是1960年進北大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的。入學以后,接觸到的都是一些名家的著作,我們的老師給我們開了五十本書,書單里有高亨先生的著作,課下也讀高先生的著作。當然我們沒讀那么多,這兒看一點,那兒看一點,有的是讀了,有的是知道書名沒有讀。像我們這一代人,“文革”前畢業,多少讀一點書的文科大學生,都知道高亨先生。高亨先生的書也是當時必讀的書。這十六部著作,不僅僅是在過去的時代里,對學生有教育,是要學習的著作,對學術的也是一個推動,而且是傳世之作。今天流傳下來,今后也會流傳下去。從這個角度看,應該說高亨先生的著作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我們今天所意識到的東西。我看第十冊有一個《高亨先生傳略》,開頭兩句寫得很樸實,意思大概是高亨先生是著名文獻學和古籍整理學者。我看了愣了一下,這大概是董先生的手筆,這反映了高亨先生和山東大學的風范,就是著名的學者。我們現在很容易說誰是大師、大家,特別是一些年紀大的老先生,我想高亨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大師。高亨先生這十六部著作,不僅僅是傳世的,也是留給我們這些后學的一筆財富。國家留下來的財富,有的是書,有的是畫,我想《高亨著作集林》是珍貴的文化遺產。

  出書的范圍很大,我感到山東大學或者說高亨先生帶著一種樸實的、扎實的學風。這套書的編輯看起來很簡單,把十六部著作、17篇論文編在一起。現在仔細看里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每部書前面加了一個《出版說明》,《出版說明》寫得很好,很簡明,清華大學出版社的《出版說明》就寫得很好,后面每本書的出版說明也寫得很好,這反映了學風。董先生是高亨先生的助理,在高先生去世后做這項工作確實是對高先生很好的紀念。我就想到,我跟楊忠先生入大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魏建功先生是1901年生,高先生是1900年生,我們是在魏先生去世后誕辰一百周年的時候,在2001年給老師開了一個紀念會。那是一種很常見的紀念形式,這次我看是高先生的學生和再傳學生把高先生的著作匯總起來的方式紀念,這種形式比聚會的形式更好。聚會比較熱鬧,也是表達了學生們心情的場合。這種方式更實在。在整理高先生著作過程中后輩也會有提高,同時高先生的著作可以推出傳世,這是最好的方式,也體現了默默、扎實的學風。董治安先生我接觸多年,過去幾個場合都說過,董先生在為人、做事、做學問方面都是我的老師,這不是客氣。這次整理《高亨著作集林》,我看他寫的東西,《出版說明》以及對高先生的評價,這樣一個謙虛、樸實都值得我好好學習。清華大學出版社這次出版,版式和字體打開看就很舒服。而且書名也有特色,因為王國維先生出了《觀堂集林》,高先生是王先生的徒弟,出了《高亨著作集林》,以后清華出版社就出《集林》算了!清華大學出版社我接觸很少,但印象很好。北大一些地方的工作做得不如清華。清華是以理工為主的,這次《高亨著作集林》出來可以流傳后世,大家也都歡迎。清華大學出版社能否在文史方面再加重一點。我們北大的人也很愿意為清華出版社效力。

張伯海:

  在來之前,我已經從各種媒體上看到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高亨著作集林》。高亨先生是二十世紀很有學術成就的一位,他的著作很多但過去散落。清華大學做的這項工作是一項功德無量的工作。出版這一塊市場系統越來越明,一些社會效益大于經濟效益的書往往不被考慮。只有我們高校的出版社在這方面鶴立雞群,承擔起不可推卸的使命、責任,下工夫出版這種高規格的書,這是值得欽佩的。

  另外我個人也上過高亨先生的課,我一生上過許多課,其中印象最深刻的之一是高亨先生,他在科學的基礎上敢于獨樹一幟地提出自己這樣、那樣的見解。能在課堂上如沐春風,在人生成長中是永遠難忘的。我本來有機會成為高亨先生的學生,當年高亨先生只招一名副博士研究生,我也努力了,但差半分,沒要我。后來我一落三千年,轉而研究現當代文學,但沒研究好。高亨先生那樣的造詣是我們無法企及的。時代在發展,社會也在進步,但我們后起者老是感覺跟不上老師,還差一塊。應該說后起的優秀學人越來越多了,但真是應該更多地學習。我學得很雜,跟(李)學勤他們都沒辦法比。但大家都在研究國學,我也很高興,對我的老師高亨先生《集林》的出版,表示祝賀。

胡蘇薇:

謝謝張先生,張先生實際上把他的才智都貢獻給我們的出版事業了。

楊忠:

  首先祝賀清華大學出版《高亨著作集林》,拿到這部書有很多感想,我想對我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認識到大家風范。我們現在出版社非常多,出版的著作也非常多,但我經常有一個感覺,就是買到一些不該買的書,即使是學術著作也是。所以我最近這一年來不太敢買書,因為老是擔心上當受騙,特別是看書名覺得這本書對我可能很有用或者對我可能很有參考價值,但買回家一看往往就覺得是上當受騙。我想跟高先生著作集林一比,確實可以發現一個相當大的不同。拿到這部書有一種很厚重的感覺,所以我覺得從高亨先生的著作,我們可以體會到一個大家留給我們的風范。我看得很少,我們大學里的必讀書有高亨先生的著作,現在頒發文學史的教材,高先生的很多觀點現在已被文學史教材吸收,成為定論,他的影響是很廣泛的。高先生在他著作的前言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他的謙虛、嚴謹,他的《周易古經今注》,后來發現跟別人有暗合的地方,后來修訂的時候,他就把這種說法歸于別人,本來自己也有相同的意見,但看到別人也有差不多的說法,即使他在前,也把這個讓給別人,這是很難得的。我們現在學術界還在忙著反對抄襲,經常會發現一些非常不規范的地方,最近我們北大已經出過好幾次抄襲事件,跟高先生的精神對比,我們更能體會大家治學的精神。再加上他求實創新、不盲從誤人,一切從自己的研究出發,創立新意。他在《詩經今注》的前言里也提到力求言必有據,避免無根,體現了他嚴謹的學風。我相信這部著作的出版將對我們以及比我們更年輕的一批學人帶來很多幫助。另外通過這部書的出版,我也覺得我們搞古籍整理的人,恐怕通過這部書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盡管這部著作是整理當代學人的著作,但是它所體現的整理的精神,特別是董治安先生為首的學術梯隊,花了這么大的力氣,很仔細、嚴謹地整理出來,我想其中一定花費了很多的辛苦。剛剛安先生也提到前面的出版說明寫得非常簡明,另外我也覺得它的一些注釋也都顯得非常樸實、嚴謹。比如這篇文章是從哪里收來的,是誰提供的都在注釋里加以說明。我想這也是受高亨先生風范的影響,是以董先生為首的整理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我想這種踏踏實實地做學問,踏踏實實地整理老師或者太老師著作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最后我也很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能提供這么好的一部著作。清華出版社這些年在人文社會科學出版方面所取得的進步是有目共睹的,也希望清華出版社以后在人文社會科學出版方面有更多的成績,提供更多更好的書。

葛兆光:

  他們年紀比較大,都見過高亨先生,我是沒有見,所以只能講講感想。高亨先生是當年清華研究院的學生,剛剛李先生講了,我們前段時間紀念清華研究院的八十周年。我就想起一點點小事。當年最早在研究院帶學生的是梁啟超和王國維。可是當年的學生里,跟隨梁先生的最多,跟隨王先生以及后來的陳先生不多,跟隨趙先生則更少。我看高先生的書里也經常講到梁先生怎么說。我想這里有一點微小的差別我們要搞清楚。雖然當時研究院七十多個學生中大多數是非常愛戴、跟隨梁先生,但后來大部分研究院的學生做的學問風格是比較偏向王國維先生的路數。這是為什么呢?當然梁先生跟其他的老師不太一樣,他跟學生關系非常親密,而且經常要帶學生出去到北海逛一逛。另外梁先生的學問是很容易吸引人的,因為海闊天空,學問廣博,包括學術掌故、學術史、佛教,什么都講。但為什么后來學生比較多地偏向于做基礎研究?這里就涉及到一個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有的老師對學生來說是不可學的,你可以受熏陶和影響,但不能具體地跟隨他亦步亦趨地做,因為畫虎不成反類犬,有時候會出毛病。但具體的文獻研究可以扎實地做出一些東西。我猜測,也許他們真正做的時候一定是要做最扎實的。這也就是剛剛龐先生說的基礎、博學的這一套路子。

  我們現在的教育應該怎樣?前兩天我參加過一些會,比如人大辦一個國學院,他們要怎樣辦,也包括其他的一些學校,也想辦一些文史哲的綜合班,想教學生,都在討論這些問題。我自己感覺到,現在大而化之的東西、比較宏觀在媒體上能引起比較大轟動的東西可能很吸引學生,不過那個東西最好是不要學或者說以后再學。還是先學了入門功夫。其實,高亨先生學問是很大的,但是你看他做的時候,一是把自己的范圍很清楚地限制在先秦,最多到兩漢。其基本入手的工夫就是文獻學、文字學和音韻學。所以我一直堅持現在的學生學學。為什么研究院當時七十多個學生大多數都能成器?而不是像現在的花拳繡腿。我想這跟高亨以及高亨先生背后當時清學國學研究院教學生走的路,是我們現在大學教育、研究生教育應該學習的東西。

  我講這個有點要捍衛自己專業的意味,古文獻專業現在不太景氣,但事實上大家看到這套書就是標準的古文獻。其實我覺得如果有了這套東西以后,很多東西都能做好。比如你有目錄版本校勘學的知識,可能會對很多文獻的判斷不至于出錯,不至于離譜。包括文字、音譯小學功夫哪怕學得不太好,說老實話我就學得不太好,學得稀里糊涂。但至少我現在有一條,不大會出低級錯誤,文史三科最好的教育東西是二套,一個是中國的古文獻,學來當做平臺,另外是外文的文獻和外語做一套。這兩個工夫做好了,愛學什么學什么。可是現在我們的古文獻受人家歧視得很厲害,所以我現在回過頭來老要講這個話題,就是古文獻的基礎有點像馬拉松賽跑。現在大家都去學百米賽,百米賽跑一陣就算了,馬拉松是時間越長,給你的結果可能越好。比如這本書,我們現在還能記得八十年代以前花里胡哨的書嗎?可是這個書清華大學出版社愿意出,因為這是歷久彌新的書。

  另外我這個人可能有點窺測欲,特別想看高亨先生的日記、書信。因為李先生也特別提倡學習學術史,學術史不是僅僅學術中著作呈現出來的東西,所以我現在特別愿意看二十世紀學者的書信、日記,希望以后能單獨出一個高亨先生的書信、日記集,讓我們既看其書又知其人。

胡蘇薇:

謝謝葛老師。

王中忱:

  實在不敢發言,我是門外漢,八十年代買過高亨先生的書,但沒受過很好的訓練,看不太懂。但今天我還是特別愿意參加本次會議。第一對出版社的出版項目表示祝賀。清華大學出版社是以理工科出版著稱,在計算機方面處于壟斷性的地位。實際上清華出版社在人文出版方面也有很長的歷史了,也出過很多好書,像“清華文叢”等等都是受到學術界好評的書。以前我也聽李社長說過,清華出版社文科方面已達到了一體億,這已相當于一般純文學出版社的水平。《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有特殊的意義,它是一項標志性的工作。以前我們出這方面的書也有很好的影響,但給學術界留下的記憶沒有那么深,這次一是高亨先生著作的份量本身在這兒,二是這次出版表現出了出版家的心態,做的時間很長。我知道這本書其實去年就想出,但后來還是放慢了速度,一定要把質量搞好,這次出來之后確實是在內容上、形式上做得非常好。所以我也覺得清華出版社出了這樣一部著作,也標志著清華出版社以后人文出版到了一個新階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這樣的好書。

  今天我是來學習的,特別是一些專家學者不但談高亨先生的著作,還談到人文學術應該怎么做。就像李先生講的那樣,我們今天人文學科的教育方式、體制有好多缺憾,所以我們怎么改變現有的教學體制?真正能夠培養出像高亨先生這樣,給將來能夠出現這樣的學者的出現創造條件,這是我今天學到的。謝謝!

王洲明:

  首先到會非常高興,我們都是董治安先生帶的學生。我入學的時候,高先生已經到北京了,而且那段時間正在生病,所以非常遺憾我沒有見過高先生,我這位師弟王培元先生見過高先生。我今天參加會議非常受教育,也很受啟發。

  我講三點意思,第一點意思高先生的學問高深,作為我們這一代人,達不到高先生那樣的學術品位,說博大精深一點也不過分。但是作為董先生的弟子,高先生學門的弟子們我們有一個追求,就是向先生學習。董先生的處事、學問,跟董先生接觸多的人都了解,我們作為弟子也是無形地受到了很多的啟迪。比如在做學問方面,不敢講大話,實事求是,起碼不出大的紕漏。從材料出發,提煉觀點,講究學術規范,一板一眼地來做,我覺得這方面我們還要繼續發揚下去。剛剛講到了文獻學,說到底搞研究、搞學術創新起點在什么地方?真正的起點是對文獻真正、深入的理解,當然還有一個理論和見識問題。不懂文獻、理論性不強。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高亨先生著作寫得這樣好,歷久彌新就是因為有這些基本的方法和學習研究。所以高亨先生學門要繼續發揚這些,當然我們做得很落后,我們今后一定加強研究,好好努力。

  第二點意思,剛剛講到學術史,這個問題對我很有啟發,而且我也想到了跟高亨先生相關的學術史方面的問題。二十世紀學術史研究非常必要,而且我還認為二十世紀學術史的研究還有困難。研究上個世紀的學術史和我們今天評價中國二十世紀學術史可能還有一些更復雜的問題。對這方面,我自己有興趣,但是覺得做起來確實有難度。我是四十年代生人,二十世紀后半個世紀的風風雨雨對學術界、學人以及學人的方方面面造成了影響。怎么樣來評價他們的學術,包括怎樣評價他們在那樣的環境中從事的學術研究。在那樣的情況下,每個人取得了不同方面的學術成就,這個課題做起來困難,但非常有意義。大環境相同,但個人又不完全相同,各個學校的情況也不完全相同。我是北師大畢業的,我知道北師大有其自己的學風,我們北大有北大的風氣,清華有清華的風氣。當然我在山東大學學習了那么多年,對山大的風氣有比較多的了解。大的社會背景包括他們具體生活的具體背景,可能對這些專家的學術成就、學術發展方向都很有影響。我寫過一篇關于高亨先生詩經的研究,高亨先生對詩經的研究和別的方面的研究可能還不完全相同,比如醫學研究。但對詩經研究,就涉及到高先生對詩的一些具體解釋,涉及到高亨先生的為人,涉及到高亨先生的學術追求。我的看法在詩經研究領域中被大部分同行接受,有一些同行也不完全接受。我舉這個例子的意思是說二十世紀文學史的研究意義非常重大,研究起來有困難,但我們應該做下去。這是對下個世紀學人研究有啟發作用。

  第三點意思,山大文史學有傳統,而且在相當長的情況下有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出現了一批在國內有影響的老先生、老學者,對他們的研究應該加強。另外山大優良傳統方面的東西應該弘揚。我借著這個機會對兩位院長講講我的想法。確實把文史哲的特色,把最強的東西表現出來。謝謝各位。

王學典:

  很榮幸參加本次座談。董先生曾在研究院做過一次報告,細致地分析了山東大學在血統上不同的來源。山東大學既有清華的學生,也有章(黃學?)派的學生,也有古史辨派的學生,也有北大(?)學派的學生,當然也有馬克思主義的學生。山東大學在學風上,之所以在人文學術上在一段時間內取得了全國矚目的成績,和融合這些優秀學統的成分聯系在一塊兒的。今天我們山東大學的同事有很多學統,有很多優秀的東西被繼承。王先生談的問題,我感受也很深。有相當一部分學統被中斷了,比較活躍的恰恰是高先生這個學門。在先秦兩漢文獻的研究方面,做得非常特殊。特別董先生主持《兩漢全書》的編纂,已進入到了出版階段,四十冊,兩千萬字左右。老實講,這是對高先生學統的非常重要的傳承。《高亨著作集林》出版,這對我們深入研究高先生的學術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下一步在高先生著作的基礎上我們如何做好對高先生學術本身的探討和研究,這是已經提出的任務。山東大學包括文史哲研究院,承擔著相當一部分責任。我們在這方面愿意在董先生的主持下,在高先生學術思想、學術成績的研究上,準備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剛剛陳院長已經代表我們山大方面對清華大學出版社對《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表示了感謝,陳先生說得非常到位。高先生是清華大學的光榮也是山東大學的光榮,兩個單位聯合推出《高亨著作集林》在我看來是對高先生可能有的最好的一種紀念方式。我非常同意上述各位先生談的意見。包括我們這一代,通過董先生的學統、研究,推測高先生的學統,通過高先生的學統進一步推測王國維、梁啟超先生的學統,進而進入到千家百學,這才進入主流。《高亨著作集林》是我們通向或者到達中國古典學術必不可少的橋梁。從這個角度上講,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把對高先生學術著作的研究進一步開展起來。

高彥:

  我是高亨先生的小兒子,我來參加這個會感覺非常高興,代表了我們家的子女。對《高亨著作集林》能在我父親母校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表示非常高興。另外也對清華大學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表示感謝。我想我父親泉下有知也會很欣慰。第二《高亨著作集林》出版,從收集、整理、校訂、編輯,董治安先生及其他工作人員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也可以說是創造性的勞動。另外對清華大學出版社主編、副總編、責任編輯馬慶洲先生對此付出的支持、努力表示感謝。我父親到現在如果還活著105歲,比我大整整五十歲,我懂事的時候父親已經六十多歲了,我看父親的工作、學習感觸非常多。我說一個小笑話,我父親在北京讀書三年,一年中考了三個學校,考了師大、北大然后又考清華。我說你為什么一年中要費這么大勁考這么多學校?他說我當時就是想上一個我喜歡的學校,找一個我認為好的老師,最后考入了清華國學院,對這方面的追求還是很強烈的。他說我跟你說個笑話,我在小房子里住著的時候三年沒有疊被子。早上起來洗漱上學,讀完書回來就鉆被窩,三年沒有疊被子,這種學習刻苦的精神是我們子女無法達到的。我對他有一個深刻的印象,62年左右,我當時十一二歲,當時山東大學正在修建新校,文科先搬到新校,我們家住在老校,父親去上課要走很遠的路。那年夏天雷雨比較多,有一天早晨起來就開始下大雨,我母親跟父親說今天雨那么大,路遠,你干脆跟學校請個假不去了。我父親說那怎么行,有課一定要去。就匆匆忙忙地去新學校上課,連傘都沒帶。到中午的時候我媽媽讓人去給爸爸送傘,我當時小,也調皮就去了。從老校到新校按現在的算法有五六里地,走到那兒給我父親接回來。到了新校南邊大操場的道上,那時候那里還是很荒涼的,當時水已經齊到我胸高了,還是我父親拉著我走過來。沒過多久,我父親就決定雖然山東大學新校宿舍還沒完全蓋好,但是第一批搬到了新校區。他說為了能夠及時上課、及時教學。我父親在這一生當中,可以說對他的學生一直是非常好的,也非常用心負責。但是對家里的孩子可能不像一些小學老師、中學老師那樣用心地培養,我父親對我們基本是不管的。頂多考完試問考得怎么樣,告訴他考了多少分,他一般說 “ 還湊合吧 ” 。我父親在一生中確實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教學和著作中。對家人以及本人都要求得很簡單。對再次各位專家、老師再次表示深切的感謝。

張濤:

  感謝清華出版社的領導,感謝我的母校,也是我常年工作的學校山東大學的朋友,和我尊敬的董老師,給我這么一個機會學習高先生的學術思想,領略高先生的人格風范,向在座的各位前輩學習,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對《高亨著作集林》的出版表示祝賀。確實,高先生這部著作,因為高先生在中國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影響不用我贅述了。高先生的著作經過長期的出版,而且出版單位都不同,搜集起來不是很方便,我自己一直在努力。現在有清華出版社出的《高亨著作集林》起碼對學人是一個很大的方便。這本書不僅收集起來方便,而且是最權威、最易得、最好的版本。我自己也想通過進一步的學習來把高先生的思想、治學理念、精神貫徹到我的學術中去,這是一個契機,所以非常感謝出版社,也感謝我的老師、朋友給我這樣一個機會。

胡蘇薇:

  我想今天的會議應該說開得很成功,在座的各位都是學術界的專家,對高先生的人格風范,對我們整個國家學術的繼承創新方面,以及文史哲的教育方面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也做了很好的總結。對我個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在大家發言中學到了很多的東西,更重要的是我們這個會議也是對高先生學術的一個很好的紀念。我們希望高先生這種學術研究的精神可以繼續發揚光大。從我們出版社來講,今后也會努力地出版更多、更好的精品,當然也希望得到在座各位專家的大力支持。最后我代表李社長對各位專家表示感謝。今天的會議到此結束。

〖關閉窗口〗


版權所有 北京國學時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
web@guoxue.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定安县| 资兴市| 嵊州市| 涟水县| 闽侯县| 南宁市| 金沙县| 金坛市| 阿鲁科尔沁旗| 紫阳县| 肇州县| 平潭县| 紫金县| 扎鲁特旗| 蒲江县| 武平县| 孟州市| 呼伦贝尔市| 布尔津县| 曲水县| 洛阳市| 咸宁市| 遂宁市| 望城县| 班玛县| 灵台县| 双桥区| 郁南县| 赤壁市| 鹤庆县| 项城市| 沐川县| 房产| 绩溪县| 柳江县| 邵武市| 崇仁县| 抚远县| 延庆县| 潞西市| 林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