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農氏
姓名:伊耆,姜
別名:神農,五谷帝仙,歷山氏,烈山氏
時代:上古
簡評:被后世尊為農業之神
生平與貢獻
神農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也因為此兩項重要貢獻,被世人尊稱為“藥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農大帝”等,為掌管醫藥及農業的神祇,不但能保佑農業收成、人民健康,更被醫館、藥行視為守護神。
傳說神農氏的樣貌很奇特,身材瘦削,身體除四肢和腦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內臟清晰可見。神農氏嘗盡百草,只要藥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內臟就會呈現黑色,因此什么藥草對于人體哪一個部位有影響就可以輕易地知道了。后來,由于神農氏服太多種毒藥,積毒太深,終于身亡。
關于神農氏的神話傳說
頭頂一顆珠
一次,神農氏在深山老林采藥,被一群毒蛇圍住。毒蛇一起向神農氏撲去,有的纏腰,有的纏腿,有的纏脖子,想致神農氏于死地。神農氏寡不敵眾,終被咬傷倒地,血流不止,渾身發腫。他忍痛高喊:“西王母,快來救我。”王母娘娘聞聽呼聲后,立即派青鳥銜著她的一顆救命解毒仙丹在天空中盤旋窺瞰,終于在一片森林里找到了神農氏。毒蛇見到了王母的使者青鳥,都嚇得紛紛逃散。
青鳥將仙丹喂到神農氏口里,神農氏逐漸從昏迷中清醒。青鳥完成使命后翩然騰云駕霧回歸。神農氏感激涕零,高聲向青鳥道謝,哪知,一張口,仙丹落地,立刻生根發芽長出一棵青草,草頂上長出一顆紅珠。神農氏仔細一看,與仙丹完全一樣,放入口中一嘗,身上的余痛全消,便高興地自言自語:“有治毒蛇咬傷的藥方了!”于是,給這味草藥取名“頭頂一顆珠”。后來,藥物學家給它命名為“延齡草”。
嘗百草
上古時候,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藥物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糧食可以吃,哪些草藥可以治病,誰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獵過日子,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獸越打越稀,人們就只好餓肚子。誰要生瘡害病,無醫無藥,不死也要脫層皮。
老百姓的疾苦,神農氏瞧在眼里,疼在心頭。怎樣給百姓充饑?怎樣為百姓治病?神農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
第四天,他帶著一批臣民,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的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他們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內竄出來一群狼蟲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臣民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后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茫茫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走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還是搖搖頭。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想辦法。后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后,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他當下把臣民們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三百六十層,才搭到山頂。傳說,后來人們蓋樓房用的腳手架,就是學習神農的辦法。
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提防著狼蟲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就叫臣民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做城墻防野獸,在墻內蓋茅屋居住。后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臣民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叫臣民生起篝火,他就著火光把白天嘗百草的經過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苦,哪些熱,哪些涼,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臣民們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臣民們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臣民們擔心他這樣嘗草,太危險了,都勸他還是下山回去。他又搖搖頭接著嘗起了百草。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麥、稻、谷子、高粱能充饑,就叫臣民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這就是后來的五谷。他嘗出了三百六十五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經》,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神農嘗完百草,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饑的五谷,醫病的草藥。他在回去的路上,途經回生寨,準備下山,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見了。原來,那些搭架的木桿,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長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農正在為難,突然空中飛來一群白鶴,把他和護身的幾位臣民,接上天廷去了。從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氣彌漫。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把神農升天的回生寨,改名為“留香寨”。
歷史記載
《白虎通義·號》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創作了來招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
《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扯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
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
《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谷百蔬。
東漢鄭玄注《禮記》和三國韋昭注《國語》,都說烈山氏為炎帝。
《水經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農氏相并,說謬水西南經過厲鄉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個洞穴,相傳是神農氏的誕生處,所以《禮記》稱神農氏為烈山氏。而有關烈(厲、列)山氏稱號的緣起,又有二說。《路史》認為,烈山原字當作列山或厲山,因神農氏“肇跡”于列山,故以列山、厲山為氏。劉城淮《中國上古神話》則認為炎帝為人神,放火燒山很猛烈,故為烈山氏。
《史記·五帝本紀》則隱喻炎帝與神農氏并非一人,說黃帝時,神農氏的時代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互相侵伐,暴虐百姓,神農氏不能征討,于是黃帝“修德振兵”,討伐危害最大的炎帝和蚩尤,把他倆伐滅后威望大振,于是代神農氏而有天下。神農氏不事征伐,這與《莊子·盜跖》說神農氏“無有相害之心”、《商君書·畫策》說神農“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相符合,怎么會變成炎帝這樣“侵伐諸侯,暴虐百姓”的人呢?英勇善戰的黃帝,竟然要與他“三戰,然后得其志”。此外,《史記·封禪書》分列炎帝和神農氏為二人,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也主張炎帝、神農氏為二人。
神農氏為什么想起來種五谷呢?《白虎通義》記載:“古之人民皆食獸禽肉,至于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于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勞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謂神農也”。這說明,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中國從原始畜牧業向原始農業發展的轉變關頭。那時,人口已生育繁多,維持生計的是獵物和植物的查實。可是,天上的飛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獸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難以裹腹。怎樣才能解決人們的吃食問題?神農氏苦苦思索,可謂絞盡腦汁。
據《拾遺記》記載,一天,一只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里,后來竟長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谷子。
神農氏從這里得到啟發:谷子可年年種植,源源不斷,若能有更多的草木之實選為人用,多多種植,大家的吃飯問題不就是解決了嗎?那時,五谷和雜草長在一起,草藥和百花開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誰也分不清。神農氏就一樣一樣的嘗,一樣一樣的試種,最后從中篩選出的稻、黍、稷、麥、菽五谷,所以后人尊他為“五谷爺”、“農皇爺”。
神農氏教會人民種五谷后,并不單單靠天而收,還教人民打井汲水,對農作物進行灌溉。設一高臺,四角各有一口井,臺中央也有一口井,水都會波動。由于這一帶歷史上多次被黃河水沖擊,黃水退后大量泥沙沉積,這些井多數都被埋在地下,現在僅找到一眼。此井泉水清澈、甘甜,被稱為神水,據說直接可以治病。
后人為了紀念神農氏嘗百草、種五谷的偉大功績,在這高臺上修建了廟宇。傳說神農氏生于農歷正月初五,所以每年的正月初五到正月二十便形成了祭祀,祈求五谷豐登。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學士到這里朝拜者比比皆是。據縣志記載,三國時曹植來這里拜謁后,寫下了著名的《神農贊》,“少典之,火德成木。造為耒耜,遵民播谷。正為雅琴,以暢風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