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膺
字號:字元禮
生卒:公元110年—公元169年
籍貫:潁川襄城(今河南襄城)
簡評:“天下楷模李元禮”
李元禮(110—169)東漢臣。字元禮,潁川襄(河南襄城)人。桓帝時為司隸校尉,與太學生首領郭太結交,反對宦官專權。宦官張讓弟朔貪殘無道,膺率將吏捕殺之。使諸黃門常侍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是時朝廷綱紀廢馳,膺獨持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客接者,稱“登龍門”。后以黨錮免官。靈帝時復起,與竇武等謀誅宦官,事敗被殺。《后漢書》稱:“天下楷模李元禮。”
李元禮出仕之初舉孝廉,后歷任青州等地太守、烏桓校尉、徵度遼將軍、河南尹。在《世說新語》里,直接記載李元禮言行的,共有五條,分布在《德行》《言語》《賞譽》《品藻》四門里。總觀這五條記載,對李元禮的評價都非常高。《賞譽》之二就評論:“世目李元禮‘謖謖如勁松下風。’”。他被太學生標榜為“八俊”之第一,在世人心目里有著很高的地位,見《品藻》之一:
汝南陳仲舉,潁川李元禮二人,共論其功德,不能定先后。蔡伯喈評之曰:“陳仲舉強于犯上,李元禮嚴于攝下,犯上難,攝下易。”仲舉遂在“三君”之下,元禮居“八俊”之上。
李元禮為官期間,和陳蕃同樣反對宦官專擅,糾劾奸佞,號稱“天下楷模李元禮”。《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記載:
太學諸生三萬馀人,郭泰及潁川賈彪為其冠,與李膺、陳蕃、王暢更相褒重。學中語曰:“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天下俊秀,王叔茂。”于是中外承風,競以臧否相尚,自公卿以下,莫不畏其貶議,屣履到門。
歷史上的李元禮,其出名是和他禮賢下士為官清正分不開的。
廣羅人才,選賢任能
李元禮本身才華橫溢,為官后亦不遺余力地為朝廷搜羅人才。《資治通鑒》記載,當時有個才子名叫郭泰,還未被世人所識之時,被人介紹給了李元禮。李元禮與之交談后發現此子是個不可多得的有才之人,遂對郭泰大加贊賞。后來兩人交情益深,一同回鄉之時,那么多侍從門生,李元禮獨與郭泰同船同車,時人艷羨,“同舟共濟”的典故即出于此。事見《資治通鑒·卷五十五》:
泰博學,善談論。初游雒陽,時人莫識,陳留符融一見嗟異,因以介于河南尹李膺。膺與相見,曰:“吾見士多矣,未有如郭林宗者也。其聰識通朗,高雅密博,今之華夏,鮮見其儔。”遂與為友,于是名震京師。后歸鄉里,衣冠諸儒送至河上,車數千兩,膺唯與泰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另有李元禮同鄉聶季寶,出身低微,自覺無顏面見李元禮,有人將他的情況告訴了李元禮,李元禮當即主動與之會面,斷言:“這個人將來會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后來果如李元禮所料。事見《太平廣記》:
膺同縣聶季寶,小家子,不敢見膺。杜周甫知季寶,不能定名,以語膺。呼見,坐置砌下牛衣上。一與言,即決曰:“此人當作國士。”卒如其言。
時有孔子后裔名文舉,也就是以四歲讓梨而為后人熟知的孔融,十歲時隨父登門拜訪李元禮。本來尋常人等是見不到李元禮的,然孔融自稱是李元禮的親戚,順利進入李家大門。李元禮見之,便問:“我們是什么親戚?” 融對曰:“我的遠祖孔子和您的遠祖老子(老子姓李)有師徒之誼,我是孔子的后人,你是老子的后人,我們當然是世交啦!”
孔融因機智求得一見不說,又以表現突出,而得到李元禮賞識。當時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說他小時候出色并不等于長大了也出色(“小時了了,大未必佳”)。不想孔文舉頭腦敏捷,馬上回答:“看到你現在的樣子,就知道你是小時了了的啦(“想君小時,必當了了”)!”事見《世說新語·言語》:
孔文舉年十歲,隨父到洛。時李元禮有盛名,為司隸校尉。詣門者,皆俊才清稱及中表親戚乃通。文舉至門,謂吏曰:“我是李府君親。”既通,前坐。元禮問曰:“君與仆有何親?”對曰:“昔先君仲尼與君先人伯陽有師資之尊,是仆與君奕世為通好也。”元禮及賓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陳韙后至,人以其語語之,韙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文舉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韙大踧踖。
不光聶季寶得到李元禮賞識后能夠順利入仕,其他的人,也都是這樣,一旦被李元禮賞識,便如同鯉魚登了龍門。東漢時期,名人士人清議對一個人前途尤其是仕途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為官清正,威懾朝野
李元禮為官清正冷竣,懲治閹人宦官、貪污腐敗歷來下手無情,也因此深為小人所恨,曾經被一貪官反咬一口而遭罷官,事見《資治通鑒》第五十五卷:
宛陵大姓羊元群罷北海郡,臧污狼藉;郡舍溷軒有奇巧,亦載之以歸。河南尹李膺表按其罪;元群行賂宦官,膺竟反坐。
后來陳蕃等很多當時非常有影響的高級官員反復上表為李元禮辨析冤情,不但要求把他放出來,還要求升他的官。最終,李元禮被釋,“復拜司隸校尉”,并且仍舊耿直威正,一如既往地追查官場里的貪污腐敗現象。
“畏李校尉”
時宦官張讓之弟張朔在外任職,為人貪婪而殘暴,知道李元禮要抓他,便一路跑到京師張讓處尋求避護,甚至藏到房屋柱子的夾層里。而李元禮竟也一路追到張讓家里,破開屋柱抓住了張朔,問清罪行后立馬將其就地正法。張讓得知此事時為時已晚,悲憤之下跑到皇帝跟前惡人先告狀,誣其未經請示便私自處決犯人。帝因此召問李元禮,李元禮當庭辯駁,慷慨陳詞,辨析義理,皇帝被說服了,回頭答復張讓:“這是你弟弟自己做惡了,和李元禮沒什么關系的啦!”自此后,中庭閹宦再不敢私自出宮為害百姓,朝廷官員,莫不戰戰兢兢堅守崗位,再不敢懶散放縱。皇帝見到這個現象奇怪,就問為什么變得這么膽小,宦官們說:“怕那個李校尉啊!”見《后漢書·卷六十七》:
時,張讓弟朔為野王令,貧殘無道,至乃殺孕婦,聞膺厲威嚴,懼罪逃還京師,因匿兄讓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狀,率將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陽獄。受辭畢,即殺之。讓訴冤于帝,詔膺八殿,御親臨軒,詰以不先請便加誅辟之意。膺對曰:“昔晉文公執衛成公歸于京師,《春秋》是焉。《禮》云公族有罪,雖曰宥之,有司執憲不從。昔仲尼為魯司寇,七日而誅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積一旬,私懼以稽留為愆,不意獲速疾之罪。誠自知釁責,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惡,退就鼎鑊,始生之意也。”帝無復言,顧謂讓曰:“此汝弟之罪,司隸何愆?”乃遣出之。自此諸黃門常侍皆鞠躬屏氣,休沐不敢復出宮省。帝怪問其故,并叩頭泣曰:“畏李校尉。”
黨錮之禍,冤死牢獄
時朝綱敗壞,惟李元禮卻堅持正義,主持清廉,一時名氣大振,士人都以被李元禮賞識為榮,認為被李元禮稱贊也如同登了龍門一樣,見《資治通鑒》:“時朝廷日亂,綱紀頹弛,而膺獨特風裁,以聲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為登龍門云。”后來李元禮舉薦名士為官,其名下屬官薦官門徒學生無數,政事為之一振,世人開始期待太平盛世。但是終究是社會腐敗太甚病入膏肓,李元禮和追隨他的士人,不但沒有實現政治抱負,反而和閹宦結怨,兩次沉浮,死傷無數,歷史上非常著名的“黨錮之禍”說的即是此事。
延熹九年(166年)宦官集團指使人誣告李膺等人籠絡太學生,交結門徒,互相聯系,結成朋黨,毀謗朝政,敗壞風俗。在宦官煽動下,桓帝大為震怒,下令布告天下,逮捕黨人,除李膺被捕外,還牽連了200余人。這些黨人項頸、手、腳加上所謂“三木”的刑具,頭被蒙蓋著,遭到嚴刑拷打。李膺骨頭很硬,也很機智,他的供辭大多涉及宦官子弟,宦官因此怕惹火燒身,不敢深究。太尉陳蕃極力反對對李膺等人的迫害,他上疏說,“今天所逮捕入獄受刑的人,都是海內有聲望的人才,他們忠心耿耿為國憂慮,對他們予以十代人的優容還不夠,那有無緣無故逮捕拷打他們的理由呢?”桓帝皇后的父親竇武,向來喜歡結交太學生,他以桓帝岳父身份上疏請求釋放黨人,并以托病交上官印相脅,迫使桓帝不得不釋放黨人,但規定禁錮終身,不許再做官,李膺也因此罷官。這就是東漢時期的第一次“黨錮之禍”。
永康元年(167年),桓帝死,十二歲的靈帝繼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竇武掌握實權,起用陳蕃,征召曾被廢黜的李膺等人為官,意圖剪除閹宦勢力,然事敗被殺。待張儉事起,有人勸李膺逃走。李膺回答說:“臨事不怕危難,有罪不避刑罰,這是做臣子的氣節。我年已六十,死生聽從命運,往哪里逃呢?”他自動赴詔獄,被拷掠而死。妻子徙往邊遠地區,他的父兄門生故吏均受牽連下獄。事見《后漢書·卷六十七》:
后張儉事起,收捕鉤黨,鄉人謂膺曰:“可去矣”。對曰:“事不辭難,罪不逃刑,臣之節也。吾年已六十,死生有命,去將安之?”乃詣詔獄。考死,妻子徙邊,門生、故吏及其父兄,并被禁錮。
“黨錮之禍”是東漢滅亡天下大亂的標志,此后東漢名存實亡,軍閥割據社會動蕩,開始進入歷史上最混亂的三國時期。號稱“天下楷模”的李元禮,即便是有心清政,也無力回天了。
國學網老秦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