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匡衡
字號:字稚圭
生卒:不詳
朝代:西漢
籍貫:東??こ锌h(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
簡評:西漢經學家
生平簡介
匡家世代務農,但匡衡卻十分好學,勤奮努力,由于家境貧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幫工以獲取讀書資用。他曾拜當時的博士學習《詩經》。由于勤奮學習,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镎f《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但匡衡的仕途在一開始卻并不平坦。根據漢朝規定,博士弟子掌握“六經”中的一經,即可通過考試獲得官職,考試得甲科者,可為郎中,得乙科者為太子舍人,得丙科者只能補文學掌故。起初,匡衡應試射策甲科。按當時規定,歲課甲科為郎中,乙科為太子舍人,景科(即丙科)為文學掌故。由于匡衡投射甲科之策時“所對文指不應時令”,不符合命題主旨,故未中甲科,只是以景科身份為文學掌故,調補平原文學。因為匡衡政績卓著,學識淵博,學者多有上書,認為他“經明不凡,當世少雙”。長安令楊興與樂陵侯史高更稱他“才智有余,經學絕倫”,如果能“貢之朝廷,必為國器”。史高先辟匡衡為議曹史,后又向漢元帝推薦?;实蹖锖獾牟艑W早有所聞,因賜他為郎中,又遷博士、給事中??锖庠群蟪鋈喂獾摯蠓颉⑻由俑?、光祿勛、御史大夫等職。漢元帝還曾讓匡衡居于殿中為師,為朝內官員講授詩賦,不少縣官也前往旁聽。朝廷議政時,匡衡常引經說理,使人誠服。他多次給皇帝上書諫言,最為著名的奏疏是《治天下必審所尚論》,他提出的“若使朝政清明,風俗純正,為人上者就必須起模范帶頭,否則上有所好,下必有甚焉者”之論點(原文見班固《漢書·匡衡傳》),兩千余)年來成為當政者施政的一面鑒鏡,同時也充分體現了匡衡憂國憂民的高尚人格和情操。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韋玄成病死,匡衡代之為相,賜封樂安侯。
在治國安民問題上,匡衡極力主張“禮讓為國”,并主張首先從君臣做起,如不然,則“朝有變色之言,則下有爭斗之患;上有自專之士,則下有不讓之人;上有克勝之佐,則下有傷害之心;上有好利之臣,則下有盜竊之民”。要做到“民不爭”、“下不暴”、“眾相愛”,必須整頓吏治,使“公卿大夫相與循禮恭讓”。他還提出“減宮室之度,省靡麗之飾,考制度,修內外,近忠正,遠巧佞,放鄭、衛,進雅、送,舉異才,開直言,任溫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政治主張,這對醫治千瘡百孔的腐敗政治無疑起到了一定的進步作用。
漢元帝死,漢成帝即位??锖馍蠒ㄗh:“戒妃匹,勸經學,學威儀之則”。皇帝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建始四年(前29年),因奏佞臣中書令石顯之事未成,請求謝職。漢成帝屢安撫,并賜以美酒、肥牛。翌年,匡衡封地樂安侯國與當地臨淮郡發生土地爭端,有人告發匡衡封邑多占土地四百頃,又因兒子匡昌醉后殺人,被捕入獄,匡昌的弟弟結伙劫獄營救。諸事并發,匡衡惶惶不安,免冠待罪。后免官為民,病死家中。
評 價
民間評價:“即說詩,匡衡來,匡說詩,解人頤?!?/p>
唐代杜甫:“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p>
后世評價:匡衡勤奮無比、通古博今,經學絕倫,直言進諫,剛直不阿,受人敬重,是漢代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匡衡被《漢書》列為一代名相而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