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伏羲氏
別名:宓羲、庖犧、皇羲、太昊、伏犧
時代:新石器時代中晚期
出生地:山東濟寧或甘肅天水等地(有爭議)
簡評:中華民族人文始祖之一
伏羲,神農與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最早的王之一,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歷史。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并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傳正月十六為伏羲氏生日。
人物簡介
伏羲(生卒年不詳),又稱宓羲、庖犧、包犧、犧皇、皇羲、太昊等,《史記》中寫作伏犧,為華胥氏之子,少典之父,炎(帝)黃(帝)之祖。華夏太古三皇之一,與女媧同被尊為人類始祖,在中國神話傳說中,與女媧一樣,龍身人首或蛇身人首。
他為人民作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如帶領人們用獸皮縫制衣服,抵御寒冷,結網打魚,投矛狩獵,而狩獵活動的展開又使得動物類食物日益增加,另外發明了瑟,創作了《駕辨》曲子,他的活動,很大程度上增強了當時的人們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標志著中華文明的起始,也留下了大量關于伏羲的神話傳說。
貢獻成就
伏羲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位對華夏文明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神話人物,有關他的傳說,最具神秘色彩的便是他的出生和成婚,傳說中的伏羲人面蛇身,是因他的母親在一個名叫雷澤的地方踩了一個巨人的腳印而懷孕12年后出生的。這個雷澤據考證就在現今的天水市境內。再后來,一次洪水吞沒了整個人類,唯有伏羲和他的妹妹女媧幸存了下來。要使人類不致滅絕,他倆就必須結為夫妻。但兄妹成婚畢竟是很難令人接受的的,于是他們商量由天意來決定這件事。怎樣決定呢?兄妹倆各自拿了一個大磨盤分別爬上昆侖山的南北兩山,然后同時往下滾磨盤,如果磨合,就說明天意讓他倆成婚。結果,磨盤滾到山下竟然合二為一了,于是,他倆順天意成婚,人類從此得以延續。
據史載,伏羲曾教人們織網捕魚,從而使人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到初級的畜牧業生產;他確定了婚嫁制度,創造了歷法,發明了樂器,教會了們制作和食用熟食,結束了人類身披樹葉,茹毛飲血的野性狀態;最重要的是,伏羲始創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秘密符號–八卦,這是一組代表自然界天地水火山川雷電的象形文字,也是中國文字的起源。而其中所蘊含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成為古代東方哲學的標志,并吸引著國內外無數學者探索和研究。
隨著部落的兼并和遷徙,伏羲所創立和倡導的古代文明沿渭水到黃河流域,與其它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核心,以伏羲文化為本體的華夏民族。因為伏羲人面蛇身而崇奉的蛇圖騰,也由黃土高原蔓延到中原大地,演變成為龍圖騰,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伏羲因此成了全世界華人的始祖。
古代典籍中的伏羲
1.伏羲的名號,古籍中有許多寫法,除“伏羲”(《莊子·人間世》)之外,還有“伏戲”(《莊子·大宗師》)、“伏犧”(《法言·問題》)、“包犧”(《易·系辭下》)、“宓犠”(《漢書·古今人表》)、“炮犧”(《漢書·律歷志下》)“庖犧”(《水經注·渭水》)、“慮羲”(《管子·封禪》)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相對于黃帝等中華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戰國中期以前的典籍中,《論語》《墨子》《左傳》《國語》《孟子》等對伏羲未置一詞。既便是記載神話人物、古帝王甚多的《山海經》中,仍未有伏羲一席之地。
2.最早記載伏羲的是出于戰國中晚期的《莊子》,然莊子此公好古,“著書十馀萬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虛亦實,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設譬,借以形象說理,未可當作信史。《莊子》中關于伏羲的記載有5處,2處出于“內篇”,3處出于“外篇”。在“內篇”與“外篇”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有所不同。屬于“內篇”的《莊子·人間世》:“是萬物所化也,禹、舜應物之所紐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焉者乎!”莊子在這里將伏羲列在禹、舜之后。《莊子·大宗師》:“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狶韋氏得之,以挈天地;伏戲氏得之,以襲地母;維斗得之,終古不忒;日月得之,終古不息;堪壞得之,以襲昆侖;馮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處大山;黃帝得之,以登云天;顓頊得之,以處玄宮。”這里是說“道”體無形、功用無限,狶韋氏運用“道”來整頓天地,伏羲氏運用“道”來調和元氣。此段人神相雜,星月并現,十分混亂,《莊子》的許多注家疑為后人添加。
3.《莊子》“外篇”學術界歷來認為是戰國末或秦漢時期莊子后學所增益,不出于莊子之手,時代晚出。《莊子·胠篋》:“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犠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伏羲位列軒轅黃帝之后,神農之前。《莊子·繕性》:“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為天下,是故安而不順。”《莊子·田子方》:“古之真人,知者不得說,美人不得濫,盜人不得竊,伏戲、黃帝不得友。”在這兩段中,伏羲在古帝中的排位,頗近于后世所列。
《莊子》一書之中,伏羲名號有三種寫法,或記為“伏羲”、或記為“伏犠”、“伏戲”,前后不統一;身份混亂,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黃帝之后,或在其前,地位漸次升高。這說明在莊子時期,伏羲尚在傳說時期、創造過程中,是一個不確定的、尚未定型的人物。
4.《莊子》之后的典籍,如《管子》《荀子》《商君書》諸書所記伏羲,或為由《莊子》移入,或為秦漢所摻。《易·系辭》托名孔子所作,其實大部分為秦漢間人所撰。《系辭下》記載伏羲功業最著:“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這段話影響甚大,但敘述伏羲功業如此全面系統,當出于秦漢年間,不會早于《莊子》。
5.《史記》從黃帝記起,不為伏羲作傳,所記伏羲有兩處,均系引前人所言。《太史公自序》:“余聞之先人曰:‘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封禪書》中借管仲言:“昔無懷氏封泰山,禪云云;慮羲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封泰山,禪云云;黃帝封泰山,禪云云。”司馬遷治史嚴謹,由于當時對伏羲傳說語多讖誤,難以辨識,雖不否認,但記之存疑。
6.東漢班固《漢書》突破《史記》的界限,將上古帝王從黃帝推至伏羲,至此,伏羲開始登上官定正史。《漢書·律歷志》引劉歆《世經》言:“庖犧繼天而王,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為太昊。”(詳見下析)《漢書·古今人表》中首敘伏羲,次列炎、黃,以伏羲為歷史源頭,認為伏羲氏“繼天而王”,因而他是百王之先,而炎、黃諸帝繼伏羲而王。《白虎通義》言:“三皇者何謂也,伏羲、女媧、神農是也。”把伏羲推到三皇之首、百王之先的地位。
7.晉代皇甫謐所著《帝王世紀》,是一部專述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跡的史書,所敘上起三皇,下迄漢魏。三皇首列伏羲,言伏羲功業:“繼天而王”“作八卦”“造書契”“作瑟三十六弦”“制嫁娶之禮”“取犧牲以供庖廚”等。我們注意到,皇甫謐說:“女媧氏……承庖犧制度。……及女媧氏沒,次有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盧氏、渾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陰康氏、無懷氏,凡十五世,皆襲庖犧之號。”他一方面把伏羲當作一個古帝,另一方面將《莊子》中提到的一些名稱統統納入伏羲名下,“皆襲庖犧之號”,其實是把伏羲當成一個時代,這樣,伏羲的赫赫功業,就未必是一人所創。
8.其后唐高祖《修六代史詔》和唐太宗《修晉書詔》均以伏羲為中華文化的肇始者,所謂“伏羲以降,因秦斯及,兩漢繼緒,三國并命,迄于晉宋,載筆備焉”。至唐開元年間,司馬貞為《史記》補寫《三皇本紀》,綜述、補充前世有關伏羲的文獻材料,成一篇較為完備的史傳。至此,伏羲在歷史古代典籍中歷史化的過程全部完成。
統上所述,在傳世文獻典籍中,關于伏羲的記載是在戰國中晚期以后從《莊子》開始出現并逐漸載入正史的。春秋以前典籍未見伏羲。戰國以至秦漢,時代越往后,關于伏羲的記載越詳細,伏羲功業越卓勛,在古帝王世系中的地位越高。這說明,在傳世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神到帝,對伏羲的記載從凌亂到系統的衍化過程。
原始神話的伏羲
追溯伏羲傳說的源頭,有兩條路徑,除了上述從古代傳世文獻中找尋其蹤影外,還有一條路徑,即神話學、民俗學的方法。
1.近人對于伏羲最權威的考論是前輩學者聞一多所著《伏羲考》,聞一多此文前半部分從傳世文獻中搜集了大量龍蛇記載,加上當時已發現的漢代畫像磚石,證明伏羲為龍圖騰;后半部采集了近50則西南少數民族關于伏羲女媧在洪水過后兄妹婚配再造人類的故事和民俗資料,并加以語音訓詁,證明伏羲是南方苗蠻各族的祖先神。此文在以后半個多世紀中被廣泛征引,已為不易之論。但近來亦有疑議者,林聲認為伏羲的傳說不是由古苗蠻民族的遺裔傳入的,南方少數民族中洪水后兄妹相婚的傳說起于東漢應劭《風俗通義》所記載的盤古;伏羲與女媧也本不相干,兩者合譜歸宗成為“一家人”是在唐開元之后。常金倉認為聞一多是從抗戰時“中華各族團結一致,共御外敵”的政治目的出發立論,以政治代學術,以西方圖騰說和人類學理論附會民間傳說,伏羲女媧創世立據不足。二人均對伏羲是南方民族的創世神和祖先神的身份提出疑問。
2.《論衡·談天》:“說易者曰:‘元氣未分,渾沌為一。”《說文》中釋“一”時說:“惟初太極,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無形,則天地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相離,故曰渾淪。渾淪者,言萬物相渾淪而未相離也。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循之不得,故曰易也。”以未見氣時為太易,氣初為太初,形之始為太始,質之始為太素,氣形質渾然一體而未分離的狀態稱之為混沌。這個混沌之物即元氣,元氣未分的狀態即太極。
《太一生水》之所謂的“太一”,《老子》之所謂的“道”,《周易》所謂的“太極”,均為宇宙初始時混沌無形的元氣。《淮南子·天文》:“宇宙生元氣。”《淮南子·詮言》:“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萬物,謂之太一。”漢高誘注:“太一,元神總萬物者。”這個總萬物的“元神”,應該就是伏羲。
考索于文字訓詁可知,伏羲即為“元氣”,其字本義是“司氣”。《說文解字》釋“伏”為:“伏,司也,從人從犬。臣鉉等曰:司今作伺。”段注:“司者,臣事于外者也。司今之伺字。凡有所司者必專守之,伏伺即服事也,引申之為俯伏。”“羲”,《說文解字》釋為:“羲,氣也。從兮,義聲”。“羲”的義項可從“兮”字求索,《說文解字》釋:“兮,語所稽也。從八,象氣越虧也。”又釋“虧”為:“虧,于也,象氣之舒虧,從丂從一。一者其氣平之也。”“兮”字的本義是氣息緩慢延長、越來越弱(故常作為語氣詞,用于語末表達語氣)。因而“羲”的字義本源就是“氣”,“羲”字讀音也像吹氣之聲,所以段玉裁從音訓上注“羲”為“謂氣之吹噓也。”至于伏羲又寫為“伏戲”、“伏犠”等,皆為“羲”字的演化。 “太一”“太極”形為“混沌”,宇宙起源于混沌。同樣,伏羲也源于“混沌”,其原型也是太始之初的混沌之氣。
3.在上文所述《楚帛書甲篇》所記載的創世神話中,伏羲即是生于混沌之中。而且《淮南子·精神》所描述的宇宙創生過程與《楚帛書甲篇》頗為相似:“古未有天地之時,惟像無形,窈窈冥冥,芒?漠閔,鴻蒙鴻洞,莫知其門。有二神混生,經天營地,孔乎莫知其所終極,滔乎莫知其所止息。于是乃別為陰陽,離為八極,剛柔相成,萬物乃形。”世界開始于一團混沌之氣,后陰陽剖分,化生萬物。對照《楚帛書甲篇》,這里的“二神”當指伏羲、女媧。伏羲、女媧為陰陽二神。從哲學角度上說,是陰陽兩儀;從神話角度上說,是伏羲、女媧二神。在漢墓壁畫、畫像磚石中,伏羲手捧太陽或日規,代表陽;女媧手捧月亮或月矩,代表陰。伏羲、女媧結婚生育四子,才育有萬物,這是陰陽化育萬物的開始。
在原始神話和民間傳說中,創世之前的這個混沌體被形象地表述為葫蘆。從混沌到世界的創生過程,被形象化地敘述為葫蘆從中央剖開。亦即所謂天地剖判,陰陽分離。《詩經·緜》便有“緜緜瓜瓞,民之初生”的記載,這是古文獻所見把人之由來,追溯到葫蘆瓜的最早一例。而后在民間神話中,葫蘆剖判的母題衍生出大量洪水方舟型的故事,葫蘆作為容器成為人類再生的象征,并進而將葫蘆人格化為是盤古、伏羲。
盤古神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是三國吳人徐整的《三五歷記》,此書已佚,《太平御覽》卷二引有其中一則文字:“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后乃有三皇。”傳說盤古開天辟地,是一位創世大神。而對于盤古與伏羲的關系,前輩學者多有定論:盤古就是伏羲,二者皆由葫蘆(混沌)而出。1941年常任俠在《沙坪壩出土之石棺畫像研究》一文中說:“伏羲一名,古無定書,或作伏戲、庖犧、宓羲、慮犧,同聲俱可相假。伏羲與盤瓠為雙聲。伏羲、庖犧、盤古、瓠,聲訓可通,殆屬一詞。”他并結合《述異記》有“吳楚間說,盤古氏夫妻,陰陽之始也”之說而論斷:盤古氏夫妻當即是兄妹自相婚配而繁衍人類之伏羲氏夫妻。伏羲女媧在漢畫像石中是人首蛇身交尾,與盤古龍首蛇身雷同,進一步證明盤古即伏羲氏。
聞―多在《伏羲考》第五部分“伏羲與葫蘆”中,以大量古籍和民俗材料論證指出,盤瓠、伏羲乃一聲之轉,“明系出于同源”,伏羲與盤古都是葫蘆所生,或者說伏羲、盤古均為葫蘆的擬人化。伏羲由此而成為人類的始祖。
4.從音訓上說,“混沌”與“葫蘆”是對音關系,“混沌”猶言“糊涂”,“糊涂”在俗言俚語中轉為“葫蘆”。《紅樓夢》第四回目《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其意即為“糊涂僧”判斷“糊涂案”。而聞一多考論“葫蘆”即是“盤古“伏羲”同聲之轉,故“盤古”又是“伏羲”。這樣,“混沌——葫蘆——盤古——伏羲”轉化演變的路徑則十分清楚。
由上可知,伏羲的原型本是宇宙本原和起始的意象和觀念。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對歷史思考和探究越來越深入,這種思考和探究具體說就是對文明事實的一種根源性的說明。對世界起源的探究開始只是一種構想,它首先以神話的形式存在。神話思維是人類思維發展的一個必經的初期階段,它隨著人類思維的發展而消失在哲學和歷史之中。先是追詢宇宙是如何起源的,接著想象一個創世之神,再把這個創世之神想象為自己的祖先。伏羲形象的產生即是這樣一個將神話傳說哲學化、觀念化,又將這一傳說和觀念歷史化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