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瑗
字號:字子玉
生卒:公元77年~142年
朝代:東漢
籍貫:涿郡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
成就:學者、文學家、書法家,善草書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屬河北安平縣)人,東漢學者、書法家。他是東漢著名學者崔骃的中子,幼年喪父,銳志好學,師從賈逵。年十八赴京師洛陽,交游問學,與馬融、張衡相友善,通曉天文、律歷、數術、《京房易傳》,為時人推崇。仕途曾屢遭挫折,年四十余始為郡吏。漢安帝初年,官至濟北相,以清廉稱于世。
崔瑗高于文辭,尤擅長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蘇》、《南陽文學官志》、《嘆辭》、《移杜文》、《悔祈》、《草書執》、《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陽文學官志》最稱于世。
崔瑗是東漢著名書法家,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 后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圣”。崔瑗的草書筆劃精微,善于變化,象金子經過百煉,如美玉麗姿天成,造詣超過他的老師杜度。“草圣”張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致美妙。南朝梁袁昂《古今書評》云:“崔子玉書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絕望之意?!币庵^其書勢如“危峰阻日,弧松一枝”之奇險也。王隱稱崔瑗為“草賢”,說他章草已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小篆臻于妙境極至。崔瑗著有《草書勢》,這是流傳至今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篇書法論文,彌足珍貴。
《賢女帖》(選自《淳化閣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