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欽
字號:字子佚
生卒: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朝代:西漢
籍貫:世居交州蒼梧郡廣信縣
簡評:西漢經學家
陳欽(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西漢經學家,字子佚,世居交州蒼梧郡廣信縣(治所在今梧州市),漢代廣信縣是蒼梧郡郡治所在,其境即今廣西梧州市及廣東封開縣內故封川縣地。陳欽是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傳人,一生研究《春秋》、《左傳》。
陳欽自幼受到良好教育,博覽群書,才華出眾,熟習《易》、《書》、《詩》、《春秋》和《禮記》。建始年間(公元前32~前29年),陳欽到京城西安跟古文學家賈護學習《左氏春秋》。他不墨守成規,有創見而成一家,著有《陳氏春秋》,被公認為左氏的傳人,當時的學術界就有“左氏遠在蒼梧”之說。
為古文經爭取官學地位
西漢成帝劉驁時代(公元前32年左右),陳欽被交州刺史舉賢良方正。到京城長安后,被任為“五經博士”,封奉德侯。后陳欽師從經學大師賈護。從此學業大進,與當時另一大學問家劉歆齊名,成為當時全國的古文經學權威。
不久,陳欽又被舉薦為教育劉漢皇家子弟、族戚以及掌管祭祀宗廟禮儀的太常官員。陳欽成了西漢古文經《春秋學》和《左氏春秋》的主要經師。這下,聽他講課的就不是一般人,而是最高統治者皇上了。他教授過兩位皇帝:一位是漢平帝,一人是時任大司馬、后來篡漢的王莽;他還把自己所著的《陳氏春秋》(已佚)傳授給王莽。
漢武帝即位后,為了適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和加強中央集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一躍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儒學也逐漸提升為官方之學,儒家的若干典籍被奉為“經”,但當時“獨尊”的儒術是今文經學。
所謂“今文”,指的是漢代通行的隸書,“古文”則是秦統一六國以前的篆書。分別用古、今文字記載的經典就稱為古文經典和今文經典,從漢代始,經典研究便形成了“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初要“獨尊儒術”時已找不到典籍。“今文經”主要憑老儒的記憶整理錄出,因每個老儒的記憶有出入,解說有差異,于是出現了一經有幾家說法的情況。主要有《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等,已被確立為官學。
古文經典在漢初是從孔子舊宅壁中發現的,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篇。
“今文家”和“古文家”的相互對立,是從西漢哀帝時開始的。成帝時,校書秘閣的古文經大師劉歆整理典籍時發現一部以古文篆字寫的《左氏春秋》早在民間流傳。《左氏春秋》簡稱《左傳》,寫于公元前四世紀。相傳《左傳》是作者左丘明為傳述《春秋》而作,敘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寫戰爭,受到普遍的尊重和歡迎,但未被確立為正統的經典。
其實,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的分歧并不僅是字體的差異,主要還在于它們對經書的解釋與治學方法的不同。今文經學派認為經書就是圣人之言,微言大義,大可經世致用;而古文經學派認為解說經書就應該根據字的意思,重視語言文字之學,樹立它在經學上的崇高地位。
西漢后期,今文經學在流行、興盛過程中,愈來愈煩瑣,家法章句愈演愈密,每說一字、解一經,動轍數十萬言,且與天人感應、讖緯之說結合起來。當時大部分儒生都對圖讖深信不疑,通經與通圖讖成為“通儒”的一個重要標志。讖緯之盛,以致被視為“內學”,而《五經》反倒落至“外學”之窘境。由是今文經學流于神秘誕妄。
于是,在西漢哀帝年間,陳欽與劉歆一道提出將《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等“古文舊書”立為官學,要求朝廷設立《左傳》博士,與今文經學派之間進行了一場學術大論爭。理由是左丘明與孔子同道,曾親見孔子。而被稱為今文經學所立的《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是七十子后學,“信口說而背傳記”之作,有“失圣意”。
在西漢朝廷中,不僅擔任教職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連那些達官顯宦也都是通過學今文經而得官的,因此,陳欽、劉歆的要求引起今文經太常博士們的怨恨和激烈反對,并觸犯了當時的執政大臣。雙方爆發了激烈論爭,時任大司空的名儒師丹,竟大怒上奏陳欽、劉歆“改亂規章,非毀先帝所立”。
漢平帝即位,受過陳欽教誨的大司馬王莽操縱朝政。王莽接受了古文經學的觀點,自比周公,他還支持陳欽與劉歆將古文經立官學和設博士的主張。當然,這些活動的背后,包藏著王莽為了利用古文經進行“改制”篡漢的禍心。由于在辯論中得到王莽相助,故陳欽代表的古文經學派贏得勝利。《左氏春秋》終于被列為官學,并設立博士。影響十分深遠。陳欽作為古文經學的旗手而受到學術界的景仰,他所著的《陳氏春秋》(已佚)被視為古文經學的經典。
殺身之禍
陳欽由于被王莽“重用”,后半生很不好過。公元9年,王莽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取代西漢劉姓皇帝統治。王莽封陳欽為“厭難將軍”,以表彰他憎惡神學邪說的戰斗精神。是年十二月,王莽下令改匈奴單于名為“降奴服于”,發兵30萬,分十路駐屯邊郡。準備大舉進攻匈奴。其中,由厭難將軍陳欽率領的大軍駐扎云中(今內蒙古托克托)。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始建國”是王莽所建新朝的第一個年號,共5年。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3個字的年號),匈奴單于得知大軍壓境,立即派他的弟弟咸去朝見王莽。咸表示臣服于新,并將自己的兒子助和登留在長安做人質。王莽得意忘形,高興地封咸為孝單于,助為順單于。豈料,咸回去后,匈奴軍隊仍常常來侵擾邊境,鬧得邊地很不安寧。始建國四年(公元12年),陳欽把這個情況如實報告王莽:“犯邊者皆孝單于咸子角所為。”建議處死咸之子登。王莽得知后大怒,立即將登斬首于長安。咸繼位匈奴單于后,方知兒子登已死,悲憤交加,要求將兒子的尸骨取回安葬,并發兵入侵。
王莽為了與咸和談,討好咸,撤回駐屯邊郡大軍,將陳欽免職調回長安,次年又以莫須有罪名,將陳欽等18人逮捕入獄,把殺登的責任推到陳欽身上。陳欽自知難逃一死,在長安獄中憤然說“是欲以我為說于匈奴也”,遂自殺。
陳欽的一生有著悲劇色彩。他所創下的經學業績,兩千年來,一直受到經學史、文化史學人的追尋和探究。